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三明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前期的师鼎铭文记载师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便派属吏弘向伯懋父告状,伯懋父判处罚金三百金,但他们拒不交纳,师只得把判词记在鼎上。这反映出西周前期 A. 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开始出现以下犯上的情形 C. 等级制度遭遇抵制 D. 周王实行宽厚的德治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师因其属下不从周王出征,并且不服从伯懋父的判决,说明等级制度遭到抵制,C选项符合题意;周王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材料中的时间是西周前期,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以下犯上的情形,强调的是等级制度受到抵制,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周王的德治,D选项排除。 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 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不同学派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都进行了抨击,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排除A;材料仅仅反映了不同学派反对君主的不仁、不道行为,无法体现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排除B;孟子和韩非子都代表地主阶级,故C错误。 3.秦以郡县、秦吏秦法治东方,易风移俗,结果激起较强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再次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表明 A. 汉承秦制稳定了国家秩序 B. 郡县制全国推行致秦朝速亡 C. 郡国并行在汉初有合理性 D. 民族大融合到汉初尚未出现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并结合所学可知,“承秦” 实行郡县制;“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指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C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出现七国之乱,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A错误;秦朝因为暴政而亡,不是郡县制导致灭亡,B错误;D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高祖一面必须‘承秦’,一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联系所学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 4.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 A. 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公卿的比重较大,而到汉宣帝时期儒家或者儒者出身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无关,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官吏选拔的影响,C选项排除。 5.《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 诚信成为政府倡导价值准则 B.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 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D. 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可知,唐朝政府积极培育人们的诚信意识,对于欺诈不实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对不诚信的行为有严厉的制裁措施,并没有提到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即使是现今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也会对不诚信的行为作出惩罚,排除B;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一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度量衡器的使用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排除D。 【点睛】“这表明”“据此”等设问方式在提醒学生一定要严格依托材料情境作出合理推断,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的描述。 6.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A. 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 A 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 7.《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商品经济推动城市繁荣 C. 守内虚外军事政策的实施 D. 消防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城市消防制度的发展完善,而消防制度的发展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繁荣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材料与宋朝的军事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消防队伍建设的发展属于材料中的表现,不属于原因,D选项排除。 8.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促进了文化发展 B. 疆域的扩大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C. 宋代社会的发展为文化提供一定基础 D. 活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繁荣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史尧弼、陆游均认为宋代文化成就非凡、超越前代,根据材料中“宋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繁荣,成就卓越,主要得益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未体现科举制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说明宋代疆域扩大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且宋代积贫积弱,疆域并未扩大,排除;D项,活字印刷技术仅为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表现之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9.明末清初的鉴赏指南列举了许多值得收藏的外国商品,西方的时钟、眼镜、烟草瓶和西洋缎子等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到了18世纪,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在中国也风靡一时。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受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 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C. 政府并不排斥民间的外贸往来 D. 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欧美等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情况,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手工业水平情况,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民间外贸的态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D。 10.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因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答案】A 【解析】 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说明儒家文化追求名利的功利化倾向,故A正确;明朝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B错误;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 11.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A. 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 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 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律劳卑的这番话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做辩解,希望通过战争将中国拉进西方人所认为的文明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B选项排除。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律劳卑的这番话主要是为发动侵华战争服务,指责清政府保守落后是表面现象,D选项排除。 1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故选A。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D排除。 13.1871-1889年回国留学人员任职一览表 职业 人数 职业 人数 国务总理 1 税务司 1 外交官员 16 冶矿技师 9 海军军官 16 经营商业 8 政界 3 医生 7 铁路官员 14 律师 1 电报局官员 16 报界 2 海关官员 2 教师 3 上表反映了( ) A. 近代教育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 B. 政府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 D. 清政府建立了近代化选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表格信息说明,回国留学人员从事外交、海军、铁路、电报、冶矿、商业等职业,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实用性职业,说明当时的留学教育内容具有很强时代性,故C正确;A项中“解決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回国留学人员任职情况,不能体现中国政府教育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4.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 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 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 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 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1862-1917年中国的进口总额远高于出口工业品总额,中国的进出口比重呈畸形。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 年代,由于洋务运动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与干扰,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艰难,故选择A选项;图中中国的进口总额远高于出口工业品总额,并没有呈现良性增长也没有改变贸易逆差,故排除B、C选项;从1861-1917年,进口总额与出口工业品总额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畸形并没有发生改变,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做题时应分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轻重工业的不同发展状况。 15.洋务运动期间,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章程都强调“查此局虽系官督商办,究竟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似宜仍照买卖常规,稗易遵守。一切工作事宜,均以中国商民为之,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方能持久”。但此类企业经营最终失败。其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官商勾结导致企业效率低下 B. 军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人对洋务运动失去了信心 D. 官僚权力凌驾于资本之上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提及的章程,虽然强调:要改变官督商办的不足,遵循商品买卖市场的规律,但是最终还是失败,说明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官僚权力依旧凌驾于资本之上,综上选项D正确。洋务企业的效率确实低下,但不能说是官商勾结导致,选项A表述错误;材料中提及的轮船招商局一类企业,属于民用工业,选项B错误;商人对洋务运动失去信心,并非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选项C亦错误。 16.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 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 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 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 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1907年在女学之上“结出”自治、立宪、教育的果实,而两人要将女学之树砍伐,这是通过漫画来讽刺自治立宪等女学进步思想受到阻碍,故A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彻底推翻清政府的政治诉求,没有体现各地女学兴办情况,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故BCD项错误。 17.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 外交活动 结果 1917年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19年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失败 1921—1922年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 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 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 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取消……特权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修改不平等条约”可以看出,当时北洋政府还是在各种外交场合想极力通过外交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启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应该是清朝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盲目追随欧美国家的特点,排除;D项,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极大提高,排除。 18.1911年,“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1925年为502条;1928年、1936年分别增加到1119、1507条;1939年达到2369条。这表明 A. 民族危机驱动下民族观的转型 B. 近代化推动下民族自信心增强 C. 近代报刊引领了思想观念变革 D. 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影响日增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满清王朝为目标,拯救中国;国民大革命之际,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抗战时期,日本意图灭亡中国,促使争取民族独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建立,“民族”一词的出现频率反映了近代民族危机下民族观念的不断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报刊对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排除。D项,材料中未强调共产党对民主革命发展的影响,排除。 19.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 ) A. 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 B. 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艰难曲折不是持续健康发展。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陷入相互混战中,国家统一只是形式上的。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出现,排除D项。 20.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 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 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吴佩孚”、“南军”等词可知该事件是国民大革命运动,“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说明老百姓对革命军的支持,故D正确;A是国民大革命后建立的,排除;BC材料未提及,排除。 2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 A. 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 B. 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 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D. 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21年就是成立产业工会,而到了1922年全国劳动大会已有27万多名会员”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答案为B选项。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的说法本身正确,但和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D选项排除。 22.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时间 文件 时间 文件 1928 《井冈山土地法》 1942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1929 《兴国县土地法》 1946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39 《惩治汉奸条例》 1948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A. 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 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D. 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从1928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文件以各类“土地法”为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C。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故农民问题并非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排除A;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B;社会矛盾不可能因为法律文件的颁布就发生转移,故法律文件并不能主导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排除D。 23.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措施 A. 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 B. 反映了“围剿”红军的意图 C. 旨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 D. 推动了西南工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可知,随着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国民政府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增加生产。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这些都为以后的抗战准备了物质和运输条件,A正确;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而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调整是针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而非针对红军,B错误;这些措施有利于削弱西南地方军阀力量,但非其主要目的,C错误;据所学可知此举推动了西南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更为持久抗战准备了物质条件,D错误。 24.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 A. 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C.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D.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依据材料中“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D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不能体现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排除。 25.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下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音,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 B. 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 C. 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维承和反叛的特征 D. 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 【答案】C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家庭生活近代化的表现,与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是否低下无关,故A排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教化女性相夫教子,但并不是其本质,故B排除;图片显示中国家庭生活近代化的表现,但男女双方的行为仍然保留了传统特征,故C正确;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与题意无关,故D排除。 26.在雅典帝国时代,为了和斯巴达一决雌雄,伯里克利经常派出军队侦察或打击伯罗奔尼撒同盟,这部分军人出席公民大会的机会就要减少;雅典向同盟国大量派驻屯田兵,镇守同盟国这部分屯田兵也不能经常出席公民大会。这表明雅典民主 A. 仅是少数公民的民主 B. 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 C. 导致雅典帝国的衰落 D. 使民众权利受到损害 【答案】B 【解析】 因为战争而使部分公民无法出席公民大会,从而导致这一部分的公民不能正常行使公民权,可见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妇女、奴隶等非公民群体,无法体现其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雅典的衰落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部分民众无法参加公民大会,并不会使所有民众权利受损,排除D项。 【点睛】本题需要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是公民,同时要理解公民的概念。 27.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4户织袜工中,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而且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该项调查结果表明 A. 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B. 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C.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己经成熟 D. 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844年对全英织袜工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而且衣食住行统统包括在内”等信息可知,人民生活困苦,生活费极低,D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平均每台织机每周收入10先令,扣除租机费后每户只有6先令,平均每人每周生活费1先令”可知,社会生产力提高了,A错误;据材料显示织机普遍使用,英国机器化生产普遍推广,B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故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C错误。 28.亚当。斯密在1755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富增长三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一演讲 A. 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B. 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 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 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亚当·斯密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促进英国经济自由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形成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亚当·斯密的演讲要求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未要求扩大政府的行政权。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 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 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C. 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D. 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 根据“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知,制宪者考虑到废除奴隶制度会破坏联邦制的基础,选择妥协,所以1787宪法符合美国国家整体利益,故D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并没有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只是为了维护联邦制,选择妥协,A错误;1787年宪法在废除奴隶制方面选择妥协,但后续通过修正法案不断修订,一直沿用至今,B错误;根据“美国的制宪者们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可知1787年宪法不是代表蓄奴州的利益,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1787年宪法分析解答。 30.15世纪欧洲思想家关注的焦点是将“思想、形象、感觉或事件”在演讲、书信、诗歌和散文中优雅、雄辩地表达出来。这一现象有利于推动 A. 因信称义的初步形成 B. 工商业者阶层成长壮大 C.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 教会权威的进一步提升 【答案】C 【解析】 材料“15世纪”、“思想、形象、感觉或事件”反映重视自我感觉。联系所学,当时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与工商业者阶层成长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教会权威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31.16世纪法国流传的一本小册子写道:“如果人民选举的统治者没有履行他的职责,人民——更确切地说,是人民的三级会议有权力来惩戒他吗?我认为人民当然有这样的权力。”这说明法国 A. 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B. 宗教改革威胁君主专制 C.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D. 天赋人权思想由来已久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法国在16世纪的时候就已存在人民的权力要比神授的君主权力还要大的说法,由此说明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法国由来已久,故选D。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革命形势一触即发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A;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是教会,法国的宗教战争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到18世纪,C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重要依据是材料提供的时间,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 32.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科学是一个用来为了“生命的利益和价值”的工具,应该为改善人类的条件提供帮助。爱因斯坦说,“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他们都认为 A. 应该理性运用科学技术 B.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世界 C.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D. 科学发展引领人类未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大脑的创造物对人类将是一种祝福,而不是一种诅咒”可知强调的是人们应该理性运用科学技术,A选项符合题意。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世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科技进步也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C选项排除。科学发展引领人类未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二.材料题(33题17分,34题13分,35题10分,36题12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世纪~17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18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幵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100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案】(1)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②技术变化:中式风格为主到中西结合,制瓷技术标准化和快捷化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2)变化:由手工作坊向近代企业转变;制瓷业培训学校兴起。 原因: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被逐渐接受;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西方近代思想、教育的影响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民国政府对民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实业救国思潮。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19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从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传播途径、技术、态度、命运进行分析阐述。 (2)根据材料二“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从企业转型及发展教育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工业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思想教育、政策支持、社会思潮进行分析阐述。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形状像鱼),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据明人陆容《蔽圆杂纪》载:牙牌(宋朝时开始使用,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 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一张身份证(局部) 这张身份证中还有;半身像片、钢印、持证人的所在地、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本籍、寄籍、号码、颁发日期;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职位)公职候选人资格(类别、证书号码、指纹)家属(称谓、姓名)役历(役别、日期、证明长官)保甲番号(乡镇、保、甲、户、日期)住址(名称、日期)注意事项等。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 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唐朝“身份证”的功能。 (2)依据材料说明明朝至民国时期我国“身份证”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实行身份证制度的作用。 【答案】(1)区分官职和身份地位;出入宫廷时身份验证,防止无关人员混入。 (2)全民化;功能多样化(或者成为强化统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 (3)便利人口管理;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便利征发兵役和徭役;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1)根据“‘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得出区分官职和身份地位;根据“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得出出入宫廷时身份验证,防止无关人员混入。 (2)根据“持证人的所在地”“保甲番号”得出全民化;根据“持证人的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役历”等得出功能多样化。 (3)综合材料,可从便利人口管理、强化对人民的统治、便利征发兵役和徭役、促进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总结。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述 出处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不同记述:1937年7月7日,中日发生军事冲突,日方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了历史记录。 日本的记述企图掩盖战争的侵略性,日本国内保留了深厚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加之1929—193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中方的记述还原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国民党剿共给了日本有机可乘。日本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综上所述,不同的立场、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述。应立足于特定环境客观认识历史。 【解析】 根据材料“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可知日本认为是日本军队受到攻击、日军士兵被杀引起了战争,日本是被动参战;根据材料“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可知中方认为日本故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日本主动发动侵略战争。关于中日双方对于抗日战争的不同观点需要从国家利益、叙述者立场、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