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双鸭山一中2019--2020年(上)高三学年月考试题 地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题,每题1份;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3年,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减灾防灾安全预警系统在我国灾害防治中的成功应用,对我国灾害防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检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地质灾害点的全覆盖。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M、N、P、Q四点高差最大的一组是 A. MN B. PQ C. MQ D. NP 2. 图中隧道 A. 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 B. 长度大约为6000m C. 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D. 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 A. 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 B. 实时发布灾情信息,有利于救灾减灾 C. 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D. 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地理信息技术。 【1题详解】 据图可判断图中等高距为100 m,M(600 m~700 m)、N(300 m~400 m)、P(200 m~300 m)、Q(200 m~300 m),所以MQ之间的高差最大。故选C。 【2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隧道长度大约为4 km左右;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故选C。 【3题详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的功能,所以A正确;而B、C、D叙述的都是GIS的功能。故选A。 为避免人们交流中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了日期变更线的方法。下图是某校同学自制日期钟,其中短指针所对应的日界线不动,通过长指针表示全球日期分布。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当长指针指向Q时,伦敦时间(0时区)为( ) A. 15时 B. 21时 C. 9时 D. 3时 5. 当北京时间8时整,长指针指向( ) A. P B. N C. M D. Q 【答案】4. A 5. A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日期钟有两个指针表示日期分界线。两个日期分界线分别是180°经线和时刻是0点的经线。当长指针指向Q时,根据图中的经度判断,135°E时刻是0点,即45°W是正午12点,伦敦时间为15时,A对。B、C、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A。 【5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 8时整,即120°E经线时刻是8点,此时0°经线时刻是0点。读图,0°经线过P点,所以此时长指针指向P点,A对。B、C、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地球上作为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人为日期界线和自然日期界线 (1)人为日期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指180°经线,180°经线是固定不变的,但钟点不固定,从0点到24点不等;该线东侧日期晚一天(为昨天),西侧日期早一天(为今天), (2)自然日期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所在经线,该日期界线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但钟点固定,自该线向东至180°经线日期早一天(为今天),自该线向西至180°经线,日期晚一天(为昨天)。 北京时间(东八区)11月14日21时52分,夜空迎来了“超级月亮”(如图)。这是68年来最接近地球的一次满月。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6. “超级月亮”出现当日 A.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 B. 地球正位于远日点附近 C. 适逢中国农历小寒节气 D. 北京白昼时间比沈阳长 7. 北京摄影爱好者拍摄“超级月亮”的照片时 A. 天气晴朗,气温较阴天高 B. 可清晰看到月球的大气层 C. 伦敦(51ºN,0º)时值下午 D. 悉尼(34ºS,151ºE)也是冬夜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北京时间(东八区)11月14日21时52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A错误;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B错误;冬至过后是小寒节气,C错误;1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沈阳纬度比北京高,北京白昼时间比沈阳长,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拍摄“超级月亮”的照片说明当时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阴天低,A错误;月球没有大气层,B错误;北京时间(东八区)11月14日21时52分,伦敦是11月14日13时52分,时值下午,C正确;11月南半球是夏半年,悉尼位于东十区,此时是11月14日23时52分,是黑夜,D错误。故选C。 【点睛】超级月亮,是一种新月或满月时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的现象,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出现新月,称为超级新月;月亮位于近地点时正好满月,称为超级满月。由于月球以椭圆形轨道绕行地球,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不断变化,因此满月发生时月亮离地球越近,人们看到的满月也就越大。 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与东西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为向斜谷,河流自北向南流 B. 甲处为背斜谷,河流自南向北流 C. 若等高距为100m,图示区域最大高差接近1000m D. 若等高距为100m,陡崖最大相对高度接近200m 9. 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 褶皱 断层 岩浆侵入 沉积 岩浆喷出 B.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沉积 岩浆喷出 C. 沉积 褶皱 岩浆喷出 断层 岩浆侵入 D. 沉积 褶皱 岩浆侵入 断层 岩浆喷出 【答案】8. B 9. D 【解析】 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 【8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处附近的地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顶部发育了河流,故地形为谷地;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结合图中方位指示可知,河流自南向北流动,故B正确,A错误;图示最高处位于该地东南部,最低处位于西北部河流出口位置,最高处和最低处之间有8条等高线,若等高距为100m,则高差范围为700~900m,C错误;陡崖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故陡崖的相对高度为100~300m,D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地层整体呈现波状起伏,故在沉积地层形成之后首先发生挤压形成褶皱;由于岩浆岩2的分布不连续,故断层发生在岩浆岩2形成之后,而岩浆岩1并未发生错动,故发生在最后,且由于岩浆岩1直接出露地表,故为喷出岩。综上可知,该地区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为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岩浆喷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下面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两地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 B. ③④两地此时都吹东南风 C. ②地的河流汛期比⑤地长 D. 7月降水量⑤地比①地多 11. 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 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前 C. 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 岩石丁形成年代比岩石戊早 【答案】10. C 11.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以及地壳的物质组成。 【10题详解】 A. 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右图的剖面图显示流水侵蚀东岸,即右岸,所以该地地处北半球,根据等压线分布图, ①②两地都吹偏西风,所以二者处于迎风坡,降水较多,故A错误。 B. 根据等压线分布图,画出③④两地的风向,因为在北半球,所以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此时③低明显吹西南风,故B错误。 C. ②地位于40°N以北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⑤地位于40°N以南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所以②地的河流汛期比⑤地长,故C正确。 D. 7月为北半球夏季,⑤地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降水少,①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所以7月降水量⑤地比①地少,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题详解】 A. 从河流东侧河岸来看,岩石乙比岩石甲受侵蚀严重,所以A正确。 B. 岩石乙受岩浆活动影响,遭到破坏,所以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故B错误。 C. 岩石丙受河流侵蚀,说明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后,故C错误。 D. 岩石丁完整,岩石戊被岩石丁破坏,说明岩石丁形成年代比岩石戊晚,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A。 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谷地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如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湖水水温远高于0℃,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 A. 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 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 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 D. 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13. 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 ) A. 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 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 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 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答案】12. C 13. D 【解析】 本题组以南极洲麦克默多的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产生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2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谷地迄今尚未发现地热活动,排除A;当地气候寒冷,夏季冰川融水的温度应该较低,很难增加湖水温度,排除B;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让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一个温室效应,水温较高,C符合题意。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不能说明水温高的原因,排除D。 【13题详解】 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错;该地区为干燥的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冰川侵蚀作用不明显,如果曾经有冰川侵蚀,形成的谷地应呈U型,B错;7月份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川不易融化,不易看到血瀑布现象,C 错;由于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故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D对。 读下图“冬季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4. 此时甲风向为(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15. 此时与甲地相比,北京( ) A. 风力更大 B. 降水更多 C. 气压更高 D. 气温更高 16. 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区,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 )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答案】14. A 15. D 16. 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和风的形成。 【14题详解】 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读等压线可知,甲地西北方为高压中心,东南方为低压槽。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通过海陆轮廓判断此地为东亚地区,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甲地风向应为西北风。故选A。 【15题详解】 通过等压线数值和走向判断,甲地东北方为锋面气旋中心,气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低压槽形成冷锋;所以甲在冷锋锋后,出现气压高,气温低,刮风、降雨天气。北京在冷锋锋前,气压低,气温高,晴朗天气。此时与甲地相比,北京气温更高。故选D。 【16题详解】 甲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7、8月时雨带应北移到我国北方地区。而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区,说明夏季风势力减弱,雨带滞留在我国南方地区,导致我国北旱南涝。故选C。 【点睛】我国夏季雨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雨带五月份北移到华南一带,形成华南春雨;六月份北移到江淮一带,形成江淮梅雨;雨带七、八月北移到我国华北、东北地区,此时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伏旱”天气;九月雨带开始南移。 “回南天”是指初春时节冷空气退却,暖湿气流迅速增强,致使当地气温回升,空气湿度接近饱和,低温物体表面水珠密布的一种天气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我国最容易出现“回南天”的区域是 A. 华北地区 B. 江淮地区 C. 西北地区 D. 华南地区 18. 可能加强“回南天”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A. 准静止锋 B. 台风 C. 冷锋 D. 反气旋 19. “回南天”结束后,我国 A. 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伏旱 B. 华北地区将迎来多风沙天气 C. 江淮地区即将迎来梅雨 D. 东北地区将进入多雷雨季节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根据材料,“回南天”是在初春时节冷空气退却,暖湿空气迅速增强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结合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的时间等,初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受冷高压控制,温度较低,故A、B、C错误;此时气温回升,可推断该天气发生在我国纬度较低的华南地区。故D正确。 【1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暖湿气流迅速增强,致使当地气温回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并在华南地区徘徊形成准静止锋将使得“回南天”时间较长,故A正确;初春时北半球海水温度无法达到台风形成的要求,不易形成台风,故B错误;冷锋会使温度降低,故C 错误;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空气凝结,故D错误。 【19题详解】 “回南天”结束时应为春季。春季,华北地区多风沙天气,B对;江淮地区梅雨发生在初夏,为6月份;长江流域伏旱和东北地区多雷雨发生在7、8月份,故A、C、D错误。 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图中P地降水量较南北两侧多的原因是 ①受海洋气流影响较大 ②受西北季风影响大 ③位于山地的迎风坡 ④距海洋较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1. 造成M、N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A. 地形、纬度、大气环流 B. 地形、洋流、纬度 C. 洋流、纬度、大气环流 D. 洋流、地形、大气环流 22. 图中T处为沙漠,而S处降水更少却没有形成沙漠,其原因是S处 A. 距海近,地下水水位高 B. 位于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 C. 有河流流经,农业发达 D. 对自然植被的保护力度大 【答案】20. C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亚地区,区域降水主要来自西南印度洋上,以西南季风的形式影响该区域。P地位于印度西南部,地势较高,海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其南北两侧丰富,据此选C。 【21题详解】 MN两地降水迥异,分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该现象既因二者纬度不同、大气环流不同,也与二者的地形差异有关。N地受大陆气团影响大,N 地受海洋、西南季风影响大,N地地势低,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M地地势高,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据此选A。 【22题详解】 图中显示,T处为沙漠, S处虽然降水更少但有印度河及其支流等河流流经,农业发达,所以没有形成沙漠,S处降水少,地下水水位不高,地下水不丰富;地表植被少,历史上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很大。据此分析选C。 在维多利亚瀑布顶部,岩石挡住河水形成的天然水池被称为“魔鬼泳池”。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3. 图中 A. 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B. 裂谷由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 C. 大陆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D. 甲地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4. 图中洋流 A. ①的形成受西南风影响 B. ②使沿岸荒漠带向北延伸 C. ③与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D. 使30°S大陆东岸水温低于西岸水温 25. 一年中“魔鬼泳池”相对安全的时段是 A. 1~2月 B. 3~4月 C. 9~10月 D. 11~12月 【答案】23. D 24. B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非洲的相关知识。 A项,非洲东临印度洋。故A项错误。 B项,裂谷由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故B项错误。 C项,非洲大陆中部以刚果盆地为主。故C项错误。 D项,甲地地处南纬300到40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洋流的相关知识,根据非洲南部洋流分布分析。 A项,①洋流为西风漂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在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故A项错误。 B项,②洋流为本格拉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使得荒漠带向北延伸。故B项正确。 C项,③洋流为暖流,①②寒流为寒流。故C项错误。 D项,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东岸水温高于西岸。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赞比西河流域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9~10月北半球夏秋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魔鬼泳池”相对安全。11月-次年4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流域,进入湿季,河流水量大,流速急,“泳池”不安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泳池不是冲浪池,安全时期应该是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时期。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制品中10%最终“归宿”是大海。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太平洋上最集中的塑料物品和碎片“垃圾场”,被称为“太平洋垃圾漩涡”,箭头表示洋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围绕“垃圾场”的洋流分布规律是( ) A.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B.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 C. 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 D.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寒流 27.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 海洋污染物会随①洋流向西扩散 B. 沿②洋流航行会导致行驶速度降低 C. ③洋流与沿岸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密不可分 D. ④附近洋流利于世界性大渔场的形成 【答案】26. B 27. D 【解析】 此题考查洋流运动规律。 【26题详解】 图中洋流流向为顺时针,纬度为23°26′,说明此地应为太平洋北半球低纬海区。大洋东岸的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所以此海区洋流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故选B。 【27题详解】 ①洋流自西向东,海洋污染物会随①洋流向东扩散,A错;②洋流流向自北向南,沿②洋流航行会导致行驶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会导致行驶速度减慢,B错;③洋流分布大陆东岸,大陆东岸气要是季风性气候,主要受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形成,C错;④附近为寒暖洋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强烈,大量营养物质上泛,有利于世界性大渔场的形成,D对。故选D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为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4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被覆盖率上升 B. 年降水量增加 C. 河流流量增加 D. 河流含沙量增加 29. 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8. A 29.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28题详解】 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该河流的含沙量下降,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可能是由于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A正确,D错;年降水量变化不大,B错;河流的流量变化不大,C错。所以选A。 【29题详解】 该河流的含沙量下降,洪峰减小且出现时间推迟,可能是由于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或者流域水库面积增加,使得土壤侵蚀减少或泥沙在库区沉积,同时植被或水库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加强使得洪峰下降且出现时间滞后,B正确;耕地面积增加或灌溉面积增加,会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增大,①④错误。所以选B。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夏季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天山是世界温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 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30. 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 500米以下 B. 1500—2000米 C. 2500—3000米 D. 3500—4000米 31. 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冻融堆积 B. 冻融侵蚀 C. 流水堆积 D. 流水侵蚀 32. 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A. 南坡沟谷 B. 北坡沟谷 C. 南坡高地 D. 北坡高地 【答案】30. D 31. A 32. B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海拔高度附近,读图可知,天山脚下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100米,气温下降0.6℃,大约在天山的海拔3500米处全年最高气温为0℃,故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3500-4000米。故选D。 【31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C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随着冻土融化 ,“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 ,说明天山石河景观形成原因主要是冻融堆积,A正确,故选A。 【3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进行移动;天山北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同时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B正确,故选B。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中国东南部某山丹霞地貌植被。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 B. 海拔低 C. 地形封闭 D. 陡崖反射阳光 34. 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A. 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 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 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答案】33. C 34. B 【解析】 【33题详解】 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地区,山麓自然带应该为常绿阔叶林,图示沟谷坡麓底部却有雨林分布(为热带植被),说明该地热量条件异常充足与纬度、海拔因素无关,A、B错;丹霞山相对高度小,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小,坡麓光照较好,且陡崖反射的少量阳光不足以造成坡麓底部气温异常偏高,D错;根据材料可知,沟谷被山峰和悬崖围闭,由于地形封闭,沟谷内热量难以扩散,使沟谷内温度偏高,尤其是沟谷底部更热,导致该地热量异常充足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雨林,C对。故选C。 【34题详解】 随着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山峰和陡崖高度将减小,沟谷的封闭地形慢慢被破坏,沟谷雨林范围将会减小甚至消失,A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B对;随着坡麓地带土壤厚度的增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上升,C错;崩塌及侵蚀会使丹霞山相对高度变小,局部热量、土壤条件差异减小,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减少,D错。故选B。 【点睛】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丹霞地貌的山顶与山麓、沟谷的植被差异很大,因顶部与底部的土壤厚度差异大、也因悬崖本身的陡峻而造成。山顶偏向于“干岛效应”,崖底则偏向于“热岛+湿岛效应”。 成昆铁路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一条重要铁路。近年来,国家开始规划修建成昆铁路复线。下图为老成昆铁路的某部分路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5. 影响图中铁路布线的主要因素是( ) A. 河流走向 B. 城镇分布 C. 耕地分布 D. 地势起伏 36. 成昆铁路复线与老成昆线基本一致,但部分路段将裁弯取直,其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 降低铁路建设的难度 C. 提高列车运行的速度 D. 促进沿线地区的发展 【答案】35. D 36. 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呈“之”字形弯曲,说明该区域地势起伏大,铁路布线受地形影响大。 【3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昆线经过云贵高原地区,地形崎岖,线路布局主要考虑地形地势的起伏状况。由图可知该铁路线迂回曲折,多次跨过河流,所经地区海拔较高,亦可推知其布线的主要因素为地形地势,D正确。 【3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裁弯取直主要是为了减少铁路线路长度,减少火车转弯的次数,提高铁路运行速度,C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其排放C02的过程被称为土壤呼吸。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量时间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7. 红松阔叶林阶段土壤排放的CO2多于其他植被阶段,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阶段 A. 光合作用强 B. 生物种类多 C. 土壤温度高 D. 枯枝落叶多 38.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 土壤有机质增加 B. 植被覆盖率增加 C. 群落内光照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39. 推断植被群落的逆向演替期间,最可能会出现 A. 海平面上升 B. 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 C. 降低雪线高度 D. 水稻种植北界南移 【答案】37. D 38. C 39. A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东北某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8月份土壤CO2排放量时间变化为主要材料,设置三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光合作用无关,排除A。生物种类与土壤呼吸量的大小关系不大,排除B。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大,对阳光有阻挡作用,使得到达地表的能量较少,地温不高,排除C。红松阔叶林生长旺盛,枯枝落叶较多,土壤中生物残体分解旺盛,排放的CO2量较大,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38题详解】 图中显示,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到草本,土壤CO2排放量有减小的趋势,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应该减小,A错。如果植被覆盖率增加,则土壤中有机质补充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增加,分解有机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应增加,与图中信息不符,B错。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高大树木逐渐减少,对阳光的阻挡作用减小,因此群落内光照增强,选项C符合题意。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明显有些生物逐渐消失,D错。故选C。 【39题详解】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说明当地的水分条件在变差,这与目前全球变暖有关,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A对。植被演替,植被覆盖率下降,蒸发加强,区域小气候会有所恶化,B错。全球变暖,雪线高度可能上升,C错。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可能使水稻种植北界北移,D错。故选A。 40.能源生态效率是指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能源消耗量对维持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量。读“1997-2012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图”。完成问题。 关于四省级行政区能源生态效率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始终最高 B. 上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小 C. 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 D. 青海能源生态效率持续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知识。 【详解】广东能源生态效率在1999年下降到第二名,A错;通过折现斜率判断,青海能源生态效率降幅最小,B错;内蒙古能源生态效率1999年突然升高,2010年降低幅度较大,2011涨幅明显 2012年降低幅度较大,能源生态效率不稳定,C对;青海能源生态效率在2010年,略有涨幅,D错;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岭是我国南部的最大山脉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线,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有些地段的分水岭已经十分低矮狭窄,而且出现河流切穿分水岭脊的现象。南岭南北两侧气候有一定的差异,岭北常见霜雪,越冬作物都比较耐寒,岭南则很少有霜雪,热带性栽培植物比较多。 材料二 早期地壳运动使南岭地区形成背斜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上覆岩层多为硬砂岩和石灰岩,其中硬砂岩后来多形成尖削的峰岭。狭义的南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5个山岭,它们均为花岗岩山体,其中骑田岭山势浑圆。 材料三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这里有超过二千种植物,有广东唯一的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 (1)说出南岭南北两侧气候的差异并简述理由。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析骑田岭山势浑圆的形成过程。 (3)试分析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成为“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成因。 【答案】(1)岭南气温高,岭北气温低;岭南降水多,岭北降水少。南岭的阻挡使岭南受北方寒潮和冷气流的影响小,加上纬度较低所以与岭北相比气温较高;由于南岭岭阻挡作用,南侧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比北侧较多 (2)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上覆岩层被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花岗岩体表层由于风化剥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浑圆山势。 (3)南岭所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充足;南岭山脉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和植被的山地垂直地域差异显著;气候湿热,地势崎岖,人类活动少,开发程度低;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地质作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差异性。 【详解】(1)岭南地处25°N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低又是阳坡和东南季风迎风坡,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岭北阻挡来自西伯利亚高压的西北季风,使岭南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岭北纬度偏高,又是阴坡,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高压的冷空气影响,温度低。地处东南季风雨影区,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少。 (2)地质作用要结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答。据材料得知,南岭地区形成背斜构造,核心为花岗岩体。先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花岗岩由岩浆沿着缝隙侵入岩层冷凝形成。再受到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背斜构造。形成过程中,岩层被挤压抬升,上覆岩层被侵蚀后,花岗岩露出地表,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影响,棱角磨圆,形成浑圆山势。 (3)生物多样性特丰之地意为生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说明此地自然条件优越,自然因素差异较大。可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气候:南岭所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降水多,雨热充足;地形:山顶海拔高,山脉地势起伏较大,随海拔增高,气温、降水差异大,水热组合变化多,山地垂直地域差异显著。人类活动:由于此地气候湿热,地势崎岖,不适宜人类居住,受人类活动影响少,加上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大大地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4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有着极典型的高山峡谷自然地理垂直带景观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一般情况而言,山地木本植物的分布受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影响,而草本更易受乔木层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冠幅)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的影响。下图是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1)指出高黎贡山木本和草本植物丰富度此消彼长的海拔范围并分析原因。 (2)结合以上物种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分布变化,简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答案】(1)范围:2900m—3800m(2900m 以上,答2800m不得分)。 原因:随海拔的上升,气温下降,所以木本植物丰富度降低,乔木层郁闭度下降,所以草本植物丰富度上升。 (2)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水分、热量的改变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同;木本植物的郁闭度影响到了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致使一个区域或相邻区域环境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1)此题需要学生具备有效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原因需从植物生长环境分析。据图分析,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2900m—3800m范围丰富度呈两极分化的现象。据图分析,随着海拔升高,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海拔越高,温度越低,不适宜木本植物的生存。而草本更易受乔木层郁闭度影响,木本植物数量减少,导致草本植物生存环境条件变好,丰富度增加。 (2)木本植物的郁闭度影响草本植物的丰富度。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水分、热量的改变,从而使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分布发生改变体现了一个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或相邻区域环境发生改变。 4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蜂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很强。在早春繁殖时期,如果遭遇低温冷冻天气,会直接导致产蜜量下降。在花期,如果遭遇干旱、洪涝、大风、沙尘暴等天气,同样也会导致蜜源植物开花率下降、花期缩短。根据调查,蜂农每年遭遇的自然灾害在所有风险中均排第一位。 材料二:有科学家曾经说过:“当蜜蜂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类将最多在地球上多存活4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没有人类……” (1)早春3月,蜜蜂繁殖期可能遭受低温冻害,判断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并说出造成这一恶劣天气的灾害名称。 (2)4~5月花期,蜜蜂采蜜时可能遭受沙尘暴天气,简述该地区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3)7、8月份东北地区如果遭遇干旱、洪涝会导致椴树、向日葵等植物开花率下降、花期缩短。运用雨带推移的知识,分析该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的成因。 【答案】(1)南方地区(华南、江淮、长江中下游等),寒潮(霜冻灾害)。 (2)自然原因:离沙源地近,春季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大风。人为原因:人口众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 (3)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一般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但夏季风通常不稳定,夏季风过强的年份,东北地区出现涝灾,夏季风过弱的年份,东北地区出现旱灾。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详解】(1)早春3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依然强大,冬季风比较活跃,促使大量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天气。据图得知,3月我国南方地区油菜花开,而我国南方地区北边为华北平原,无高大山脉阻挡冷冷空气南下,如果此时遭遇寒潮侵袭,对农业影响最大。 (2)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人类活动,如滥垦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加剧沙尘暴的频发。据图得知,4-5月花期,蜜蜂采蜜时在华北平原地区,距离内蒙古沙源地近,沙尘多。沙源地回温快,气压低,多对流运动。华北地区多春旱,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少,导致温差大,多大风天气;综上导致沙尘暴产生。 (3) 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受夏季风降雨影响较大。我国夏季雨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一般6月份北移到江淮一带,形成江淮梅雨,7、8月雨带推移至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地区降雨。受太平洋海水温度影响,夏季风通常不稳定,夏季风过强的年份,导致雨带提前,东北地区出现涝灾,夏季风过弱的年份,导致雨带滞后,东北地区出现旱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