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哈密市石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密石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纤(qiān)细 扁舟(piān) 踯躅(zhú) 长歌当(dàng)哭 剽(biāo)悍强壮 B. 披靡 (mǐ) 愆(qiān)期 愀(qiǎo)然 叱咤(chà)风云 山川相缪(liáo) C. 溘(kè)然 颓圮(qí) 巷(xiàng)道 流觞(shāng)曲水 目眦(zī)尽裂 D. 夙(sù) 夜 酾(shī)酒 垣(yuán )墙 弄巧成拙(zhuō) 忸怩(niǔ ní )不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题干要求选出“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项,“纤细”的“纤”应读“xiān”,意思是“非常细”。“剽悍强壮”的“剽”应读“piāo”,意思是“敏捷勇猛而强壮”; B项,“叱咤风云”的“咤”应读“zhà”,意思是“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形容威力、声势极大”; C项,“颓圮”的“圮”应读“pǐ”,意思是“堕落;败坏”。“目眦尽裂”的“眦”应读“zì”,意思是“眼眶全裂开了”;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 A. 题纲 寂廖 殴打 如醉如痴 另辟蹊径 暗然泣下 B. 轮廓 翌年 虔敬 变幻莫测 天伦叙乐 义愤填膺 C. 尸骸 奥秘 憧憬 分庭抗理 历经苍桑 风雨如晦 D. 漫溯 呕歌 朦胧 金碧辉煌 莫明其妙 迥然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项,“题纲”应为“提纲”,意思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暗然泣下”应为“黯然泣下”,意思是“由于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而眼泪流下来(哭泣)”; C项,“分庭抗理”应为“分庭抗礼”,意思是“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历经苍桑”应为“历经沧桑”,意思是“饱经世间的人情世故”; D项,“呕歌”应为“讴歌”,意思是“歌颂,用歌唱、言辞等赞美”。“莫明其妙”应为“莫名其妙”,意思是“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故选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 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 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D. 在《随想录》中,巴金对自己明哲保身的行为进行了忏悔,人们认为,巴金的伟大就在于真诚,因此称他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项,觥筹交错:意思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使用正确; B项,防患未然:指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 C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不符合语境,此句给的语境说“原文内容与主题无关”; D项,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怕有损自己,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此句是用来修饰“行为”,用错对象。 故选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市今年将扩大新区的建设力度,把它建为一个集行政、办公、旅游、度假、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B. 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C. 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项,搭配不当,“扩大”和“力度”不搭配,应把“扩大”改为“加大”; 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句式混合在一起; D 项,语序不当,“门诊”移到“我院”后。成分残缺,“采取分时段挂号”后添加“的办法”之类的中心语。 故选B。 5.“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A. 绿叶红花映山前 B. 风摇竹影到幽斋 C. 风吹萤火满庭院 D. 梦随春风到天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对联相关知识了解与对对联能力。对联言简意深,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对联的上下句的平仄一定是交叉对仗;语意相关,深刻新颖。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A项,本项的“绿叶”是偏正结构,不能与上联“月送”(主谓结构)相对,可排除A项; C项,本项中的“庭院”是并列结构,不能与上联“小院”(偏正结构)相对,且都含有“院”字,可排除C项; D项,本项中的“春风”是偏正结构,不能与上联“花香”(是主谓结构)相对,可排除D项。 故选B。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雅”又分“大雅”和“小雅”,主要来自民间。其艺术手法主要为赋、比、兴,对后世影响很大。 B. 楚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发端。 C.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D. 《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五言律诗的选辑。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后人称它为“五言之冠冕”,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选出“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应该是“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来自民间”说法错误,“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B项,“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发端”说法错误,“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发端; D项,“西汉末年文人创作”说法错误,应为“东汉末年文人创作”。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揭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7. 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B. 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 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 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8.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B. 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将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 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D. 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人们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 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C. 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 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答案】7. A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要求选择“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由基因组图谱决定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根据原文应为“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据原文,“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即先改变基因,然后导致“代谢活动缓慢”。 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原文是说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如同物竞天择,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项,强加因果。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显然夸大其词。 C项, 表述绝对。“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的表述太绝对了,而且于原文无据,故排除。 故选D。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确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B. 终期于尽(期限) 向之所欣(原先) C. 临文嗟悼(面对) 列坐其次 (次序) D. 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抒发) 11. 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俯察品类之盛 C. 亦将有感于斯文 D. 当其欣于所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 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以“修禊”之事为名,以享视听之乐为实。 C. 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作者肯定了庄子的生死观,阐述了“死生亦大矣”这一基本观点 D.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感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13. 将第一卷中文言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表达)幽深内藏的情怀。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项,“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意思是“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所以“信”的意思是“实在”; B项,“终期于尽”的意思是“最后归结于消灭”,所以“期”的意思是“至,及”; C项,“列坐其次”的意思是“排列坐在曲水旁边”,所以“次”的意思是“旁边,水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 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意思是“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集会”; B项,为定语后置句,“俯察品类之盛”即“俯察盛品类”,意思是“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即“亦将于斯文有感”,意思是“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即“当其于所遇欣”,意思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者肯定了庄子的生死观”说法错误,作者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是批判的,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虽”,虽然;“丝竹管弦”,代指音乐;“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一觞一咏”,一边喝酒一边赋诗,或者说喝着酒作着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情怀。(2)中的“固”,本来、当然;“一”,作动词,把……看作一样;“虚诞”,指虚妄荒诞的话;“齐”,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妄作”,妄造、胡说;以及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表达)幽深内藏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6分) 四、(12分) 14.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填4小题) (1)桑之未落,__________。桑之落矣,__________。( 《诗经·氓》 ) (2)民之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着而观之,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 (4)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 (5)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___________。( 《鸿门宴》 ) 【答案】 (1). 其叶沃若 (2). 其黄而陨 (3). 余独好修以为常。 (4).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 桃李罗堂前。 (8). 暧暧远人村 (9). 大行不顾细谨 (10). 我为鱼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注意选择自己最后把握的四小题。默写时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沃若、陨、犹、曾、瞬、暧、谨。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句。 【答案】(1)首句中的 “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 “寒”字在此诗中不仅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写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孤寂、怅惘、伤感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能力。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题目要求学生在“乱”和“寒”两个字中任意选取一个进行赏析,说出该字的妙处。“乱”字是修饰“烟”的,意思是“凌乱”,“乱”字所在句子“乱烟笼碧砌”意思是说“凌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写烟用“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情的迷乱。而末句的“寒”字,更是把送别友人的离情完全表达出来,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诗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也就是说诗人的离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五、现代文阅读(二) 1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 《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B (2)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 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 (3)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 (4)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大学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传记文学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涉及的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这并不代表“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举例分析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也就是要求学生筛选概括出文中能体现刘文典“狂”这一形象特点体现为哪些方面。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文中能体现“狂”这一形象特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本题通读全文,抓住第4段开头“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第7段“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第8段“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话’这些关键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解答类似题目,一定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原文关键句加以分析揣摩。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根据传记内容,概括刘文典在学界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然后通读全文,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全文,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七段,仔细阅读第七段,根据这一段的内容,围绕原因二字,分条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文中文章中语句含义,一定要把所要理解的句子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就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去含义。本题题目是“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义”,通读全文,在文章中找到“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这句话在文章第八段最后,是蒋介石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最后蒋介石终于去程了,却看到“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然后指出“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蒋介石要去大学视察“训话”是希望大学和大学的负责人能热烈欢迎自己,自己视察的大学能够为自己统治服务,也就是为政治权力服务,而刘文典拒绝其自己负责的大学视察训话,实在拒绝不了,也是不搞任何欢迎仪式,是因为刘文典认为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不应为政治权力服务,不应成为车马喧嚣、迎来送往之地。具体作答时,紧扣文本内容,根据以上分析阐述句子内涵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六、语言应用(共10分)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 ① ,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 ② ,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在教材中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删除,而是应该增加比重。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 ③ 。 【答案】 (1). ①片面地认为教材薄了 (片面地认为教材内容少了) (2). ②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几个生字 (3). ③而忽略了古诗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通读语段了解其大意,主要根据“瞻前顾后”法进行分析。①句及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句子 解说,即误区是什么,怎么拿教材开刀,就是给学生减负,所以此处应填“认为教材薄了”等相关内容;②句,根据“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后面的“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可知此处结构上应是“不是……”,内容上应是“不是从表面上让学生认识生字”等相关内容;③句,根据“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及前面对学习古诗词作用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而忽略了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等相关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教材”“生字”“古诗词”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1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 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的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 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的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虽是一棵, 却能抗击风雨。 ___ 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答案】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的做白云中祥和的一朵。 虽是一滴,却能滋润禾苗; 虽是一朵,却能装扮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仿写时一定要与例句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一致,还要注意内容上的关联。本题要求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第一处的画线句子“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的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的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其句式为“见到……,你只……的做……的一……”,仿照这个句式根据前后内容的关联进行仿写即可。第二处画线句子“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与第一处画线句子“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的做林木中挺拔的一棵”内容相关联对应。句式为“虽是一……,却能……”,此处仿写的句子要采用“虽是一……,却能……”的句式,内容上分别与“见到奔腾的江河,你只盼无愧的做浪花里晶莹的一滴”,以及第一处横线仿写的句子内容要相关联。 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回答不超过10字) 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写作,实际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所谓要慎重,就是指这个。 【答案】作者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能力。题目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艾阔语段内容。拟写时可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比如本题,通读语段,这段话的主语是“从事写作的人”也就是作者,先指出作者要追求语言,那么如何追求,然后指出追求语言就是把自己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自己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也就是锤炼语言,最后指出只有锤炼好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写作时运用自如。所以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从事写作的人要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比如“不超过10字”进行压缩概括,回答问题。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七、(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中有风声雨声、虫鸟啼鸣声,生活中有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唠叨声、伙伴的嬉闹声,甚至街角的琴声、叫卖声…… 这些声音,总会清澈地回旋在耳边,听不倦,忘不掉。 这些声音,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给人向善向美的感动和哲思,或给人精神陶冶。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牵动我心的声音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牵动我心的声音”。从题目来看,本次作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性散文。“牵动我心的声音”中心词是“声音”,是文章要表达的对象,这里的“声音”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牵动”是一个多方向、多角度的词汇,是一个感受的过程。审题时不能偏离“我心”,“我”就是自己。而“牵动我心”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文章应该重点表现在何种情形之下,听到这种声音,要适当描摹听到时候的触动。要也出为什么至今难忘,即为什么牵动我心,以及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动、思考、激励。声音的内涵可以是实写,如师长、亲友的某句劝慰、鼓励、教导的话语,同学朋友的呐喊声、脚步声、叮嘱声。也可以是虚写,如古代某位历史人物的呼吁,自然界某种声音隐含的对人类的希冀。具体作文时,可以写自己熟悉的声音,比如自己的声音(呼吸声)、老师的声音、父母的声音、同学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等等。注意,不论写什么声音,注意立意要积极向上,最好是能够打动“我”的,对“我”有正面影响的。 行文结构安排: 行文思路设计一:具体作文时,选取某种声音作文行文的线索,然后以该声音串起几件具体的事情,或几个阶段的感受,最后指出该声音诗中牵动自己的心,而是某种情感的象征。比如选取父亲的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 行文思路设计二: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 相关材料积累: 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校园的声音、家庭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与某些话题有关的声音(呼声)等。 (一)校园的声音。 1. 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 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 朋友的脚步声。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 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家庭声音。 1. 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 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 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 1. 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 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3. 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4. 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紧迫并警醒自己时不我与。 (四)自然界的声音。 1. 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 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 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五)与某些话题有关的声音(呼声)。 1. 做梦偶然听到风与沙联手扩大地盘、进攻人类、计划消灭人类的对话,旨在说明风、沙要与人类较量,对人类进行报复,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2. 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六)精彩片段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便开始在慢慢沙化。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情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