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新疆石河子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2.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 3.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 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联邦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分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立国之初,实行邦联制,但是邦联政府松散无力,政治上无力维护统治秩序,经济上无权制定统一关税,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外贸易。因此改邦联制为联邦制,①③正确;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力量,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不仅加强了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正确;宪法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从而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②错误,因此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6. 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 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 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 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大会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故A正确,排除。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故B正确,排除。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C正确,排除。最高的司法裁判权力,属于陪审法庭,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 7.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包括 ①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③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①正确;颁布解负令,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故③正确;梭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故②错误,从而排除ABC;成立公民大会,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故④正确。所以选D。 考点: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 8.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 提高平民地位 B. 调和社会矛盾 C. 保护贵族利益 D. 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其改革内容一方面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可知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中庸,以调节社会矛盾为主。AC说法不全面;D与题干无关。故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特点 【名师点睛】梭伦改革的特点: (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打击对象:奴隶主贵族 (3)改革获益:平民 (4)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5)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9.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10.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 废分封,行县制 C.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 奖励耕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对农业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故D项正确;A项军事措施;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C项是法律措施。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名师点睛】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1、性质: 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 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A选项错误;C项说法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应排除。D项内容符合孝文帝的内容,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应排除。 12.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的措施有( ) ①兴办太学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③改革科举制度④模仿汉族官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本知识,孝文帝改革中途推行学习汉族文化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采取的措施有:兴办太学、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模仿汉族官制,所以选①②④,即选B;改革科举制度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③,即排除ACD。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封建化进程的措施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都实行了全面汉化的举措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都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①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都推行新土地制度,如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②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打击了鲜卑旧势力;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打击了旧贵族,③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全面汉化的举措,而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化的措施,④与商鞅变法不符;故选B;A、C、D错误。 14.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B. “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 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 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内容符合北宋 社会现实,但却不能材料中体现出来,所以排除B项。C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危机的问题。材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财政支出的项目,故答案选择A项。对比材料表格中的数据会看出北宋此时的收入越来越少,到宋英宗时支出比收入的数据大很多。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名师点睛】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 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 明确内涵和外延。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 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 蕴含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15.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河淤开亿顷”指的是和水利有关的农田水利法,故选A;“保兵知警守”指的是保甲法,与将兵法、青苗法和免役法无关,排除BCD。故选A。 16.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 A. 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 B. 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C 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 D.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错在均田制之下,政府并不是无偿把土地分给农民,相反农民需要交纳赋税。C错误,科举制的废除出现于1905年的清末新政时期。D错误,日本的明治维新只是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1889年宪法为标志。而B符合王安石办法的内容,故本题选B。 考点: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北魏孝文帝改革 17.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教随国定”属于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与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无关,排除含有①的选项A和C;建立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结果,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无关,排除含有②的选项B。故选D。 18. 关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改革建立了新教,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 B.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D. 这是一场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D项的前半部分内容正确,后边内容不正确,欧洲的宗教改革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故选D。ABC的表述符合所学,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认识 19.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 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因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因受侵略开始戊戌变法,这三国都是遭受近代资本主义强国冲击后才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故论文的主题应当涉及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资本主义的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侵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题干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三国的改革都涉及到了政治体制,而工业革命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近代化,排除。D项,俄国政治上不属于亚洲国家,且戊戌维新后中国并没有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排除。 20.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 是 A. 单一改革 B. 战争统一 C. 社会革命 D. 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通过A;B适合德国的国情,C适合英法等国,D更适合美国等国,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结果 21.废除农奴制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A. 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B.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 一定程度体现近代法治原则 D. 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等字眼体现的是俄国司法的近代化,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司法近代化其实是并不适应沙皇专制统治需要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俄国司法改革的进步性而非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司法的近代化也是农民的愿望而非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司法近代化。 22.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 B. 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 C. 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D.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农业改革措施,与材料工业情况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国营企业建设已经导致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不会再增加拨款、扩大规模,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是改革之初的情况,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合,故D项错误。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3.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 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 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 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日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落后的封建政权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后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ACD均正确。俄国的1861改革是统治者自觉进行的改革,而日本则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推翻幕府的统治后进行的改革。故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比较 24.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 A. 培养维新人才 B. 创办新式学校 C. 改革科举制度 D.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变法。从材料“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以看出这是向西方学习进入到制度学习阶段,故选D。A项只是手段,排除;B项不是根本,排除;C项不在“官制”,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目的 25.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 英国、日本——原生型 B. 德国、美国——感应型 C. 法国、美国——次生型 D. 中国、日本——感应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原生型、次生型、感应型三种模式现代化的描述,英、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最终率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政体,德国也是通过内部的资本主义发展与统一战争走上现代化,应属于原生型现代化模式;中、日均是在封建王朝领导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属于感应型现代化模式;而美国作为殖民地,其诸多政治传统均有英国的影响,属于次生型现代化模式;D正确;A、B、C错误。 第Ⅱ卷(共50分) 二、材料分析题 26.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相同点。 【答案】(1)实行法治;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被、地主也不例外。 (3)相似之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同点:改革都打击了旧势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解析】 【详解】(1)据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可知,实行法治,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推行郡县制,打击了旧贵族。 (2)据材料“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可知,体现的是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据材料“。……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3)相似之处: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与“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可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据材料“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与“……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可知,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相同点:结合所学可从改革都打击了旧势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等方面回答。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目的:维护皇权(2分)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2分) (2)方式:官营。(2分)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2分)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分) (3)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2分)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2分)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2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向贵族发表演说作改革动员及关键句“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及材料二中由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及誓文中第五条“……大振皇基”,不难看出两次改革在目的和方式上的相同点是维护皇权、自上而下地改革。 (2)第一小问方式,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第二小问原因,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说明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示以实例”说明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3)第一小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五比较,可知日本殖产兴业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置产兴业 【名师点睛】日本“殖产兴业”内容、特点、影响: (1)内容: ①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 ②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历访欧美,加深了对工业文明的理解。 ④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⑤大力扶植私人企业,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⑥注意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本国人才,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高等教育机构。 ⑦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2)特点: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政府扶持。 (3)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详解】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 【答案】(1)特点:光绪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可知,光绪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据材料“……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可知,慈禧握有实权。态度:据材料“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知,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据材料“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可知,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据材料“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可知,变法内容贪大求全;据材料“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知,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软弱,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