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 置,并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有关信息。 2.答题内容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计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2.史载:周王朝最初所封的诸侯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诸侯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3.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侯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侯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4.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 ①封邦建国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嫡长子继承制 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此处的第一次“革命”是指( ) A.“家天下” 制度开始 B.周朝建立 C.宗法制度形成 D.中央集权制建立 6.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直至深夜才能休息。主要是因为( ) A.“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7.《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设立刺史制 8.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郡守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9.“汉承秦制,亦有损益”体现了两汉制度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下列制度属于西汉始创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刺史制度 D.三省六部制 10.史书记载:“(汉武帝)加重给事中等内朝官的事权外,还逐步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得以和丞相平分秋色……甚至连皇帝的诏令也都由御史大夫下达。”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完善官制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1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2.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13.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14.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 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1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 16.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17.《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18.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1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20.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适合作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 A.明清君主专制 B.古代中国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21.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A.天坛 B.太庙 C.颐和园 D.太和殿 22.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康熙) 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 2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24.一个侵略者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我们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据此分析,他参加的侵华战争应该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6.下图是近代西方国家的一幅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巴黎和会 27.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28.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29.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不再照搬苏联的经验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改变了斗争目标 D.以民族利益为重 30.从下列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中,你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年代 1937 1938 1941 1942 阵亡人数 125 130 249 213 144 951 87 719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 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 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 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 的 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 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 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 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 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4 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4 分) (3) 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元史》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 (3分)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4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分) (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3分)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5 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 (3) 每道选择题2分,共60分。 1-5BABCD 6-10DBCCB 11-15BDCCC 16-20CBCBD 21-25DBDBB 26-30BDADD 31.答案 (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4分)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4分) (3)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分) (4)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中央集权)(2分) 32.答案 (1)(3分)(2)(4分)(3)(4分)(4)(6分) 33.答案 (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3分)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3分)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