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53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53张)

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 - 高考命题 规律 全国卷对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 , 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所考改革大多非教材和课标所涉及的内容 , 即多选取教材外的重大改革作为考查的内容。考生在解答时应将材料信息与改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 也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 材料与必修内容是解答本部分试题的依据和平台。 其次 , 全国卷对选修 1 的考查方式比较固定 , 即先选择一个单一、直接且简洁的主题 , 然后从内容、背景、意义等角度考查。试题材料内容较少 , 与必修部分非选择题动辄长篇大论相比 , 显得比较 “ 单薄 ” 。答题时所提取的材料信息不能直接照搬 , 应加以总结归纳 , 并从材料中推导出某些结论。 - 3 - 第三 , 从材料内容上看 , 以原始文字材料为主。具体考查见下表 : - 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中国古代改革   1 .(2019 全国 Ⅰ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秦朝推行的 “ 二十等爵 ” 制 , 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 , 继续沿用 “ 二十等爵 ” 制 , 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 , 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 ,“ 深览经远之统 , 思复先哲之轨 , 分土画疆 , 建爵五等 , 或以进德 , 或以酬功 ”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 , 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 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 “ 封邑 ”, 爵位由子孙承袭。 “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 。由此 , 面向文武官员的 “ 五等爵 ” 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 , 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 , 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 , 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 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秦 “ 二十等爵 ” 制和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概括秦 “ 二十等爵 ” 和曹魏末年 “ 五等爵 ” 的授予对象 , 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 分 ) 参考答案  (1)“ 二十等爵 ” 制反映了法家思想 ;“ 五等爵 ” 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 :“ 二十等爵 ” 主要授予军人 ;“ 五等爵 ” 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 二十等爵 ” 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 激发了军队斗志 , 促成秦统一 ;“ 五等爵 ” 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 , 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变迁。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秦朝推行的 ‘ 二十等爵 ’ 制 , 始创于商鞅变法时 ”, 可知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法家思想 ; 根据材料 “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 ”, 可知曹魏末年的 “ 五等爵 ” 制反映的思想流派是儒家思想。第 (2) 问 , 根据材料 “ 奖励军功 ”, 可知 “ 二十等爵 ” 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军人 ; 根据材料 “ 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 可知 “ 五等爵 ” 制主要授予对象是官员。然后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 , 激发军队斗志和促进秦统一的角度来分析 “ 二十等爵 ” 制的作用 ; 根据材料 “ 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 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 等 , 可知应从壮大司马氏力量及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等角度来分析 “ 五等爵 ” 制的作用。 - 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8 全国 Ⅰ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 , 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 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 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 , 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 二年 ”, 与其他皇帝的 “ 二年 ” 难以区分。此外 , 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 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 封禅 ” 泰山时 , 创制了 “ 元封 ” 年号 , 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 , 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 直到清朝末年 , 年号制都被沿用 , 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据 [ 日 ] 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 根据材料 , 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 分 ) - 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 , 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 , 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方便纪年 ;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 长期使用 , 影响深远 ; 传播到其他国家 , 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第 (1) 问求答项为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 “ 区别 ”, 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 , 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 , 后者对应进行改革 , 由此可得出区别 ; 第 (2) 问汉武帝年号制度改革的意义 , 从材料中可看出应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 - 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7 全国 Ⅲ ·44)[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 凡二十五篇 ”, 制罪 “ 二十五等 ”, 定罪 1 537 条 ,“ 条流苛密 , 比于齐 ( 北齐 ) 法 , 烦而不要 ” 。宣帝 “ 更峻其法 ”, 导致 “ 上下愁怨 ” 、 “ 内外离心 ”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 开皇初年两次 “ 更定新律 ”,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 法令明审 , 科条简要 ”,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 , 并 “ 采魏、晋刑典 , 下至齐、梁 , 沿革轻重 , 取其折衷 ”, 成文 “ 十二卷 ” 。新律制罪二十等 , 废除 “ 前代鞭刑及枭首 ” 等 “ 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 , 化死为生 ”; 定罪 500 条 , 删繁就简 , 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 刑同简要 , 疏而不失 ” 。 —— 据《隋书》 - 1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 , 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 分 ) 参考答案  (1)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 , 减轻刑罚 ;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 ; 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 ; 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第 (1) 问 , 由材料 “ 法令明审 , 科条简要 ”“ 采魏、晋刑典 , 下至齐、梁 , 沿革轻重 , 取其折衷 ”“ 以轻代重 , 化死为生 ”“ 删繁就简 ”“ 刑同简要 , 疏而不失 ” 可得出 “ 刑罚减轻 ”“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 等结论。第 (2) 问 ,“ 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 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法律常识进行思考回答 , 要注意从法律本身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 1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6 全国 Ⅰ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南北朝时 , 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 , 旧士族虽已没落 , 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 “ 山东士族 ”,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 , 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 , 标榜为华夏 “ 高门 ”, 自诩 “ 家风 ” 优良 , 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 , 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 - 1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 , 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 不限地域 , 不分民族渊源 , 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 , 排出等级 , 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 , 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 , 下令 :“ 不须论数世以前 ,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 , 外戚次之 , 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 , 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 , 也因此跻身 “ 高门 ” 之列。 ——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 分 ) - 1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 答案  (1) 内容 : 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 ; 扩大入选范围 ; 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 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 作用 : 加强皇室地位 ; 肯定现有政治秩序 , 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 ; 抑制旧士族的影响 ; 有利于维护统一 ; 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 1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对谱牒的改革 , 涉及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属于对无教材知识依托内容的考查 , 考查主题明确、单一、集中 , 这是全国卷考查选修 1 内容的一贯做法。第 (1) 问 , 可直接依据材料信息回答 , 如 “ 唐太宗下令 ” 说明谱牒的修改由朝廷主持 ;“ 不限地域 , 不分民族渊源 ” 说明入选范围扩大 ;“ 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 说明唐太宗否定了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 说明新的门第标准建立等。回答第 (2) 问 , 依据上述内容 , 结合唐朝史实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从加强皇室地位、稳定统治秩序、抑制旧士族影响、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 - 1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2019 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西周、春秋时期 , 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 , 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 , 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 , 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 , 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 ( 如村社 ) 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 推行 “ 分异令 ”, 规定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 , 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 - 1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由此 , 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 , 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 , 是秦家庭组织的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 , 就血统世系而言 , 一般为两代层结构 , 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 ; 就人数而言 , 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 摘编自张金光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 根据材料 , 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 分 ) - 1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变化 : 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 ; 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 , 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 ; 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6 分 ) (2) 可行性 : 春秋战国时期 , 铁犁牛耕的使用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个体劳动成为可能 ;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 , 奖励军功 , 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 (3 分 , 答出其中 1 点即可 ) 意义 : 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 有利于秦实行编户 , 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 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 保证兵源 ,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6 分 , 每点 3 分 ,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 1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猛安谋克制据说是由阿骨打于 1114 年正式创立的 , 但事实上却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 此后又经历了诸多变革。女真灭辽之后 , 便将臣服于他们的契丹人、奚人、汉人和渤海人都编成猛安谋克纳入这个制度之中。这个制度中的首领均为世袭 , 这对于率领部属一并归降女真人的契丹首领来说 , 曾是相当重要的诱因 。 - 1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不过 , 一个契丹谋克仅有 130 户左右 , 少于女真谋克的户数。至于被正式编入一个渤海谋克或汉人谋克中的户数究竟有多少 , 我们还不知道。但至少在我们知道的一个例子中 , 一个汉人谋克中仅仅有 65 户。 1124 年以后 , 就不再新编汉人谋克了 …… 猛安谋克制之外的兵卒数量 , 通常总是根据军事环境的需要而变化。当战事紧张的时候他们被从百姓中签发 , 而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又被解散。不过到金朝濒临灭亡的那几年 , 当猛安谋克制度已经严重地衰落时 , 汉族人口 , 甚至包括高官显贵 , 也都被毫不留情地括入军队之中。 —— 摘编自 [ 美 ] 费正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金朝猛安谋克制的特点。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金朝猛安谋克制的影响。 (7 分 ) - 2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特点 : 形成早且经过多次变革 ; 保持本民族传统兼顾旧贵族利益 ; 根据民族分成多个类型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寓兵于农、兵农结合。 (8 分 , 回答出 4 点 ) (2) 影响 : 便于缓和民族矛盾 ; 加强了军事和政治管理 ;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 推动了金朝封建化的进程。 (7 分 ) 解析  本题考查猛安谋克制及其改革 , 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第 (1) 问 , 紧扣材料中 “ 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 此后又经历了诸多变革 ”“ 这个制度中的首领均为世袭 ”“ 契丹谋克 ”“ 女真谋克 ”“ 汉人谋克 ”“ 根据军事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 等信息进行概括。第 (2) 问 , 可根据材料中 “ 这对于率领部属一并归降女真人的契丹首领来说 , 曾是相当重要的诱因 ”“ 猛安谋克制之外的兵卒数量 , 通常总是根据军事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 以及该制度对金朝的军事和政治管理、金朝国力、地方割据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 2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明神宗万历初年 , 张居正为挽救明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 , 针对当时存在的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 , 清丈土地 , 做到赋役均平 , 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 “ 一条鞭法 ”,1581 年 , 正式在全国颁行 , 其主要内容是 :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 , 以及土贡方物 , 悉并为一条 , 皆计亩徵 ( 征 ) 银 , 折办于官 , 故谓之一条鞭。由于赋役统一 , 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 , 丛弊为之一清 , 使税赋趋向稳定 , 农民得以稍安。 —— 摘编自《中国通史 · 古代卷》 (1) 根据材料归纳 “ 一条鞭法 ” 的主要内容。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 “ 一条鞭法 ” 的影响。 (9 分 ) - 2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清丈土地 ; 赋役统一 ; 计亩征银。 (6 分 ) (2)“ 一条鞭法 ” 按田地多少征收赋税 , 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 , 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赋役折银征收 , 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按亩征税 , 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9 分 ) 解析  第 (1) 问 , 据材料 “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 , 以及土贡方物 , 悉并为一条 , 皆计亩徵 ( 征 ) 银 , 折办于官 , 故谓之一条鞭 ” 得出赋役统一、计亩征银。第 (2) 问 , 可以从 “ 一条鞭法 ” 按田地多少征收赋税 , 得出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 , 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 赋役折银征收 , 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按亩征税 , 可以从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等方面回答。 - 2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明清两代 , 州县按官缺制度授官。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千差万别 , 州县官缺自然存在着肥美苦瘠之分。从清道光朝始 , 一些省陆续将辖区内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 , 并上报中央获得正式批准。从道光二十三年到同治八年 , 山西省分期分批逐步报批了 21 个州县苦缺及十五个佐杂苦缺。河南省在道光二十一年时已有淇县、考城、信阳等地列入苦缺。道光七年 , 包世臣探讨如何治理山东省时曾言道 :“ …… 旧名七大苦缺 , 免派一切摊捐银两 , 仍每年每缺派邻县协济办公银二千两。 ” 清政府从开始时的极力反对到后面的公开批准地方设立苦缺 , 实际上是对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的一种迁就和默认 , 就全局看 , 设立苦缺仅是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 , 非但无助于地方问题的根本解决 , 反而引发了地方候补试用官员的奔竞之势和地方吏治的进一步腐败。 —— 摘编自王丽《清道光朝苦缺制度探微》 - 2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概括道光朝苦缺制度的特点。 (6 分 )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分析道光朝实行苦缺制度的原因。 (9 分 ) 参考答案  (1) 特点 : 一般将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 ( 或在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较差的州县设置苦缺 ); 苦缺州县享受免交摊捐、获得津贴等优惠政策 ; 是清朝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 (6 分 ) (2) 原因 : 道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 地方治理成本和难度加大 ; 苛捐杂税繁多 , 贫瘠州县难以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 ; 卖官鬻爵 , 吏治腐败 ; 清朝候补官员数量庞大 ; 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等。 (9 分 ) - 2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从清道光朝始 , 一些省陆续将辖区内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 , 并上报中央获得正式批准 ”, 可知道光朝一般将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 ; 根据材料 “ 旧名七大苦缺 , 免派一切摊捐银两 , 仍每年每缺派邻县协济办公银二千两 ”, 可知道光朝的苦缺州县享受免交摊捐、获得津贴等优惠政策 ; 根据材料 “ 清政府从开始时的极力反对到后面的公开批准地方设立苦缺 , 实际上是对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的一种迁就和默认 , 就全局看 , 设立苦缺仅是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 ”, 可知道光朝苦缺制度的设置也是清朝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第 (2) 问 , 需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近代前后清朝的社会背景进行作答 , 道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 地方治理成本和难度加大 ; 苛捐杂税繁多 , 贫瘠州县难以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 ; 卖官鬻爵 , 吏治腐败 ; 清朝候补官员数量庞大 ; 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等。 - 2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中外近现代改革   1 .(2019 全国 Ⅱ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 , 推行 “ 四民平等 ”,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 , 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 以上 , 政府负担沉重 , 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 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 , 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 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 , 急剧没落 , 生活艰难 , 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 , 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 , 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 , 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 , 史称 “ 西南战争 ” 。战争历时 8 个月 , 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 摘编自 [ 日 ] 坂本太郎 《日本史》 - 2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明治政府在 “ 西南战争 ” 中取胜的意义。 (6 分 ) 参考答案  (1) 作用 :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 , 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 前期 :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 , 俸禄微薄 , 接触西方思想 , 反对幕府。 后期 :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 , 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 ; 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 生存艰难。 (2) 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 ;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 2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的变化。第 (1) 问求答项为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和原因。材料未涉及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的情况 , 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 后期情况则需要提取材料信息 : 中下级武士的地位逐渐下降 , 最终灭亡。第 (2) 问涉及 “ 西南战争 ”, 根据材料进行理解 , 即明治政府镇压武士阶级的战争 , 其意义应从明治政府和武士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进行分析。 - 2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2019 全国 Ⅲ ·44)[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甲午战后 ,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 , 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 年 ,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 设制度局 , 负责 “ 审定全规 , 重立典法 ”,“ 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 ”, 甚至 “ 酌定宪法 ”; 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 , 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来负责执行 ;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 , 对皇帝负责 ; 议事程序是 “ 派王大臣为总裁 , 体制平等 , 俾易商榷 , 每日值内 , 同共讨论 ”, 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 最终未能实现。 ——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 3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 分 ) 参考答案  (1) 减少变法的阻力 ; 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 自身认识的转变。 (2) 变法的核心机构 ; 注重维护皇帝权威 ; 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 - 3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中康有为主张的变化。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 开议院为时过早 ” 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 ; 结合所学知识 , 可得出减少变法阻力等结论 ; 根据材料 “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 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的结论。第 (2) 问 , 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制度局的职权地位、官员产生方式、议事程序等内容 , 进而得出制度局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特点的结论。 - 3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2018 全国 Ⅱ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1949—1966 年 ,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 , 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 , 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 , 中央 “ 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 学政治、学文化 , 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 。同年 , 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 年 12 月 ,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 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 , 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 , 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 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 , 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 3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9 分 ) 参考答案  (1)“ 十年浩劫 ” 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 改革开放 ;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 内容 :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 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 , 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 3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 , 主要考查了我国 1977—1981 年的科技体制改革 ; 从考查能力上看 , 主要考查了说明与概括的能力。第 (1) 问要求说明 “ 背景 ”, 答题时要紧紧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 , 即当时处于 “ 拨乱反正 ” 时期 , 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的比较 , 即我国科技改革深受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第 (2) 问一是要求概括 “ 内容 ”, 回答时要根据材料逐项思考 , 从 “ 机构 ”“ 招生制度 ”“ 科技政策 ” 以及 “ 队伍建设 ” 等方面进行总结 ; 二是要求概括 “ 影响 ”, 可从 “ 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 ” 等方面进行总结。 - 3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2018 全国 Ⅲ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19 世纪后期 , 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 , 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 , 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 年 , 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 , 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 , 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 , 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 职责是 “ 去民害 , 卫民生 , 检非违 , 索罪犯 ”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 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 , 湖南保卫被清廷裁撤。 ——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 分 ) - 3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 ; 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 ; 湖南维新运动活跃 ; 地方官员推动。 (2) 受西方、日本的影响 ; 官商合办 ; 专门的警察机构 , 管理规范化。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黄遵宪建立湖南保卫局的原因及特点。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 ”“ 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 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 ” 等信息 , 从近代警察制度、地方治安、维新运动、地方官员等角度来分析。第 (2) 问 , 根据材料 “ 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 ”“ 官商合办 ”“ 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 ” 等信息 , 从近代警察制度的来源、创办方式及管理等角度说明。 - 3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5 .(2017 全国 Ⅰ ·45)[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 , 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 年 ,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 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 , 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 , 其原则 :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 ,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 、 - 3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 , 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 摘编自庄启东等 《新中国工资史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 分 ) - 3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逐步推行 , 渐进改革 ;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 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工资改革。第 (1) 问求答项为 “ 工资改革的特点 ” 。材料对工资改革的阐释分为两层 : 一是改革的决策过程 , 二是改革的原则 , 因此 , 对 “ 特点 ” 的概括可以此为依据。第 (2) 问的求答项为 “ 工资改革的意义 ” 。答题时可以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分析 , 从直接结果是工资制度的改变 , 间接结果则可以上升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认识。 - 4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2019 广东汕尾二模 )[ 历史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 , 由于 …… 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 , 加上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 ( 最大为伍万圆 ), 而且单位价值较低 , 以及纸张质量较差等问题 , 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于 1955 年 3 月 1 日发行新币 ( 第二套人民币 ), 共有主辅币 11 种面额 ,13 个品种 ,16 种版别。每种券别版面都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行名、面额以及年份。这套人民币强调设计主题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其主色调分档配色、冷暖色协调和谐 , 合理使用了红、蓝、绿、墨等七种颜色 , 且充分考虑了油墨的耐酸、耐碱、耐晒、耐磨等物化性能。票面上下花边和背面左右花符对称 , - 4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纸币呆板的四边框设计形式 , 票幅尺寸按面额采取了分档次长宽递增式。票券采用由苏联供应的专用钞纸和我国新研制的钞纸 , 纸质精良、耐磨 , 且均有满版水印或固定水印 , 大大提高了防伪性能。汉字行名、面额以及年号字体为 “ 张黑士碑体 ”, 结构精湛 , 庄重大方。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 ,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编自杨家骆《中华币制史》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新中国 1955 年发行的新币的特点。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新中国 1955 年币制改革的意义。 (6 分 ) - 4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设计主题思想完整统一 , 强调政治性 ; 颜色和油墨配置得当 ; 艺术设计风格鲜明 ; 纸张选用精良 ; 印制工艺先进 ; 防伪性能强 ; 文字书体统一。 (9 分 , 每点 2 分 , 答出 5 点即可 ) (2) 消除了我国多年通货膨胀的痕迹 ;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以后印制发行人民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 使人民币走向了科学化、实用化 ; 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 (6 分 , 每点 2 分 , 答出 3 点即可 ) - 4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2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进入 20 世纪以后 ,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 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 , 掀起了改革政府行政制度的热潮。国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 推动项目压缩 , 如以劳动换福利 , 提高领取福利者的资格限制 ;1981 年 2 月 , 里根发布 1291 号行政令 , 自此美国政府先后放松了对航空、铁路、卡车、公共汽车、能源、电信、银行的管制 , 企业进出口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 市场定价代替了政府定价 ; 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 , 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实行合同出租 , 即在不扩大政府规模 , 不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下 , 政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行为 , 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和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转让。西方国家还在推进行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 中央政府将若干权力如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 等 - 44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下放给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 , 吸引和鼓励私人资本投入到政府包揽的社会保险、退休保障、中小学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领域 , 以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克林顿的推动下 , 美国掀起了 “ 再造政府运动 ”, 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也把企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引入政府工作部门 , 瑞士的许多州和市政府同样开始采用企业化的方式来加强公共部门管理。西方各国还致力于借助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 , 并通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 —— 摘编自张立荣 《当代西方行政制度改革 的取向与启示》 (1) 根据材料概括战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5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说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0 分 ) - 45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 答案  (1) 内容 : 将政府职能推向市场 ( 或政府职能运行市场化 ); 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 加强对公共事业服务的力度 ; 重塑政府形象 , 建立企业化、电子化政府。 (5 分 ) (2) 背景 : 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 政府行政与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 ;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等。意义 : 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 缩小政府规模 ; 提高行政效率 , 精简政府人员 , 降低行政成本 ( 增强政府行政能力 ); 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10 分 ) 解析  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市场定价 ”“ 合同出租 ”“ 企业化的方式 ”“ 构建电子化政府 ” 等信息概括即可。第 (2) 问 , 结合改革的内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背景及材料信息 , 分析概括即可。 - 46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3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明清以来 ,( 苏州 ) 文化世族 …… 或以科举功名震人耳目 , 或以经学、文学、艺术、藏书等成就为人欣羡 , 然而到了近代 …… 随着西学挟坚船利炮之威不断在中国扩大其影响。 …… 苏州文化世族在适应潮流的过程中成功地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方向 , 以废除科举为分水岭 , 开始由四书五经诗歌辞章转为声光化电等格致实学 , 这一转向除了西学传入的直接因素外 , 我们还可以从苏州社会与文化世族的家学传统中找到一条内涵的实学脉络。 文化世族的教育转向 , 就局部而言是有一定的前瞻眼光 , 但就整体而言 , 科举废除之前 , 功名始终属于最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 西学只能屈居备用的替补位置 …… 直到科举废除、功名无望之后 , 文化世族才积极因应 , 因而说其转向实属国家政策转变的结果 , 具有相当的滞后性。 - 47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 新文化运动 ) 时代精英对 “ 科学技术 ” 的倡导 , 以及 “ 科学技术 ” 专业在社会中明显的谋生优势 , 直接影响了文化世族的专业选择 …… “ 工程技术 ” 属于首选 , 其次才是 “ 数理化 ” …… 这种新的专业取向与清末以来 “ 尚实业、重技术 ” 观念的盛行相吻合。但胡适认为文理科是本 , 实业是末 ,“ 国人决不可忘本而逐末 ” 。 —— 摘编自徐茂明《西学东渐与近代 苏州文化世族的教育转向》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苏州文化世族教育转向的背景。 (6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苏州文化世族教育转向的特点及影响。 (9 分 ) - 48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参考答案  (1) 背景 : 近代民族危机严重 ; 西学传入与有识之士的倡导 ; 国家政策转变 ( 科举制度废除 ); 苏州文化世族重教育的家学传统 ; 自然经济解体与近代工业科技的发展 ; 清末 “ 实业救国 ”( 尚实业重技术 ) 思想影响。 ( 任答 3 点 ,6 分 ) (2) 特点 : 局部的前瞻性与整体的滞后性并存 ; 重理工 ( 科学技术 ) 轻文科 , 实用性强 ; 与近代救国思潮紧密相联。 ( 任答 2 点 ,4 分 ) 影响 : 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向 ; 有利于近代科技及民族工业的发展 ; 不利于社会科学的进步。 (1 点 2 分 ,2 点 4 分 ,3 点 5 分 ) 。 - 49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第 (1) 问 , 据材料 “ 随着西学挟坚船利炮之威不断在中国扩大其影响 ” 可知近代民族危机严重 ; 据材料 “ 以废除科举为分水岭 …… 这一转向除了西学传入的直接因素外 ” 可知是由于西学传入和有识之士的倡导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 ; 结合时代背景 , 文化转向还与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和工业发展以及 “ 实业救国 ” 思潮有关。第 (2) 问 , 第一小问 “ 特点 ”, 据材料 “ 文化世族的教育转向 …… 西学只能屈居备用的替补位置 ” 可知局部的前瞻性与整体滞后性并存 , 据材料 “ ‘ 工程技术 ’ 属于首选 , 其次才是 ‘ 数理化 ’ ” 体现了教育转向是重理工轻文科 , 实用性强 , 结合时代背景 , 可知这场转向与救国关系密切 ; 第二小问 “ 影响 ”, 根据所学知识 , 教育的进步可以促进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 , 为近代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 教育转向侧重理工科会导致不利于社会科学的进步。 - 50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4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 , 我国一直实行以福利分房为主导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 政府和企业经济负担加剧 , 投资不能实现自身积累。本来具有很大活力的房地产业、建筑业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城镇住房供需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 , 而且日趋严重。同时 , 传统住房制度低租金近乎无偿使用的特点 , 还助长了以权谋房、分配不公的不正之风 , 社会反映强烈 , 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 解决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从根本上确定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 1994 年 10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1994 年房改决定明确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 , 那就是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 - 51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决定》在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 出售公房和建立公积金制度两个问题有了重大突破 , 在保障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条件的安居工程上有了重大进展。从 1980 年算起 , 房改至今已 30 多年 , 成就巨大。住房水平明显改善 , 人均居住面积从 1992 年到 2001 年 10 年翻了一番 ; 推动了房地产业发展 , 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 住房制度改革给职工群众带来实惠 , 深受群众拥护 ,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扩大 , 促进了社会稳定。 —— 摘编自陈学斌《 90 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 52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住房改革的背景。 (7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住房改革的特点 , 并简析其影响。 (8 分 ) 参考答案  (1) 福利分房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 影响了企业生产资金的积累 ; 阻碍了房地产业发展 , 加剧了城镇住房供需矛盾 ; 恶化了干群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7 分 , 任答四点即可 ) (2) 特点 : 以商品化、社会化为方向 ; 以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为基点 ; 着力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住房条件。 (3 分 ) 影响 : 人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 , 提高了政府威望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缓解了贫富差距 , 促进了社会稳定。近年房价上涨太快 , 影响了人们生活。 (5 分 ) - 53 -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住房改革 , 重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概括、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福利分房 …… 弊端 ”“ 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 (2) 问 ,“ 特点 ” 根据材料 “ 商品化、社会化 ”“ 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 ”“ 保障低收入居民基本住房条件 ” 等信息概括 ; 影响从改善人民住房条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房价上涨太快等几个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