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编号为Kepler452b的天体距离地球约1400光年,被称为地球的“孪生星球”,绕着一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运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与编号Kepler452b天体类型相同的是 A. 太阳 B. 木星 C. 月球 D. 哈雷彗星 ‎2. 编号为Kepler452b天体可能属于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1. B 2. C ‎【解析】‎ 编号Kepler452b天体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转,是行星。距地球1400光年,属于银河系。‎ ‎【1题详解】‎ 根据材料,编号Kepler452b天体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转,是一颗行星。与它类型相同的是木星,B对。太阳是恒星,A错。月球是卫星,C错。哈雷彗星不是行星,D错。所以选B。‎ ‎【2题详解】‎ 编号为Kepler452b的天体距地球1400光年,可能属于银河系,C对。编号Kepler452b天体绕着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转,不属于太阳系,A、B错。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同等级的天体系统,没有包含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D错。所以选C。‎ 读太阳系部分天体位置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4. 下列行星中,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小于日地平均距离的是(  )‎ A. 木星 B. 土星 C. 金星 D. 火星 ‎【答案】3. B 4.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中行星的判读。太阳系的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距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距离太阳越近,公转周期越短;距离太阳越近表面温度越高,距离太阳越远表面温度越低。‎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为太阳系,根据地球的公转轨道可知,M天体围绕太阳公转且其公转轨道在地球内侧,所以M天体是水星或者金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可知,与太阳的距离小于日地平均距离的天体一定在地球公转轨道内侧,只有水星和金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读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不属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6.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天体,因为两者(  )‎ A. 有四季变化且周期相同 B.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近大气成分 C. 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 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7. 与地球相比,火星(  )‎ A 表面温度高 B. 大气层厚 C. 自转线速度快 D. 公转角速度慢 ‎【答案】5. A 6. D 7. D ‎【解析】‎ ‎【5题详解】‎ 地球与火星同属于太阳系的行星,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绕火星公转与火星构成天体系统,探测器脱离了绕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不属于地月系,火星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及总星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从表格中相关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地球与火星公转周期不同,A错误;火星与地球相比,体积小,不能形成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B错误;火星与地球质量、体积差别较大,C错误;相近的距日距离,使得火星表面的气温与地球较为接近;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得火星的昼夜温差较小,适宜的温度和较小的昼夜温差都有利于生命的形成,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低,A错误;体积质量小,引力小,大气稀薄,B错误;火星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差不大,且同一天体不同纬度自转线速度不一样,C错误;因为火星公转周期远大于地球,因而公转角速度小于地球,D正确。故选D。‎ ‎8. 液态水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无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是地球上生命存在 的条件,与地球上“液态水的存在”有关,①、②、④有关,A、C、D错。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与液态水存在无关系,②无关,B对。‎ 考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拥有的金黄色所展现的所有魅力,是它能够掌握着世界上所有生物的命运。据此回答下面下列各题。‎ ‎9.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 )‎ A. 中心高温高压下的核聚变反应 B. 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 光球层释放的电磁波 D. 色球层耀斑的爆发 ‎10. 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有(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 ‎ ‎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火山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9. A 10. C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太阳中心高温高压下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出现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能量,就是太阳能,A对。B、C、D错。‎ ‎【10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①对。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火山活动来源于地球内部能量,②错。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③对。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④对。所以C对。‎ 考点:太阳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对地球 的影响。‎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 A. 太阳灶 B. 太阳能热水器 C. 太阳能发电 D. 煤炭 ‎12. 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 A. 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 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 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 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答案】11. D 12.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能的分布和利用,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11题详解】‎ 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故太阳灶、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故ABC项不符题意。而煤炭、石油等能源是历史时期的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埋到地下经漫长的地质作用演化而形成的,属于间接利用太阳能,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题详解】‎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故C项正确;而海南岛、吐鲁番、东北平原的太阳能都没有青藏高原丰富,故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河北某地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 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 冬季多阴雨天气 C. 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 冬季冰雪反射率高 ‎14. 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A. 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 4、5月份降水较少 C. 4、5月份白昼最长 D. 4、5月份多沙尘天气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读图,结合横轴月份,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A对。河北冬季寒冷干燥,B错。位于中纬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C错。冬季降水少,冰雪反射率影响小,D错。‎ ‎【14题详解】‎ 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B对。4、5月份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最大,A错。4、5月份白昼较短,夏至最长,C错。3月份多沙尘天气,D错。‎ ‎【点睛】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 ‎15.日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2015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3月20日发生,众多游客特地到全食带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日全食时,能看见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活动是(  )‎ A. 日冕、耀斑 B. 光球、黑子 C. 色球、黑子 D. 日冕、太阳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我们平时肉眼能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的光球层,日全食时,光球层与色球层被挡住,能看见的太阳大气层是日冕,相应的活动是太阳风,D对。A、B、C错。‎ ‎【考点定位】太阳大气结构及各层的主要太阳活动类型,日食现象。‎ ‎【知识拓展】根据太阳大气的结构,不同球层有不同的太阳活动类型,日全食时,太阳大气的主体部分被挡住,边缘的日冕层及相应的太阳活动不能挡住,适合进行观测研究。日全食时期是研究日冕层的有利时机。‎ 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年内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 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 拉萨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D. 拉萨日照时数夏季最高 ‎17. 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 A. 太阳高度 B. 日照时数 C. 天气状况 D. 植被覆盖 ‎18. 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间段内某地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拉萨9月份的日照百分率最大约为 ( )‎ A. 55% B. 60% C. 65% D. 70%‎ ‎【答案】16. C 17. A 18.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16题详解】‎ 读图根据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分布规律可知,二者没有相关关系,A、B错误;读太阳辐射柱状图可知,5、6、7三个月太阳辐射最丰富,C正确;日照时数在5、10两个月较大,不是夏季最大,D错误。综上可知,选C。‎ ‎【17题详解】‎ ‎1月,拉萨处于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长,被大气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8月,拉萨处于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因此拉萨8月与1月太阳辐射相差较大的主导因素是太阳高度;日照时数、天气状况及植被覆盖并不是主要因素;故选A。‎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9月拉萨的日照时数是235小时,9月拉萨昼长约是12小时,所以9‎ 月的最大日照时数约是36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间段内某地日照时数(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所以拉萨的日照百分率是235/360=65%,故选C。‎ 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C. 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 ‎20. 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A. 温带范围变大 B. 热带范围变大 C. 寒带范围变小 D. 五带范围不变 ‎21. 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现象是 A. 昼夜更替 B. 长江口河道右偏 C. 地方时差 D.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答案】19. B 20. B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目前黄赤交角为23.5°,A错;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也就是说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B对;黄赤交角是赤道与黄道面的交角,并非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C错;图示α是黄道与地轴的交角,为66.5°,D错。据此分析选B项。‎ ‎【20题详解】‎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度数相等,而与极圈度数互余,故黄赤交角的变化与热带与寒带的变化一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据此分析选B。‎ ‎【21题详解】‎ 地球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D对;昼夜更替与自转有关;长江口河道右偏与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有关;地方时差也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据此分析选D。‎ ‎【点睛】地球的运动分为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使地球上产生不同的现象。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公转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等。 ‎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荡秋千,踏青插柳 C. 放鞭炮,守岁迎春 D. 望双星,鹊桥相会 ‎23. 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 北半球昼变长,但短于夜 B. 南半球昼变长,并长于夜 C. 北半球夜变长,但短于昼 D. 南半球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22. B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为春分至夏至,此时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荡秋千、踏青插柳,B对。‎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为秋分至冬至,此段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变长,并长于夜,北半球夜变长,且长于昼,B对。‎ ‎24.下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 ‎【详解】A.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A错;‎ B.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B对;‎ C.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北岸侵蚀,南岸堆积,C错;‎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南岸侵蚀,北岸堆积,D错。‎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位于北半球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6.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①④‎ ‎【答案】25. D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图示①全年昼夜平分,应是在赤道上;②在冬半年昼长夜短,夏半年昼短夜长,是在南半球中纬度;③在冬至出现极昼,在夏至出现极夜,是在南极圏;④地冬半年出现极夜,夏半年出现极昼,在北极点。选D正确。‎ ‎【26题详解】‎ 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四地的纬度由低到高的是①②③④。选B正确。‎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上图中①圈层表示:‎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28. 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 B. 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C. 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面 D. 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答案】27. B 28. B ‎【解析】‎ 该组试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 ‎2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圈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上层,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故选B。‎ ‎【28题详解】‎ 左图中地面以下约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面,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处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A错误。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故选B。‎ ‎2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整个地幔 B.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 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大气圈中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而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0.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31.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0. D 31. A ‎【解析】‎ 试题分析:‎ ‎【30题详解】‎ 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到此界面,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说明了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31题详解】‎ 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减小,后增大。‎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震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的变化和利用此原理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33. 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 连续而不规则 B. 主要由岩石组成 C. 无固定空间位置 D. 主要由气体组成 ‎【答案】32. B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具有蒸腾作用,表示生物圈;乙具有下渗作用,为水圈;水圈的水下渗到岩石圈,丙表示岩石圈,甲为大气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3题详解】‎ 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A正确;岩石圈主要由岩石构成,B错误;水圈主要位于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C错误;大气圈主要由气体构成,D错误。故选A。‎ ‎3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矿物都是单质 B. 有用矿物就是矿产 C. 富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物 D. 所有矿物都是矿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A 错误;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C正确;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BD错误。故选C。‎ ‎35.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玄武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砂岩、泥岩都是沉积岩,而“可燃冰”储存于细砂岩、泥岩中,所以“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沉积岩,故该题选B。‎ ‎36.关于花岗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沉积岩,由外力作用沉积而成 B. 属于喷出岩,由于冷却快,结晶颗粒细小,多气孔 C. 属于侵入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D. 属于侵入岩,但岩性坚硬,不会被风化、侵蚀 ‎【答案】C ‎【解析】‎ ‎【详解】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性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但出露地表就有可能被风化、侵蚀,喷出岩为玄武岩,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7. 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8. 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7. C 38. C ‎【解析】‎ ‎【37题详解】‎ 图中①是砂岩、②是石灰岩,两者都是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②老于①;③是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形成晚于所侵入的岩层,③侵入到①、②岩层,形成晚于①、②,C正确。‎ ‎【38题详解】‎ 化石只形成于沉积岩,图中③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④大理岩是变质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正确;①是砂岩、②是石灰岩,两者都是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点睛】‎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庄子对“彼此是非”的论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或直接转化,或间接转化,即“彼出于此”,也可由“此”及“彼”。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39. 下列不能直接实现由“此”及“彼”的是(  )‎ A. 岩浆岩→岩浆 B. 沉积岩→变质岩 C. 岩浆→岩浆岩 D. 变质岩→岩浆岩 ‎40. 根据庄子的论述,各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岩石转化的一定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浆岩→侵入作用→变质岩 B. 沉积岩→重熔再生→新的变质岩 C.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作用→侵入岩 D. 出露地表的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答案】39. D 40. D ‎【解析】‎ ‎【39题详解】‎ 岩浆岩在高温融化作用会变成岩浆;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可能会变成变质岩;岩浆在冷却凝固条件下会变成岩浆岩,只有岩浆岩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变成变质岩,而变质岩不可能变成岩浆岩,故选D。‎ ‎【40题详解】‎ 岩浆岩转化形成变质岩要经过变质作用;沉积岩形成变质岩也要经过变质作用;岩浆经喷出作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喷出岩;出露地表的变质岩,在外力作用下,可转变形成沉积岩。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 点睛:该题通过分析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2‎ ‎)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受热后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等。‎ 二、综合题。‎ ‎4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地中,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 A.(20°N,30°E) B.(25°N,25°E)‎ C.(23.5°N,60°W) D.(40°S,120°W)‎ ‎(2)图中地球公转方向是________。‎ ‎(3)写出①②③④点的节气名称及其日期: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4)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_____‎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①之间 ‎(5)当地球位于⑤位置时太阳直射的位置正处于右图中的________段。此时北京昼夜状况是________。‎ ‎【答案】 (1). A (2). 逆时针 (3). 秋分—‎9月23日前后 (4). 冬至—‎12月22日前后 (5). 春分—‎3月21日前后 (6). 夏至—‎6月22日前后 (7). B (8). d (9). 昼渐短夜渐长,昼短夜长 ‎【解析】‎ ‎【详解】(1)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现阶段为23°26′N-23°26′S之间,与经度无关,BD错误;其中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A正确;南北回归线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机会,C错误。故选A。‎ ‎(2)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均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故图示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 ‎(3)顺地球公转方向:①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节气为秋分,时间为‎9月23日前后;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③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节气为春分,时间为‎3月21日前后;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前后。‎ ‎(4)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为每年的1月初,位于冬至与春分之间,结合上题分析,故选B。‎ ‎(5)⑤位置位于秋分与冬至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继续向南移动,图中d阶段符合;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故北京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42.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晨线是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2)该图所示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 ‎(3)A点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 ‎(4)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 ‎(5)若有一条流经甲地且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冲刷严重的河岸是________‎ A.南岸 B.北岸 C.东岸 D.西岸 ‎【答案】 (1). AB (2). BC (3). 12 (4). 22 (5). 23°26'S,90°W (6). 12 (7). 12 (8). 3 (9). 21 (10). C ‎【解析】‎ ‎【分析】‎ 此图为俯视图下光照图判读,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判断为以南极为中心俯视图。‎ ‎【详解】(1)顺地球自转方向,过弧AB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为晨线;过弧BC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为昏线。‎ ‎(2)由光照图可知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故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位于23°26′S;90°E为地方时0时,故90°W为地方时12‎ 时,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S,90°W)。‎ ‎(3)A点位于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故昼长为12小时。‎ ‎(4)D点位于昼半球中心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根据乙地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比例(3∶1),乙地昼长18小时,故日出时间为(12-9)=3时,日落时间为(12+9)=21时。‎ ‎(5)该地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故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左岸侵蚀严重,为河流的东岸。故选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