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长安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材料反映了分封的对象主要是 A. 王族 B. 贤能的平民 C. 功臣 D. 古代帝王 后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体现的是 分封制下的主体是姬姓王族,A 正确;平民不属于受封对象范围,B 排除;功臣和先代贵族不 是分封制的主体,CD 排除。故选 A。 2. 有学者指出,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制度,皇帝可以集中国 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格局。这体现出 A. 皇帝制度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皇帝独尊的特点 C. “家天下”政治观念逐渐形成 D. 中央权威的渗透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可以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可知,皇帝 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 正确;皇帝独尊与题意无关,排除 B;皇帝制度建立之前就已经 形成了家天下观念,排除 C;中央权威的渗透力与题干中的主旨无关,排除 D。 3. 汉武帝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 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帝这一做法 A. 限制了各诸侯国势力的扩张 B. 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 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D. 旨在调整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B - 2 - 【解析】 【详解】汉武帝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 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削弱了丞相为首的中枢官僚权力,有助于 加强皇权,B 正确;题干举措与诸侯国势力变化无关,排除 A;题干涉及的是中枢体制的变化, 排除 C;材料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调整中央决策机构,排除 D。 4.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 效的沟通。”黄仁宇先生旨在强调,科举制度 A. 反映了选才标准的多样化 B. 阻断了世家大族入仕的途径 C. 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D. 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体现的 是科举制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积极作用,D 正确;科举制下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A 排除;科举制并不能阻断世家大族入仕的途径,B 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5.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 类事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B. 元代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C. 行省制赋予地方较大权力 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 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等处 可以看出行省负责地方各方面事务,权力比较大,故 C 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行省是地方 行政机构,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在地方虽有很大权力,但是还是要受到中央中书省 的绝对领导,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行省受中央领导,不能与中书省相互制衡,故 D 项说 法错误,排除。 6. 时人评价军机处:“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世人皆称军机处为枢密”。这表明军机处 A. 拥有决策权,类似于元朝的中书省 B. 机构设置简单,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 C. 拥有行政权,类似于唐代的尚书省 D. 属于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 - 3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总揽“军机大计”,却没有“公署”“专官”,对国家政令“不 能稍有赞画”等,表明军机处属于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D 项正确;拥有决策权与“不 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不符,A 项错误;军机处“无公署”、无“专官”,与宋朝分割宰相军事权的枢 密院并不相同,B 项错误;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与唐代负责执行的尚书省不同,C 项错误。 7. 据考证,古希腊在公元前 8-6 世纪建立的城邦总数大约不少于三百个,然而这些城邦中绝 大多数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过几千,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工商业发展比较繁盛 B. 农业耕作环境十分的恶劣 C. 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D. 自然环境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然而这些城邦中绝大多数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过几千,面积也不过几十平方 千米或更小”是对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特点额描述,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 息,排除。故选 C。 8. 下表所示为公元前 431 年雅典的居民人数(单位:万人)。据此推知,古代雅典 A. 公民享有很大权力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 民主政治有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雅典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参与政治活动,而公民的数量是雅 典城邦总人口数中的少数,由此可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故选 D;由表格信息无 法看出雅典公民享有很大的权力,排除 A;奴隶不享有公民权,不可能与公民平等,排除 B。 虽然公民享有公民权,但无法说明全体公民都参与政治,排除 C。 9. 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这一法律将本质上乡野的、高度保守的罗马社会所沿用的传统习俗 编纂成文,其中的很多条款尚显粗薄,但确实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迈进了。这一 法律 - 4 - A.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B. 使平民利益得到一定保护 C.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状况 D. 使贵族的特权彻底被取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其中的很多条款尚显粗薄,但确实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迈进了”体现的 是罗马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平民利益得到保护,B 正确;A 是万民法的特征,排除;罗马成 文法的制定是符合当时国情的,C 排除;D 说法不符合史实,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 益,D 排除。故选 B。 10.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确立具有的特征是 A. 暴力性 B. 曲折性 C. 渐进性 D. 落后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轴上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过程中的事件可得出,英国君主 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 C 项正确;ABD 项与英国的史实不符合,排 除。 11. 张芳梅在文章中提到:“美国 1787 年宪法虽然制定于美国独立战争后,但它并非《独立 宣言》的继续和发展。从其制定与批准的过程来看,广大劳动群众一直被排除在外……它由 富人集团制定与批准,只维护有产者的利益。”材料说明 A. 1787 年宪法的制定违反了民主原则 B. 1787 年宪法具有局限性 C. 美国大多数人没有享受公民的权力 D. 美国民主制具有妥协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从其制定与批准的过程来看,广大劳动群众一直被排除在外……它由富人集团制 定与批准,只维护有产者的利益”体现的是 1787 年宪法的民主范围有限,受到富人集团控制, B 正确;1787 年宪法的制定是符合民主原则的,A 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与材料 无关,排除。故选 B。 12.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自本法颁布之日起,如国家参事职位出现空缺, - 5 - 共和国总统得在内阁会议上任命从事日常事务的国家参事。以此方式任命的国家参事,只能 在内阁会议上宣布法令罢免。这一规定 A. 利于法国民主政治活动的开展 B. 剥夺了法国总统的主要权力 C. 表明法国政府与议会矛盾重重 D. 体现了法国议会专制倾向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家参事可以由总统任命,但是其罢免只能在内阁会议上宣布法令罢免,这样议会 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总统,有利于法国民主政治活动的开展,A 正确;法国总统的主要权力是 行政权、军事权,材料的规定并未剥夺总统的上述权力,排除 B;议会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不 等于两者之间矛盾重重,排除 C;法国议会体现的是民主制而非专制,排除 D。 13. 在德意志帝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存在一个民选的帝国议会,帝国政府却不对帝国议 会负责,而帝国政府甚至可以在联邦议会的同意下解散代表民意的帝国议会。这种奇怪的现 象从实质上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 A. 严重削弱了代议制机构的立法权限 B. 规定的国家权力分配存在缺陷 C. 体现了德国政治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D. 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中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甚至政府可以解散议会。由此可知德意志帝国的 国家权力实际上是在政府手中,而掌握政府大权的是皇帝,由此说明国家权力是在皇帝手中, 即德国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浓厚的封建残余,ABD 项 均无法体现这一特点,排除。 14.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这一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 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 一战争 A.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 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C. 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中 国拉入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战争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 B; - 6 - A 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D 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 ACD。 15. 有学者指出,庞大的清帝国在付出骇人的代价―中国人口从 1851 年的 4.36 亿减少到 1867 年的大约 2.8 亿之后,终于开始缓慢地恢复了秩序和元气。1851-1867 年中国人口减少主要与 哪一事件有关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 C. 义和团反帝运动 D.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是时间即可判断出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A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 1894 年——1895 年,时间不符,B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 19 世纪末,时间不符,C 项错误;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是 1900 年——1901 年,时间不符,D 项错误。 16. “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 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联合军”“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 现代化武器”等信息可得出是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此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 项 正确;鸦片战争期间没有联军,只有英军,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腐朽的清政府竟 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不符合,排除 B 项;甲午战争期间与日本有关, 排除 C。 17.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其中体现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 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 7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斗争的矛头是清王朝的统治,①③符 合题意,C 正确;义和团运动反抗的是帝国主义侵略,③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 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不符合题意。因此 ABD 排除。故选 C。 18. 下面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某--运动。这一运动 A. 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 B. 显示了广大农民阶级的力量 C.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其中五四运动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 正确;A 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排除;B 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排除; D 是中共成立的意义,排除。故选 C。 19. 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商人、工人也迅速加入进来,他们要 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此时的上层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 不足道。这说明五四运动 A. 实现了民主革命的转折 B. 初步实现了运动斗争的目标 C. 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D. 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商人、工人也迅速加入进 来”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D 正确;A 是辛亥 革命的意义,排除;B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20.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表述道,“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存的国家机器,并运用 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近现代史上首次 - 8 - 对此进行尝试的是 A. 法国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德国统一战争 D. 法国巴黎公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近现代史上首次对此进行尝试”等 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世界近代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是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故选 D;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国统一战争均与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故排除 ABC。 21. 1871 年 4 月 2 日,巴黎公社颁布法令规定市政机关职员最高薪额之后,又对邮局、军队、 工厂和学校等单位也都先后进行了工资改革;规定公社的工资政策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反对 平均主义。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巴黎公社的社会主义原则 B. 无产阶级斗争迈向新起点 C. 巴黎公社措施的阶级属性 D. 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公社的工资政策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反对平均主义”可知体现了巴黎公社在工资 上体现了同工同酬、按劳分配的特点,说明具有社会主义原则,故选 A;关于工资的规定不能 提下无产阶级斗争迈向新起点,排除 B;关于工资分配的措施不能体现阶级属性,更合国家政 权归属无关,排除 CD。 22. 由于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又由于革命本身发展的阶段性,俄国革命不能不分两步走, 即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俄国为这两种任务分别进行了 A. 一战和二月革命 B.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C. 二月革命和七月事件 D. 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先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一信息,结合 所学可知,俄国革命先经历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出 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列宁又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 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故选 B;一战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 - 9 - 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故排除 A;七月事件与完成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无关,故排 除 C;俄国革命过程中没有“七月革命”这一历史名词,故排除 D。 23. 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其中的一部是(红色的起点》。在书中他说这一事 件宜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 的是 A.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八一建军,武装起义 C.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 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 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因此 A 正确;BCD 与材料中的“红色的起点”无 关,排除。故选 A。 24.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 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 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C.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D. 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 正 确;A 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 基础,D 排除, 25.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历史示意图反映 的是 - 10 - A. 百团大战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 4 月 20 日晚和 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 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指示,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 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军的江防。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因此根据材料的进攻路线可知 D 正确; 百团大战、平津战役爆发于华北,A 排除;淮海战役围绕徐州展开,B 排除。故选 D。 26. 毛泽东在 1950 年 6 月 23 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曾说道:“这是我们国家现时的根本 大法。”他所说的“根本大法”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D. 《刑事诉讼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共同纲领》,因此 B 正 确,ACD 排除。故选 B。 27. 下图为内蒙古日报记述的内蒙古自治区 70 年发展历程的宣传画。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11 - A. 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集中反映了各阶级的根本利益 C. 使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D. 保证了内蒙古地区的长期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意味着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 A 正确;宣传画主题是民族团结,而非社会阶级利益,排除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实现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但是尚未实现,排除 C;D 表述绝对,排除。 28. 2009 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 8 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 59 部法律作出 修改;国务院废止了 7 部行政法规,对 107 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 止了 455 部地方性法规,对 1417 部地方性法规作出修改。这反映了我国 A. 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B. 法律体系基本成熟 C. 法律法规行之有效 D. 民众法制观念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2009 年以来,我国人大常委、国务员以及地方人大常委对对应法律法规做出调整, 这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完善,A 正确;“基本成熟”不符合我国法律发展的阶段 特征,排除 B;题干未涉及法律施行情况,排除 C;修订法律法规不是因为民众法制观念增强, 而是旧有法律法规不适应社会发展,排除 D。 29. 1979 年 1 月 1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是对台工作和 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被视为是中央对台的最早政策转变。这一政策转变 是指 A. 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B. 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 促使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D. 宣告我国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 - 12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提出了一个中 国原则下两岸交往的原则和方向,被视为大陆对台政策转变的开始,影响深远,故选 B;“一 国两制”构想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故排除 A;两岸实现“三通”是在 2008 年,故排除 C; 《告台湾同胞书》宣告中央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就计划以武力解决台 湾问题,故排除 D。 30. 下面是澳门自 1999 年到 2018 年间居民人均月收入及人均 GDP 的变化情况图。这一变化充 分说明了 A. 澳门发展有赖于大陆的支援 B.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澳门独立行使主权的重要性 D. “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正确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澳门回归后人均收入和人均 GDP 均有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 制方针的正确实施,D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澳门已经回归,B 排除;澳门属 于中央政府领导下的特区,不能独立行使主权,C 排除。故选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特别是金属铸币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集团。虽然他们的经济力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 不断增强,但在政治上他们仍受到守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压迫和排挤。他们要求限制贵族的特 权,反对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所谓民主政权,因而他们在政治上被称为民主派。 ——摘编自黄硕杰《普罗泰戈拉和古希腊民主政治》 材料二 1787 年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在宪法中精心设计了一套纵向和横向的分权措施。 - 13 - 联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同样是权力分立的,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 院拥有司法权,国会、总统分别产生。联邦与州的关系首先是权力分立,宪法分别规定了联 邦与州的权力范围,联邦政府与州分别行使其权力,也是分别产生,互不隶属。联邦没有州 的支持,无法采取任何措施;相反,州长却不需要联邦的支持就能采取任何措施。国会中的 众议院和参议院地位平等,联邦只能通过联邦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对州 的行为进行监督,纠正错误。 ——摘编自庄威《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787 年宪法所规定的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美国民主政治的关系。 【答案】(1)背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壮大。 (2)特点: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联邦政府与各州互不统属但相互制约;中央对地方通 过司法监督进行管理。 (3)关系: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美国的民主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近现代美国的民主制度是 在对古希腊民主进行扬弃后的继承和创新。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可归纳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 料“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集团”可归纳出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壮大。 (2)特点:根据材料“联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同样是权力分立的”可归纳出中央实行三权 分立的体制;根据材料“联邦政府与州分别行使其权力,也是分别产生,互不隶属”可归纳出联 邦政府与各州互不统属但相互制约;根据材料“联邦只能通过联邦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行使 司法审查权,对州的行为进行监督,纠正错误”可归纳出中央对地方通过司法监督进行管理。 (3)关系: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美国的民主制度提供了思想 渊源;近现代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在对古希腊民主进行扬弃后的继承和创新。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 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 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 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 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 - 14 - 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 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 14 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 12.5 万多次,消灭敌伪军 170 多万; 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 250 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 和;日军总兵力的 2/3 被牵制在中国。 ——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 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封建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缓慢;清政府在战争方面准备不足;军队管理僵化、操练废弛、缺乏民族观念;顽固派的避 战自保等。 (2)特点:时间长;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的主战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 (3)启示:不能遗忘历史;发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强国方能御辱;和平与发展是时 代主题。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 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自 然经济的根深蒂固,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缓慢;根据材料“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 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可知,清政府在战争方面准备不足;根据材料“官员们竟随意挪用 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 可知,军队管理僵化、操练废弛、缺乏民族观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顽固派的避战自保等。 (2)特点:根据材料“与日寇奋战 14 年之久,历时最长”可知,时间长;根据材料“几乎 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中东方的主战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战是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 (3)启示:从铭记历史、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和平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5 - 材料一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 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 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 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19 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 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 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摘编自凌唯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探究》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 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 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当时有血性、有理性的俄罗 斯人都在摸索前进的道路。当俄国人民已不再对各种改革寄予希望的时候,便将目光转向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在俄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摘编自洪亚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 述材料反映的主题。 【答案】(1)背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 本主义弊端的显现;工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原因:俄国沙皇统治腐朽阻碍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俄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俄国社会 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未改变俄国现状;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矛盾。主题: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材料一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 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可知,空想社 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 和专门化”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 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 可知,资本主义弊端的显现;根据材料“19 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从经济 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可知,工人运动 的兴起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 16 - (2)原因:根据材料“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可知, 俄国沙皇统治腐朽阻碍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根据材料“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 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可知, 俄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根据材料“当时有血性、有理性的俄罗斯人都在摸索前进的道路” 可知,俄国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根据材料“当俄国人民已不再对各种改革寄予希望的 时候,便将目光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在俄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他们的希 望又一次落空了”可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未改变俄国现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临 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矛盾。主题:从两则材料的主题脉络 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 年 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 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 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 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 定法律”等权力。直到 1975 年 1 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 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 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 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 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 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 年、 1986 年、1995 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答案】(1)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因: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趋势:由不完善、不健全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解析】 - 17 - 【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据材料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 形”可知,五四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积极 开展民主法制建设是出于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较为完善的民主法律制度。 (3)趋势:从两则材料来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由不完善、不健全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和程 序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