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共54分)‎ ‎1.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 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 A.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 ‎2.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思想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 B.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C.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 D.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 ‎3.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4.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5.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6.“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原指西晋末天下乱,中原少数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 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 B.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C.《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 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 ‎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8.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 A.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9.历史学家周宝珠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 A.街市 B.瓦肆 C.夜市 D.草市 ‎10.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11.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1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果如图1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注重精耕细作                                     B.经营更趋市场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产品日趋商品化 ‎13.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14.表1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 表1 ‎ ‎“城郭沟池以为固。” ‎ ‎《礼记·礼运》 ‎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 ‎《左传·襄公七年》 ‎ ‎“城为保民为之也。” ‎ ‎《谷梁传·隐公七年》 ‎ ‎“城者,所以自守也。” ‎ ‎《墨子·七患》 ‎ A.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15.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 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                B.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                D.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16.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 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17.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18.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 这表明(  )‎ 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1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20.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21.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 据此可以推断(  ) ‎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面积(万亩) ‎ 顺治 18 年(1661年) ‎ ‎0.191 ‎ ‎52850 ‎ 康熙六十年(1721年) ‎ ‎0.256 ‎ ‎73564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0.273 ‎ ‎89013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1.027 ‎ ‎70811 ‎ 嘉庆十七年(1812年) ‎ ‎3.616 ‎ ‎79152 ‎ 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重农抑商政策有必要调整                    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2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B.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3.1672年,福建新任总督范承谟发现,迁海十余年后,大量迁民仍旧“无业可安,无生可求”,请求朝廷适当放开捕鱼等限制,以其课税“或接济兵饷,或借给迁民”。据此可知,范承谟( )‎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认识到了海禁政策的弊端 C.意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超越了同时代官员的思想 ‎24.图2是冷战时期苏联画家就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所创作的漫画—— 《华尔街的援助》。作者意在表明 A.美国缺乏复兴欧洲的经济实力            ‎ B.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出现了危机 C.美国援助的目的意在控制西欧            ‎ D.马歇尔计划使欧洲联合成为泡影 ‎25.美国之音是美国重要的对外广播媒体,其所传达的讯息与美国当时盛行的政治观点是一 致的,下表1为美国之音对部分国家广播节目时间的变化据此可知美国 表1 ‎ 语言 小时/日 ‎ ‎1984 ‎ ‎1991 ‎ ‎1997 ‎ ‎2010 ‎ 亚美尼亚语 ‎ ‎1.25 ‎ ‎1.25 ‎ ‎0 ‎ ‎0 ‎ 俄语 ‎ ‎61 ‎ ‎42 ‎ ‎9 ‎ ‎0 ‎ 乌克兰语 ‎ ‎4 ‎ ‎4 ‎ ‎2 ‎ ‎0 ‎ 缅甸语 ‎ ‎1 ‎ ‎2 ‎ ‎2 ‎ ‎8.5 ‎ 汉语 ‎ ‎11 ‎ ‎24 ‎ ‎25 ‎ ‎44 ‎ 韩语 ‎ ‎1.5 ‎ ‎1.5 ‎ ‎1.5 ‎ ‎14 ‎ A.试图以文化传播干涉国际事务            B.对外宣传重心受国际格局影响 C.放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            D.在后冷战时期宣传能力的减弱 ‎26.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27.有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政治是“双城记”,一城是华盛顿特区,另一城是好莱坞影城。华盛顿特区为政策、权力运作之所;好莱坞则供给政治理念,给美国政治文化提供思想资源。据此可知,美国在“二战”后( )‎ A.政府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加强         B.影视艺术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C.政治类影片成为影视作品的主流         D.政治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8.冷战时期,日本作为抵御苏联影响的桥头堡,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使日本重工业复苏。这些都开启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大门,由此可见( )‎ A.日本经济发展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B.日本经济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C.日本经济实质上是美国经济的附庸     D.日本经济缺乏政府的主导作用 ‎29.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 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D.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0.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支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 A.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 C.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31.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西欧走向联合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32.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这反映出( )‎ A.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B.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 C.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                D.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 ‎33.下表为联合国通过的部分重要决议简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时间 ‎ 成果 ‎ ‎1960年12月10日 ‎ ‎《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 ‎1963年11月20日 ‎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 ‎1965年12月21日 ‎ ‎《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 ‎ ‎1970年10月24日 ‎ ‎《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 ‎ A.国际格局中出现多极化趋势                B.西方传统殖民体系切底瓦解 C.中国对联合国事务影响深刻                D.发展中国家主导联合国决策 ‎34.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实施“特洛伊计划”,组织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把‘真理’传到‘铁幕’后面的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  )‎ A.促进与社会主义国家科技交流            B.加强对西欧盟友的支持 C.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            D.及时从朝鲜战场中抽身 ‎35.上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  ( )‎ ‎1950 ‎ ‎1951 ‎ ‎1952 ‎ ‎1953 ‎ ‎1954 ‎ ‎1955 ‎ 亚非 ‎ ‎30.6 ‎ ‎29.75 ‎ ‎17.34 ‎ ‎14.9 ‎ ‎12.16 ‎ ‎11.11 ‎ 欧美 ‎ ‎35.9 ‎ ‎4.87 ‎ ‎2.48 ‎ ‎6.65 ‎ ‎5.9 ‎ ‎6.74 ‎ A.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                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                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36.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这体现了中国外交( )‎ A.    以联合国为中心                   B.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 C.以非集团化为特点                                D.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二、材料解析题(共46分,37题16分,38题18分,39题12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 “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材料三 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当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 ‎ ‎——以上材科皆出自呂思勉《中国通史》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说明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10分) ‎ ‎(2)根据枒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6分)‎ ‎38.“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 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 材料二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2分)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6分)‎ ‎3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活动 ‎ 时间 ‎ 形势 ‎ 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两大阵营对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 ‎①建国第一年同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20世纪70年代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建交;④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 ‎①港澳回归;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③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一个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中考历史科参考答案(2019.04)‎ ‎1—5 CACCD 6—10 BCDDC 11—15 CABAA 16—20 BABBB ‎ ‎21—25 CDBCB 26—30 BBACC 31—35 DAACA 36.B ‎37.(1)表现:①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商人资本雄厚;‎ ‎③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④海外贸易繁荣;‎ ‎⑤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广泛流通。(任3点6分) ‎ 主要背景:①政府开放(放松)海禁,海外贸易繁荣;‎ ‎②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 ‎③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6分)‎ ‎(2)弊端:①沉重打击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 ‎②使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4分)‎ ‎38.(1)观点:世界分为两个对立阵营,遏制共产主义。(2分) ‎ 措施: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4分) ‎ ‎(2)“伤痕遗产”: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留存。(2分) ‎ 措施:①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③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答出2点即可) ‎ ‎(3)示例:①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 ‎②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建交热潮;‎ ‎③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6分)‎ ‎39.评分要求:所提取的主题明确、合理,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 示例一: ‎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3分) ‎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促进了周边环境的和谐。(6分) ‎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分) ‎ 示例二:新中国的外交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论述:略 ‎ 示例三:新中国的外交彰显了大国外交的魅力 ‎ 论述: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