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7年央视元宵节晚会 ②2017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厦门会见来华出席金砖国家会议的南非总统祖马 ③2016年12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95 8 ④2016年11月15日,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闭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材料表明 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②人们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 ③文化的影响持久深远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2017年春节假期期间中国电影的票房累计达到33.47亿元,大年初一当天全国电影总票房为8.05亿元,一举拿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的当日票房冠军。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4.在扶贫攻坚中,重庆巫溪县聚焦“精神扶贫”, 实施了“扶志工程”, 是到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志”, 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以精神扶贫成效助推物质扶贫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说明 ①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精神落后是贫困落后的根源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精气神” 需要人们自觉培养 ③消除贫困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7年情人节期间,我国多地鲜花价格一路飘升,这种西方情人节如今受到我国特别是年轻人热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以互联网、电影电视、报刊、服饰、西式节日等为载体的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交流形态,暗中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潜移默化、不为人所觉察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生活。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要增强文化竞争力 B.应顺其自然,敞开国门大胆接纳 C.应拒绝西方节日的影响,防止文化渗透 D.文化无国界,我们应全部吸收 6.欲灭其同,先毁其史;欲灭其人,先毁其忐。这说明文化 A.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B.对一国经济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C.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D.对人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7.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形象地说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近段时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新的出行选择。但私藏、破坏等“虐”车行为时有发生。骑稳共享单车,还需要共享精神。这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9.“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串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常提及的祝福语。五福源自《尚书•洪范》,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而当今我国人民的五福追求有所变化,如爱国、富强、和谐、敬业和友善。这一变化 ①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 ②是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③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说明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完全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近期,电视节目《中国茶时间》在德国热播。该节目从德国观众身边的中国元素入手,发掘中国文化的亮点,从而更新了观众对中国形象刻板的认知。这体现了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能增强文化认同感 C.文化传播能加深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 D.大众传媒能消除不同民族文化间的隔阂 12.如今,依托二维码技术,报刊可以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式转化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读者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便能看视频、听音频。这种传播形态的创新 ①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传播 ②使纸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③显示出大众传媒沟通和共享的功能 ④使纸媒逐渐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A.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017年6月23日,“2017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在成都举行。本次电影节是金砖五国在电影领域深度交流合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本次电影节上演的《时间去哪儿了》成为一个特别亮点。这部影片是由五位来自金砖国家的大师级导演合作完成的,由5部真人故事短片,整合成为一部故事长片。该片呈现五国不同的智慧,沟通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情感,特别是得到金砖五国观众一致好评。电影节上的深度交流 ①增强了成员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 ②促进了文化在交流中得以传播 ③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④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此次电影节作为落实金砖五国领导人共识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为金砖五国的电影从业者和电影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友好、务实、高效的合作平台,形成更加丰硕的合作成果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说明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③精神产品不能离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交流对各国政治互信有决定性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7年第12届“中法文化之春于5月6日至7月9日开幕,在全国30座城市展开60个项目。这场—年一度的与法国文化之约涵盖话剧、视觉艺术、新媒体、电影、图书等艺术门类。“中法文化之春”的举行 ①提升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渗透力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是借鉴对方文化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 ④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7年6月27日,由泰国驻昆明总领事馆、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2017滇泰教育合作交流活动”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开幕。本次活动旨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云南与泰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讨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经验,扩大合作成果,为滇泰携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泰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基于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文化交流一定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C.文化教育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D.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19.“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要求参赛者以三十个包含“心”字偏旁部首的汉字字库中任意一字为创意起点,在理解其意义内涵并进行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立意“心灵生活”,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大赛吸引了来自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选手广泛参与。这项活动的举办 ①表明汉字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标志 ②展现了汉字作为交际工具之外的美学价值 ③有利于激发全球青年对中华文化普遍认同 ④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0.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质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③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1.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一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话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2.2017年新春伊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强势回归,为新春佳节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国诗词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③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中国诗词大会继承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这说明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和剔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可见弘扬长征精神 ①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③是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主心骨” ④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而当今社会,读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 爱读书,还须有好书,而一本好书,离不开优秀的文艺创作者。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用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15分) (2)结合材料二,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习主席讲话精神”对文艺创作者的启示。(1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 材料二 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12分) (2)针对网友的批评意见,请你就如何改进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冠军。“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中国女排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集中展示了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团结奋斗的崇高风范、百折不挠的英勇气概、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高超的运动技能,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极大地激发了13亿中国人奋勇前行的爱国热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结合材料,运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国女排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B B A B C A C A C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C C A A A A D C A 25.(1)(15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读好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爱读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读好书,有利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⑤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2)(12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③文化创新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文艺创作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要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④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6.(1)(12分)①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该文化类节目抓住了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唤醒了人们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该文化类节目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把握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得到传播,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或“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该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获得好评,在于其创新思路,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法和手段。(以上每点3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4分)答案示例;①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 ②适应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模式。 ③提高主持人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答出2点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作答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7.(9分)①弘扬和培育中国女排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②弘扬和培育中国女排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③弘扬和培育中国女排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