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基础知识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guǐ) 彭殇(shāng)譬如(pì) 放浪形骸(hái) B. 荫庇(bì) 羁鸟(jī) 自缢(yì) 淇水汤汤(tāng) C. 鸷鸟(zhì) 溘死(kè) 踯躅(chí) 将子无怒(jiāng) D. 垝垣(guǐ) 愆期(qiān) 修禊(qì) 对酒当歌(dā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B项,“淇水汤汤”的“汤汤”应读shāng ,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读tāng 的时候,意思是“开水”“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C项,“踯躅”的“踯”应读zhí,指徘徊不前。“将子无怒”的“将”应读qiāng ,意思是“愿”“请”。D项,“修禊”的“禊”应读xì,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故选A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涉江 慷慨 罗敷 长路慢浩浩 B. 沉吟 守拙 驱遣 腰若流纨素 C. 墟里 磐石 樊笼 榆柳阴后檐 D. 故渊 泣涕 惠风 复得反自然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长路慢浩浩”中“慢”应为“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无边无际。C项,“榆柳阴后檐”中“阴”应为“荫”,读yìn,意思是“荫蔽”。D项,“复得反自然”中“反”应为“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故选B项。 【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职责上担负起时代发展赋予的神圣使命是责无旁贷的,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B. 中小学生减负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的减负并不是教育部门的几个领导信誓旦旦地作出保证就能解决的问题。 C. 面对网络化潮流冲击,如何帮助学生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外部世界时正确把握前进的方向,成为教师与学校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教育任务。 D. 刚入夏季,蚂蚁就开始为遥远的冬天储备食物,以便在万物凋敝的冬季,同样可以丰衣足食。未雨绸缪,这就是蚂蚁的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与前文“在职责上”重复。B项,“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含褒义,不能作“作出保证”的状语。C项,“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这句话形容的是外部世界,属于修饰对象不当。D项,“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句中说蚂蚁提前为冬天做好准备,符合语境,故选D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了《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B.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征服和倾倒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C. 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行为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 学校举办科技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科技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阅读并领会了《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搭配不当,“阅读”与“精神实质”不搭配。B项,“征服和倾倒”语序不当,应先“倾倒”,再“征服”,二者应该颠倒顺序;“无数热爱它”和“它的传播”中的“它”指代不当,从句中来看,指的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但实际上指的应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D项,“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选项把“学校举办科技节的目的是……”和“学校举办科技节是为了……”两句杂糅到一起,二者可以保留其一。故选C项。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列各句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隰则有泮 何方圜之能周兮 B. 芳菲菲其弥章 匪来贸丝 C.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D. 淇则有岸 越陌度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隰则有泮”中“泮”通“畔”,水边,边岸;“何方圜之能周兮”中“圜”通“圆”,圆形的凿(受榫头的穿孔)。B项,“芳菲菲其弥章”中“章”通“彰”,明显;“匪来贸丝”中“匪”通“非”,不是。C项,“于嗟鸠兮”中“于”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犹可说也”中“说”通“脱”,解脱。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项。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所以游目骋怀 处分适兄意 B. 昼夜勤作息 否泰如天地 C. 可怜体无比 偭规矩而改错。 D. 本自无教训 蹑履相逢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考生可以把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讲得通,以此判断是否是古今异义词。本题中,B项,“昼夜勤作息”中“昼夜”古今都指白天和黑夜;“否泰如天地”中“否泰”古今都指好运和坏运。A项,“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古意指“用来……的”,今意思是因果联系或实在的情由;“处分适兄意”中“处分”古义指“处理安排”,今义“处罚”。C项,“可怜体无比”中“可怜”古意指可爱;今意指值得同情与怜悯;“偭规矩而改错”古意指改变措施,今意指改正错误。D项,“本自无教训”中“教训”,古意指教养;今意指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蹑履相逢迎”中“逢迎”古义指“迎接”,今义指“奉承、拍马”。故选B项。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黄而陨 暧暧远人村 B. 足以荣汝身 鸷鸟之不群兮 C. 手巾掩口啼 高余冠之岌岌兮 D. 朝成秀夹裙 忧伤以终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类型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A项,两个都是形容词作动词,“黄”,变黄,“远”,远离。B项,“足以荣汝身”中“荣”是形容词作使动词,让……获得荣耀;“鸷鸟之不群兮”中“群”是名词作动词,合群。C项,“手巾掩口啼”中“手巾”是名词作状语,用手巾;“高余冠之岌岌兮”中“高”是形容词作使动词,使……高。D项,“朝成秀夹裙”中“朝”是名词作状语,早上;“忧伤以终老”中“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岁月。故选A项。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8.下列各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亦自缢于庭树 B.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长余佩之陆离 C. 为仲卿母所遣 当其欣于所遇 D. 死生亦大矣 不吾知其亦已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两个都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亦自缢于庭树”应为“亦于庭树自缢”。B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长余佩之陆离”是定语后置句,应为“陆离之余佩”。C项,“为仲卿母所遣”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当其欣于所遇”是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当其于所遇欣”。D项,“死生亦大矣”是判断句;“不吾知其亦已兮”是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应为“不知吾”。故选A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 君既若见录 见:表被动 B. 夙兴夜寐,靡室老矣 靡:没有 嬉戏莫相忘 相:互相 C.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雪:下雪 谢家来贵门 谢:辞别 D.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扶将:扶持,服侍 多谢后世人 谢:感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君既若见录”中“见”不是表被动,而是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类似还有“慈父见背”“见谅”等。B项,“嬉戏莫相忘”中“相”不是表“互相”,而是表动作偏指一方。D项,“多谢后世人”中“谢”不是“感谢”,而是“告诉”。故选C项。 10.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B.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其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山水田园诗派之鼻祖”。 C.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学识渊博,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于夏历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它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陶渊明……谥号‘靖节’”“山水田园诗派之鼻祖”错误,陶渊明应是私谥“靖节”,且山水诗鼻祖是谢灵运。故选B项。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是古人用的“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D. “奄奄黄昏后”中的“黄昏”属于我国古代常用的天色计时法。属于这种计时法还有“夜半”“日出”“日中”“人定”等。另外,我国古代还常用地支计时法,即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错误,“下九”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九。“上九”是指农历每月二十九,“中九”为农历每月初九。故选A项。 第Ⅱ卷 阅读与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世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B.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C.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D.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西汉末至东汉末,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 从伯:父亲的堂兄。次于至亲而同祖的亲属关系叫从,父亲的哥哥为伯。也称堂伯。“堂”与“表”一样都指的是一种亲戚关系。 C. 东床:因为王羲之的故事,“东床”与“令坦”就成了女婿的称呼,多用来称呼对方女婿。对皇帝的女婿也称为“东床驸马”。 D. 山阴:山坡背阴的一面,指山的北侧。我国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比如西安咸阳就在渭水之南、嵕山之北。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孙绰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 骠骑将军王述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怀恨在心。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2)世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12. C 13. D 14. C 15. (1)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觉得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2)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这段话是说“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述”“会稽”“郡境”“羲之”“己”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以母丧”是“居郡境”的原因,两者不能断开,且“先为会稽”和“……居郡境”有先后的顺序,前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居”的地方是“郡境”,这是说王述的行为,而后面“羲之代述”的主语应是“王羲之”,前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项。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比如西安咸阳就在渭水之南、嵕山之北”错误,选项说反了,应该是“渭水之北、嵕山之南”。故选D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王述对此怀恨在心”错误,文章最后说的是“述深以为恨”,应为“深为遗憾”,文中的“恨”是古今意义词,古意指“遗憾”。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第一句中,“欣然”,高兴的样子;“毕”,完;“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以为”省略代词“之”,认为……是;“乐”,活用为名词,快乐的事情。第二句中,“耽”,沉迷;“耽之若是”状语后置句,应为“若是耽之”,“若”,像;“后”,活用为动词,在……之后,比……差,前一个“之”,代词,代书法,后一个“之”,代词,代张芝。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把王羲之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有着高雅的喜好,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饮酒,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来阐述自己的志趣。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很久。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王羲之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高兴兴地写完《道德经》,用笼子装载群鹅而回,认为做了一件大快事。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幼时就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王述深感遗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楚江怀古(其一)[注]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B. 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C. 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17. 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6. C 17.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 “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尾联中‘竟夕’ 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错误,选项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意思是“通宵达旦独自悲秋”,诗中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故选C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然后理解颈联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再看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意思是“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诗句中写到“广泽”“明月”“苍山”“乱流”,“广泽”和“苍山”都是静止之物,在这静态的画面中,诗人以“生”让“明月”有了活泼泼的生命力,仿佛让读者能够看到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的画面,同时用“广”让人感受到洞庭湖的广大无边;“流水”本就是动的,诗人又以一“乱”字写出江流的喧闹,仿佛能够听到江水流动的声音,可以说这两句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2分)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4分) 19. 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8分) 20.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分)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2分)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2分) 21. 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8.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2分)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凋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2分) 19. 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4分)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2分) 20. (1)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2)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3)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21. CE 【解析】 【18题详解】 对梧桐的外形特点的概括可结合第二段“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概括,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要结合全文概括。 【19题详解】 结合下句“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再结合文章上文对外祖父的描写回答。 【20题详解】 结合“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回答。 【21题详解】 风中的梧桐“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是拟人,再答出作用,“简要分析”即可。 五、名句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决地表示:“ ,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两句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3)《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亦”“犹”“固”“虚诞”“殇”“妄作”“适”“韵”“丘”等。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传统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传统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讲“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立意参考(1)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传统的形式更有仪式感,不能丢。(3)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4)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 点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