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2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学案
第5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五四运动 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 2.经过 (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成果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 (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1)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2.成立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北洋军阀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如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经济上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以及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的传播。 三、国民革命 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背景 (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北伐战争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的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2)原因 4.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潮流 史料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电函(1919年6月5日、10日) 史料二 史料三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解读] (1)史料一中“沪埠自青岛问题”表明五四运动是由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引发的。“南市一律罢闭”“罢工之事”体现了群众性、联合性。“人心大慌”反映了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巨大力量。 (2)史料二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爱国性与彻底性。 (3)史料三中“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种先进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阶级基础。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试答: (2)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根据史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试答: 【提示】 (1)特点: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群众性,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侵略。 精神:爱国主义。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五四运动彰显新的时代特色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探究二 国民革命运动 史料一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歌词 史料二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史料三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在对政治共同体做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解读] (1)史料一中“工农学兵”说明国民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北伐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 (2)史料二中“革命的火焰”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史料三中主要反映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统一的纲领,是党内合作;体现了追求独立、自主、统一的斗争目标。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以往的救国道路相比,国民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试答: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试答: 【提示】 (1)国民革命前的革命参与者多为某一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国民革命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包括进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意义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有关五四 运动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争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才是最好的爱国》等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解析] 本题属于观点评述类试题,材料以五四运动为例,分析爱国的两种方式, 即感性爱国和理性爱国。评述时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论证两种爱国方式的利弊。如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等,都属缺乏理性的激情爱国。总结升华时可适当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呼唤科学爱国行为。 [答案] 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论证: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理性反思五四运动的爱国行为 我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五四运动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认识五四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梁漱溟说:“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他指出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无视法律的非理性行为。 对于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胡适和蒋梦麟提倡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宽容和谐、以身作则、尽职尽责、遵守法制的现代文化精神。五四运动中的暴力现象,要从更高层次来反思,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C [根据材料“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可知, 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基础迫使军阀集团不得不暂时予以退让,故C项正确。] 2.(2019·咸宁模拟)1923年,中共三大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这一决定( ) A.实现了各阶级的联合 B.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 C.避免了党派间的斗争 D.扭转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B [材料“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法让当时中国各阶级联合,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即使两党合作后,党派间的斗争仍不可避免,故C项错误;中共三大只是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并未扭转军阀割据的局面,故D项错误。] 3.(2019·合肥一模)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D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国际意义,没有体现五四运动的偶然性,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故B项错误;“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故C项错误;根据“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人类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强调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故D项正确。] 4.(2019·保定模拟)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扫除军阀割据势力符合中国历史进步的趋势,也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需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伐宣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明显正确,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之前,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背景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3)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4.红军长征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 (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2.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3.进程 (1)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4)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依据: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3)意义 (4)历史经验: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评价民主革命的胜利 人心的向背,从来在政治局势的演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政府只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都没有受到正式承认,而现在可以公开地提出改组政府、要求成立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并且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接受或同情。……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它自然不是国民党当局所愿意看到的,而是事情长期积累和演变的结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理 史料二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之下, 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解读] (1)史料一中表明当时中国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内存在着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分歧。 (2)史料二中论述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特点。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和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所做的贡献。 试答: 【提示】 (1)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国土广阔;反革命营垒不统一;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贡献: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起义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探究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史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以下是其中一封电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 ——蒋中正 八月二十三日 史料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史料三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解读] (1)解读史料一时注意结合抗战胜利后的时代背景,理解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实质是“假和平,真内战”。 (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我军第二年作战”的时间限制,提取信息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任务的转变。 (3)根据史料三“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思考] (1)根据史料一,结合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变化论证蒋介石搞的是“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试答: (2)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任务? 试答: (3)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邓小平所说的“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这句话? 试答: 【提示】 (1)谈判期间,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说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没有诚意;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2)史料二表明,在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前提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共产党展开了战略反攻,其任务是将战争从内线引向外线,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及时抓住有利战机,改变策略。 (3)史料三表明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这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长征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而长征结束时,大家都有了坚强的信心。 材料二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美]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是在怀疑、猜忌、阴谋与恐惧的气氛中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说的“分水岭”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结合红军长征的原因可知,“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知该事件是遵义会议;第二小问原因,结合遵义会议的意义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军损失惨重。 (2)事件:遵义会议。 原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红军长征的启示 1.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3.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是否形成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 5.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不断探索。 6.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经磨难、久经考验的党,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能勇担历史重任的伟大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初步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 D [根据材料“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和时间可知,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农民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D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属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之后开展的,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排除A、B两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材料未体现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排除C项。] 2.(2019·三门峡一模)1929年初,中共中央在《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强调:“只有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赣、粤各省,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它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这说明当时( ) A.农民阶级成为当时革命的领导阶级 B.党中央已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井冈山会师的消息传播速度较缓慢 D.工农武装割据经验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井冈山会师的消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对于朱毛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肯定的,故选D项。] 3.(2019·大同模拟)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 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D [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彻底粉碎”表述过于绝对,且当时存在的是“左”倾冒险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未突出“独立自主”的一面,而是突出争取团结,故C项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说了几句肯定的话”,是毛泽东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党内同志,避免党内因意见分歧走向分裂,故D项正确。] 4.(2019·菏泽一模)按规定,“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作为权力机关,可以选举、罢免边区政府主席、委员及高等法院院长;制定边区单行法规,批准民、财、教、建、粮食及军事等各项计划;督促、检查边区政府对参议会决议的执行等”。此举主要是为了( ) A.探索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B.推翻国民政府独裁统治 C.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巩固边区政府自治地位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存在于抗战期间,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民族解放战争进程,故C项正确;民主建设不是抗战期间的主要任务,故排除A项;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故排除B项;参议会设置的主要目的不是巩固边区政府自治地位,而是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排除D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全国卷Ⅰ 2015·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018·五四运动的影响2018·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全国卷Ⅱ 2019·五四运动的影响 2019·工作重心转移 2017·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2016·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全国卷Ⅲ — 2017·人民解放军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1.从考查趋向看,多以情境材料为切入点,从组织和思想等方面集中考查国民革命的形成,同时强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作用。 2.从社会热点看,将民族主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形成民族主义与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民族主义。 3.从预测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主导作用和领导地位将会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16·全国卷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明立意: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判定时空:“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理清两个变化:“产量增加”“一元一斗”与“一元只能买四五升”。 理思路: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片面认为:在近代特殊的环境下,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上真正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由材料中“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产量增加,米价下降,故A项正确;红军保卫农民生产不一定会使粮食增产,故B项错误;革命根据地当时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上,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练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A [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暂不与英、法、美等国建交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练点: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的反帝斗争 2.(2017·全国卷Ⅲ)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 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B [根据1858年《天津条约》的规定,列强取得了内河航运特权,人民解放军的这一做法,是一种反侵略的斗争,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目的是维护内河航运特权,并非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练点: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的对比 3.(2017·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共产党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党员所占人口的比例,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共产党力量增强,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很快爆发,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 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明立意:以爱国团体发表的宣言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关键信息“1919年11月”“前仆后继……绝不退让”。 理思路:解答本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根据“1919年”“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得出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第二步联系五四运动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特点(群众基础广泛),再结合题干信息“前仆后继”“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即可判断B项正确。 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阀割据 4.(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1919年5月上旬,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消息传到天津,天津各界纷纷成立了救国十人团,其规章中规定:“提倡国货,宁死不买仇人的货物。”抵制日货成为学生演讲的主要内容,其后天津总商会也参与了抵制日货运动。这段材料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天津斗争 B.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 C.北京、天津成为五四运动两个中心 D.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D [从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各界纷纷表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以声援学生运动,这反映出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材料信息显示,北京学生运动引发天津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天津斗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和上海是五四运动的两个中心,故C项错误。] 2.(2019·运城一模)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 ) 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C [从材料信息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苏区政府建立的“中华钨矿公司”创造了巨大财富,这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缓解苏区经济困难,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2019·唐山一模)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 ) 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 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C [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农民对“苏维埃”的本意并不理解,但他们都把苏维埃视为维护农民利益的政府,这反映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支持和拥护,说明红色政权能存在的原因,故选C项;材料主要说明农民对苏维埃的理解,无法体现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故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民对苏维埃的理解,而非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故D项错误。] 4.(2019·衡阳一模)1945年9月,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创作和发表了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 B.和平成为民心所向 C.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 D.国共签订和平协定 B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广大人民渴望和平,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漫画《炮弹作花瓶,万世乐太平》即反映了当时和平成为民心所向,故选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反帝斗争取得完全胜利,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丰子恺的画作,无法说明媒体积极参与反战运动,故C项错误;1949年10月10日,国共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签订,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