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劝学》专项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劝学》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劝学》专项训练 一、(2020·山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 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躁.也。 A.兴盛 不能够 藏身 毛躁 B.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托付 毛躁 C.兴盛 无法 托付 浮躁 D.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藏身 浮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的本性。 B.《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答案】1.D 2.C 3.D 4.A 【解析】1.本题实质考查了文言通假。“生”通“性”,资质,禀赋的意思。对于课内的重点实词,一定要 落实好注释。 2.C 与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AB 中而均表修饰关系,D 中而表并列关系。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 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兴是兴起的意思,无以为固定结构,没有用来……办法,寄托,古今异义词,托身、安身,躁,浮躁。 对于课内的重点实词,一定要落实好注释。 4.荀况,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 住气。 二、(2020·江苏高一期中)阅读课内文言文《劝学》,完成练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 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 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 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C 2.B 3.A 4.(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 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 推断出其词义,C 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声非加疾也”可判断,加:更。所以选 C。 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从;被。B. 就。C. 表 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所以选 B。 3.此题可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A 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不是举例论证。所以选 A。 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 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 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日、参省、知明、利、强、一。 三、(2020·浙江高一期末)浙江阅读《劝学》(节选),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 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智慧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 生:习惯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寒于.水 B.①輮使之.然也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登高而.招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面两句话,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学不可以已 ②金就砺则利 A.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②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B.①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锋利了。 C.①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D.①学习是不可以成为过去的事情。 ②金属靠拢磨刀石就锋利了。 4.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性恶”又是可以改变的。在《劝学》中他运用一系列类比,论证了这 个观点。请根据原文填空,将作者的论证补充完整。 事物的原状 外物的作用 产生的结果 蓝 提取 青 水 降温 冰 木 ① 轮(曲) 木 受绳 ② 金 ③ ④ 人 博学(学习) 知明而行无过(君子) 【答案】1.D 2.C 3.C 4.①輮 ②直 ③就砺 ④利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 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D 项,结合 上下文可知,“君子生非异也”意思是“君子的禀赋跟一般人没有不同”,“生”,通“性”,资质、禀赋。故 选 D 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 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 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A 项,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比。B 项,前一个“之”,代词,代指上 文提到的木材;后一个“之”,助词,不译。C 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明前后两件事 情在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D 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连词,表递进, 而且。故选 C 项。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将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找 出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再根据语境大致翻译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 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①“已”是“停止”的意思,故“学不可以已”的正确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②“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就砺”的意思是“放在磨刀石上磨”,故“金 就砺则利”的正确意思是“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故选 C 项。 4.此题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 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根据原文填空,将作者的论证补充完整”,考生可先通读全文,再根 据图表中给出的信息,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根据“事物的原状”“外物的作用”“产生的结果”提 炼出相关信息即可。①相关句子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外物的作用应为“輮”;②相关句子为“故木 受绳则直”,产生的结果应为“直”;③④相关的句子为“金就砺则利”,外物的作用应为“就砺”,产生的 结果应为“利”。 四、(2020·四川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湖,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D.功在不舍. 舍:舍弃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锲而舍之.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 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重视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有一定的启发 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 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D 2.B 3.C 4.A 5.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 专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舍”,放弃、停止。句意: 指成功在于不放弃。不要三心二意,一心向目标努力。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代词,它;助词,的。B 项,连词,就、那么。C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D 项,兼词,于之、于此;语气助词,不译。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 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 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B 项, “博学”,古义:广博的学习;今义:作名词,知识丰富,学问高。C 项,“须臾”,一会儿。D 项,“寄托”, 古义:安身;今义: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故选 C。 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A 项,“举例说明”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用青与蓝、 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是比喻论 证。故选 A。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利”,锐利、锋利;“强”,强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五、(2020·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弯曲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锲.而不舍 锲:刻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子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面不呆滞。 4.下列关于《荀子·劝学》选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辟而近中正也 B.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辟/而近中正也 C.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 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辟/而近中正也 5.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B 2.B 3.C 4.C 5.(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 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 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輮”,结合“木直”“为轮”分析,应该译为使 弯曲,通“煣”。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 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 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赤兔”“的卢”,是古代名马的名字,不是千里马。故选 B。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人 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文中强调的是积累、坚持和专一。故选 C。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白沙”作为后面句子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B 项。 “择”的宾语是“乡”,结合句意分析,排除 D 项。句意:蓬蒿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门包的 沙子放在黑泥中,就和黑泥一样黑。这并非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它所接触的东西造成的。因此君子居住一 定要选择乡土,交游一定要接近贤人,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故选 C。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受绳”,用墨线量过;“金”,刀剑;“砺”,磨刀石;“知明”,智慧明达。(2)“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定语后置);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迁移延伸★ 一、(2020·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 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 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 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故言有召 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④柱: 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 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非不完也 完:完美。 B.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 C.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D.必象其德 象:象征。 2.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斧斤以时入山林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答案】1.D 2.C 3.C 4.(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 的思想。(2)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 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等。题中 D 项“象”的意思是“符合,依随”。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 C 项,之:均为代词,它;A 项,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 在这里;B 项,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D 项,以:用/按照。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 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 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故:所以;乡:环境;游:交游;就:接近;所以:用来;焉:兼词,于彼。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密密编织,而系托在芦苇 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 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看 来高出一般林木)。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用扶持, 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泔水里,无论 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的臭泔水 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 正确的思想。 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 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 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置,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 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居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 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 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 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二、(2020·江苏高一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 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 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 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 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 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 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 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 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 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愚者虽.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 析。 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即使 完成 2.B 3.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必担心失去人才。 4.《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非常形象地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比喻论证 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阐述,容易令人接受;《劝学》中将骐骥与驽马对比突出坚持不懈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对比论证可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5.答案一:同意。有才无德者干坏事能量大,危害也大,所以断不可以将权交与他们,否则百姓遭殃,国 无宁日。丧失良知的科学家,丧失民族气节的名流,以公肥私的政客,利令智昏的商家等等,祸国殃民, 比庸才的破坏力大。 答案二:不同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唯才是用”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观。 至于他们的品德缺陷,只要我们加强法制就可以有效规范其行为。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 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1)“愚者虽欲为不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愚人尽管想作恶”,“虽” 在这里解释为“尽管,即使”。(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完 成(实现)邪恶”,“遂”在这里解释为“完成”。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读懂大意,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对读, 仔细辨析。本题 B 项,“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文章强调才德同等重要,选项曲解文 意。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理清结构思路,找出文中观点性 的句子。节选部分是司马光劝谏的部分,文中先列举了智伯灭亡的例子,引出德才两方面的关系,最后提 出建议建议。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交代了 文中的主旨,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 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以此作为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论说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文中“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 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运用了比喻论证,说理透彻,生动形 象,将愚人作恶,比作小狗扑人;将小人作恶,比作恶虎生翼。《劝学》中运用大量比喻阐明事理,比喻能 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 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 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 “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5.本题答同意或不同意,能自圆其说均可。如“同意”,文中“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见不能忽视“德”; 文中也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现代社会也是如 此,“德”是立世之本,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科学家、企业家,有才无德者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祸国殃民。 如某贪官利用其担任彭泽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负责管理职工养老保险款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侵吞 职工养老保险金 11.8 万余元,并违规为他人办理养老保险手续或者给予减免费用,先后收受他人贿赂共 计 4.1 万余元,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曰: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 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 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 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 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 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 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 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 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 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 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 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 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三、(2020·浙江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①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 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上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 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者师达而有材. 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则右重. 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行彰.矣 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2)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从选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答案】1.(1)同“才”,才能 (2)受尊重 (3)显扬 2.(1)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2)不 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3.(1)拜通达而又有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出身的尊卑、贫富;(2)努力跟从老师学习,接受理义。 解析:由第一段可以概括出第一个要点,由第二段可以概括出第二个要点。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的积累,还 有就是联系语境理解词义。(1)学者师达而有材:从师学习的人,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材: 同“才”,才能;(2)在右则右重: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重:受尊重;(3)德行彰矣: 德行就显扬了。彰:显扬。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教:教诲,教育;争:计较;道:理义,道理。(2)疾:快,迅速,引申为努力;魁士:贤 士;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尝有之也”,未曾有过这种情况。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 后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整合,把握并理解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要求分析概括作者认为应该怎 样做才能成为圣人。由第一段“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意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 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 显矣,德行彰矣”意为“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显扬 了”,所以要成为圣人,就要拜通达而又有才能的人做老师,也不计较他们出身的贵贱、贫富;由第二段“争 于道。上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意为“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 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全都能实现”,可见要成为圣人就应该接受理义; “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意为“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 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可以概括出要努力跟从老师学习才能成为圣人。 【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 人在,那么天下就太早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 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 显达了,德行就显扬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 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只有 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四、(2020·广东高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杨烈妇传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 会于陈。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 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 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曰:“县令 诚主也;虽然,岁满①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 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循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 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 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 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谁人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③。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驽、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 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 绛州太平县令。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至于辩 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固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 积,货财自若,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 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岁满:官员任职期满。 ②爨:cuàn 烧饭 ③陴 pí:城上的小墙,这里代城墙。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A.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又将盗.陈州 进犯 侵袭 B. 侃率之以乘.城 登上 C.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 “蜚”通“飞”, 流矢。 D. 不犹愈.于家乎 养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然,岁满则罢去 B. 无.长少必周而均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 C.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 D. 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4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A.县令诚主也 B.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C.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 D.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 )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 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答案】1.C 2.D 3.C 4.B 5.B 6.D 7.( 1)夺取将落入敌手的仓廪府库中的财物和粮食(夺取叛贼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重奖赏来激励 敢于死战的士兵(用优厚的奖赏来使用敢于拼死的勇士),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应该一起献出生命 来保卫城池(县城),怎能(忍心)失去自身(失去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解析】1.C 项和例句,拿东西给人吃。A 项,食物。B 项和 D 项,吃。这是一道词类活用的题目,此题主 要名词的动用,食有名词“食物”的意思,还有动词“吃”和“拿东西给人吃”的意思,注意区分。 2.愈:胜过。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并且考题选 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 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 D 对应的原文“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 前面有“与其”后面“犹”(还),比较的意思,所以根据文意应该译为“胜过”。 3.A 项,虽:虽然/即使。B 项,无:无论/不要。D 项,下:攻下/向下。C 项,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 此”,此题是是一道以虚词为主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虚词注意词性和用法,同时注意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和 词类活用的现象。 4.B 项和例句,宾语前置。A 项,判断句。C 项,介词结构后置。D 项,被动句。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 题目,注意文言句式的种类有判断、被动、省略、倒装,倒装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句,注意区分。 5.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 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没有“直接”对象是“杨氏” 性格特征是为将“深明大义”, 其中③⑥句不能表现“深明大义”,③是叙述李侃率众登城的情况, ⑥是作者就女子之德所发的议论。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6.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 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文章原文“侃遂忍之,复登陴”,选项“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 错误,曲解文意。 7.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 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财、食 ——落入敌手的仓廪府库中的财物和粮食,食——吃,死士——敢于死战的士兵,其——表示测度语气、 就一定,济——取得成功。(2)相与——一起;,致死——拼命,以——来,忍——怎,岂。各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 738 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进犯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 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来了,理当守卫;力量不足,死在这里, 也是忠于职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 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 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于死战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 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 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 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 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 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 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 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如 果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 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 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去优势,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朝廷下 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杨氏到现在还活着。 女人的德行在于,侍奉父母和公婆,做到恭敬顺从,与妯娌能和睦相处,对辈份低和年纪小的能慈爱, 而又不失掉自己的贞操,就算贤德的了。至于能懂得军事,明白攻守勇猛的道理的,这本来是公卿大臣们 都难以做到的。从用兵以来,朝廷优待表彰守御的大臣,凭借着高峻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的险固,像山一 样堆积的物质,和平时一样多的资财,带着头盔,穿着铠甲,背着弓箭逃跑的,不知有多少人!他们的勇气 不足以进攻,他们的智慧不足以防守,他们的忠诚不足以为国而死,放弃所守的城池逃跑的,大有人在啊! 他们是些何等样人?像杨氏只是一个妇女啊!孔子说:“讲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杨氏当得起这话了。 五、(2020·江苏房山高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后面题。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 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 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 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 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 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 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 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 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 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③,诏使人 扶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闻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道 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淡泊恬静。②远量:大量。③不任拜起: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④清蹈衡门:指隐居在家之 时。⑤令闻孔昭:美好的名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名冠州里——冠:位居第一 B.时亮崇修学校——崇:重视 C.有风吹君帽堕落——堕落:脱落 D.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示:告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 ) ①人无能间,乡里称之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③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 故应尚德之举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 不如孟嘉。 B.孟嘉曾担任太尉庾亮所部庐陵郡的从事,后主动辞职回家。不久,因庾亮要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孟 嘉凭着较高的名望和实才,又被改任为劝学从事的官职。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孟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 且正派。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因而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 分可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2)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语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 一 【答案】1.D 2.B 3.A 4.( 1)母亲健在,兄弟共相欢乐,一家人和悦欢快。(2)看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完全 不加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周在座的人为之赞叹 5.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原文标点: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 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解析】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 推断出其词义,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 项,示:摆出来给人看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所以选 D。 2.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明孟嘉“冲默”品性。①是说孟嘉孝敬长 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相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②表明孟嘉诚实。④是说凭孟嘉的名望 和才能,符合重视道德修养的职务。所以选 B。 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孟嘉与同郡的郭逊 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理解错误,应是孟嘉与郭立的名声相当,而郭逊的名声在孟嘉之上。从 原文中“时在君右”一句可知。所以选 A。 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 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 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在堂”“怡怡如”“请笔”“了”“四座”。 5.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 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 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注意“然”“已”的断句。 【参考译文】 孟君讳名嘉,字万年,是江夏郡鄂县人。孟嘉少年丧父,奉养母亲同二弟住在一起,娶大司马长沙桓 公陶侃的第十女为妻,在家孝敬长辈,兄弟和睦,无人能使他们柱互疏远,为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孟嘉 淡泊恬静,有气量,二十岁时,同辈人都敬佩他。同郡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当时名声在孟嘉之 上。他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平易旷达,认为自己不如孟嘉。郭逊的堂弟郭立,也是有才华有志向的人, 他与孟嘉同时代而名声相当,却常推崇佩服孟嘉。因此孟嘉闻名乡里,蜚声京城。 太尉庾亮是颖川人,他以皇帝舅父的身份和在国内的威望,担负辅佐朝政的重任,坐镇武昌,兼任江 州刺史。他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一次孟嘉下郡回来,庾亮召见,问他下面风俗好坏。孟嘉回 答说:“孟嘉不知道,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庾亮拿着拂尘尾掩口而笑。诸位从事离开后,庾 亮叫来弟弟庾翼并对他说:“孟嘉毕竟是有盛德之人啊。”孟嘉告辞出来之后,自己除去其从事的官名,就 步行还家;母亲健在,兄弟共相欢乐,一家人和悦欢快。过了十多天,孟嘉被改任力劝学从事的官职。当 时庾亮重视修建学校,选拔德高望重者为儒官,凭着孟嘉的名望和实才,所以符合这一重视道德修养的职 务。 孟嘉被推举为秀才,又做过安西将军庾翼府的功曹,还做过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 桓温的参军。孟嘉为人和气而且正派,桓温非常看重他。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所部参佐官吏全都到齐, 他的四弟二甥也都在座。当时下属官员都穿着军装,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桓温目示左右及宾客 不要讲话,以观孟嘉的举止。孟嘉开始并没在意,过了好一阵子起身上厕所去了,桓温叫人把帽子捡起还 给孟嘉。廷尉太原人孙盛任咨议参军,当时在座,桓温使人拿来纸笔,让他作文嘲笑孟嘉。文章写好后给 桓温看,桓温把它放在孟嘉的坐处。孟嘉返回坐处,看见嘲笑自己的文章后,便请求纸笔作答,完全不加 考虑,文辞超众卓越,四周在座的人为之赞叹。奉命出使京城,被任命为尚书删定郎,他没有接受任命。 晋穆帝司马耽听说了他的声名,要在东堂亲自召见孟嘉,孟嘉以脚疾为借口推辞不去,说自己不能担任拜 见的礼节,皇帝还是下诏命人将他扶入东堂相见。 孟嘉在州府随顺和气,只是凭着自己的正直和顺而待人接物罢了。家中没有闲杂的客人来往,遇到内 心有所感触体悟,就超然驾车,径直去龙山,顾影痛饮,到傍晚才回来。后来孟嘉因病在家去世,终年五 十一岁。 赞语是:孔子曾说:“提高道德修养,增进业务知识,是想及时为世所用。”孟嘉以高洁的情操隐居柴 门之时,则美名远扬;出仕做官之时,则道德声誉很高。天道悠远而人命短促,没能终成大业,多么可惜 啊!仁爱的人必定长寿,这话岂不是说错了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