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份试卷合集】重庆市渝中区2019-2020学年语文高一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2019-2020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 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 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 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 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 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 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 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 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 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 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 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 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 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 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 找到心心相映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 了二十年。 1)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扼要 B.推崇备至 C.毫芒毕现 D.心心相映 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写作手法和思想。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著名作家王蒙认为,《红楼梦》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帮助读者体验人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以前的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B.华东师大的那位学者对历史分界的划分未免太过武断,没有科学依据。 C.一部文学作品优秀与否与作者的素养有很大关系,曹雪芹就是有力的证明。 D.王蒙认为读一遍《红楼梦》至少多活 20 年,那么读五遍《红楼梦》就可以长命百岁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擀面条 郝东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的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 中,呆板的大街 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 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 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 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刚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 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 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一天上午 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 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 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炽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炽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 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 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 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 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 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 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立即端起碗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母亲一边自语一边又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 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 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寥寥数语,通过热闹的城市和宁静乡村的对比,写出了“我”对乡村的思恋。 B.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叙家常,从平常而又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写出的真实的感受却能打动人。 C.“我”端起碗吃面时对以前故意跟母亲作对的回忆,既有对少不更事的自责又有现在对亲情的珍惜。 D.母亲在“我”回家后为我端洗脸水,站在一边看我吃面,这些地方都流露出母亲和我的隔膜。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 上。就像从小到大 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3)文章以“一碗擀面条”为题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 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 2014 年 12 月 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 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 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 2015 年 6 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 《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 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 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 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 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 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 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 手段 +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 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 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 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 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 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7 年 4月 5 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 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 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 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 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 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 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 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 2017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 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 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 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 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年 4月 26日) 3)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 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 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 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 式来激活。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 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 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 腻和真实。 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 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2)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至刚,名钢,以字 .行,松江华亭人。洪武二十一年举明经。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 ..郎中。坐累谪戍 边,寻召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建文中,调湖广左参 议,坐事系狱。成祖即位,左右称其才,遂以为右通政。与修《太祖实录》,朝夕在上左右,称说洪武 中事,甚见亲信。寻进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 ..讲筵,与解缙后 先进讲。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仁宗即位,得 释,复以为左通政。给事中梁盛等劾至刚辈十余人,当大行晏驾,不宿公署,饮酒食肉,恬无戚容。帝 念至刚先朝旧人,出为兴化知府,时年已七十。再岁,殁于官。至刚为人敏给,能治繁剧,善傅会。首 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既得上心,务为佞 。尝言太祖 ..忌辰,宜效宋制,令僧道 诵经。山东野蚕成茧,至刚请贺。陕西进瑞梦,至刚率百官贺。帝皆不听。中官使真腊,从者逃三人, 国王以国中三人补之。帝令遣还,至刚言:“中国三人,安知非彼私匿?”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 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妻父丽重法,至刚为乞免。帝曰:“狱轻重,外人何以知之?”至刚曰: “都御史黄信为臣言。”帝怒,诛信。初,至刚与解缙交甚厚。帝书大臣姓名十人,命缙疏其人品,言 至刚不端。缙谪广西,至刚遂奏其怨望,改谪交阯。 (节选自《明史·李至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B.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C.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D.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人成年时起的别名,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故又叫做“表 字”。 B.“礼部”为古代的六部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 务。 C.“东宫”本是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又称“春宫”、“青宫”、“储 宫”。 D.“太祖”本指先祖称谓。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此指明太祖朱元 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至刚颇有才干,曾受成祖信任。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一度朝夕侍奉在皇上的左右,并且在东 宫讲筵当值。 B.李至刚为人敏捷,能够处理繁重事务。当年,黄河汴堤决口,他建议借用王府所存积的木材,制作木 筏以助筑堤。 C.李至刚善于附会,精于佞 。山东野蚕结茧,他请求庆贺;陕西进呈瑞麦,他率领百官祝贺。结果皇 帝没有听信。 D.李至刚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他因解缙说他品行不端,不顾当初友情深厚,诬陷解缙谋反,使其被贬 到偏远的交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 (2)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 5.(一)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 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 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 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 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 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 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 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 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 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 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 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 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 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 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 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 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 15岁左右的年 纪。 C.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 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指降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 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 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 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 奏;他文思清 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三、选择题 6.以下选项中,句子句式与例句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A.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 .何为其然也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 109 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 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 ....,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 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③我相信,如果演奏者没有寄寓自己的万般心事,琴声不可能如此如泣如诉....。 ④大师们的学识、境界与情怀,进一步拓宽了王宝贵的视野,也让他在习书的同时养成了严谨的学风、 深厚的学养和高雅的情怀,逐步登堂入室....。 ⑤今年春节,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发现这里楼高了,路宽了,草坪多了,树木多了,人的精神面貌 新了,一切早已是情随事迁....,今非昔比了。 ⑥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 搞得不胜其烦....。 A.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8.下列各组成语 , 全都是褒义的一项是( ) A.小题大做 惟妙惟肖 络绎不绝 声名显赫 B.执迷不悟 安然无恙 经年累月 侃侃而谈 C.改邪归正 打抱不平 药到病除 别出心裁 D.自相矛盾 小肚鸡肠 不可救药 没精打采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耐心和勇气常能帮助我们去对付那些善于搅合的人,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不要让对方有顺手牵羊 ....的 机会。 B.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智慧,成为中国 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C.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 都读不下去了。 D.实验既终,书籍置之不理....,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 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 ; , 。言语是不 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①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② 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③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④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⑤ 我欲落泪 A.①③⑤④② B .①④②③⑤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⑤④②①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作者通过比兴的手法奉劝广大年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除了男子比较容易摆脱情网 以外,还因为“ _____,_____” (2) 《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了苏轼与友人乘舟举杯共饮的场景。 (3) 屈原在《离骚》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 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西 江 月 [ 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个字。( 5 分)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一度的新闻热词评选,最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关注。 XL网络评选出的 词语有:生态、网络、人工智能、华为、边境对峙、五四运动、和平、污染、金钱、难民、“燃”系青 年。 对此,你怎么看?请选取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 1.D 解析: 1)D 2)C 3)C 2.D 解析: 1)D 2)用比喻的手法,把被母亲擀薄的面皮比喻成纸,形象地写出了在母亲用力而又耐心地擀出的面皮的光 滑和细腻,又把平整的面皮比喻成我走过的路,真实地写出了母亲为了我的顺利成长所付出的艰辛。 3)①“一碗擀面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一碗擀面条”既指母亲亲手擀出的满足我口腹之需 的“香而纯”的面条,又借指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亲情母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A 解析: 3)A 1)AD 2)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 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机遇。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里去读,来获得一些知识与 感悟。④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 二、文言文阅读 4.1)B 2)B 3)D 4)( 1)(他)首先提出建都北平的倡议,请求禁止谏官挟带私心,成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2)皇上 说:“我用极其诚挚的心意对待国内外,为什么要预先怀疑别人欺诈呢?”所提建议大多不 解析: 1)B 2)B 3)D 4)( 1)(他)首先提出建都北平的倡议,请求禁止谏官挟带私心,成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2)皇上 说:“我用极其诚挚的心意对待国内外,为什么要预先怀疑别人欺诈呢?”所提建议大多不被采用。 5.1)A 2)B 3)A 4)( 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解析: 1)A 2)B 3)A 4)( 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三、选择题 6.B 7.D 8.C 9.B 10.B 四、名句默写 11.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 九死其犹未悔 五、诗歌鉴赏 12.1)AD 2)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词人因奸佞小人 制造的“乌台诗案”而险些被杀,后被流放黄州。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 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词人 在“酒贱”与“客少”、“月明”与“云妨”的矛盾中,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 懑之情。 六、语言表达 13.地下老旧管线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先对供排水系统及燃气、电力管线信息进行普查;再通过制定建 设计划、统筹安排建设、预留接口完成改造。 七、作文 14.【例文】 持辩证眼光,筑美好未来 仍记得,电影银幕上的机器人管家,机器人助手,甚至是机器人女友,让童年的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 步了解。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我们也已习以为常。然而,在享 受其便利的同时,挑战与威胁也接踵而至,对于这种冲突,我们该持何种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百姓的家庭中,扫地机器人灵活移动, 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小汽车里,智能导航精确指引,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工厂内外,机械手臂灵活运 转,危险工作完美完成;育儿所里,智能机器人伴你玩乐,予你知识;商场门口,机器人维护安全,呵 护和谐⋯⋯不知不觉,人工智能已渗透个人生活与公众领域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娱乐、安全、教 育等等。它们遵循既定的程序,重复特定的工作,让人类摆脱各种麻烦、解除不少威胁、享受许多便 利。这样的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值得人类推广利用的。 然而,凡事皆有利弊,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当阿尔法狗接连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柯洁,当自动驾驶汽 车连连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当娱乐公司依靠写作机器人撰写文章,当安保机器人不分目标攻击儿 童,这注定是一种危险边界的失守。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 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 淀。 高晓松曾说:“当机器代替人类创作与思考,我们的路也会走完的。”诚如其言,一方面。电脑终究不 比人脑,存在的仅是冰冷的程序设定,而非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理性思考,许多伦理规则、道德底线是 无法设定的。如同轰动一时的自动驾驶汽车的伦理问题,试问马路上的一个行人和轿车上的五个乘客的 生命,该何从选择?这种问题或许本来就是荒谬的,行人的去留,决不能交由一台机器抉择;生命的权 利,又怎能被一台机器剥夺?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像电影、报刊、文章等,蕴含着人类的主流价值观 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蓄与无穷无尽的人类内心世界。若交由机器完成,不 过是对现有作品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罢了,这种所谓的“再创作”,缺乏精神内涵和真情实感,终会 将人类的精神世界引向匮乏与苍白,将人类的文明发展引向空洞与虚无。 既然利与弊交错,既然是与非混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持辩证的眼光,使人工智能真正 成为帮手而非杀手。对于日常的琐碎事务、繁杂工作等,人工智能的进驻无可厚非。而对于文艺创作这 种文化传承类工作,驾车这类需要价值判断的工作,安保等具有攻击性的工作,人类或许更胜一筹。 “既然上帝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一如贾平凹先生说的。 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 的未来。 2019-2020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采用所有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这 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的最大弊端就是隐私。 Google、Yahoo、微软搜索以及其他许多搜索引擎, 使得所有人仅在搜索框中键入一两个关键字就能访问这些网页。然而在不经意间,搜索引擎记住了许 多,比网上发布的信息多得多。 Google 能识别出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候搜索了什么的,以及我们可能觉 得足够准确并点击进去的搜索结果是什么。毫不夸张的说, Google 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能够记住的 还要多。 他们得到了我们如此之多的隐私(并非我们自愿给予的),我们完全处于赤裸的状态(虽然 Google 等都 对他们存储的信息进行定期的删除)。我们的隐私不再隐私。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 埋下了巨大隐患。 (摘编自张坤芳《论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 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 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 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隐私保护的粗放滞后,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跑,如果 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 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 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 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的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 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 (摘编自《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 2017 年 8 月 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360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指出,大数据时代可以不断采集数据,当看起来是碎片的数据汇总起来,“每个 人就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他据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 隐私的三原则。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你们觉得这些数据的拥有权究竟属于这 些公司还是属于用户自己?在他看来,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 一样,以后个人隐私数据也会有所有权。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 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 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所谓“平等交换、授权使用”,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 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白雪《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2014 年 9 月 25 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采用的是所有数据而非样本数据,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能力,甚至挽 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 B.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 其中隐私保 护相对粗放滞后。 C.中国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先,是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 类型最丰富 的国家之一。 D.约定俗成的自律对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没有用处,只能依靠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个人信息保护变成一 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最大的弊端在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运营商高度重视,其中 Google 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 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 B.很多企业重视通过对人们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 等商机信息,然而对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却毫无关注。 C.大数据时代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埋下了个人隐私透明化的巨大隐患,每个人在干什么、 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 D.如果企业要使用用户的信息,可以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平等交换、授权使用”,不能泄露 用户数据,更不能用之谋利。 3)你认为怎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 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 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 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 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 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 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 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 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 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 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 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 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 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 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 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 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 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 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 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 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 这根保命带到 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 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 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 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 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 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 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 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 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 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 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 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 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 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 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 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 !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 ! 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 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 !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 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 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 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 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 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 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 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 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 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 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 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1)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文言文阅读 4.(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居赋(并引)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 ① 意,而贫不能遂。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 皆仕于朝,裒 ② 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 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迁 .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 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居五 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 彭、眉之间为归全之计,指其庚壬 ③ 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 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 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 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 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顾 .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于谁处?寄籍颍川, 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 诸子送我,历井扪.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阡。我师 .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 ④ 、 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 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选自苏辙《栾城集》) (注释)①卜居:选择地方居住。②裒( póu):积攒,积聚。③庚壬:西北方向。④瞿昙( qú t án): 释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自筠迁.雷 迁:调任 B.兄弟沦丧,顾.有诸子 顾:回顾 C.历井扪.天 扪:触摸 D.我师.孔公 师:以⋯⋯为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留一子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而.贫不能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作《卜居赋》以 .示知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姑糊口于.是 赵尝五战于.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前引文详细说明了作者选择颍川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忆,对未能生归故里的遗 憾和死后归葬的祈愿。文笔体现了苏辙平和淡泊的风格。 B.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表明作者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抒发入世与 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为笃信道家,已经归隐潜藏在郏山一带,无迹可寻的事实,更显出苏辙的孤独漂泊之 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语意双关,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表层意思说明自己无法回到故居,所以寓 此不去;深层意义却隐含仕途屡遭贬谪,难以建立功业的惆怅和伤感。 4)用“ /”给文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工。髫年 ..,便有论著, 父明允,大以为佳。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 见明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瞻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不合, 出.为杭停。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 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 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移知湖 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 ..移各州取所 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回“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口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 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哲宗立,子瞻以礼部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 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而元丰诸臣章惇辈亦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 瞻贬岭外,子由贬筠,苏门四学士亦相继尽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子由至雷州, 了不相闻。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念 老境庶几,不欲做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 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摘编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知 /不免因自叹曰 /命途舛薄 /遭此荼苦 /我死易耳 /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 / 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 /狱吏不敢 /隐遂以上 B.子瞻知 /不免因自叹曰 /命途舛薄遭此 /荼苦我死 / 易耳 /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 / 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 /狱吏不敢 /隐遂以上 C.子瞻知不免 / 因自叹曰 /命途舛薄遭此 /荼苦我死 / 易耳 /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 / 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 /狱吏不敢隐 / 遂以上 D.子瞻知不免 / 因自叹曰 /命途舛薄 /遭此荼苦 /我死易耳 /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 / 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 /狱吏不敢隐 / 遂以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年,幼年儿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中的“垂髫”含义不同。 B.出,由京城调任地方,与《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中的“出官”同义。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宋朝凡官员升迁除授、封爵追赠等,均有谢表。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普遍通晓自己亲手抄写的经史书籍,并在抄写过程中成就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其著作得到父亲 的高度赞赏。 B.苏子瞻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而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七年后才和子由再次相会,兄弟二人互相倾诉 离别的悲伤。 C.苏子瞻、苏子由及苏门四学士遭受严酷的政治迫害,直接原因是子由上奏揭发了元丰诸臣章惇等人的 奸恶事实。 D.苏子由晚年在许州写信催促子瞻到许州养老,但因种种原因,苏子瞻最终没有成行,再次返居阳羡, 不久不幸病逝。 4)把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和《苏武传》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2)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亦穷用,不忍累之。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三、选择题 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刽子手( kuà i ) 孱头( càn) 咄咄逼人 宣赫一时 节外生枝 B.脸颊( ji á) 渣滓( zǎ i ) 走投无路 放涎无礼 残羹冷炙 C.蹩进( bié) 盗跖( zhí) 归根结蒂 沸反盈天 孤立无援 D.窈陷( yǎo) 自诩( yǔ) 瑟瑟有声 敛声屏气 休戚相关 7.下列关于三国文士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邕被董卓征召,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董卓死后,蔡邕感其知遇之恩,伏尸痛哭,触怒太傅袁 隗。众官力救之而不得,后被缢死狱中。 B.司徒王允利用董卓、吕布皆好色,以“连环计”挑拨两人关系,策反吕布,诛杀董卓。杨奉、董承杀 入长安城,王允不肯逃跑,以身殉国。 C.太尉杨彪施反间计,让郭汜的妻子挑拨郭汜与李傕的关系,使得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下混战;献帝迁 都许昌后,被曹操疑忌,免官归乡里。 D.曹操让祢衡为鼓吏,祢衡在宴席上击鼓之后,当庭指斥曹操,不识贤愚,常怀篡逆;后出使刘表,被 黄祖斩杀,曹操得知此事后叹息不已。 8.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医学专家说,肥胖 是一种臃肿的体态更是一种病态,他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诸多疾 病还会让人产生自卑心理。 ②“ 2010 书香”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 中国人的阅读风貌。 ③中国冰壶队要想在温哥华夺取第一枚冬奥会金牌, 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支夺取冬奥会集体项 目金牌的队伍真的很难。 A.不只 展示 从而 B.不只 显示 进而 C.不止 显示 从而 D.不止 展示 进而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面深化改革已行至中流,唯奋楫者方能破浪前行。今天的改革者,是注定要进入历史的。改革者要 有担当,要有坚定信仰,历史的航程才能续写得更加辉煌。 B.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应用和开发人工智能所需的投入很大并有失败的风险,有鉴于此,未来人工智能 发展应充分依托各类平台型企业的技术数据资源。 C.40 年来,参加高考常是一个孩子改变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机会,是当下中国最公平最严密的制 度,维系了中国基本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高考的意义与价值毋庸置疑。 D.要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消 费升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消费需求。 10.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连辟公府不就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大王来何操 四、名句默写 11.补写出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3) 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尤未悔。 (4) 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狗吠深巷中, ________________。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________________。 (8)还顾望旧乡, 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塞上曲 顾况 黠虏初南下,尘飞塞北境。 汉将怀不平,雠①扰当远屏。 金革卧不暖,起舞霜月冷。 点军三十千,部伍严以整。 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 注释:①雠:仇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塞上曲”表明这是首边塞诗,前两句的“黠虏”和“塞北”也表明了这一点。 B.“雠扰当远屏”一句是对唐将心理的揭示,“远屏”就是远远地拒敌于国门之外。 C.第七句写兵士众多,第八句写军容严整,表明了唐军战斗力之强,预示了战争的胜利。 D.末二句强调唐将取得了消除边衅的胜利,以“酣”修饰“战”表明胜利来之不易。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应学校团委的要求组织发动的,我们的鼎力相助 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 款捐物。 七、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 网络时代,生活愈发便利,动动手指便可享受购物、缴费、挂号等服务,然而在我们感受互联网 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 材料二 : 担心日渐衰老的父母看病不方便,一位北漂女孩儿今年中秋节回家探亲时,为父母从手机上下载 了看病软件,又手绘了 8 页示意图,帮助老人熟悉掌握软件操作流程。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要求 :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 1.D 解析: 1)D 2)C 3)①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②企业——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 全存储和传输;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2.B 解析: 1)B 2)C 3)D 3.A 解析: 3)A 1)(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 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 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 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2)(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 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 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二、文言文阅读 4.1) B 2) A 3) C 4) 然平昔好道 / 今三十余年矣 / 老死所未能免 / 而道术之余 /此心了然 / 或未随物沦散。 1) ①在颍川城西建 解析: 1) B 2) A 3) C 4) 然平昔好道 / 今三十余年矣 / 老死所未能免 / 而道术之余 /此心了然 / 或未随物沦散。 1) ①在颍川城西建筑房屋,稍后增买田地,田产是原来的几倍,我说:“可以凭此栖留了。” ②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竟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 5.1)D 2)A 3)B 4)( 1)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分离、相聚的无常之感,从这时开始了。 (2)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又用度窘迫,不忍心连累他。 (3)汉武帝赞许他这种 解析: 1)D 2)A 3)B 4)( 1)从这时起,兄弟在仕途中分散两地,分离、相聚的无常之感,从这时开始了。 (2)正赶上一船人都中暑了,又想到子由近来又用度窘迫,不忍心连累他。 (3)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拿着旄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 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三、选择题 6.C 7.C 8.A 9.D 10.B 四、名句默写 11.乘彼垝垣 匪我愆期 亦余心之所善兮 青青子衿 鸡鸣桑树颠 又有清流激湍 放 浪形骸之外 长路漫浩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泣孤舟之嫠妇 五、诗歌鉴赏 12.1)D 2)这首诗表达的是唐将在听到敌人入侵的消息后,决意扫清外患、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抒发了 作者的爱国之情。 六、语言表达 13.( 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 2)“要求”改为“倡议”或“号召”;( 3)“鼎力相 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 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 5)“务 必”改为“积极”。 七、作文 14.我教爷爷奶奶用微信 漫长的暑期生活,我这个微信达人自然而然地成了奶奶学微信的指导师。已过花甲之年的奶奶对微信可 是一窍不通啊,不知我这个老师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呢? 刚刚下载好软件,奶奶早已迫不及待。我帮她注册好了微信账号,就开始教奶奶如何使用微信。我先教 奶奶如何发消息。“奶奶,你看到这个通讯录了吗?点进去,就可以看到妈妈和我的微信号了。”我耐 心地讲给奶奶听。“哦,上面这个是你的,下面这个是妈妈的。对了,你点进去,就会有一个绿色的方 框,那个就是发消息了。”奶奶眯起眼睛,对着光,看了半天。“是这个吧!”“对对,就是这个。点 进去之后,左下角有一个圆点,就是发语音的,奶奶,你发语音就可以了。你发给我试试。”“好!先 点通讯录,再点发消息,点圆点 ...... ”奶奶边说边点。奶奶居然这么快就发了一个消息给我,看来奶 奶已经学会了。 接着,我开始教奶奶如何看链接,就是新闻啊,搞笑视频啊什么的。我给奶奶发了一个链接。“奶奶, 我刚才给你发了一个链接,里面是视频,你点开就可以看了。”“好的好的。”“如果不在家里,就没 有 WiFi 了,在外面不能开视频,这样会花很多钱的,知道吗?”“好的,好的。哦,对了,刚才你说发 消息怎么发来着?”天哪,奶奶学得快,忘得也快,没办法,谁让我是老师呢,我又教了一遍,做了好 多次练习,奶奶总算记住了。 过了几天,奶奶又过来问我:“杨梓啊,前几天,微信发消息该怎么发呀,奶奶真没用,全忘了。”我 正在解一道难题,好不容易快想出来了,奶奶这一问,把我的思路全打断了,我暴跳如雷,边说边拿笔 在桌子上敲:“哎呀,前几天不是刚教过你了嘛!怎么这么快就忘了,真笨!”奶奶默默地,没说话, 轻轻地关上门,退出了我的房间。 过了一会儿,那终于解出了那道难题。我随手拿起了一本书,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年纪大了, 和儿子一起坐在花园里。这时候飞来一只麻雀,父亲好奇地问儿子:这是什么?儿子看了一眼,又盯着 报纸说:麻雀。麻雀又飞到了另一个地方吃饭,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有些不耐烦,“爸我刚告诉 过你,那是麻雀。麻雀飞到了空中,落到了别处。”父亲又忍不住问:那是什么 ?儿子忍不住爆发了:麻 雀 !爹 !那是麻雀 !么 -啊 -麻!七 -月 -雀 ! 你为啥总是问问问 !都告诉你几百遍是麻雀了,你怎么就是不知道 呢?父亲被儿子一顿怒吼,没有说话,默默回屋了。他拿过来一个旧的日记本,让儿子读其中一段,“儿 子三岁了,今天和我在公园,我们面前有只麻雀,我儿子问了我 21 次那是什么,我回答了 21 次,他每 次问同样问题的时候,我都回答了他,一次又一次。”我突然想起自己刚才对奶奶的态度,眼泪止不住 地流了下来。我拿起自己的手机,给奶奶发了条微信,向奶奶道了歉。 我们长大了,快节奏的生活,令我们的耐心逐渐消磨,而他们,我们的爷爷奶奶,曾经在我们还小的时 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如何去感知和爱这个世界。岁月流逝,爷爷奶奶也老了,也有很多东 西不懂,当他们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甚至很难解释清楚,但我们真的要拿出耐心,因为他们曾经不厌其 烦地解答我们儿时问出的各种幼稚的问题,解决我们幼时惹出的各种麻烦。彼时的无私付出,今日我们 要换位思考,加倍奉还。爱他们,趁现在,一切还来得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