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云南省普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普洱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1.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B. 统治疆域不断扩大 C. 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 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 B. 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 C. 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 D. 使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主张兴办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重用儒生,有利于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以思想统一强化政治统一,因此C选项正确;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和董仲舒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材料无法体现两者的传承,A选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非郡国并行,B 选项错误;D选项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影响,不是董仲舒提出这些主张的影响,排除。故选C。 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汉唐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故选D;A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排除B;C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 A. 皇权被严重削弱 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 内阁制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 5.某学者总结了某一时期清政府对不同企业的做法,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A. 对近代企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B. 推动了民族企业的持续发展 C.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来看,清政府对官办企业的态度是“父爱式庇护”,对官督商办企业的态度是“亲戚式庇护”,对商办企业的态度是“朋友式庇护”,这表明清政府对近代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种“庇护”不利于近代企业经受市场的考验,不利于其提高自身竞争力,故A项正确;选项B中的“持续”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洋务企业并未完全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D。 6.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于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排除;揭开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序幕的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与民族民主思想传播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1919年5月”和“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社会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D正确。 7.1936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规定:“一切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粮食、房屋、财产一律没收,没收之后仍分给耕种份地及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生活情况很坏的小地主的土地不没收”。其旨在 A 维护土地革命成果 B. 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C.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是为了抗日,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旨在抗日而非维护土地革命成果,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旨在抗日而非建立新型农村生产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所有地主的土地都没收,所以并未消灭封建剥削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26位;1997年,中国货物进出品总额突破了3000亿美元;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反映了中国 A.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B.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C. 已发展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D. 引进外贸与对外投资活动的频繁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我国在1978年后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这说明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选A。 9.当中世纪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A. 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 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C. 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根据“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可知,材料反映了罗马法被“发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A;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提供借鉴,不是罗马法,排除B;启蒙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影响,排除D。 10.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B. 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C. 遏制自然欲求膨胀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崇敬生命. 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是对由于工业革命开展导致环境破坏的担忧,故D项正确;A项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是达尔文观点,材料没有体现;C中遏制自然说法错误。 11.在苏联,虽然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出现的“资源和技术压力”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这体现出苏联 A. 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 B. 资源技术严重匮乏 C. 经济改革未见成效 D. 经济体制长期僵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而进行改变,日益僵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制度阻碍了经济增长,并不是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故A项错误;从材料“但却长期得不到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因素的相呼应,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桎梏’之中”,可知没有涉及苏联资源技术匮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 12.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1973-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单位:%) A. 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 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 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 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表格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比重下隆,制成品比重上升,说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故选A项;全球化发达国家占主导,排除B项;出口结构无法体现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出超,排除C、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统一全国后,在南北之间建设一条运输通道成为迫切任务。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1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欧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发展状态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作用: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逐渐衰落。原因: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铁路交通的兴起;海运的发展。同一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日渐繁忙。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 成;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 【解析】 (1)根据材料“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可知其促使了沿河市镇的兴起和工商业的繁荣;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国大运河开始衰落,苏伊士运河日益繁忙;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大运河衰落的原因,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起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可知铁路交通兴起和海运的发展,此外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内忧外患,政府无力维护,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张,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来,根据所学知识,此时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苏伊士运河地理位置重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运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民族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阐述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明清时期,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注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拟论题只要符合题意,均可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始放性、论述题。限制条件有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具体要求两个:明确论题,史论结合。材料的主旨在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述时可以从这个概念的本质、进程和影响中选择史实依据最充分者入手。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措施;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员: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官员异地任职: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 (2)作用:精简地方机构,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州县两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影响;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1)措施;依据材料“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的信息可知是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员;依据材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的信息可知是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依据材料“县佐须用别郡人”的信息可知是规定官员异地任职;依据材料“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的信息可知是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依据材料“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 (2)作用:依据材料“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是精简地方机构,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依据材料“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的信息可知是州县两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建制产生影响;依据材料“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自百度百科《科索沃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的历史影响。 【答案】(1)原因: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激化;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伴随着南联盟的解体,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激化。 (2)影响:联合国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国际法基本准则受到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威胁;世界和平遇到新的严峻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潮流;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在东欧的影响力被严重削弱。 【解析】 (1)根据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矛盾、美国的推动、南联盟解体后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联合国的权威、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对俄罗斯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推崇的英雄人物是那些发迹的工业巨头,他们虽然在企业经营上是成功者,但是依富傲贫,蔑视人类精神文化,认为物质财富高于精神财富。于是在当时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批斗的靶子正是僵化专制的传统教育。杜威成为运动中的首领式人物。他针对旧教育,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应将现代工业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活动、日常生活纳入教育范围,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教育观。……这些学说一时成为世界各地流行的教育学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这一重大变局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教育界,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教育理论能使中国富强,美国就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正如1917年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赴美国考察教育时所说:“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此今昔之所以不同。”从此拉开了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摘编自熊士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威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时代契机?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教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美国精神文化的衰落,社会矛盾激化。 (2)契机: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旧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 (1)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蔑视人类精神文化,认为物质财富高于精神财富。于是在当时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批斗的靶子正是僵化专制的传统教育”等信息可知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传统教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加之美国精神文化衰落,社会矛盾激化。 (2)根据“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这一重大变局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教育界,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教育理论能使中国富强”可知杜伟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时代契机主要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后出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