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浙江省宁波市诺丁汉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始考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诺丁汉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始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3分) 1.下列各句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袂(mèi) 鱼鳔(biào) 波云诡谲(jué) 宁缺毋(wú)滥 B.剽(piāo)窃 供(gōng)应 歃(shà)血为盟 间(jiàn)不容发 C.徇(xún)私 悄(qiǎo)然 大笔如椽(chuán) 曲(qū)径通幽 D.噱(xuè)头 宽宥(yòu) 正当(dàng)防卫 诡谲分娩(miǎn)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 B项,“间不容发”的“间”读jiān; C项,“徇私”的“徇”读xùn; D项,“噱头”的“噱”读xué。 故A正确。 【点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震撼 羁縻 引申义 俾官野史 举步维艰 功亏一篑 B.翱翔 辐射 冷不防 山洪爆发 一筹莫展 拨乱反正 C.暴躁 蛰居 下功夫 百尺竿头 出奇致胜 不遑顾及 D.安详 蜂拥 肇事者 焕然一新 为人不齿 层见叠出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自己不重视,认字不细心,不会写也不查字典,粗枝大叶,草率从事。这类题只能多写多记。注意一些形近字和生僻字。本题, A项,“俾官野史”应为“稗官野史”,“俾”应为“稗”; B项,“山洪爆发”应为“山洪暴发”,“爆”应为“暴”; C项,“出奇致胜”应为“出奇制胜”,“致”应为“制”。 故选D。 【点睛】辨析汉字字形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无孔不入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甲)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权威”的文学史慢慢悠悠地来回答了。(乙)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和功能(客观世界、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孤芳自赏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应运而生。(丙)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3.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癖性 B.孤芳自赏 C.而且 D.应运而生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3.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本题C项,“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关联词使用错误, “而且”表递进关系,而句中“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和“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应改为“也”。故选C。 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本题B项,检测括号的正确使用,“客观世界”“审美教化”是对“对象”的解释,应带上括号,放到“对象”之后。故选B。 【点睛】标点符号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本题, A项, “当……的情况下”错误,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在……的情况下”或“当……的时候”。 B项,“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结构混乱,“……的原因就是……”和“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仰赖的是”两句杂糅。 C项,“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错误,主客颠倒,“文明是遗址的见证者”应改为“遗址是文明的见证者”。 故选D。 【点睛】病句常见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 ①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答案】 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阅读语段,分析空缺处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逻辑。本段主要阐述的是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物质文化历史,也应该关注精神文化历史。根据横线前的“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以及横线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第二空,据“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可知后面应用“更”呼应“不仅”,用“思想”呼应“生活”,即“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第三空,据“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可知,用“既要”呼应“更要”,用“物质”呼应“精神”,即“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 7.下图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总体不断提高;中间有起伏;增幅渐小(增幅渐慢或前快后慢)。 (2)练习能不断提高成绩。成绩有起伏是难免的,不要失去信心。进步缓慢时要设法寻求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要求,即“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 就学习而言,你从此图得到了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之间一定的联系,即后者的启发应从图上成绩变化的特点而来,然后分析图的类型,如本题是曲线图,考生要关注曲线的变化情况。从题干来看,这是成绩曲线图,从整体来看,随着练习天数的增加,成绩整体上是不断提高的,但在提高的过程中也有起伏,而且一开始的增幅比较快,到后来增幅变小,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考生可以谈启发,从图上来看,练习的过程中有起伏,但从整体来看,成绩还是在不断提升,这就告诉考生,在练习时如出现起伏不要灰心,因为这是难免的,要保有信心,当进步变慢的时候,还要寻找突破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拟写启示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注重人格的自我培养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国佛教文化强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根本追求,也为其今天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相契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 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家的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圆融和谐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B.魏晋时期佛教通过依附玄学进入中国,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 C.儒、道、佛三家有一部分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它们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D.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范围失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由此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B项,“进入中国”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走进中国思想文化”。另外,“玄学与佛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说法也错误。D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偏概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儒、道、佛三家,还包括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指出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可以相融互补。 C.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明确“深挖中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D.文章论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当前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第三段论证中华文化对佛教思想的融合”张冠李戴,第三段内容确实谈到了“佛教融入了中华文化”,但更多的内容是在论证“佛教的作用和价值”,所以选项把“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的概念混淆了。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 B.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能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化倾向。 C.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圆融和谐的包容精神,佛教将难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D.我们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错误,条件混淆,原文认为,在努力实现复兴梦的今天,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这并非是必要条件。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鹤顶红 李碧华 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批幸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贵,而且颇有味道,是文字以外的“余韵”。人生的“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小小附注也是故事。 我发觉,集子收入她很多照片,捧在手中一页页地掀,如同乱纹中依稀一个自画像:稚嫩,成长,茂盛,荒凉…… 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张的倩影,总是仰镜,镜头自低角度往上拍摄,而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 一个人的小动作往往介绍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但,各个淘古井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窃笑人家没有自己“真正”领略她的好处,不够了解。 对很多读者而言,除了古井,张还是紫禁城里出租的龙袍凤冠,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鹤立鸡群中的鹤…… “鹤”,俗称仙鹤。嘴、颈、脚皆特长,身高,翼大,善飞。体白色,眼赤,尾黑。鸣声高朗。鹤之头顶朱红,相传此丹顶有剧毒,食之杀人。 她的书,留传了五十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连那些“毒”,亦甘之如饴。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 据说,有个男人,因时局变迁,逃至温州避劫。他的女人,竟千里迢迢特为看他来了。斯时,男人面不改容地又有了个女人。正是红啼绿怨,旧爱新欢。因两女同是他的人,不免好看好待。一天,甲看乙,叹道:“真是生得美。”当下给她画像,男人站在一边看。勾了脸庞眉目,正待画嘴角,忽地停笔。乙去后,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他,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以上情节,由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中披露。张爱玲是什么人?何以被迫如此大气壮阔?提供机会予胡某这等坏分子角色做传,俾他粉向自己脸上擦?虽然张末了去一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我是经过一年半长的时间考虑,惟彼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亦不要来寻我,即使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回复一点本色。 但,也够委屈吧。 古老照片堆中,有她青春妍丽的岁月,也有“在人屋檐下”的叹喟。即使不着一字…… “1950年或51年,大陆解放后不久,不记得是领什么证件,街边人行道上,穿草黄制服的大汉佝偻着伏在桌子上写字,西北口音,似是老八路提干。轮到我,他一抬头见是个老乡妇女,便道:‘认识字吗?’我笑着咕哝了一声‘认识’,心里惊喜交集,不像个知识分子!” 红遍上海的作家,半生作文字工作,在工农兵跟前,不很乐意被看出来是知识分子。趋时,惧祸,无奈…… 记得照片中的人吗? 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 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后记:张爱玲于1995年中秋前一天,被发现安详地躺在几乎完全没有家具的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七十五。寂寞老人常以急冻食物加热充饥。她并无向任何人告别。遗作《小团圆》未写毕,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二十五岁之前几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选自《李碧华随笔集》。有删节) 11.作者以“鹤顶红”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1)文章以“鹤”(“鹤顶红”)喻张爱玲,切合张爱玲的形象、才华。(2)以“鹤”的形象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张爱玲的敬佩和同情。(3)想象奇特,意象鲜明,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先答出标题的含义,然后从结构、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用。 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对很多读者而言,除了古井,张还是紫禁城里出租的龙袍凤冠,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鹤立鸡群中的鹤”分析其象征意义。 然后从结构上看,根据文中“鹤之头顶朱红,相传此丹顶有剧毒,食之杀人”“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可见其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的线索; 然后从效果看,写人却由“鹤顶红”这一毒药写,想象奇特,吸引读者兴趣。 12.简析文中画线句子“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的含义。 【答案】“张的小说是小说”赞美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价值高,影响力大; “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指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也像小说一样曲折坎坷,耐人寻味。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抓住关键的词语,既要分析表层含义,又要理解深层含义。 分析此句的含义注意抓住句中的“张的小说是小说”和“张本身”,此句前面写张爱玲的小说的影响,后面写张爱玲的人生经历,通过这两个方面概括即可。 13.综观全文,简要概括张爱玲的形象特征。 【答案】(1)才华出众。(2)如鹤立鸡群,高瞻远瞩,睥睨人间;(3)冷静,自信,独立,孤标傲世,看透世态人生(文章称之为“毒辣”)。 【解析】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相关人物的描写的句子分析概括即可。 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概括。 14.赏析文章的结尾。 【答案】与上文“遗作《小团圆》未写毕”呼应,喻指张爱玲写作才华高但未尽其才,爱情与人生历尽坎坷。深化中心,强化作者对张爱玲才华的敬慕惋惜和对她曲折人生的同情,余韵悠长。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结尾段落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先答出内容,然后从结构和主旨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用。 文章的结尾“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不团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写作,二指爱情;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注意和上文“遗作《小团圆》未写毕”的呼应关系; 情感注意结合上文“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分析。 【点睛】分析句子的含义可从句中重点词语、句子类型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切入。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句子的基本内涵,句子的类型和文中位置决定答题的方向。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修辞句、接榫句等。情感句要联系上下文找到表达的情感;哲理句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修辞句注意找到句中的本体,用喻体特征概括本体特征;接榫句注意同时照顾上下文的内容。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注意考虑文章的主旨,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要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屋记 (明)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 A项,句意为: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造:拜访。选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 B项,句意为: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尚:推崇。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C项,句意为:现在又加上下雪。济:加上。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韪:正确。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故A错误。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缙绅之交于孟祥者 苟以天下之大 B.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且贰于楚也 C.圣人为屋以居 醉则更相枕以卧 D.予不暇多记也 是岁,元和四年也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之:定语后置标志。 后句句意为: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之:定语后置标志。 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于:在。 后句句意为:并且对楚国有二心。于:对。 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以:来。 后句句意为: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以:表修饰,不译。 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也:句尾语气词,了。 后句句意为:这一年是元和四年。也:表判断。 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故A正确。 1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错误,根据原文,“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主语是“大雪”,“生物弭灾”根据对称分析,是“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意思,“消除灾祸”的主语还是“大雪”而不是“孕育的生机”,对象错误。全句是说大雪有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功效,而不是“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故B错误。 1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意思是“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先看对称,“如”与“则又如”对称呼应,两处都应在前断开;再看主谓:“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结果,前后均做谓语,“不为世用”之后断开;最后确认:“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有建成房屋的打算,之前后断开。故断句为“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2)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 (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2)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3)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既”,已经;“适”,正好;“雨”,下。(2)中,“处”,处在;“颠”,跌落。(3)中,“检”,制止;“饿莩”,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饥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深冬的季节,天地之间聚积的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里之地都变成了白色,山林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看不见了,难道大地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淹没的雪中。所以冬至的节气,出现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会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十二月有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不会有生疹子的担忧。这时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有孕育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里面。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难道也是在表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座雪屋所能看到的雪的样子,就从各位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0.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 【答案】(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常识和题材的能力。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21.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答案】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技巧已经指出是“点染”,点染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之一。所谓“点”,即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即用景物来渲染所点明的情感。比如,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此外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点睛】此题考查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点染的作用与效果的分析。作答时,要结合内容分析该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尽量用一些答题模版,如:……是点,……是染,表现了……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5)鹏之背,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庄子《逍遥游》) 【答案】 (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2)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3)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5)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彘”“巅”“栈”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 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 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 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 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 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要」的感觉是有多好。 在无数个深夜,你曾拿起手机,想找喜欢的人说话,但你拿了又放,写了又删,发送又撤回,因为你怕。 你怕一厢情愿。 你怕你需要对方,但对方不需要你。 你是如此的怕打扰,以至于就连发一句“打扰了”,也觉得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打扰。 你是一根蜡烛,愿意用生命为她燃烧。 听起来很美。 但不凑巧的是,她的生活灯火通明,根本不需要被你这点微弱的烛光。 孤独,是烛光无处安放;相爱,是彼此燃烧照亮。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在《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抱着毁容的章子怡说了一大段情话, 很多人被那段话所打动。 但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黄晓明的另一句台词:「我有需要照顾的人」。 对一个人表达爱意,当然可以用千言万语,但如果仅用这一句「我有需要照顾的人」,也足够了。 《南极之恋》里也有很多戳动人心的台词,这些台词也在诠释什么是「被需要」。 比如男主富春对女主如意说的那句:「如意,我回来了」。 这句话太平淡,平淡到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我回来了」。 但正是这句话,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家是很暖的地方,而在南极,恰巧需要这份暖。 他每天出门寻找希望,后来才发现,屋子里的她才是希望。 所谓彼此牵挂,无非是外面的他想回家,里面的人在等他。 又比如「我怕风停,因为风停了就没声音了;但我又怕起风,风一起,身后的脚印就没了」。 这句台词把孤独和无助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不见人烟的南极,你能听到的几乎只有风声,于是你希望有风作伴。 但是风一起,你又怕脚印消失而找不到回去的路。 这是一个矛盾。 所有的孤独患者都有这样的矛盾,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像南极一样荒芜冰冷。 你渴望找一个人去化解孤独,但又怕找错了人,反而会更加孤独。 男女主角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里互相取暖,他们因为求生而走到一起,又因为走到一起而坚定了求生。 这部电影很暖,因为诠释了相濡以沫。 这部电影又很冷,因为相濡以沫的人最终还是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相忘于江湖? 世间最残忍的事,不是让你失望,而是先给你希望。 去看这部电影吧,如果你此刻幸福,看完你会更加珍惜。如果你此刻孤独,看完你会向往幸福。 愿你早日找到需要照顾的人,也愿你能早日被人照顾,更愿你从此不再失望。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心是“被需要”,立意时注意抓住关键命题句子——“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且这种被需要心态普遍存在”。对此命题句剖析我们可以有几种解读:第一,被需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体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了,是否还被需要?第二,自己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是对他人有帮助的学识、见解与美德素养引领,还是娱乐化的作秀?表演?炒作?第三,被需要心态普遍存在,你认为是对还是错?抓住这些立意即可,人立意为“如果被需要只是为了娱乐式‘成为明星’ ,那么,这种被需要是错误的”,行文时可以联系抖音式的消遣、搞笑与浮躁虚荣心态的被需要关注;时事新闻范冰冰式的国家精神造就者奖;综艺类低俗节目的市场被需要等论述;如立意为“如果被需要是一种文化素养的引领、自我内涵的提升,是为了对他人有帮助,个人有所作为,这种被需要的积极心态是值得追求的。”可以结合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等为了心中价值的“被需要”而默默无闻所付出的努力与辛勤论述。如立意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杆秤,这是一杆关于道德素养、文化理念与使命的秤,这就是一种被需要的积极人生使命心态”,可结合当年周恩来总理所言“为中国民族崛起而读书”,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要豪言壮语:“天生我材‘被需要’”,因为我们要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乃至国家建设都要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有所理想的付出与努力进行论述!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被需要”的原因和对这种心态的认识立意行文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