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课件(67张)(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现象—结论的判断课件(67张)(全国通用)

第 4 题 实验基本操作及操作 — 现象 — 结论的判断 复习建议: 3 课时 ( 题型突破 2 课时 习题 1 课时 ) 1 . (2018· 课标全国 Ⅰ , 9) 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 解析  A 项装置用于制备乙酸乙酯, B 项装置用于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 ( 纯化 ) , C 项装置用于分离乙酸乙酯, D 项装置用于蒸发浓缩或蒸发结晶。只有 D 项操作在制备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未涉及。 答案  D 2 . (2018· 课标全国 Ⅱ , 13) 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 0.400 0 mol·L - 1 的 NaOH 溶液 称取 4.0 g 固体 NaOH 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 C 的还原性 向盛有 2 mL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 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 NaOH 溶液、浓硫酸和 KMnO 4 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 2 支盛有 5 mL 不同浓度 NaHSO 3 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 2 mL 5% H 2 O 2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解析  NaOH 固体溶解后需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且需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 2 ~ 3 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然后定容, A 项不能;实验中若观察到 FeCl 3 溶液的黄色逐渐褪去,且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 B 项能;通过 NaOH 溶液可除去 H 2 中混有的少量 HCl 杂质,再经浓硫酸干燥即可得到 H 2 ,没有必要经过 KMnO 4 溶液, C 项不能; NaHSO 3 溶液与 H 2 O 2 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 D 项不能。 答案  B 3 . (2018· 课标全国 Ⅲ , 10) 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    ) A .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 H 2 时,加几滴 CuSO 4 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 .用标准 HCl 溶液滴定 NaHCO 3 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 .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 Na + D .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解析  加几滴 CuSO 4 溶液后, Zn 与 CuSO 4 反应生成 Cu ,从而形成无数微小的原电池,加快了生成 H 2 的速率, A 项不符合题意;酚酞的变色范围为 8.2Fe 2 +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 CO 2 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 2 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 NH 4 HCO 3 固体的试管,并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石蕊试纸变蓝 NH 4 HCO 3 显碱性 D. 向 2 支盛有 2 mL 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滴相同浓度的 NaCl 和 NaI 溶液 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K sp (AgI)< K sp (AgCl) 解析  C 项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的氨气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而不是碳酸氢铵显碱性。 答案  C 6 . (2017· 课标全国 Ⅲ , 9)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目的 操作 A. 取 20.00 mL 盐酸 在 50 mL 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 30.00 mL 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 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 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 pH 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 0.010 mol·L - 1 的 KMnO 4 溶液 称取 KMnO 4 固体 0.158 g ,放入 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解析  A 项,滴定管最大刻度至尖嘴部分液体不在刻度内,若把 30 mL 刻度处的液体全部放出,其放出液体体积大于 20 mL ,错误; B 项,碘易溶于酒精,故可用酒精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的试管,正确; pH 试纸测定溶液 pH 时不能用水润湿,否则溶液被稀释,可能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错误; D 项,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应在烧杯中溶解固体,不能直接把固体放在容量瓶中溶解,错误。 答案  B 7 . (2016· 课标全国 Ⅰ , 10)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C .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 .将 Cl 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 2 解析  A 项,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离应使用分液漏斗,错误; B 项, NO 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且其密度也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NO , NO 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错误; C 项,氯化铁易水解,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可防止其水解,正确; D 项,将 Cl 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 HCl ,得到的 Cl 2 中含有水蒸气,错误。 答案  C 8 . (2016· 课标全国 Ⅱ , 13)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 Fe(OH) 3 胶体 将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 3 溶液中 B 由 MgCl 2 溶液制备无水 MgCl 2 将 MgCl 2 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解析  A 项,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 3 溶液中生成 Fe(OH) 3 沉淀,而 Fe(OH) 3 胶体的制备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出现红褐色,错误; B 项,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 MgCl 2 水解产生的 HCl 易挥发,将 MgCl 2 溶液加热蒸干生成 Mg(OH) 2 ,故由 MgCl 2 溶液制备无水 MgCl 2 要在 HCl 气流中加热蒸干,错误; C 项,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O ,错误; D 项,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利用反应的现象: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可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正确。 答案  D 9 . (2015· 全国卷 Ⅰ , 10)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 KSCN 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 3 + B 将铜粉加入 1.0 mol·L - 1 Fe 2 (SO 4 ) 3 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 0.1 mol·L - 1 MgSO 4 溶液滴入 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 mol·L - 1 CuSO 4 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 2 的溶度积比 Mg(OH) 2 的小 解析  A 项,因铁粉过量,发生的反应为 3Fe + 8HNO 3 ( 稀 )===3Fe(NO 3 ) 2 + 2NO↑ + 4H 2 O ,溶液中无 Fe 3 + ,加入 KSCN 溶液无血红色出现,错误; B 项,发生的反应为 2FeCl 3 + Cu===2FeCl 2 + CuCl 2 ,无黑色固体出现,且只能说明 Fe 3 + 氧化性强于 Cu 2 + ,错误; C 项,加热时铝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 Al 2 O 3 的熔点高不会熔化,包裹着液态铝,所以液态铝不会滴落,错误; D 项,先生成 Mg(OH) 2 白色沉淀,加入 CuSO 4 溶液又转化为 Cu(OH) 2 浅蓝色沉淀,说明 Cu(OH) 2 的溶度积更小,正确。 答案  D 10 . (2015· 全国卷 Ⅱ , 13)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 ① 中溶液滴入 ② 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 选项 ① 中物质 ② 中物质 预测 ② 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答案  D 命题调研 (2014 ~ 2018 五年大数据 ) 命题角度 设项方向 频数 难度 1. 化学实验常识及基本操作判断 安全标识、事故预防及处理 2 0.52 药品的取用与保存 常见基本操作正误判断 2. 仪器的识别、使用及装置图的判断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3 0.49 常见气体的制备装置分析 分离、提纯装置分析 设定目标型装置判断 3. 操作 — 现象 — 结论一致性判断 装置、操作、目的一致性判断 9 0.47 操作、现象和结论一致性判断 目的、操作、结论一致性判断 实验是高考化学重中之重的内容, 是全国新课标理综化学卷考查重点,选择题对实验的考查也相对稳定。往往以评价型实验的形式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原理,涉及实验操作评价、实验现象评价及有关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因果关系评价等,该类试题一般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考查的落脚点通常都是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内容,而且涉及的方法及装置也就比较固定 ( 如萃取与分液、蒸馏与分馏 ) ;有时也出现以气体制备装置分析为主的实验选择题,常考查气密性检验、操作顺序以及试剂、原理、装置、收集、尾气处理等内容,对于叙述型实验操作及实验常识判断,往往也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双基内容上。预计 2019 年高考还会以实验操作、目的、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为主,要求考生在掌握常见仪器使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对有关结论做出正确判断。 解题示例: 基本仪 器使用 与安全 (1) 试管、蒸发皿既能用于给固体加热也能用于给溶液加热 × 蒸发皿不能用来加热固体 (2) 分液漏斗既能用于某些混合物的分离也能用于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 分液漏斗可用于分液以及气体的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氯气,可用分液漏斗加入浓盐酸   举例 判断正误 解释或说明 基本仪 器使用 与安全 (3) 称取 2.0 g NaOH 固体的实验操作是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 2 g 砝码,左盘上添加 NaOH 固体 × NaOH 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滤纸上 (4) 取液体时,先将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中,用手指捏紧滴管的胶头再放开手指 × 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再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吸入液体 基本仪 器使用 与安全 (5) 容量瓶在使用前一定要检漏、洗涤并烘干 × 容量瓶在使用之前不需烘干 (6) 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测定结果偏大 (7) 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用该溶液润洗 √ 确保滴定管中溶液的浓度与标准液的浓度相同,装液前要用所盛标准液润洗 (8)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 钠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生成的 Na 2 O 2 也能与水或 CO 2 反应 药品的 保存 (9) 可用磨口玻璃瓶保存 NaOH 溶液 × 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 (10) 氢氟酸或浓硝酸要保存在棕色细口玻璃试剂瓶中 × 氢氟酸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所以不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应该保存在塑料瓶中 (11) 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酒精,减少挥发 × 溴易溶于酒精,但酒精是易挥发性的物质,导致加速溴的挥发,保存液溴时常加少量水液封 pH 试 纸使用 (12) 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稀碱液的 pH ,测定值偏小 √ 湿润的 pH 试纸可以稀释碱液 (13) 可用 pH 试纸测氯水的 pH × 氯气可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 (14) 测定未知液的 pH 时,应该用干燥的 pH 试纸,否则一定会产生误差 × 若测中性溶液的 pH ,则不产生误差 (15) 直接将 pH 试纸浸入待测液中 × 直接将 pH 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 (16) 用广泛 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 为 3.5 × 广泛 pH 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溶液的稀释和配制 (17) 把水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动 × 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密度小,若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沸腾而造成液滴飞溅 (18)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 (19)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仰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 ×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溶液的稀 释和配制 (20) 将称得的碳酸钠小心转移至 250 mL 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 × 要先在烧杯中溶解,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1) 将量好的浓硫酸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 × 浓硫酸要先在烧杯中稀释,待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22) 将 NaOH 在烧杯中溶解后,应立即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 × 要冷却到室温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否则溶液的体积偏小,浓度偏大 (23) 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 定容时还要加蒸馏水,所以容量瓶中含有少量的蒸馏水对所配的溶液无影响 分离与 提纯 (1)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 使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振荡前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避免液体流出,然后再进行振荡 (2) 测量酒精沸点的实验中,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被加热的酒精中 × 测量酒精沸点实际测量的是蒸气的温度 (3) 萃取过程中,不需要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以防止其漏气 × 萃取过程中放出液体时,需要打开玻璃塞,保证与外界连通,确保液体顺利流出 分离与 提纯 (4) 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 热的液体立即加入沸石会引起暴沸,应冷却后再加入 (5) 用分液漏斗、烧杯分离 Br 2 和 CCl 4 的混合物 × Br 2 和 CCl 4 互溶,不能用分液法 (6) 用分液法分离乙酸和乙酸乙酯 × 乙酸与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题型建模】 实验装置图评价题的速解方法 (1) 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 (2) 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 (3) 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 (4) 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 (5) 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正确。 解题示例: [ 思维模型 ] 第一步:明确题干信息,掌握题目要求。 属于 “ 因果关系型 ” 、 “ 结论与操作相关型 ” 、 “ 方法原理应用型 ” 等的哪一类型。 第二步:认真阅读表格要素,明确表格各栏目信息。 (1) 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 (2) 判断 “ 目的 — 仪器 — 试剂 ” 的合理性。 (3) 判断 “ 仪器 ( 或用品 )” 与 “ 实验 ” 的对应性。 (4) 判断 “ 分离、提纯方法 ” 与 “ 原理 ” 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 多用排除法、特例法等。 [ 解题示例 ] (7)×  碳碳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用 KMnO 4 溶液无法证明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8)×  只要是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盐酸、浓硝酸都符合 (9)×  稀硫酸在淀粉水解中作催化剂,在未中和硫酸的情况下加入的新制 Cu(OH) 2 悬浊液会与硫酸反应生成 CuSO 4 ,在加热时得不到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 Cu(OH) 2 悬浊液 (10)√   Fe 2 + 的检验方法正确 (11)×   NaOH 与 AgNO 3 溶液反应生成的 AgOH 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 [ 典例演示 1] (2017· 海南化学, 12 改编 )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 .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 .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 .蒸馏完毕时,先停止加热再关闭冷凝水, D .分液时,下层溶液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上口倒出 解析  中和滴定时,盛放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 A 错误;为了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 B 正确;蒸馏时,应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 C 正确;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溶液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溶液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 D 正确。 答案   A [ 题型训练 1]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向 FeCl 3 溶液中滴加酸性 KMnO 4 溶液,检验是否含 Fe 2 + B .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的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C .实验中有毒尾气可以直接通入液体 ( 碱液或水 ) 中,避免气体污染环境 D .用湿润的 pH 试纸测定某溶液的 pH ,测定结果一定偏高 答案  B [ 典例演示 2] (2018· 江苏化学, 5) 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 .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 I - 的 Cl 2 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 I - 后的 Cl 2 尾气 解析  灼烧应在坩埚中进行, A 项错误;海带灰浸泡液通过过滤可得海带灰和滤液, B 项正确;浓 HCl 与 MnO 2 反应制备 Cl 2 时需要加热, C 项错误; Cl 2 在饱和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小,应用碱液吸收, D 项错误。 答案  B [ 题型训练 2]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夹持装置未画出 )(    ) A. 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 K + B .用装置乙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C .用装置丙进行中和热的测定 D .用装置丁加热熔融 Na 2 CO 3 固体 解析   A .观察 K 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由图可知,缺少蓝色的钴玻璃,故 A 错误; B.Fe 为正极,锌为负极,铁被保护,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 B 正确; C. 为了使反应物充分反应,需要环形玻璃搅拌棒,由图可知,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 C 错误; D. 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与 Na 2 CO 3 反应,仪器选择不合理,应使用铁坩埚,故 D 错误;故选 B 。 答案   B [ 题型训练 3]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备 Fe(OH) 2 B .用图乙所示装置制取少量 Cl 2 C .用图丙所示装置蒸干 NH 4 Cl 饱和溶液制备 NH 4 Cl 晶体 D .用图丁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 CH 3 COOC 2 H 5 的混合物 解析   A .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将空气从试管中赶出,再加入 NaOH 溶液生成 Fe(OH) 2 ,故 A 正确; B. 用 MnO 2 与浓盐酸制 Cl 2 ,不是 1 mol·L ― 1 的稀盐酸,故 B 错误; C.NH 4 Cl 固体受热后会分解,故 C 错误; D.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 D 错误;故选 A 。 答案   A [ 典例演示 3] (2018· 天津理综, 4)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 答案  B [ 题型训练 4] 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及结论均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热的炭放入浓硫酸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炭被氧化 成 CO 2 B 将稀盐酸滴入 Na 2 SiO 3 溶液中 溶液中出现凝胶 非金属性: Cl>Si C SO 2 通入 BaCl 2 溶液,然后滴入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产生,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先产生 BaSO 3 沉淀,后转化为 BaSO 4 D 向某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新制氯水 溶液显红色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Fe 2 + 解析   A .炭和浓 H 2 SO 4 的混合物加热,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使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不合理,故 A 错误; B. 将稀盐酸滴入 Na 2 SiO 3 溶液中,溶液中出现凝胶,说明反应生成硅酸,只能证明酸性:盐酸>硅酸,由于盐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无法据此判断 Cl 、 Si 的非金属性强弱,故 B 错误; C.SO 2 通入 BaCl 2 溶液不反应,加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故 C 错误; D. 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可知不含铁离子,再滴加新制氯水,溶液为红色,可知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Fe 2 + ,故 D 正确。 答案   D [ 题型训练 5] (2017· 天津理综, 4) 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 NaHCO 3 固体中的 Na 2 CO 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 B. 制备无水 AlCl 3 蒸发 Al 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 D. 鉴别 NaBr 和 KI 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 CCl 4 萃取 解析  A 项, NaHCO 3 固体受热分解生成 Na 2 CO 3 ,达不到除去 Na 2 CO 3 的目的,错误; B 项,蒸干 AlCl 3 溶液,最终得到 Al(OH) 3 而不能制备无水 AlCl 3 ,错误; C 项,重结晶提纯苯甲酸的步骤为 ① 将粗品水溶 ② 趁热过滤 ③ 母液冷却结晶 ④ 过滤,错误; D 项, NaBr 和 NaI 与氯水反应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2Br - + Cl 2 ===2Cl - + Br 2 和 2I - + Cl 2 ===2Cl - + I 2 ,反应得到的溶液分别用 CCl 4 萃取,溶液均分层,下层为紫红色的为 I 2 的 CCl 4 溶液,下层为橙红色的为 Br 2 的 CCl 4 溶液,故可鉴别,正确。 答案  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