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西汉“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这说明汉代( ) A.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 田赋之外的负担使农民生活困苦 C. 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饥寒交迫 D. 高利贷导致大量农民濒临破产 2. 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3. 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 A. 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B. 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D. 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4. 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A. 铁犁牛耕/草市/私营纺织作坊 B. 男耕女织/盐铁官营/棉纺织业 C.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D. 精耕细作/重农抑商/丝绸外贸 5. 十五、十六世纪,人类历史逐渐转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词语中符合这一时期特征的是 A. 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 B. 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C. 黄金、宗教改革、理性主义 D. 商业革命、新航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6. 1871年4-5月的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居的工人居住;对贫困的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等。这些措施有利于() A.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 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 C. 维护劳动者利益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1.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话一向比较严谨。但他在 2009年 2月 24日国会演讲中却出现一项失误,将世界上最早发明汽车的人国籍说错了。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发明者是( ) A. 美国人 B. 英国人 C. 德国人 D. 法国人 2.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英法工人实际工资增长情况,在此期间工人工资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00年)(1900年=10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大不列颠 57 64 70 81 90 0 法国 59.5 63 69 74.5 89.5 100 A. 生产力的大幅度增长 B. 巨大海外投资所带来的利润 C. 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取得的成果 D. 通货膨胀,滥发货币带来的后果 3. 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 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4. 史载:“(秦汉时期)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鲁地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这表明当时齐鲁地区() A. 具有发展海洋贸易的有利条件 B. 具备手工纺织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C. 政府鼓励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 D. 铁器牛耕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5. 下图(清代庙会)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源于六朝民间集市——草市 B. 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 C. 民间信仰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D.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重要表现 1. 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A. 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 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 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2.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 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 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 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 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3.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1.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2. 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A. 工业中心 B. 贸易中心 C. 金融中心 D. 科技中心 3.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4. 洪武三年(l370年),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资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这些做法( ) A. 有力防范了官吏腐败 B. 说明政府已放弃贸易垄断 C. 有利于民间贸易发展 D. 易造成当时对外贸易萎缩 5.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6. 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A. 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B. 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C.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D. 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1.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2.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3.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A. 曲辕犁 B. 耧车 C. 二牛一人耕作法 D. 铁犁冠 4. 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占GDP比重为3%—9%,平均为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A. 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 B. 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 C. 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 D. 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5. 《黄墨舫杂志》记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沿街店铺众多),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 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B. 民间制瓷业兴旺发达 C. 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D. 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6.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B. 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C. “海禁”政策的恶果 D. 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7.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迅速 C. 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 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2.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国家的实力 B. 保证正常赋税征收 C. 巩固封建统治 D. 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3.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1年,世界首届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博览会会场“水晶宫”完全由玻璃和钢铁建成。水晶宫内陈列着约1.4万家厂商提供的展品,其中,英国的展品约占一半,有自动纺纱机、织布机,100马力的海船发动机,31吨重的火车头,举重114吨的水压机,各种起重机、压力机、汽锤、机床、汽船模型,引人注目的是大厅入口处陈列一块24吨重的整体煤块和蒸汽机除此之外,如床单、水壹、铁制壁炉、钢笔,1840年在英国发行的世界首枚邮票等过去属于“奢华”的物品,也成为博览会展示品种繁多的大众消费品,外国提供的展品几乎都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参观博览会后写道:“它的壮丽不是指某件物品,而是由所有东西组成的天下独一无二的大会聚;在这里你能找到人类工业所能创造的所有东西……工业资本主义的力量,犹如一双超自然的手,将这次博览会的展品装扮得色彩缤纷,魅力四溢。”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三、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的提出有什么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关于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依据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与题意无关,排除; 从材料“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可知,西汉除田赋之外的其他负担较多,这导致百姓“饥寒遂及己也”。所以使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是天赋之外的负担而不是土地兼并,所以B正确,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高利贷,所以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田虽三十……加之以口赋更徭之役”。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盐铁官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代盐铁官营的史实,再现了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故D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AB两项的结论,排除;C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 “阻断了”的说法绝对化,故A项排除。 B 自由资本主义是工业革命后西方的经济政策,故B项排除。 C 依据题干材料“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可以看出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D 公行制度是政府对外贸易的制度,不是官营手工业形式,故D项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略 5.【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消息的能力,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解题要抓住的关键信息是“十五、十六世纪”、“特征”。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都符合题干的条件,故A正确。B中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故排除;C中的黄金不是该时期所独有的,故排除;D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故排除。综上所述,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运动,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采取的措施不能看出从根本上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故A项错误;措施中未体现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支持,故B项错误;禁止克扣工资、给工人房屋、社会救济等都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利益,故C项正确;巴黎公社是一个城市政权,其措施只是针对一个城市,不能看作建立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886年1月29日,两位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随后这一天就被人们称为汽车诞生日,C项符合题意,故选ABD。故选C。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及材料可知,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在1850—1900年,主要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大幅度增长,故工人工资增长;BC不是主要原因;D项表述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描述了开矿的弊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体现了统治者的狂妄自大,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综上所述,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根据“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鲁地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齐、鲁千亩桑麻”分析,表明齐鲁地区桑麻种植比较普遍,由此具备了发展手工纺织业的客观条件,故选项B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鲁地的特征,可排除;CD两项题干未体现,可排除。故选B。 1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反映的清代庙会,集中了多种当时参与庙会的人物身份,所以此庙会集宗教、商业、娱乐于一体。分析选项,B为最佳答案。A.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草市东晋已有,唐朝中期以后,农村商业发展,草市更盛。据此,A项错误;C.此表述虽与题干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为准确地表达题意,故C错误;D.表述不准确。庙会并不都是在城市。故D错误。综上所述,ACD不符题意,故选B。 12.【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表明英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落后美国和德国,A项正确;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C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1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变化的相关史实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的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开辟了新大陆,导致病菌等传入新大陆,并且伴随制直接的屠杀等政策,导致拉美地区人口锐减,故B符合题意;奴隶贸易主要是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因此不是导致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故C错误;工业 革命开展是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非洲在1600—1800年间人口减少主要是欧洲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错误。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略 1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结合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素纱单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故B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不是西周,A项错误,故排除; 水排是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不是灌溉工具,C项错误,故排除;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D项错误,故排除。故选B。 1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英法荷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世纪的荷兰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是因商业贸易发达成为当时的海上强国,故A错误,排除;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的称号都是由于商业贸易得来的,故B正确;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体现不出金融中心,故C错误,排除;荷兰没有成为科技中心,故D错误,排除。故选B。 1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依据材料“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和“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可知,诸侯国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诸侯国国君重视商人,并未涉及实行宽松商业政策,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营商业制度,D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的“海禁”政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依据材料“罢太仓黄渡市舶司”、“禁濒 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可判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 19.【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对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粉彩瓷器是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的,故这座古墓最早不会早于清朝康熙年间,ABC三项早于清朝,可排除。故选D。 20.【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旨在考查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由题干“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中“深耕熟犁,土细如面”可知,古代中国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中“施肥”在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故选C。 21.【答案】B 【解析】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的饮食方面的变化,故B项正确; 饮食文化日趋丰富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耕作技术提高在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切入,结合经济重心的南移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要掌握。 2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本题考查的是灌钢法,即材料所说的用生铁嵌在盘绕的熟铁中间炼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灌钢法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排除与题意时间不符的ABD,故选C。 2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分别出现于唐朝和战国时期;BC两项均出现于汉代。再由题目中的 时间限制“唐代”,即可排除均早于此时间的BCD三项;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步犁的基本定型,此后一直沿用千余年,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24.【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宏观经济,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各国经济总量的比较及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C项的表述与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农业占明朝GDP比重平均为88%”表明田赋收入是明朝财政收入的大宗。故选A。 2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景德镇民间制瓷业兴旺发达,已经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制瓷业中心,B符合题意和史实;A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也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景德镇为当时全国的瓷器制造的手工业中心,而非商业中心,D错误,排除。故选B。 2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知识点,要求具备分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A.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 BD.明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倭寇成患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对外贸易无利可图问题,而是因为政策调整,故BD错误。 C.依据材料“‘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明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有因果关系,故C正确。 故选C。 27.【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故选A。 2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代重农政策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奖励垦荒和移民屯种等措施,大量的荒地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投入生产。材料主要强调了朱元璋还对寺院的发展严格控制,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社会上增加了一支庞大的劳力大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B正确。AC明显不符合材料之意;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选B。 2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沉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破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故C正确。AB是表面现象,故排除。D说法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30.【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即“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B是根本原因,正确;ACD三项是农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影响,不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 31、示例:信息:博览会的英国展品以自动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等工艺品为主。现象: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概述:18 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制度、劳动力、资本等因素的推动,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伦敦博览会以展示英国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工业品为主。这些行业是第一次革命期间英国龙头产业,带动了英国工业实现腾飞,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使英国基本完成从农业经济项工业经济是转世。纪的总和,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它的工业力量相当于其他整个世界的总和。评价:国际社会是一个实力决定等级的体系,英国最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工业生产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加剧;工业化优势推动英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奠定了英国取得世界霸权的物质基础 32、(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4分);商鞅:重农抑商(4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变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4分) 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4分) (3)新现象: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4分);工商业市镇兴起(4分)。 变异:资本主义萌芽(2分)。 选择题答案:BDCCA CCACB BABAB BADDC BCAAB CABC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