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豌豆自花受粉,正确的操作是( )‎ A. 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B. 将花粉涂在雌蕊的柱头上 C. 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 D. 人工授粉后套上纸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因此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通常需要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雄蕊。故选C。‎ ‎2.下列对性状分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 测交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 C. 等位基因的分离 D. 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相对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这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题干描述的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表现型类型的现象。故选D。‎ ‎3.在遗传实验中,测交是指( )‎ A. F1与显性个体杂交 B. F1与隐性个体杂交 C. F1个体自交 D. F1与杂合个体杂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的基因型。‎ ‎【详解】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故选B。‎ ‎【点睛】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4.下列杂交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能判断出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A. 紫花豌豆×白花豌豆→101紫花豌豆+99白花豌豆 B. 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 C. 红花植株×白花植株→50红花植株+101粉花植株+51白花植株 D. 黑毛牛×白毛牛→黑毛牛十白毛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A、杂交法:紫花豌豆×白花豌豆,子一代两种性状均出现,只能说明有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无从判断具体显隐性关系,A错误; B、自交法:非甜玉米×非甜玉米,后代有甜玉米出现,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非甜对甜为显性性状,B正确; C、杂交法:红花植株×白花植株,后代出现共显性的粉花植株,不能判断红色与白色之间的显隐性关系,C错误;‎ D、杂交法:黑毛牛×白毛牛,子一代两种性状均出现,只能说明有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无从判断具体的显隐性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识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应用杂交法或自交法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5.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下列可选用的材料是( )‎ A. 人的肝细胞 B. 昆虫的受精卵 C. 小鼠的精子 D. 月季的花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详解】A、人的肝细胞属于体细胞,其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A错误; B、昆虫受精卵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B错误; C、小鼠的精子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已经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不再分裂,C错误; D、月季的花药可以进行旺盛的减数分裂过程,并且产生的花粉数量较多,适宜作为观察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的生殖器官,如:蝗虫的精巢、植物的花药等。‎ ‎6.果蝇一个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均不相同,其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 )‎ A. 等位基因分离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以上分析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故选B。‎ ‎7.下列各细胞所属植物个体的自交后代最可能会出现9︰3︰3︰1分离比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图示细胞一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A错误; B、图示细胞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B错误; C、图示细胞两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且杂合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不可能为9:3:3:1,C错误; D、图示细胞两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且杂合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明确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等位基因需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要求注意等位基因的位置。‎ ‎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课题所利用的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 B.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路径 C.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沃森、克里克利用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总结生物学中常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真核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A正确; B、可以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路径,B正确;‎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沃森、克里克利用物理模型构建法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C。‎ ‎9.下列各系谱图代表四种遗传病,其中最不可能属于伴性遗传病的是(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中常见的几种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解题时需要结合系谱图的特点,作出判断。‎ ‎【详解】A、根据A图不能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的情况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B图,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 C、根据C图,可能的情况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 D、根据系谱图可以确定D图所示的病为隐性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总结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10.下列四个培养皿中均已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若再向培养皿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能从中分离出S型细菌的培养皿是( )‎ ‎ ‎ A. 只有① B. 只有②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的设计思路是将S型菌的物质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菌混合,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因此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加入S型菌DNA与加入S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出现相同的结果,即均出现S型菌落。由此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都不是遗传物质。故选D。‎ ‎11.假设一个DNA分子片段中碱基A共有312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6%,则此DNA分子片段中碱基G所占的百分比和数目分别是( )‎ A. 26%;312 B. 24%;312 C. 26%;288 D. 24%;28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详解】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某DNA分子片段中,含碱基A共312个,占全部碱基的26%,则此DNA片段中碱基G所占百分比为50%-26%=24%,数目为312÷26%×24%=288个。故选D。‎ ‎12. 某同学制作了DNA分子结构模型,其中一条链所用碱基A、C、T、G的数量比为 ‎1:2:3: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以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B. 该DNA分子中A、C、T、G的数量比为1:1:1:1:‎ C.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交替连接构成该模型的基本骨架 D. DNA分子双链中碱基随机配对且因物种而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链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A正确;‎ B、该DNA分子中A、C、T、G的数量比为3:6:3:6,B错误;‎ C、脱氧核糖和磷是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DNA分子双链中碱基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D错误。‎ 故选A。‎ ‎【点睛】DNA分子是由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 ‎13.霉菌中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 A. 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B. 拟核、核糖体、细胞核 C. 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 D. 拟核、细胞质、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1)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2)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3)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其DNA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以DNA分子为模板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发生在核糖体中。故选A。‎ ‎14.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中也可能含有碱基对 B. 细胞自身的RNA也可能是遗传物质 C. 病毒和酵母菌的RNA所含的碱基种类相同 D. 真核细胞的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构成。RNA的碱基主要有4种,即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RNA中也可能含有碱基对,如tRNA中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碱基对,A正确;‎ B、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体内遗传物质为DNA,不能使RNA,B错误; C、病毒和细胞中的RNA所含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C、G、U,C正确; D、真核细胞的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少量合成,D正确。 故选B。‎ ‎15.下列有关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不可能在同一场所同时发生 B. 二者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 二者在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的过程中不一定都会发生 D. 二者碱基配对出现差错均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是指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由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所以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可以在同一场所同时发生,A错误; B、基因转录时,有T与A配对、A与U配对;翻译时,A与U配对、U与A配对,所以存在差异,B正确; C、由于细胞增殖、生长和分化过程中都有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均会发生基因转录与翻译,C错误; D、由于一个氨基酸可以由多个密码子决定,所以发生碱基配对差错后,不一定会引起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16.玉米的基因A可控制叶绿素的合成,若无基因A或者无光照,则玉米均无法合成叶绿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均能合成叶绿素 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光下可能合成叶绿素 C. 叶绿素合成是基因A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在缺镁的土壤中,基因A控制合成的叶绿素的量会受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若在无光照的情况下也不能合成叶绿素,A错误; B、基因型为Aa的个体在光下能合成叶绿素,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若无A基因或者无光照,则无法合成叶绿素“可知,合成叶绿素是A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缺镁的土壤中,A基因控制的叶绿素合成量受影响,D正确。 故选A。‎ ‎17.相同条件下,洋葱植株哪一部位的细胞最难产生新的基因?( )‎ A. 花药 B. 根尖分生区 C. 茎尖 D. 根尖成熟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的基因产生通常发生于DNA复制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又通常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因此判断选项中进行细胞分裂的活跃程度就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洋葱植株的根尖成熟区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所以很难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而根尖分生区细胞和茎尖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花药中能进行减数分裂,都进行DNA分子复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基因。故选D。‎ ‎1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害的 B.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C. 基因突变后,其自身结构会发生改变 D. 基因突变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但不是说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害的,突变后的基因是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A错误;‎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B正确; 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C正确; D、环境条件中的紫外线、碱基类似物等会诱发基因突变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变异类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经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B. 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C. 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中的21号染色体有3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其中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是单倍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例如基因突变的概念、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和实例。‎ ‎20.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质粒DNA分子重组,使其在大肠杆菌体内成功表达。它们彼此能结合的依据是( )‎ A. 基因的遗传定律 B. 中心法则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半保留复制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在重组DNA分子时,常采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胰岛素基因和质粒,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形成重组质粒。‎ ‎【详解】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黏性末端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碱基连接起来,并形成氢键,生成重组DNA分子,故选C。‎ ‎21.如图表示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下列疾病的遗传方式与白化病的相似的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 红绿色盲 C. 21三体综合征 D. 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女儿患病而父母都正常,说明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白化病的类型最接近,A正确;‎ B、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解题时,要先对白化病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是否与白化病的类型最接近。‎ ‎2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一人群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了(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交叉互换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1)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详解】X射线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因此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故选A。‎ ‎23.某六倍体植物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后得到的植株是( )‎ A. 三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B. 单倍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 三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 二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不论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是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六倍体水稻花药中的花粉粒中的精子是由减数分裂产生的,虽然含有3个染色体组,但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时,没有经过受精作用,直接由配子发育形成幼苗,所以得到的个体是单倍体。故选B。‎ ‎【点睛】区分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方法:看发育起点,由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不论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需关注其染色体的组数,受精卵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4.在实验田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抗旱、抗盐的玉米,假设利用该植株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抗早、抗盐水稻品种,不会用到的育种方法或技术是( )‎ A. 诱变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组织培养技术 D. 转基因技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田中偶然出现的一株抗旱、抗盐的玉米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于玉米与水稻是两个品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要用到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要想快速培育能稳定遗传的作物新品种,一般选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详解】由于玉米植株中已经出现了抗旱、抗盐基因,不用再进行诱变。要使水稻植株中含有该抗性基因,必须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抗性基因转入后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为杂合子,需要对其进行单倍体育种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抗性水稻品种。故选A。‎ ‎25.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比较四种育种方法的原理: (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2)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3) 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 (4)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据分析可知,单倍体育种过程中,会有染色体数目成倍的减少,然后又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素完成加倍,因此,单倍体育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故选D。‎ ‎26.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是( )‎ A. 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B. 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的观点,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D正确。 故选A。‎ ‎27.下列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变不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也可以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C.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 D、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而基因型频率则是指某基因型占全部个体的比例,D错误。 故选B。‎ ‎28.某豌豆种群中,亲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则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 35%和42.5% B. 35%和90% C. 65%和52.5% D. 65%和9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详解】由题意可知,亲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40%.aa=10%,Aa=1-40%-10%=50%;因此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A=40%+50%×1/2=65%;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AA自交的后代全部是AA,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1:2:1,aa自交后代全部是aa,因此该种群个体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0%+50%×1/4=52.5%。故选C。‎ ‎29.一般来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袁隆平团队育成的海水稻适于在沿海滩涂种植。干旱和盐碱环境条件所起的作用是( )‎ A. 导致基因重组 B. 选择表现型 C. 诱发基因突变 D. 导致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环境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 ‎【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产生不定向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题干中的干旱和盐碱环境条件属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对变异起选择作用,而不是导致变异。故选B。‎ ‎3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隔离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进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形成生殖隔离,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表明生物在进化,但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可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1.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小花瓣,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为BB和Bb的植株的花瓣都表现为红色,基因型为bb的植株的花瓣表现为黄色。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以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则下列有关F1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F1共有3种表现型 B. F1共有6种基因型 C. F1中黄花植株占1/4 D. F1中纯合无花瓣植株占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花瓣大小和花色的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亲本杂交共产生6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 ‎【详解】A、亲本中Aa×aa,后代基因型有Aa:aa=1:1,即两种表现型(小花瓣、无花瓣);Bb×Bb,后代基因型为BB:Bb:bb=1:2:1,即两种表现型(红色、黄色),因此后代表现型有:小花瓣红色、小花瓣黄色、无花瓣共3种。A正确; B、由A选项分析知,F1中共有6种基因型,即AaBB、AaBb、Aabb、aaBB、aaBb、aabb。B正确; C、子一代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占F11/8,C错误; D、由于亲本为AaBb与aaBb杂交,所以子一代纯合无花瓣植株为aaBB、aabb,总共占1/4,D正确。 故选C。‎ ‎32.如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的分裂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 图中的细胞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B. 图中的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后期 C. 图乙、丁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与体细胞中的相等 D. 图丙所示细胞不可能出现在卵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丙两细胞都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都发生了基因重组。乙、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中的甲、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中的乙、丁细胞着丝点分裂、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乙、丁细胞虽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但其内正在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C正确;‎ D、甲、乙两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分别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丁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只能是初级精母细胞,不可能出现在卵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还需要根据分裂后期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准确的判断性别。例如不均等分裂,一定是雌性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但是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均等分裂,也要考虑可能是雌性第二极体的形成。‎ ‎33.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均不完全相同,二者存在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B. Ⅰ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的 C. Ⅱ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的 D. Ⅲ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人的X、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存在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其中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含有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符合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Ⅰ区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B正确; C、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含有等位基因,X、Y染色体上均可能带有该显性致病基因,不一定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C错误;‎ D、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女性没有Y染色体,因此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D正确。 故选C。‎ ‎34.如图甲表示DNA分子的部分片段,图乙表示中心法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图甲中①表示1个脱氧核糖 B. 图甲所示的DNA片段含有4种核苷酸 C. 图乙中,d过程只需逆转录酶参与 D. 图乙中,b、c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甲图的形态特征和碱基类型判断,该图为双链DNA分子。乙图是中心法则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其中a是DNA分子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e是RNA复制,d是逆转录。‎ ‎【详解】A、图甲表示双链DNA分子,其中①表示脱氧核糖,A正确; B、图甲中的双链DNA分子中,含有组成DNA的四种基本单位,即四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 C、d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酶、模板、能量、原料等众多条件共同具备时才能完成,C错误; D、图乙种,b是转录,C是翻译,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正确。 故选C。‎ ‎3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 B. 二倍体和多倍体生物都必须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C. 多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D. 单倍体植株都不育,多倍体植株长得较粗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2)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详解】A、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例如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就含有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 B、部分生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并非每一个个体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 C、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C正确; D、多倍体植物含有的染色体、基因较多,基因表达的产物多,所以茎秆粗壮,叶片、果实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不是每一种单倍体植株都不育,例如由四倍体植物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细胞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也能可育,D错误。 故选C。‎ ‎36.如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的影响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的时期为细胞分裂的间期 B. 浓度为0.15%的秋水仙素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的影响大于浓度为0.05%的秋水仙素溶液 C.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的高低与秋水仙素溶液的浓度及其作用时间有关 D. 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率随着秋水仙素溶液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在不同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洋葱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 ‎【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得出该结论,秋水仙素能引起细胞纺锤体异常,也能导致染色体畸变,A错误;‎ B、由图可知,染色体变异率高低,与秋水仙素溶液的浓度有关,同时也与其作用时间有关。不一定浓度越大,影响力越大,B错误;‎ C、由图可知,纵坐标的影响因素秋水仙素溶液的浓度外,还有处理时间的长短,两者共同影响染色体变异率,C正确;‎ D、当秋水仙浓度小于0.15%时,处理时间为24h的畸变率高于处理时间为36h或48h,说明洋葱根尖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不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认真分析曲线图,明确细胞畸变率与秋水仙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之间的关系,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7.如图中的字母表示真核细胞中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可能是①的单倍体 B. ①③可以是多倍体 C. ③④是单倍体 D. ③⑤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染色体组数的方法: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分析题图:①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②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③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④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⑤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详解】A、图②含有二个染色体组,且基因型为Aa,图①含有四个染色体组,且基因型为AAAa,因此②可能是①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单倍体,A正确;‎ B、①含有四个染色体组,③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若它们都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则均为单倍体,若它们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则为多倍体,B正确;‎ C、④个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③个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单倍体,也可能是三倍体,C错误; D、对于A、b基因来说,③⑤中均不存在等位基因,一定是纯合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体考察了多倍体、单倍体概念以及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方法总结:(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38.双亲正常但生出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下列关于此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孩子患色盲,出现的异常配子不一定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 B. 若孩子不患色盲,出现的异常配子一定为父亲产生的精子 C. 正常双亲的性原细胞有丝分裂增殖时,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 D. 若该孩子长大后能产生配子,则其产生含X染色体配子概率是5/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双亲正常,生出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双亲提供的精子和卵细胞组合可能是:(1)22+Y和22+XX。即卵细胞异常。由于不能确定两条X是否是同源染色体,因此可能是减一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二后期时着丝点未分裂;(2)22+XY和22+X。即精子异常。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详解】A、如果孩子患色盲,则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根据色盲的遗传方式,该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则出现异常配子一定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双亲正常,生出一个不患色盲且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孩子,则该孩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BXbY或XBXBY。因此出现异常的配子可能为母亲产生的卵细胞(XBXb或XBXB),也可能为父亲产生的精子(XB Y),B错误; C、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正常双亲性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殖时不会出现四分体,C错误; D、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为方便研究,将其记为X1X2Y,产生的配子组合为:X1+X2Y、X2+X1Y、X1X2+Y。因此,出现含X染色体配子的概率是5/6,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需要根据后代染色体的组成,判断异常的配子产生的原因(来自父方还是母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等);还要能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再结合伴性遗传的特点最终判断异常配子的来源。‎ ‎39.下列关于DNA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 某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500种 C. DNA分子中(A+T)/(C+G)的值越大,该分子结构稳定性越低 D. 某拟核DNA分子含有2000个碱基,则该DNA分子同时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且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生物界中,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正确; B、DNA分子含有500个碱基对,每一个碱基对都有四种可能,因此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500种,B正确; C、DNA分子中,A—T碱基对之间由两个氢键连接,G—C碱基对之间由三个氢键连接,后者可以让DNA分子结构越稳定性,C正确; D、原核生物的拟核DNA分子是大型的环状DNA,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理解DNA分子多样性与碱基对的排列方式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对于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40.下列有关生物共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隔离在生物共同进化中起决定作用 B. 生物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群落中 C. 大型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 D. 草原兔子的抗病力与某种病毒的感染力都会随进化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也使猎物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 ‎【详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并非决定生物的共同进化,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群落中,还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B错误; C、大型捕食者对猎物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使之能更加的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共同进化,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得彼此更加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鸟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Z染色体上的基因(B、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组合 基因A不存在,不管基因B存在与否(aaZ-Z-或aaZ-W)‎ 基因A存在,基因B不存在(A_ZbZb或A_ZbW)‎ 基因A和B同时存在(A_ZBZ-或A_ZBW)‎ 羽毛颜色 白色 灰色 黑色 ‎(1)请写出灰羽鸟的所有基因型:_______________。黑羽鸟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2)一只黑羽雄鸟与一只灰羽雌鸟交配,子代的羽色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子代中黑羽鸟︰灰羽鸟︰白羽鸟=_________。‎ ‎(3)一只纯合的灰羽雄鸟与杂合的某种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色均为黑色,雌鸟的羽色均为灰色,则该种雌鸟的羽色是____。‎ ‎【答案】 (1). AAZbW、AAZbZb、AaZbW、AaZbZb (2). 6 (3). AaZbW、AaZBZb (4). 3︰3︰2 (5). 黑色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知,该种鸟类的羽毛颜色存在如下详细对应关系:‎ ‎1、白色:aaZBW、aaZbW、aaZBZB、aaZBZb、aaZbZb;‎ ‎2、灰色:AAZbW、AAZbZb、AaZbW、AaZbZb;‎ ‎3、黑色:AAZBW、AAZBZB、AAZBZb、 AaZBW、AaZBZB 、AaZBZb。‎ ‎【详解】(1)据分析知,基因A和B同时存在(A_ZBZ-或A_ZBW)表现为黑鸟,先看第一对基因为2种基因型,第二对的基因型有ZBZB、ZBZb、ZBW,共3种,故黑羽鸟的基因型为2×3=6种; ‎ ‎(2)根据表格分析已知,一只黑雄鸟(A_ZBZ_)与一只灰雌鸟(A_ZbW)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种,有分离出来的白色aa,说明亲本第一对基因均为Aa杂合,亲本雌性基因型为AaZbW;有分离出来的灰色ZbZb、ZbW,说明亲代雄性两对基因都杂合,基因型为AaZBZb,第二对基因在产生后代中出现ZB_、Zb_的概率均为1/2,根据图表中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子代黑色A_ZBZ-或A_ZBW概率为(3/4)×(1/2)=3/8,灰色A_ZbZb或A_ZbW为(3/4)×(1/2)=3/8,白色aaZ-Z-或aaZ-W为1/4,即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灰:白=3:3:2;‎ ‎(3)纯合的灰羽雄鸟基因型为AAZbZb,子代雄鸟均为黑色,说明亲本雌鸟含有B基因,又由该雌鸟杂合,故雌鸟的基因型为:AaZBW表现为黑色。‎ ‎【点睛】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及应用,首先要求学生会分析表格,明确各种表现型所对应的基因型;然后根据分离定律将基因巧妙拆分,按分离定律解答即可化繁为简。‎ ‎42.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妻(Ⅲ-11、Ⅲ-12),丈夫的家族中有人患甲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他的祖父和祖母是近亲结婚;妻子的家族中有人患乙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她有一个年龄相差不多且患21三体综合征的舅舅。已知该对夫妻均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个家族的系谱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病是_________遗传病,乙病是_________遗传病。(填染色体类型及显隐性)‎ ‎(2)丈夫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3)该对夫妻再生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 (2). X染色体隐性 (3). AAXBY或AaXBY (4). 0 (5). 1/4‎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5号),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1号和1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个患乙病的儿子(13号),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11号和12号均不带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5号的基因型为aa,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7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因此11号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 (3)12号个体没有甲病致病基因,因此11号和12号个体所生孩子不会患甲病;11号个体没有乙病致病基因,12号个体是乙病携带者,因此他们所生女孩均正常,生出乙病患者XbY的概率为(1/2)×(1/2)=1/4。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掌握几种常考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中信息“夫妻均不带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同时要注意第三小问的女孩患病与患病男孩在计算上的差异。‎ ‎43.在研究DNA复制机制的过程中,为检验“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者用洋葱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①‎ 将洋葱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分别取样,检测分裂后期细胞DNA的放射性分布情况 步骤②‎ 取出根尖,洗净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大约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1)步骤①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步骤①完成后,细胞中一个DNA分子的_________具有放射性。‎ ‎(2)若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下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且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占_________,则假说成立。‎ ‎(3)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说不成立,应为全保留复制。‎ ‎【答案】 (1). 同位素标记法 (2). 一条新(合成)链 (3). b和c (4). 1/4 (5). 新合成的DNA分子每条单链都具有放射性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像知:a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放射性;b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e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含放射性。‎ ‎【详解】(1)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因此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DNA分子,该过程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分子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有一条链为亲代链,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子链。 (2)DNA分子复制方式可能为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或混合复制。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可能是半保留复制,也可能是全保留复制。若为半保留复制,则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有1/2的染色体,其中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即符合图乙中的b。另外1/2的染色体,双链均不含放射性,如图c。‎ ‎(3)若假说不成立,即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双链均有放射性,如图a。‎ ‎【点睛】本题结合图像与同位素标记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特点,要求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现象(第二小问),或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第三小问)。在解题时需要时刻注意DNA是双链结构。‎ ‎44.如图为某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Ⅰ、Ⅱ、Ⅲ表示物质或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Ⅱ、Ⅲ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①过程,除了需要核糖核苷酸、模板之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等。‎ ‎(3)据图分析可知,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上述基因表达过程的生物属于_________生物。‎ ‎(4)根据上图及下表判断:结构Ⅲ上的碱基是CCU,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若蛋白质2可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阶段。‎ 氨基酸 脯氨酸 苏氨酸 甘氨酸 缬氨酸 密码子 CCA、CCC CCU、CCG ACU、ACC ACA、ACG GGU、GGA GGG、GGC GUU、GUC GUA、GUG ‎【答案】 (1). mRNA(或线粒体mRNA) (2). tRNA(或转运RNA) (3). ATP和酶 (4). 细胞质、线粒体(或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线粒体中的核糖体) (5). 真核 (6).‎ ‎ 甘氨酸 (7). 二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Ⅰ是核膜,Ⅱ是线粒体DNA,Ⅲ是tRNA,①过程是细胞核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过程是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的过程,③是线粒体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④是线粒体DNA与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结合过程。‎ ‎【详解】(1)由题图可知,Ⅱ是线粒体mRNA、Ⅲ是tRNA; (2)细胞核中DNA进行转录需要的条件有ATP、酶、核糖核苷酸、模板等; (3)分析题图可知,翻译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和线粒体中的核糖体;由题图的I为核膜知,上述基因表达过程发生于真核生物体内; (4)分析题图可知,图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CU,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GGA。再据图表知,编码的氨基酸是甘氨酸;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基质内主要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因此蛋白质2最有可能是相关的酶。‎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基因表达过程,并进一步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本题中,既有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又有细胞质(线粒体)基因的表达,并展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45.如图为常见的两种育种方法的流程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时,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从F2代开始进行选择,原因是________;在该次选择过程中需要被选择出来的植株数约占总数的________。‎ ‎(2)若利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从上图中选择出最快的育种方法,应该选择方法________;假如该植物一年只能繁殖一代,则最快________年就可以得到所需植株。‎ ‎(3)上图中两种育种方法都涉及的变异原理是_____,该原理具体是通过________方法来进行的。‎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根据不同的育种要求选择所需要的育种方法。若想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则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若想创造一个新物种,则应选择的育种方法是_____。‎ ‎【答案】 (1). F2中发生性状分离,出现所需新品种 (2). 9/16 (3). 二 (4). 两 (5). 基因重组 (6). 杂交 (7). 诱变育种 (8). 多倍体育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方法一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二为单倍体育种,其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1)图中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时,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从子二代开始进行选择,原因是F2(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在该次选择过程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一代自交后代中符合要求的表现型(A_B_)占9/16;‎ ‎(2)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第一年实现亲本的杂交,得到子一代AaBb,第二年播种后开花,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加倍,选育所需表现型即可。‎ ‎(3)两种育种方法中均涉及杂交过程。得到双杂合子(AaBb)后,其再进行减数分裂,该过程实现了基因重组。‎ ‎(4)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因此若想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则应选择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能迅速改变生物的染色体组成,使之与原生物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创造新物种。‎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展示了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再通过题干的设置,较全面的考查了生物变异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杂交育种能实现“集优”;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基因工程育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多倍体育种常用于创造新物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