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永春一中高一年下学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2019.07)‎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柯碧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共54分)‎ 1. 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 2.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3. 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材料表明宋代(  )‎ A.鼓励民间私营商业发展                        B.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 C.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                        D.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 4.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5. 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6. 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 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 1. 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这种现象反映(  )‎ A.铸钱暴利巨大                                        B.白银成了法定货币 C.明朝政治腐败                                        D.商品经济发展快速 2. 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表1。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 ‎ 表1  ‎ 年份 ‎ 西非(价格:英镑) ‎ 牙买加(价格:英镑) ‎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英镑) ‎ ‎1651~1675 ‎ ‎2.68 ‎ ‎23.12 ‎ ‎14.68 ‎ ‎1701~1720 ‎ ‎10.28 ‎ ‎24.98 ‎ ‎8.46 ‎ ‎1761~1780 ‎ ‎16.08 ‎ ‎37.73(31.25) ‎ ‎12.22(1.58) ‎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 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3. 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 表2‎ 地区 年份 ‎ ‎1699—1701 ‎ ‎1702—1774 ‎ ‎1804—1806 ‎ ‎1834—1836 ‎ ‎1854—1856 ‎ 欧洲 ‎ ‎83.6 ‎ ‎0 ‎ ‎37.3 ‎ ‎36.3 ‎ ‎28.9 ‎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 ‎13.3 ‎ ‎9 ‎ ‎49.4 ‎ ‎7 ‎ ‎28.1 ‎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 ‎3.1 ‎ ‎8.1 ‎ ‎13.3 ‎ ‎29.0 ‎ ‎43.0 ‎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4.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 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3. ‎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B.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 C.工业革命助推美国经济崛起                D.美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4. ‎ 表3‎ 年份 ‎ 所占比重(%) ‎ 就业总人数(万人) ‎ 第一产业(农业) ‎ 第二产业(工业) ‎ 第三产业(服务业) ‎ ‎1850 ‎ ‎55 ‎ ‎24 ‎ ‎21 ‎ ‎1580 ‎ ‎1875 ‎ ‎49 ‎ ‎30 ‎ ‎21 ‎ ‎1860 ‎ ‎1900 ‎ ‎38 ‎ ‎37 ‎ ‎25 ‎ ‎2550 ‎ 表3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 A.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1. ‎1896年,清政府利用李鸿章出使俄国并往德、法、英、美各国聘问的机会,交涉增加进口洋税事宜,得到的回答却是必须先废厘金,“内地推广通途”,然后“增税之议”,“始可照办”。1902年中英续行通商行船条约最终对裁厘加税作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缓解洋务运动面临的经费压力            B.有力抵制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试图为民间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粱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市场意识较为匮乏                         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3. ‎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4. ‎ “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5. ‎20世纪初,女学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些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女性解放最早兴起于上海                    B.男女间实现了权利上的平等 C.政治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D.女学兴起导致传统礼教崩溃 6. 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1. 表4《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2. 如表5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由此推知,当时苏联(  )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粮食收购数量 ‎ 出口数量 ‎ ‎1928 ‎ ‎7330 ‎ ‎1070 ‎ ‎27 ‎ ‎1929 ‎ ‎7170 ‎ ‎1660 ‎ ‎17 ‎ ‎1930 ‎ ‎7710 ‎ ‎2100 ‎ ‎480 ‎ ‎1931 ‎ ‎6950 ‎ ‎2280 ‎ ‎520 ‎ A.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                        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3.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2. 读表6,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  )  ‎ ‎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 年份 ‎ 全部的金额 ‎ 收入 ‎ 支出 ‎ 盈余或赤字 ‎ ‎1932 ‎ ‎1,924 ‎ ‎4,659 ‎ ‎-2,735 ‎ ‎1933 ‎ ‎1,997 ‎ ‎4,598 ‎ ‎-2,602 ‎ ‎1934 ‎ ‎2,955 ‎ ‎6,541 ‎ ‎-3,586 ‎ ‎1935 ‎ ‎3,609 ‎ ‎6,412 ‎ ‎-2,803 ‎ ‎1936 ‎ ‎3,923 ‎ ‎8,228 ‎ ‎-4,304 ‎ A.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3.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4.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 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1.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2. 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 ‎ 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 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 3. ‎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4. ‎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D.市场经济体制弊端显现 5. ‎2014年中美欧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特设置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七十年,指出其遗产:一是各国都认同应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二是应开展多边合作,体现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民主化。三是要使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从属于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彻底避免国与国的货币贬值 C.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D.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  )‎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            B.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 C.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        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 2. 根据表7,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 ‎ 表7 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  ‎ ‎1973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农产品 ‎ ‎30 ‎ ‎15 ‎ ‎17.5 ‎ ‎14.5 ‎ ‎14 ‎ 矿产品 ‎ ‎5 ‎ ‎65 ‎ ‎47 ‎ ‎34 ‎ ‎22.5 ‎ 燃料 ‎ ‎39.5 ‎ ‎61 ‎ ‎43.5 ‎ ‎29.5 ‎ ‎19 ‎ 制成品 ‎ ‎22 ‎ ‎19 ‎ ‎34.5 ‎ ‎50.5 ‎ ‎62.5 ‎ A.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3. 阅读表8《2013~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表》,从中可知(  ) ‎ 年份 ‎ 世界经济增长率(%) ‎ 发达经济体增长率(%) ‎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 ‎ ‎2013 ‎ ‎3.3 ‎ ‎1.1 ‎ ‎5.0 ‎ ‎2014 ‎ ‎3.4 ‎ ‎1.8 ‎ ‎4.6 ‎ ‎2015 ‎ ‎3.1 ‎ ‎1.9 ‎ ‎4.0 ‎ ‎2016 ‎ ‎3.2 ‎ ‎1.9 ‎ ‎4.1 ‎ A.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低于新兴经济体 B.世界经济增长的动能不断弱化 C.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业已建立 1. 马克龙对《巴黎协定》的有力支持体现了法国政府的全球主义立场,但极右翼政党利用了民众的心理,在竞选纲领中宣扬“法国人优先”的主张;默克尔也是全球主义的拥护者,但2018年带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德国选择党在选民中的支持率大增。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普遍充满忧虑         B.全球化进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C.欧洲放弃了自由贸易的传统政策         D.全球化受到原主要推动者的阻力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题,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共46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不论是在任何行业,技术的获得和传承都是非常重要的。 ‎ 尽管“不耻相师”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的优良传统,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为了守家业,也为了保持比较长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只传于家族内、且传男不传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一定程度保证了技术在家族内部的传承,另一方面不利于技术的传播,甚至失传。 ——摘编自于霞《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封闭性》‎ 材料二 近代专利制度开创于英国, 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当时称为“垄断法”)规定,第一发明人对其新发明拥有正当的财产权利,“直到国民们学会这件事为止”。难怪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进行工业革命……使许多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并利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甚至在当地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其经济附属。 ——摘编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手工业封闭 特征的原因。(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垄断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4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95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表 ‎ 中国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法国 ‎ 印度 ‎ 原煤(亿吨) ‎ ‎0.66 ‎ ‎5.1 ‎ ‎2.6 ‎ ‎2.4 ‎ ‎0.5 ‎ ‎0.3 ‎ 原油(万吨) ‎ ‎44 ‎ ‎26671 ‎ ‎3788 ‎ ‎29 ‎ ‎15 ‎ ‎25 ‎ 发电量(亿度) ‎ ‎73 ‎ ‎3887 ‎ ‎912 ‎ ‎449 ‎ ‎330 ‎ ‎51 ‎ 钢(万吨) ‎ ‎135 ‎ ‎8785 ‎ ‎2733 ‎ ‎484 ‎ ‎865 ‎ ‎146 ‎ 水泥(万吨) ‎ ‎286 ‎ ‎3872 ‎ ‎1019 ‎ ‎446 ‎ ‎742 ‎ ‎266 ‎ ‎——根据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数据整理 ‎ 材料二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 ‎ 年份 ‎ 私营企业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产值(亿元) ‎ 比重(%) ‎ 产值(亿元) ‎ 比重(%) ‎ 产值(亿元) ‎ 比重(%) ‎ ‎1998 ‎ ‎2083 ‎ ‎3.90 ‎ ‎33621 ‎ ‎62.90 ‎ ‎17750 ‎ ‎33.21 ‎ ‎2000 ‎ ‎5520 ‎ ‎7.94 ‎ ‎40554 ‎ ‎58.32 ‎ ‎23465 ‎ ‎33.74 ‎ ‎2002 ‎ ‎12951 ‎ ‎14.30 ‎ ‎45179 ‎ ‎49.87 ‎ ‎32459 ‎ ‎35.83 ‎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 材料三 中国前 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初步改变的?(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的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8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6分)‎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 英国 ‎ 美国 ‎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须英国船只载运 ‎ ‎1789年,通过第一部贸易保护法令《关税和吨位法令》 ‎ ‎1700—1722年,逐步废除本国制造品出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进口税 ‎ ‎1828年,提高进口税;1890和1897年,将平均关税水平提升至50%和57% ‎ ‎1815 年,通过《谷物法》,限制谷物进口 ‎ ‎1830年,通过《霍利一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 ‎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例》;1860年,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 ‎ ‎1932—1939 年,先后与22 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 ‎ ‎1931‎ ‎1947‎ 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英帝国内降低关税,对外一致提高关税;次年,通过《保护关税法》,放弃自由贸易原则 ‎ 年,倡导达成了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 ‎ ‎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进口物品一律征收附加税,表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永春一中高一年下学期末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2019.07)‎ ‎1—5 BBCCD 6—10 ADCCC 11—15 BACBC 16—20 BBCCA ‎ ‎21—25 BACAA 26—30 BCDAC 31—35 ACCAC 36. B ‎37.(1)原因:封建社会对手工业压制;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手工业竞争的激烈。(6分,任答3点6分) (2)影响:有利于保护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4分) (3)影响:打开中国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6分)‎ ‎38.(1)状况:新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非常落后。(2 分) ‎ 改变:制定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 ‎ ‎(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4分) ‎ 原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推动。(4分,任答 2 点即可) ‎ ‎(3)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分)‎ ‎39.示例: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贸易自由化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工具;国际经济分工中利己化严重)。(4分)‎ 近代以来,英、美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经济霸权,不断改变贸易政策。工业革命前,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与荷兰等国竞争,工业革命后,利用世界工厂的地位抢占国际市场,30年代经济危机到来后,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放弃自由政策。美国在经济大危机前,极力实行贸易保护,维护本国市场,罗斯福逐渐开放贸易,力图克服危机,二战后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大力推进贸易自由,70年代后,经济滞胀,与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 因此,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工具。各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各自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利己主义贸易政策损害了企图国家的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大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充分暴露了自由贸易的虚伪性)。(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