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命题人:胡月红 审题人:王建清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农业拥有包含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 A. 精耕细作 B. 刀耕火种 C. 男耕女织 D. 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刀耕火种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 2.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 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 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 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B、D三项均与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逐渐进入工业社会并超越中国农耕文明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于技术条件的落后造成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小农经济下自大的心态的影响,古代中国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本题应选C项。 3.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 “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 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宫廷工匠们”指的是“工官”,“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指的则是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合起来这说明当时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而非其他的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工官” 4.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宋代”、“交换市场”、“沟通城乡的桥梁”,并根据所学可知,这种经济现象是宋代的乡村集市——草市。所以答案选A;夜市是唐朝城市中出现,故B项错误;C类似于夜市的早市,故C项错误;街市夜市位于城市中位置,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5.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可以判断出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出现的标志是产生了雇佣关系,故C项正确;ABD项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表现,排除。所以答案选C。 点睛:从材料中的关键系信息“迥异于传统”、“向工业文明演进”“明清时期”“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6.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A. 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 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故D项正确;A项与世界史的含义不符,排除;B项是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时间不符,排除;C项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材料“1500年前后”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7.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这说明 A. 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英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D.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英国吸收世界各地的原料,把这些原料制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所以答案选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8.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资本积聚之神速、工业发展之迅猛,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的榜样和理想”。这主要得益于 A. 早期殖民掠夺 B. 蒸汽动力的普及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工厂制度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美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再根据材料中“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答案为C项。A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D项,蒸汽动力的普及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的出现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9.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 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B. 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C.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新兴工业城市人口众多,但没有选派议员的资格,衰败选区已沦为农田,却仍有议员名额。这体现了议会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表明议会改革势在必行。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故B、D错误。根据材料,从三个新兴工业城市人口众多,而老选区已经衰败,可以看出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C项错误。 10.《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 A. 资本原始积累 B. 技术革新 C. 市场需求 D. 自然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故选C。A项“资本原始积累”和B项“技术革新”、D项“自然资源”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排除AB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11.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反映了 A.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垄断资产阶级干预国家政权 D. 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1895年”、“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可以表明第二工业革命时期,垄断资本家开始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AB错误;材料信息与美国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 12.“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手工业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小农经济的解体,不是民族工业的产生,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不是传统纺织业的发展,D错误。 13.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性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指洋务运动 A. 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诱导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C. 创办军事工业以图“自强” D. 改革政治体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民主宪政之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最早采用大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在于洋务运动开办近代企业,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抵制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确实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但是并没有使中国实现“自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未改革政治体制,排除。 14.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 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 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 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为解决因赔款造成的财政困难,扩大税源而导致的。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困难,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而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予以清政府以支持,排除;D项,材料信息只反映了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但是缺乏之前的经济政策的对比,不能得出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的结论,排除。 15.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材料无法体现,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结合所学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解答。 16.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战期间,因为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战争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发生在1895年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虽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不是关键机遇,故C项排除1935 年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晚于一战结束时间1918年,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关键机遇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和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关键词是“一战期间” 17.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发电计划》等,另外还制定了《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等纯军事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 A.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加速发展 B. 引进了苏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C. 有助于增强国力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D. 促成了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目中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制定《国防军事建设计划》、《国防军备十年计划》和《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举措适应了国防建设的需要,有助于增强国力为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C。A项的表述与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开始于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期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18.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 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B.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C. 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D.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已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很不适应,B项表述符合题意。AC项与材料无关,D项“高速度”问题,主要与“大跃进”有关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名师点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危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实际是大搞平均主义。具体表现为:(1)规模大;(2)公有化程度高;(3)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4)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5)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片面扩大合作化的规模,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结果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答案】B 【解析】 由“合作化”“二十多年”“散伙”可知,材料中“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是指1978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田福堂的“痛苦”说明其对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的农村经营方式变化的不理解,故选B;从合作化到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没有改变,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合作化”“二十多年”“散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20.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重点讲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问题和改革过程中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关系D。A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并非根本问题;C项是在十四大提出。 考点:邓小平南方谈话 点评: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确立,经济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改革开放的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也需要掌握。 21.“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决定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故B符合题意。A项是1978年,与时间不符;C项是1984年,与时间不符;D项是1992年的,与时间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设立 22.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A. 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 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 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材料主旨体现出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观念,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时期中国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信息仅仅提及上海,故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C。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概况及影响 23.《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里程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里程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 A. 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C. 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 D. 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复苏 【答案】C 【解析】 A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并不能表明中国技术的发展;B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已经失败;从材料“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可以看出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C项正确,D项中“压制”不符合题意,错误。 2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A. 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 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 C.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 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以看出,教会大学为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故答案为A项。B项,“彻底改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大学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局是否稳定,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5.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顿金融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发放救济金 D. 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整顿金融主要是要稳定金融秩序,与霍普金斯的话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干预调节供求关系,与霍普金斯的话也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发放救济金可以“给人饭吃”,但却是“吃闲饭”,与霍普金斯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兴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即“给人吃饭”但“不能让人吃闲饭”之意。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可以排除金融、农业领域、单纯的社会救济,即可排除ABC三项。 26.有一张汽车上的出卖说明,内容大致是:“100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我所有的钱都已在股市中化为乌有了。”与这种现象最相对应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供不应求” B. “找工作如登天一般” C. “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D.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答案】B 【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具体表现有工商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失业率较大,所以找工作比较难,B正确;A、B和D不符合题意。 27.1932-1933,英国和比利时的失业率为22%—23%,瑞典的失业率为24%,美国的失业率为27%,奥地利的失业率为29%,挪威的失业率为31%,丹麦的失业率为32%,德国的失业率更高达44%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此次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泛 B. 失业问题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信号 C. 在危机中损失最大是德国 D. 英国和比利时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 【答案】A 【解析】 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出现的信号是股市的崩溃,所以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失业率的信息,所以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D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 28.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后来殡仪馆也登出广告:“分期支付,人死了,我们来料理后事。”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 A. 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B. 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 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 D. 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期支付”可知,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原因 29.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 B.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失灵了 C. 此时西欧和美国缺乏经济增长点的实体经济 D. 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滞涨”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滞涨”现象而非经济危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时西欧和美国经济增长点仍然是实体经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结构上对石油依赖性过大而非材料中的“滞涨”现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0.2015年年4月29日,久拖不决的希腊债务谈判再次出现危机,欧盟拒绝了希腊政府的72亿欧元的贷款申请,其原因是希腊政府在减少福利开支方面没能履行事先既定的6%~10%的约定。这主要是因为“福利政策”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C. 消除了贫富不均 D. 挫伤了劳动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希腊政府在减少福利开支方面没能履行事先既定的6%—10%的约定”分析可知,福利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适当的福利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程度而不可能消除贫富不均,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盟拒绝了希腊政府的72亿欧元的贷款申请”的原因,与劳动者的积极性无关,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40分,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 3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3)根据下列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或土地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图2的变化为什么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答案】(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奴隶主贵族土地私有也可给分)。 (2)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利因素: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农村生产力状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利益。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土地制度”,依据材料中“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井田制。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得出特点: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中“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得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第一小问“重大变化”,根据材料图片中文字“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等方面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第二小问“原因”,从人民公社化的弊端说明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从材料中“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得出:农村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得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使农民获得了实惠和利益。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1938年) 材料四:1946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美国政府主要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个人国民收入增长一倍。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面对材料一、二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严重缺点”指的是什么?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干预的主要方式。 【答案】(1)1929~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危机导致人们大量失业;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2)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改变胡佛政府所奉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3)“严重缺点”指的是自由放任导致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不能。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主要方式:企业国有化;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利用税收、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开支等财政政策调节生产。 【解析】 【详解】(1)结合材料图片中“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人群”“等待求职的失业者”“美国经济危机中工人举行罢工”“荒芜的农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图片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情况,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导致工人大量失业,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所学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举措。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政府和胡佛政府在面对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采取的措施明显不同,胡佛政府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3)第一小问“严重缺点”,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第二小问“目标能否实现”及“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会发生,所以目标不能实现。 (4)依据材料中“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国有化”得出:企业国有化;依据材料中“运用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得出:制定指导性的经济计划;依据材料中“税收等财政政策对社会生产进行干预”并结合所学得出:利用税收、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开支等财政政策调节生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