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沭阳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3题,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集权政治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社会变革转型 ‎2.《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 A.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                             B.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 C.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 ‎3.下图是金文的“华”字,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           ‎ 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 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4.汉武帝“兴太学,修郊祀……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有三代之风。”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侧重点是 A.独尊儒术             B.抑制相权              C.解除边患             D.削弱封国 ‎5.下图是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7.“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由此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是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 ‎8.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潘耒认为顾炎武 A.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                             B.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                            D.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 ‎9.一位西方思想家否认神的属性是不朽的,在他看来,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一认识反映了这位西方思想家 A.自我价值觉醒      B.强调绝对权威 C.批判宗教迷信     D.尊崇理性主义 ‎10.“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11.“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A.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 C.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                         D.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 ‎12.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13.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15.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16.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17.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赵孟頫诗云“‎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材料强调的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 C.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18.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宋代词人分布 唐代诗人分布 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                 B.经济重心的转移带来文化重心转移 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地域的差异决定文化特点的形成 ‎19.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 A.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B.阐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 C.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D.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0.“它所代表的不仅是新的科学理论取代旧的,而且要求人类对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行再思考。更具体地说,它要求西方人抛弃那些得到最广泛把握和赞同的旧观念。”此处的“它”指的是 A.爱因斯坦相对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进程 信息 航天 生物 …‎ 电力 石化 汽车 …‎ 铁路 纺织 钢铁…‎ 蒸汽机 互联网 计算机 电机 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760s 1900s 1950s ‎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21.下图是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 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C.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22.“该书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该书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该书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严复             B.魏源                      C.康有为                 D.梁启超 ‎23.下表是不同学者对康有为的认识 ‎ 观点 出处 ‎“(康有为)初讲学长兴里,号长兴学舍,好测览两学译本,凡上海广学会出版之书报,莫不尽量购取。”‎ 冯自由:《革命逸史》‎ 康有为自己向香港《中国邮报》编辑说:“我信仰维新,主要归功于两位传教士——李提摩太牧师和林乐知牧师的著作。”‎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在万木草堂讲学时,康有为称“尧、舜如今之滇、黔土司头人也”:又称:“尧、舜皆孔子创议。”‎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 C.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         D.主要得益于西方传教上的熏陶 ‎24.严复的译作《天演论》既不同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异于赫胥黎、斯宾塞的人文主义进化学说,而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生存竞争法则观察和阐释人类行为,并将其直接与国际政治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相联系。严复此举意在 A.警醒国民变革图强                                 B.抨击列强弱肉强食 C.宣传科学开启民智                                 D.倡导革命救亡图存 ‎25.“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材料中“新知识分子”倡导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6.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             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 C.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             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 ‎27.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28.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众人对“平均地权”有疑义,为此孙中山做了解释,并最终成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学者评价:“(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具有 A.前瞻性           B.民族性                  C.彻底性                 D.空想性 ‎29.《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战术思想。这里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城市中心暴动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30.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7年,‎ 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 ‎3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33.“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艺术作品中彰显着激情、梦想、幻境的交织,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宏伟画面。”下列作品符合这一风格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战争与和平》   D.《等待戈多》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34分。‎ ‎34.(14分)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 ‎——洪仁玕《资政新篇》 ‎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2分) ‎ ‎(2)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2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践。(5分) ‎ ‎(4)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5分)‎ ‎35.(10分)秦自商鞅变法后逐渐形成的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原来贵族子孙可自于宗族宗子吃宗饭,今则无功劳便不能享有任何权利。毫无疑问,它既可以切除一切旧宗法世袭传统势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团的发生,使庶民个体小家庭有机会崛起。‎ ‎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不但运作力强,而且家庭成员都能“人尽所能”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才干。‎ ‎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历史作用。(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分户令”的重大意义。(5分)‎ ‎36.(10分)明治维新的成功,促成了日本国家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改革,也可说是一次革命。日本在野的社会精英夺取了政权,然后从上而下,主导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组。这一剧烈的改革,却是牺牲不大……改革的对象徳川政权则已衰败,无法抵抗新兴势力夺取政权。然而,如此大事,参与者必须有强烈的志愿,方可冒险犯难,投身其中。‎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美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日]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牺牲不大”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全而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简评这一政策。(6分)‎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3题,每题2分,共计66分。‎ ‎ 1-5 DCDAD 6-10 DDCAB 11-15 BBCCC ‎ 16-20 BDBDD 21-25 BBAAD 26-30 CCAAC ‎ ‎31-33 CD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满分34分。‎ ‎34、(14分)‎ ‎(1)态度: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2分) ‎ ‎(2)事件:洋务运动(1分) 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 ‎ ‎(3)原因: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3分) ‎ 实践:戊戌变法(2分) ‎ ‎(4)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要结合国情不可照搬。(2分) ‎ 特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3分)‎ ‎35、(10分)‎ ‎(1)举措:推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 历史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打击瓦解旧的宗族制度;推动庶民个体小家庭的崛起。(3 分)‎ (2) 重大意义:形成数量众多的个体小农;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政府赋役收入;为实行什伍连坐制创造条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5分,每点2分,3点满分)‎ ‎36、(10分)‎ ‎(1)原因:在野的社会精英(或倒幕派)夺得政权;德川政权的衰败;参与者的意愿强烈。(4分)‎ ‎(2)表现: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改革军制。(2分)‎ 简评:增强综合国力,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独立;(2分)走上侵略扩张道路。(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