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作业

模块五 中国现代篇 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 ‎  限时:60分钟 总分:73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西柳州、南宁等八市联考)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 A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足,故B、D两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 ‎2.(2019湖南衡阳联考)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答案 B 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其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周恩来反对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邓小平首倡“一国两制”,排除D项。‎ ‎3.(2019四川南充适考)1982年宪法自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可知这一历程反映了(  )‎ 时间 会议 修改内容 ‎1988年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年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C.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 B 表格是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说明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故选B项;表格中对宪法的修改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宪法的修改、完善、健全,而不是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18广西名校大联考一)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答案 C 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保障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修宪而非公民法制意识增强,故B项错误;由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保障社会发展,并非强调法律的经济职能,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巴中一模)2013年巴中区某乡村委员会经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同意罢免村主任职务,原因在于村主任能力弱,不能带领大家发财致富,同时还长期享受不应该享有的低保,有以权谋私行为。村委会的决定反映了(  )‎ A.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 C.公民的主权意识进一步提高 D.直接民主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 A 本题考查基层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全体村民代表一致表决”,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一个例证,不能反映基层领导干部腐化行为十分严重;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是主权意识;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村民代表表决决定,仍是间接民主,不是直接民主。‎ ‎6.(2019湖北武汉调研)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 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 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 徽、首都 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 答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体现了法制的不断完善,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不是内容的调整,无法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 ‎7.(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答案 C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材料无法体现“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实践,故A项错误。1991年“九二共识”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两岸统一的进程”“协商统一阶段”可知当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说明当时“台独”势力尚未主导台湾政局,故D项错误。‎ ‎8.(2019甘肃兰州二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B.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C.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D.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 答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就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了意识形态分歧,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故选B项。A项中“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周边国家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排除C项。D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9.(2019湖北武汉二调)‎ ‎1978年 邓小平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新加坡、日本 美国普赖斯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 ‎5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 ‎1980年 世界银行代表团访华 上表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 B.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历史性转折 ‎ D.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 答案 C 材料信息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强,这些外交活动有利于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行,即加速了历史性转折,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故A项错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启动,故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故D项也与材料信息不符。‎ ‎10.(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1970年3月,尼克松宣布放松对去中国旅行的大部分官方限制,后又公开表示了愿意到中国访问的迫切愿望。他还在一个外交场合,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发出了举世瞩目的“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这表明当时(  )‎ A.美国实施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措施 B.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 C.美国主动释放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 答案 C 由材料“放松对于去中国旅行的大部分官方限制,后又公开表示了愿意到中国访问的迫切愿望”可知,美国试图缓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选C项。美国的做法并非以退为进,而是真心谋求改善对华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B项。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D项。‎ ‎11.(2018河北石家庄调研)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A 从材料可知,中国与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与多国之间的有差别的外交关系,而非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与材料中中国同美国、俄罗斯发展友好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故D项错误。‎ ‎12.(2018陕西西安调研)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官兵。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 D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25分)‎ ‎13.(2019湖北武汉调研)(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4分)‎ 答案 (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治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 ‎(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14.(2019湖南株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线。因为世界史视野下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这些事件论其影响虽然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但是它们作为阶段性的事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线索。‎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世界历史进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两例变化或事件作为论据,并结合材料所述观点进行论述。(12分)(要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这些事件可以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线。(3分)‎ 比如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国际上争取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再比如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欧共体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线。(9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界线”得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实践,这些事件可以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线。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中国或世界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进程、日本的崛起、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等方面进行阐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