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教师版) ‎ 审核:刘剑峰、舒少清、童阜兰 2019.11.10 ‎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命题人:吕蒙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将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②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③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タ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在这首诗里,“悠然”采菊,南山和飞鸟,还有对“真意”和“心远地自偏”的感叉,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⑤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补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惰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濫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总之,陶淵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事物,或春游,或登高,或酒,或读书,或与明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舒展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柔麻,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创造了高远裁俗的艺术境界,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摘编自刘光祖《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陶渊明的诗歌通过抒发对草屋茅舍、鸡鸣狗吠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依恋。‎ B.陶诗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源于他善于以理来统摄情与景。‎ C.“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锄归”中的“带”,都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 D.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活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他的诗歌具有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通过抒发……喜受之情”错,原文中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意味着陶渊明对“草屋茅舍”等只是客观描写,并未抒发主观情感。B项,选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内容“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分析可知,“以理来统摄情与景”不是陶诗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原因,而是因为在说理中融入了情与景才使得诗歌清新自然、毫不枯燥。D项,“田园生活、田园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张冠李戴,结合“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描写田园事物,或春游……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分析,沾染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不是田园生活、田园景物,而是诗歌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揭示了陶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B.文章认为陶诗是将情、景、理三者交融的典范,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 C.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带月荷锡归”中的“带”的独特表现力。‎ D.文章用《饮酒・其五》的例子论证了陶渊明田园诗层次丰富、浑然天成的意蕴特点。‎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文章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就”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没有涉及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B项,“文章认为陶诗……”‎ 无中生有,文中并未将陶诗奉为典范,并且在文本中“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统一”只是对《饮酒・其五》的艺术评价。C项,“文章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结合“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分析,对“见”字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B.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 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 D.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写作与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多层次描写……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强加因果,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分析,原文说的“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オ是陶渊明的田园诗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享受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命题人:卜晶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泥 墙 何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 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这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 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05期)‎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3分)‎ A.第三段的划线语句综合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显泥墙虽衰败却温暖的特点。‎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文中没有突出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C.第七段主要叙述了老人在泥墙边的生活,为后文写泥墙的坍塌和以此而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D.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了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5.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①承接第一段,具体描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风烛”,表现出泥墙沧桑破败。②以岁月侵蚀的破败的泥墙来反衬下文泥墙给我和村民带来的乐趣。③引出下文对村中“人事”的叙写。(每点2分) ‎ ‎6.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这句话的含意。(4分)‎ ‎①倒塌了的泥墙中间的沙子不管在什么地方,心中永远没有忘记泥墙,忘记自己是泥墙的一部分。②人离开故乡,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故乡的一部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命题人:鲁小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 在重构孩子基因一事上,个体父母的自由抉择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根据经济学理论,只有当个人选择导致“负外部性”时——也就是说,当危害带来的代价由完全没有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来承担时,社会危害才会形成集成式影响,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可能通过向当地的河流倾倒有毒废料而获益,但它会影响到附近社区成员的利益,类似的效果已经在Bt转基因玉米上体现出来:它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由生物技术方面的个人选择带来负外部性,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受累?‎ ‎ ——摘编自福山《我们为什么担忧“基因编辑”》‎ 材料二:‎ ‎ 这种类似的基因“军备竞赛”‎ 会对下面一类人产生特定的负担,这些人,由于宗教或其他原因,不愿对孩子进行基因改造;如果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做,对他们而言想要坚持放弃的决定就会愈加艰难,因为担心会阻挡孩子的前程,尽管人们在担忧未曾意想的结局和不可预见的代价,人们心中所隐藏的深层的对于生物技术的忧虑却一点儿也不是功利主义的。终极意义上,毋宁说人们担心的是,生物技术会让人类丧失人性——正是这种根本的特质不因世事斗转星移,支撑我们成为我们、决定我们未来走向何处。更糟糕的是,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 ‎ ——材料来源同上 材料三: ‎ ‎ ——《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材料四:‎ ‎ 我们以遗传技术再造自己,是为了活得更久、更健康,超过我们与生俱来的DNA容许的寿限。首先我们会重新安排基因来减少疾病,培养替换器官,并普遍迟滞高龄带来的众多折磨。这就会把我们带往21世纪20年代晚期,那时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编程运用来弥补我们的自然演化局限,投入应付DNA始终无力处理的工作。‎ ‎ 一旦这些进展到位,我们就不只会延缓衰老,还能逆转其进程,逐一处理每颗分子来清理、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还会把这些机器,安顿在我们脑中现有的数十亿神经元当中,借助它们来强化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记忆力会得以改良,我们会发令创造出崭新的虚拟经验,把人类的想象力提升到我们现有未强化的脑部连想都无法想的水平。一段(相当短暂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借助逆向工程,改造人脑创造出一种威力强大无比的数码版本,于是我们也就由此发展成一种完全数码形式的物种。‎ ‎ 到时我们就会演化成另一个物种。于是我们就不再是智人,而是种智脑,也就是半数码、半生物的活物,而且将来还会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同时,我们也会成为一种能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的生物,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 ——节选自《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7.下列对材料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 A.公众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对其疾病预防层面的应用支持度最低,显示了某种忧虑。‎ ‎ B.公众对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与治疗疾病有较高意愿,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可以回应公众的切实需求。‎ ‎ C.改变肤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智商等增强型应用领域的公众支持度支持率均低于三成,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 D.当前普通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医学应用态度积极,公众期待差异不大,其中治疗和预防型的应用最受支持。‎ ‎(A项“疾病预防层面”错,支持率最低的是“改变肤色,提高智商”等增强项目。C项没有“需要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一说。D项“公众期待差异不大”错,图表显示了不同人群对该技术运用的不同期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 A.Bt转基因玉米能够制造毒素杀死一种欧洲当地的害虫玉米螟,然而它也会因此误杀帝王蝶,这也是“负外部性”的体现。‎ ‎ B.如果一些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提升其社会竞争力,这种基因“军备竞赛”就会对其他人产生特定的负担和压力。‎ ‎ C.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晚期,我们就能创造出分子尺度的纳米机器,能够运用编程来弥补我们人类的自然演化局限。‎ D.如果我们能操控自身演化进程,终止演化,就会成为凌驾于其他所有生物之上的新物种,从而开创自然界崭新的局面。‎ ‎(D项“终止演化”错误原文“拉开它的DNA和演化命运之间的差距”是指人类操控了自然演化的进程,并非指不再演化。)‎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基因编辑”可能的前景和问题。(4分)‎ ‎①前景:预防、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强化智慧和想象力等,甚至操控本身演化进程,由此发展或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物种。(2分)‎ ‎②问题:带来不可知的社会后果;不知觉地改变了人性。(2分)‎ 二、课外名著阅读(‎5’‎)【命题人:王倩】‎ ‎10.填空题(‎1’‎*5=‎5’‎)‎ 在鲁迅的《呐喊》中,《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猫与兔》抒发了对弱者的同情,对强势凶恶者的憎恶及与之战斗不止的精神;《鸭的喜剧》是对博爱、对充满活力的生命的歌唱,又有对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叹惋;《‎ 白光》《孔乙己》都是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作品,但作者在前者中对醉心仕途、精神世界渺小而可鄙的陈士成作出了比对孔乙己更严厉的批评。‎ 三、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命题人:鲁小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翻译 柳宗元 ‎①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①寻到西山以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有一道拦水坝。坝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②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笼子里去一般。我向人打听小丘的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金。”我喜欢它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觉得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动,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回旋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在不满十天的时间里却得到了两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爱风景的人,只怕也未必能如此幸运啊!‎ ‎③‎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③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鄠、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即使逐日增价一千金,也不一定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连农人渔夫经过也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金,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碑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其石之突怒偃蹇……殆不可数    殆:大概、或许 B.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效:呈现 C.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或:有的人 D.余怜而售之 售:卖,出售 ‎ 【A项,殆:几乎。C项,或:或许,只怕,可能。D项,售: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  ②虽古好事之士 ‎③彼童子之师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①④“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②③“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记写了一个具有胜景却沦为弃地的无名小丘,并叙述了独游小丘时所享有的佳趣,以及由之而兴起的感叹。‎ B.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描摹了嘉木、美竹、奇石,赋予了万古如常的静物以鲜活的动态,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C.作者反复描写小丘的美景,以及游览时的惬意,极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D.作者在文中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遂为小丘撰文志贺。在欣喜与小丘的遇合中,多少隐喻着自我的感慨,可见文章意蕴的深广,更可见文章的深邃。‎ ‎【A项,错在“独游小丘”,当时有两个友人同游;B项,运用比喻描写的是奇石;C项,错在“彻底的解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4分)‎ 于是就又取来了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分) ‎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命题人:孙礼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蝶恋花 苏 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注:①啼鴂(jué):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 A.“落红处处闻啼鴂”一句视听结合,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暮春之景。‎ B.因界域分隔,于家乡不能自由往来;加上音信难通,让作者黯然神伤。‎ C.深夜从思家的梦中醒来,伤心欲绝。只听得传来角声,望见月落。‎ D.“梅花”指《梅花落》,这里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解析】“生机勃勃”应为“凄切”‎ ‎16.赏析“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三句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①点明暮春时节(清明)(1分)②表明词人客居异地(1分)③写出春景将尽,芳草消歇(2分)④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1分)引起下文的“忆别”(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2=‎12’‎)【命题人:王倩】‎ ‎①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口以“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两句写出了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哀叹。‎ ‎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庆幸与愉悦。‎ ‎③《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低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④《劝学》中的“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⑤《<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左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⑥《前方》指出“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作者列举了很多诗句,其中有《涉江采芙蓉》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表达思想而不得归之情的诗句。‎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命题人:孙礼钢】‎ ‎18.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B )‎ ‎①梁山小石湖风景区,将真山真水与花园洋房相结合,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感受 在石湖旁花园里的惬意。‎ ‎②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 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③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A. 徘徊 安谧 牢不可破 B. 徜徉 安宁 颠扑不破 C. 徘徊 安宁 颠扑不破 D. 徜徉 安谧 牢不可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及成语的辨析。考生应先分析近义词中的不同义项,从侧重点、用法、情感色彩等方面辨析。①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第一句中说“在石湖旁花园里的惬意”,应使用“徜徉”。②安宁:侧重强调周围因没有骚扰而使人安心。安谧:侧重强调安稳、正常和安静的状态。第二句中是说“家”给人的感觉,应使用“安宁”,重在强调“安心”。③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这里“很多道理”应该用“颠扑不破”。‎ ‎1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①外与天际(边际) ②正襟危坐(端正)‎ ‎ ③枉用相存(问候) ④而闻者彰(清楚)‎ B.①冀君实或见恕(我) 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③缘染溪(沿着) ④举酒属客(劝酒)‎ C.①何时可掇(拾取) ②君子喻于义(明白)‎ ‎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顾虑) ④其隙也(缝隙)‎ D.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徒弟) ②士大夫之族(类) ‎ ‎ ③胥怨者民也(相互) ④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20.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3分) ( D )‎ A.至于怨诽之多 B.客有吹洞箫者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惑之不解 ‎21.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B )‎ A.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 (《六月,我们看海去》)‎ B.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想北平》)‎ C.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神的一滴》)‎ 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 (《获得教养的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A项,把“长发”比喻为“《蓝色的多瑙河》”;C项,把“群山和山崖”比喻为“浓密突出的眉毛”;D项,把“世界文学”比喻为“辉煌殿堂”。ACD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22.在《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用整齐的句子,结合两个以上具体情节,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70字左右。(4分)‎ 五、写作(‎60’‎)【命题人:王倩】‎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有的挫败和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 ——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关于“甜蜜的酸楚”这番话勾起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请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