-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文章以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D.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获得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知识更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阅读方式的丰富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夸大其词,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在第二段“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本题中D项,“本文表明了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一句无中生有,不符合文章的主旨。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题干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将它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偷换概念。“知识更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题干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将它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院线公映,上映仅半个月影片票房就突破3亿元,刷新了我国纪录片票房纪录。 这部电影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在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方面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有网友评价这部电影是“史上最贵电彩”,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在一幕幕恢宏壮阔的画面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找寻到自己的身影,深刻感受到辛勤奋斗带来的伟大成果,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祖国日益强大的蓬勃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认为,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正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的作品都是说的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 《厉害了,我的国》为中国人民了解伟大祖国,为全世界了解辉煌中国,献上了一部真实、感人的国情大片,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正如影片开场中讲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誓愿,正在世界的东方回响。” (2018年3月18日“央广网”消息) 材料二: 《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银幕少见的“纪录片化”的电影,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被联合国环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等一系列中国贡献。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崛起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一組組难得一见的震撼画面。 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五年来共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不为人知幕后奋斗者的故事,为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 长期以来,喧囂与浮躁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一味追求视听震撼、特技镜头观众感叹电影场景绚烂的同时,对影片的情感认同缺失。事实上,电影的价值有赖于人类情感的深度,直接源于创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认同。德尼·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也不可能打动人心。”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地、清晰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成功,富有艺术感染力,源于它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 《厉害了,我的国》用镜头客观记录了五年来国家建设的生动场景,在彰显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将艺术创作同百姓紧密结合,借助影院仪式感的观影环境,用电影特有的光影魅力,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五年来的发展变化,共同激发观众内心的价值认同。 (2018年03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人们为何突然对一部纪录电影如此感兴趣,愿意为它买单?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答案不言自明——这部电影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所以当一部影视作品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让大家细细体味这种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感觉时,我们每个中国人没有理由不为之买单。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超级工程背后无数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以及他们和这个国家的宏伟计划之间的细微联系。“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表达,它其实浸润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发展瞬间。只有国运昌盛,才有人氏的安居乐业;只有躬逢盛世,才有国泰民安。中国正在用高速的发展印证这样一个普世的道理。 观众为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买单,也是对当前我国发展路径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这里面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自信心的因素,因为以祖国的发展成就为豪,因为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所以即使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并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紀录片,也照样能受到观众的热捧,这是超越电影艺术魁力的一种家国情怀的释放。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再到《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影视作品的热映其实燃起的不仅仅是大家的爱国情感,更多的是对当前中国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而这种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动力源。 (2018年3月6日“国际在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厉害了,我的国》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近年来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 B. 《厉害了,我的国》是史上最贵的电影,它的道具是真实的高新装备,主演又都是各行业的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众多,这使得这部影片造价昂贵。 C. 《厉害了,我的国》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宏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等一系列中国贡献。 D.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动力源自上下团结一心的民族向心力,《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等作品的热映燃起了这种情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第一、二则材料可知,《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用影像展现了中国近年来的建设成就,画面震撼,展现了大国风采。 B. 材料三引用德尼·狄德罗的话证明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是否独特、清晰、真挚地传达了主观情感。 C. 如果能让观众释放出超越电影艺术魅力的爱国情怀,即使是一部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也可能获得观众的热捧。 D. 三则材料虽然各自侧重的角度不同,但都关注到了中国的发展现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6.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 【答案】4. B 5. C 6. (1)选材:中国五年来的各方面的非凡成就。(2)表现手法:大事件微表达,大话题通俗化。(关注到:画面的震撼性,表现上接地气;或恢宏壮阔的画面,客观真实的生活;定要大、小两方都谈到)。(3)厚重的文化内涵:以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中华民族深速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让观众产生情感认同:让观众有民族的自信和自豪感(爱国情怀);对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B项,“这使得这部影片造价昂贵”理解错误,原文是“网友认为它是史上最贵”“因为‘道具是各基建工程和各高新装备;主演是各行业优秀科学家及工程师;演员是全体中国人’”;对“最贵”理解有误,不是“造价昂贵”。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即使是一部没有多少吸引力的纪录片”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一部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没有多少吸引力”,是“传统观影体验中认为的”,而不是真的“没有多少吸引力”。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可知,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如“这部电影以气势恢宏的歌与乐、振奋人心的解说词,将中国五年来在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方面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绘制了一幅新时代的鸿篇巨制”“这部片子能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正是因为‘接地气’。一个主旋律的作品都是说的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跟身边发生的事密切相连的话,这让所有的观众都觉得特别好看”“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真实客观地呈现了五年来共和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不为人知幕后奋斗者的故事,为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清流让观众看到了祖国强盛背后奋斗者的身影”“厉害了,我的国》之所以成功,富有艺术感染力,源于它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根据这些内容,《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选材):影片用镜头客观记录了五年来国家建设的生动场景,在彰显国家硬实力的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将艺术创作同百姓紧密结合。(2)表达:影片将大事件微表达,将大话题通俗化,将中国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3)文化内涵:影片用看似冷静客观的镜头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自强不息的乾之德、厚德载物的坤之道。(4 )观众的认同感:这部电影唤起的是隐藏在我们每个国人内心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每个中国人其实都非常珍视和尊重这种民族感情,当影片用各种恢弘场景和细节场面把这种民族情感一一展现给观众的时候,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同。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画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 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 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 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8. 小说塑造了“裱画徐”什么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裱画技艺高超,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②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③敢于承担责任,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 9. 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照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和语言描写”错误,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通观全文,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表现裱画徐裱画技艺高超,综合素养好。“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有人带着徐渭的画前来,他也只是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等情节都表现裱画徐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伪。裱画徐与倒卖赝品的人纠缠不起,不得已“完成了一批赝品”,但是,“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可见其敢于承担责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然后通过精读全文,抓住关键句段,具体把握小说的构思特点。 本题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需要理清小说的行文思路,锁定相关情节,围绕伏笔和照应这两种表现手法答题。前文写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后文“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两者相照应,前文这一情节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 前文“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后文写有人带着徐渭的画前来,他也只是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又“,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这些情节斗鱼徐家家规中的“三规”形成照应。 前文“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与结尾“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前后情节照应。 前文写“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结尾提到“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前后照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彭时,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尅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 B.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多被称为“元”。 C. 明清称以殿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办事而为宰辅者为“入阁”,凡入阁者多为翰林出身。 D. 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官员到任理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时为官持正,力挺被诬同僚。皇帝被迷惑要去除李贤,政事全依靠他,他对此感到很惊惧;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李贤被罢免自己绝不独留的立场。 B. 彭时诚实正直,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日久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C. 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采办物品,城门官趁机盘剥百姓,献宝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发生旱灾时,他请求开仓平抑京师粮价。 D. 彭时严以律己,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令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2)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第二年,皇帝命令彭时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他听到继母去世的消息,极力推辞,不被允许,才接受任命。 (2)李贤一向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咨询他,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不可行,有时甚至改变了脸色。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此”为代词,作主语,指代前文“释褐逾年参大政”,“前”为时间状语,“释褐逾年参大政”后断句,排除A、D;“服除”为“服丧结束”,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与‘致仕’的含义基本一致”错误,“致仕”是指交还官职,辞职归家。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错,原文“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意思是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明年”,第二年;“预”,通“与”,参与;“忧”,去世;“拜命”,接受任命。 (2)中,“雅”,向来;“咨”,商议,咨询;“失色”,变了脸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彭时,正统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景泰元年(1450),因为战事稍有平息,彭时获准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忤逆了皇上。守孝期满后,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1453),皇上坐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点 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信任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下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据大义,与他争论是否可行,有时甚至动了真气。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服他诚恳正直,说:“彭公,真君子也。”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取庶吉士时,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之士出于彭时之上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过后,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受到迷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对李贤的怒意才消解。五年(1469),他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予朝参。这年冬,无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以惠小民。”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干早,京师米贵,请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卖。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那时候皇上怠于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见,彭时很担忧。彭时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安居没有懒惰之容,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之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取,有古大臣之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舟行西郭即景① 庞树柏 一棹夷犹去②,三桥寻梦痕。 夕阳红纤路③,春水绿柴门。 樵笠歌松顶,渔榔④响苇根。 野桃开又落,何处武陵村? 注:①西郭:即诗人家乡附近江苏常熟西城门。②夷犹:从容。③纤路:江河边拉纤的小路。④渔榔:渔人捕鱼时用以敲击船症、惊鱼入网的长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题意,诗人荡舟悠闲,顺水而下,寻找旧游痕迹。着一“寻”字,承首句之“去”字,又领起所写之景。 B. 颔联侧重写景,平常的景物夕阳、纤路、春水、柴门,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图,优美动人。 C. 颈联侧重写人,椎歌飘忽,渔榔阵阵,写出了江南人民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人物怡然自乐。 D. 尾联由“寻”之所见,直抒胸臆,发出由衷感叹;此地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何必羡慕武陵之桃花源呢? 15. 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运用了哪些具体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色彩对比。“夕阳红纤路,春水绿柴门”,色彩鲜艳、明亮,红绿交错,相映成趣,画面赏心悦目。②视听结合。颔联、颈联把视觉、听觉形象融为一体,绘声绘色的勾画出了一幅夕阳下流动变幻的图画。③动静结合。夕阳纤路、春水柴门,松顶樵歌、苇根渔榔,画面和谐静美,声响动人心弦。④远近结合。纤路悠远,松顶樵歌自远而来;柴门近在眼前,渔榔声声传出芦苇丛中,富有生活气息⑤联想或用典。武陵村,借用陶潜笔下桃花源之典故,展开联想:野外的桃花开了又落,此地一年四季,景色如画,人民生活祥和安宁,岂不正是武陵又一村!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直抒胸臆,发出由衷感叹”错误。是作者由“寻”而发出的由衷之感。诗人的家乡,地处江南,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安宁,岂不正是武陵又一村!作者把这种言外之意,寓于这尾联的问句之中,使读者去品味、去想象,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笔法。尾联非直抒胸臆,而是以问句传达言外之意:所见之处,岂不也是令人向往的武陵桃花源吗。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夕阳红纤路,春水绿柴门”,写景色之秀美。落日的余辉染红了岸边的纤路,澄绿的春水映照得岸边的柴门泛着绿色。诗中的“红”、“绿”,以鲜艳、明亮的色彩引人注目,色彩对比鲜明。颔联、颈联主要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角度来写。颔联、颈联把视觉、听觉形象融为一体,夕阳、纤路、春水、柴门,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图,而红绿交错,相映成趣,又该是怎样一幅和谐静美,赏心悦目的动人画面。颈联中的“歌”、“响”二字,造成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它扣住了樵夫、渔人的身份特征,既写出了江南人民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情景,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纤路悠远,松顶樵歌自远而来;柴门近在眼前,渔榔声声传出芦苇丛中,富有生活气息。“武陵村”,陶潜《桃花源》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常熟虞山北麓有桃源涧,诗人因作此联想。运用联想或用典,展开联想,诗人的家乡,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安宁,岂不正是武陵又一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了蜩与学鸠对大鹏徙于南冥的嘲笑。 (2)习近平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阿房宫赋》六个极度夸张的“多于”揭示了秦王朝奢靡的生活与老百姓辛苦的劳作存在巨大的反差,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观点是:在后人哀叹秦朝灭亡时,就应该吸取秦亡的教训,勿蹈秦之覆辙。 【答案】 (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 使天下之人 (5). 不敢言而敢怒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7).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奚”、“鉴”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峰并未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________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式就_______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_________,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 和自然的宽容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C.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 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 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 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 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 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送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开头“关于”使用错误,应改为“对于”,“关于”是引出事物或行为的关系者,“对于”是引进明确的对象。这里引进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人们想探究的对象。对于“神秘面纱”,如果只有“窥”,还是没有看到真面目,还是用“揭开”较为准确。根据以上分析,A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B项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C 项介词误用,改“关于”为“对于”,同时动词误用,改“一窥”为“揭开”;D项修改最恰当。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熙熙攘攘”指路上行人多,喧闹杂乱。“纷至沓来”接连不断地到来。语境中说的是人们纷纷到达珠峰,应选“纷至沓来”。据此分析可排除AC两项。第二组:“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刻不容缓”片刻不容耽搁,比喻情势紧迫。语境中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式遭到人类活动影响,已很危险。修饰的词语是“珠峰”,因此,这里应选“岌岌可危”。据此分析可排除D项。第三组:“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语境中说的是环保难度,这个不是靠看就能看清楚的,应选“不言而喻”。第四组:“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语境中指的是登山者随手丢弃废弃物,应选“随心所欲”。分析可知B项成语使用都恰当。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语境中的主语是“清运垃圾”,根据文段理解,这么高的地方,“只能”依靠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A项,“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B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C项,补写正确;D项,递进关系前后颠倒,同时,“不能依靠”不符合文意。故选C。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逸組织教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答案】①3日6点50分 ②“耀华号”在牌县搁浅③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 ④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①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本题是一则新闻报道,核心事件是:“耀华号”油轮的搁浅与救援。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几个环节进行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3日6点50分;地点:牌县;救援过程: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结果: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 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21.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3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符合语境,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 《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老人与海》《哈姆莱特》《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笑,或可爱;或可鄙,或可悲;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惜,或可敬。正如堂吉诃德,不合时宜的冒险让人觉得可笑,而不畏艰难的勇气又让人觉得可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正如别里科夫,辖制全城的行为让人觉得可鄙,而僵化刻板的人生又让人觉得可悲; (2). (2)正如翠翠,造化弄人的经历让人觉得可叹,而孤独等待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怜; (3). (3)正如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壮让人觉得可惜,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又让人觉得可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以及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考查名著阅读,要求对名著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对名著中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本题要求从给出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仿写,这就限定了仿写的内容。分析例句,句式为“正如……而……”,“而”前后内容可形成递进或转折。 【点睛】句式仿写方法归纳1.研究示例,把握中心。明确要求,就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或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2.对应已知,把握结构。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中,作答时必须明确要求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何。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的短语类型、词性等。3.着眼特征,把握修辞。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9种修辞格,仿用句式往往与修辞综合考查,考生要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4.品味语言,把握风格。不同的语境往往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考生只有认真品味题中给出的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够仿写出与例句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答案】文明的韧性 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 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 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 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 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 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 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 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 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 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指向性明确的命题作文,将普适性的话题范围缩小至“文明”之上,但从格局上来说又是一种扩大,让考生把个人思考上升到对国家、民族整体命运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内涵丰富,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文明的韧性”,从“韧性”上来说,它可以解读为: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持到底。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仍旧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材料中说“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就是对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国历史面临的种种危机灾难,与赖以渡过危机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因而材料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着眼于当下,将民族精神发扬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中菲领土争端、中美贸易战等,值此国际局势之下,更应关注国家民族如何顽强独立地生存发展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及现实局势进行思考,自觉承担起振兴祖国的伟大责任,从而让走上社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 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 参考立意: 1、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 2、汉语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 3、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 4、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 5、疾风知劲草,在危机的暴风雨中锻炼出民族的韧性; 6、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应该重拾韧性了。 参考素材: 例文2: 文明的韧性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 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古埃及帝国有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古老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一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得以流传下来,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割断,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 秦朝“书同文”让文明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韧性从此更韧。 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藝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 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例文1结构分析: 本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的坚韧,再以生活实例抨击国民软弱与享乐主义现象,最后发出呼吁,号召国民重拾坚韧,完整地解读并阐释了题意,从思路上来说十分老道;其次,文中多次引用历史人物事迹及名言,运用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文采较好;第三,材料信手拈来,展现出丰富的积累与较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篇不错的佳作。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