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而不是得益于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阶级分化是社会生产与分工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 2.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当时各大区域都是大河文明 B.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C. 各大文明之间根本没有交流 D.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答案】B 【解析】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使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选B;A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的原因,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小国寡民状态不符合中国,排除D。 3.冶铁技术是人类重大文明成果,带领人们走进铁器时代。冶铁技术最初起源地是 A. 西亚 B. 北美 C. 东欧 D. 非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冶铁技术的最初起源地是西亚,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4.首创了“历史”一词,被西方誉为“历史之父”的人是 A. 希罗多德 B. 修昔底德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誉为“历史之父”的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故选A;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与题意不符,排除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思想家,与题意不符,排除CD。故选A。 5.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 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 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C. 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 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答案】B 【解析】由古代罗马帝国在其统治的广大地区,诞生并传播了基督教、拉丁文,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可得出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B项正确;起源于地中海区域、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等,都与其读史笔记无关,ACD三项错误。 6.依据史实,下面表格中的①②应该是 A. 封建等级;分裂割据 B. 君主等级;民族国家 C. 城市自治;君主专制 D.君主专制;封建割据 【答案】A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当时西欧形成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故①是“封建等级”,由于封建主有世袭领地,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故②是“分裂割据”,故A正确;当时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不是指君主等级,民族国家也没有形成,故B错误;当时西欧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故CD错误。故选A。 7.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 教皇控制下的神权专制国家 C.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正确;A项说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B项说的是教皇国,C项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俄罗斯发端于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元863年,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A. 深受希腊帝国影响 B.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 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来看,基辅罗斯在文化、宗教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正确;希腊字母并不是希腊帝国发明的,A排除;材料表明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不能证明是拜占庭帝国殖民地,C排除;材料未体现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D排除。故选B。 9.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实行 A. 封建专制统治 B. 奴隶主贵族统治 C.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 军政独裁统治 【答案】C 【解析】哈里发独揽“军政大权”,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C项正确;“封建专制统治”和“军政独裁”没有完整概括材料内容,AD两项错误;阿拉伯国家是封建帝国不是奴隶制国家,B项错误。 10.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巴格达、麦加和开罗),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是 A. 法兰克王国 B. 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活跃时间为1299年到1922年,它的扩张阻断了传统的地中海商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西段要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兰克王国的活跃时间是5世纪末至10世纪末,并未控制丝绸之路的西段要冲;罗马帝国的活跃时间为公元前27年至公元395年,拜占庭帝国的活跃时间为395年到1453年,从时间上来看,它们都不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的国家,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 上古亚非文明 B. 伊斯兰文明 C. 亚洲奴隶制国家 D. 亚洲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属于亚洲区域内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探究的应该是亚洲封建国家,故选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高丽王朝、大化改新都不属于上古时期的亚非文明,排除A;日本、高丽不属于伊斯兰文明和奴隶制国家,排除BC。故选D。 12.8—15世纪,马里逐步强大,一度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同时,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的马里古城是 A. 阿克苏姆 B. 摩加迪沙 C. 廷巴克图 D. 亚历山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廷巴克图是西非马里重要的文化中心,故选C;阿克苏姆是兴起于埃塞俄比亚的古王国,排除A;摩加迪沙位于东非,亚历山大位于北非,排除BD。故选C。 13.被誉为“美洲的希腊”的古国,在辉煌的巅峰,却神秘消失了。这里“美洲的希腊”指的是 A. 玛雅文化 B. 阿兹特克文化 C. 印加文化 D. 津巴布韦文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被誉为“美洲的希腊”并最终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是玛雅文明,故选A;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都与“神秘消失”的说法不符,排除BC;津巴布韦文化位于非洲,排除D。故选A。 14.“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材料强调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A. 阻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阻碍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D. 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可知,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A项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5.以对人的歌颂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思潮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自由主义 【答案】A 【解析】对人的歌颂,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而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思潮是文艺复兴,故选A项;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自由主义是强调个人自由,主张以法律限制政府权力,都和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 16.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17.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它的具体实现反映在下列哪部历史文献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独立宣言》 C. 美国的1787年宪法 D. 美国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解析】美国的1787年宪法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故答案为C项;英国的《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美国的《独立宣言》宣布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南方的黑奴制,均与三权分立思想无关,排除A、B、D项。 1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是 A. 处死了国王 B. 推翻了君主制度 C. 打败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点在于都促进了各自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美国不存在君主制度,排除A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受到外国武装干涉,排除C。故选D。 19.某校学生在进行复习时,记录下的关键词有“1868年”“文明开化”“重大转折点”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内容是 A. 日本明治维新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美国南北战争 D.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1868年”“文明开化”“重大转折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与日本明治维新有关,故选A;俄国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是1861—1865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是1871年,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CD。故选A。 20.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 工场制度的诞生 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工厂设置突破空间限制,开始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 21.据统计,1851—1871年英国女性在商业、医药和教育领域的就业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5.68%。1851—1911年女性职员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材料表明 A. 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B. 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角色转变 D. 妇女参政意识增强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某些领域雇用人数的增加和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说明妇女角色变化,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带来妇女工作角色变化,并不是民主政治作用,故AD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占优势,故 B项错误。 22.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A. 《资本论》发表 B. 法国大革命爆发 C.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D. 巴黎公社成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建立巴黎公社,故选D;《资本论》是经济学著作,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无关,排除A;法国大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国际工人协会属于国际组织,不是建立政权的尝试,排除C。故选D。 23.下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这种状况( ) A. 说明美国已成世界头号强国 B. 表明英国全球霸权衰落 C. 导致了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 D. 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美德的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超过英法,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就会与老牌殖民国家英法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国际局势紧张,故选C;仅根据工业生产比重不能证明美国成为头号强国和英国已经衰落,排除AB;直接导致一战爆发的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D。故选C。 24.某一时期,苏俄(联)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据此可知苏(俄)联这一时期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苏联模式时期 D.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苏(俄)联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应该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故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不存在私人经营的小企业,排除A;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的中小企业,排除C;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也是斯大林模式,排除D。故选B。 25.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 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 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 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所以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自1979年起,英国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英国政府这 A. 放弃了国家干预 B. 消除了国有经济 C. 推动了通货膨胀 D. 缓解了经济滞胀 【答案】D 【解析】1979年正是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危机”时期,英国政府的做法是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缓解经济危机,D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英国政府并不是把所有行业全部私有化,故“消除”表述绝对,排除B;英国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排除C。 27.下表中史实与推论,表述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利于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 B 欧洲联盟 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形成了优势互补,故选C;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降低关税较少贸易壁垒无关,排除A;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是关贸总协定,排除B;亚太地区没有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排除D。故选C。 28.南斯拉夫是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 全盘否定斯大林 B. 推行“新经济体制” C. 实行“多元化” D. 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南斯拉夫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选D。A是赫鲁晓夫的主张;B是勃列日涅夫的举措;C是戈尔巴乔夫的举措。排除ABC项。 2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蛋糕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 环境污染严重 B. 恐怖主义 C. 毒品走私 D. 贫富差距悬殊 【答案】D 【解析】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故选D;排除ABC项。 30.世界人民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行动有 ①成立联合国②推行“冷战”③建立WTO④设立“世界环境日”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成立联合国、建立WTO和设立“世界环境日”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推行“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动荡,②与题意不符,排除BCD。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文明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四 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历史上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交流”。 【答案】(1)观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影响: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①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③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 (3)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出入日本;推动了“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评价:①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②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③促进了人口的交流,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④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⑤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发动的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地……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从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等方面总结回答。 (3)根据材料“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结合所学可知” 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输入日本;隋唐时期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制度,推动了“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根据材料“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带给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主要从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促进人口的交流、打破世界隔绝状态、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进行回答。 32.殖民体系与民族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四 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共同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概括材料四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加剧了当地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有着征服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作用。 (2)新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4)现象: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 影响: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对殖民扩张的影响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一方面带来灾难、一方面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析总结。 (2)根据材料二“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结合所学回答出共同特点,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以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行总结回答。 (3)变化: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原因:根据材料“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结合所学从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总结回答。 (4)现象:根据材料四“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可总结出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二战后民族独立兴起的影响,主要从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第三世界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进行分析。 33.贸易与市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说历史 材料二 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几个新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世界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分别指出图四、图五、图六所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协定)的名称,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说明推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变化:图二的贸易路线主要集中在欧亚非大陆,世界是分散的,仅有丝绸之路连通亚、非、欧,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图三的贸易路线密集,连接了包括美洲在内世界各地。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3)现象: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原因: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 (3)图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图五:世界银行,图六:《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特点: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最初是临时性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4)因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生产力发展);②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③生产和投资国际化。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图一的贸易路线主要集中在欧亚非大陆,世界是分散的,仅有丝绸之路连通亚、非、欧,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图二的贸易路线密集,连接了包括美洲在内世界各地。原因:根据图二的注释结合所学可知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的变化。 (2)现象:根据图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可知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原因:根据所学可以从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分析回答。 (3)根据所学可知图四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图五是世界银行,图六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特点:主要从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两个方面进行回答。即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最初是临时性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来回答。 (4)根据材料二“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结合所学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和投资国际化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