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20 湖心亭看雪_语文版(2016)
第五单元 20 湖心亭看雪 4.重点聚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 文中量词的使用简洁、传神,借四个量词,传达出了长堤、湖心亭、小 舟和人的渺小,使人的渺小与茫茫、空阔的宇宙形成对比,烘托出天水 之间一片白茫茫的壮观景象。 5.难点突破 (1)文中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有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 章末尾又出现舟子,是作者行文疏忽所致吗? 这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 为伍,比如舟子,虽然乘舟同往,但作者却视为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 雅士式的孤傲,与众不同。 (2)文中一个“痴”字令人玩味,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痴人:在农历的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雪使空 阔的天地呈现出一种肃杀的冷寂。在当时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痴景: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只有雪光能带 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 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髓,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 质,这就是人在精神上与自然的统一、和谐。此是“痴景”。 痴心: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湖心亭, 作者遇到两人,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几 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 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 而言实是难以理解。本是知音难求,文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作者 奇遇同道中人则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作者喜 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 集中于作者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此是“痴心”。 6.写法借鉴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混沌的意境。接着落笔 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使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 天地形成巨大反差,富有浓浓的诗意,且画面感鲜明强烈。作者写景, 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 画卷。 这 携,带 小草 怎么 名词作动词,客居 等到 D 3.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选项中相似的两项是 (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BC 4.根据提示默写。(阿凡题 1069347) (1)文中具体默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 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 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下列对文中句子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中,作者仍用明代纪年,表示了他不忘故国 的操守。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表现了一种迥绝流俗的孤怀雅 兴,其中也蕴含了避世的孤寂与幽愤。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发之于客,但实为作者之声,作者妙在 一言不发,而“尽得风流”。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以舟子的话结束全文,包含了 舟子对“痴”字的称赏。 D 6.张岱选择了寒冬的凌晨,独自一人去西湖赏雪,表达了他遗世独立的 高洁情怀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持一份高雅的 情趣?请说出你的看法。 示例: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有主见、洁身自好、不轻易改变自己、 淡泊宁静……都能保持一份高雅的情趣。 C 8.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 茫一片。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 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陪衬, 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1.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 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 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阿凡题 1069348)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全文(略) B 13.请将文下面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14.【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5.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 “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态度。 16.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 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D (二)比较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 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 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全,都 全、完全 洗、洗涤 拜访 C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0.【甲】【乙】两段文字中,“ ”“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阿凡题 1069349)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 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 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 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B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23.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24.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 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对即可)。 25.《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 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 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