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6
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文言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 解答文言翻译题要准确译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虚词,还要正确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高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近年不单独设题,而放在文言翻译中考查;对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一直不单独设题,都隐含于翻译题目中。但这四个点都是文言文翻译的评分点。对文言实词、虚词,后面作专门讲解。这里重点讲解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果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和语句翻译的不通畅。近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经常涉及这一点,因此考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通过翻译和断句的方式进行考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的类型 例 句 “……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也”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字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 (三)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变式句的类型 具体情况 例 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谓语在前,主语在后 渺渺兮予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定语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介词结构后置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译文: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译文: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 译文:我总会有可以用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 译文: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译文: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 译文:民谚中说的“面颊与牙床骨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译文: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 译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抵抗拯救我们的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即时小练] 一、宾语前置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2014·高考重庆卷) 译文:这是区区小事,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答案] 有什么艰难(有何难)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 高考全国卷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不索吾)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高考湖南卷)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不能救我) 4.有滏阳人焦通……(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高考上海卷)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答案] 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弗罪之) 5.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2015·高考天津卷)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为曷) 二、定语后置 6.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2015·高考重庆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 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人有一良之方,一善之言)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汶汶之物) 8.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2014·高考湖南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答案] 跟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于孟祥交之缙绅) 三、被动句 9.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2014·高考四川卷) 译文: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当时与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10.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2014·高考江苏卷) 译文:至于老师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答案] 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 1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而你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燕王想跟你结交。 [答案] 被赵王宠幸 四、状语后置 12.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高考山东卷) 译文: [答案] 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来制止百姓。[勿以罪惧(民),勿以力止(民)] 13.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高考湖北卷) 译文:古代安葬,____________________,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柴薪把死者厚厚地裹住 用棺椁替换了这一习俗( 以薪厚衣之 以棺椁易之) 1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侯、秦伯派兵包围了郑国,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仪(以其于晋无礼) 五、判断句 15.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2015·高考重庆卷)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____________________,而找巫师太晚了。 [答案] 这是医生的失误 16.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2013·高考江西卷) 译文:有个姓华的先生,世代家居江北,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17.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 六、主谓倒装 18.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吾贫甚矣) 七、其他习惯用法 19.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2013·高考湖南卷)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恐怕不是办法吧 20.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现在我们要使他投降却反倒杀掉他的使者,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恐怕不可以吧 21.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高考重庆卷) 译文: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22.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概只有管夷吾了 二、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名词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谓语动词,构成“名+动词(谓语)”现象,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名词作状语。具体判断方法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不作主语,因为这个名词前有主语,那这个名词就用作状语。 类 型 举 例 翻 译 表状态 其一犬坐于前;天下云集响应;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翻译为“像……一样”的形式 表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翻译为“像对待……一样”的形式 表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事不目见耳闻, 翻译为“用(以)……”的形式, 而臆断其有无 “用(以)”有时也可以省略 表处所 廷见相如;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为“在(当)……”的形式 表频率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日饮食得无衰乎;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翻译为“每(天、年等)……”的形式 表层递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削月割;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翻译为“日益……”的形式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类 型 举 例 翻 译 名+名(代) 冠切云之崔嵬;左右欲刃相如 翻译为相应的动词,有时也可以附带上相关的状语,“冠”译为“戴着”,“刃”译为“用刀杀死” 能愿动词 +名词 云青青兮欲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能官能民 翻译为相应恰当、得体的动词,“雨”译为“下雨”,“水”译为“游泳”,“官、民”译为“做官、为民” 所+名 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罾”本意为“网”,这里是“用网捕(的)”的意思 副+名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不翼而飞;不毛之地 翻译为相应恰当、准确的动词,“雨”译为“下雨”,“翼”译为“长翅膀”,“毛”译为“生长(草木)” (三)名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其特点如下: 主 语……名 词(动词谓语)……宾 成为 (客观)使语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病”译为“使……病态”,“王”译为“让……为王”。 (四)名词用作意动 即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物。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其特点如下: 主语……名 词(动词谓语)……宾 是(当成)(主观)认为(把)语 翻译为“……认为……(怎么样)”或“……把……当成(什么)”。“宾客”译为“把……当成宾客(款待)”,“粪土”译为“把……看成粪土”。 (五)动词用作名词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一个动词的用法,使其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一用法,就叫动词用作名词。如:惧有伏焉;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翻译为“语境动词+相应的名词”。“伏”译为“伏兵”,“继”译为“后继人”或“继承人”。 (六)动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序八州而朝同列;外连衡而斗诸侯。 其特点如下: 主 语……动 词(谓语)……宾 发出 (客观)使(让)语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及物动词+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补式动词。“闻”译为“使……听到,传到”,“朝”译为“使……朝拜”,“斗” 译为“使……相斗”。 (七)动词用作为动 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产生这个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庐陵欧阳修自序其诗;帝感其诚;既泣之三日。 翻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被……(怎么样)”等。“死”译为“为……而死”,“序”译为“为……作序”,“感”译为“被……感动”,“泣”译为“对……哭泣”。 (八)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个形容词就用作了名词。如:吊有忧,贺有喜;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为“语境形容词+(补出的相应的)中心词(名词)”。“忧”译为“忧事”,“喜”译为“喜事”,“旧”译为“旧交情”,“远”译为“远方的国家”。 (九)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翻译为相关的动词,有词语关系的,要把词语关系体现出来。“善”译为“跟……交好”。 (十)形容词用作使动 即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必先苦其心志;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其特点如下: 主 语……形容词(谓语)……宾 具有 (客观)使(让)语 翻译为“……使(让)……(怎么样)”的兼语式,或“后补式动词”。“高”译为“抬高”,“苦”译为“使……痛苦”,“弱”译为“使……弱,削弱”。 (十一)形容词用作意动 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渔人甚异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其特点如下: 主 语……形容词(谓语)……宾 具有 (主观)认为语 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劣”译为“认为……低劣”,“异”译为“觉得……与众不同”,“耻”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事情)”,“美”译为“认为……美”。 所有词的使动用法都可以这样判断:主语使宾语发出了这个动作。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主语“臣”使宾语“之”发出了“活”这个动作。 [即时小练]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解析] 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亲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解析] A.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D [解析] A.名词作动词,出现龙;B.名词作动词,责备;C.名词作动词,处罚;D.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而相如廷叱之 A [解析] A.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B.名词作状语,向西;C.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解析] A.使动用法,使……跳舞;B.意动用法,以……为朋友;C.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使动用法,使……为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 D.将军身被坚执锐 B [解析] A.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削弱;C.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D.形容词作名词,铁甲。 三、翻译 近几年,文言翻译考查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皆涉及,而且重点也尤为突出,注重考查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推究和把握能力。而对句子的选择标准则是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或者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往往是高考翻译评分时的采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三大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两条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得到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三)文言文翻译的七种方法 所谓“留”,就是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以及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的专有名词。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1)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不译。例如:“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可译为“因此君子有终生无法忘记的忧心之事,却没有短暂的忧心之事”。 (2)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年号、帝国、国号、职务、典章制度和度量衡单位等。例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可译为“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3)成语可以保留不译。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可译为“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即时小练] 1.(2016·高考全国卷丙,T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可保留的词有:珪、吏部、雍。 采分点有:“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 译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白话中没有相当的词对译,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 例如:“登轼而望之”,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 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 再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只译其中的一个即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昼夜勤作息”,“作息”为偏义复词,其中的“息”无实义,不译。 [即时小练] 2.(2015·高考浙江卷,T2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可删削的词有:之。 采分点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 译文: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 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 (3)古今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崤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吾从而师之”可译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即时小练] 3.(2016·高考北京卷,T12) 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可替换的词有:“应”换为“应对”;“奉”换为“带领”;“归”换为“归顺”。 采分点有:除以上词语以外,句子缺少主语,结合语境要补充出“衡山之君”。 译文:(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带领自己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4. (2016·高考山东卷,T1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可替换的词有:“乃”,副词,却;“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 采分点有:“乃”“致”,固定句式“不……乎”,“过”。 译文: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百姓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所谓“增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即时小练] 5.(2015·高考四川卷,T1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可增补的词有:(己)才不及(人);亦(为)骥之乘。 采分点有:“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学习的人,联系《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知其意义;“患”,担心;“才不及”是省略句,(自己的)才智赶不上(别人);“希”,羡慕;“亦骥之乘”省略谓语中心语“成为”;最后一个“之”,代词,这;“伦”,同类。 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工匠染色时,先处理好底子,然后给它上颜色,底子处理好了,颜色沉积,染色的工作就完成了。学习也有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守信。君子能够在内端正自己的思想,在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有余力,就来学习学问,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 所谓“调序”,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译为“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可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 (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译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即时小练] 6.(2015·高考安徽卷,T7)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可调序的句子是: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采分点有:“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 “污自”,宾语前置。 译文:(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所谓“凝缩”,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分析:上面的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意思也相同。因此,可以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即时小练] 7.(2014·高考安徽卷,T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可凝缩的词有:趋谒、势要。 采分点有:“既”,副词,已经,在……以后;“趋谒”是动词,趋附巴结;“势要”指有权势,居要职,此处指有权有势的人。 译文: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世俗之人不敢到他的门前,贫穷的读书人有一点美德,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师时,用车子载着酒要和他交往的人,车辆堵塞了道路;他所到之处,跟从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所谓“贯通法”,就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 (1)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固若金汤的城池) (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做官的人) (4)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5)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 [即时小练] 8.(2015·高考山东卷,T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须贯通的词有:社稷。 采分点有:“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 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翻译示例] 【文段1】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留:隋军、辽、兵部尚书、高丽、俭、朱鸢主簿 删:无 换:伐——讨伐,时——当时,亡——逃亡,奔——投奔,坐——因……而被治罪,与——和,交游——交往,谪——贬谪 调:无 补:与(他)交游 缩:无 贯:无 译文:隋军征讨辽,当时兵部尚书逃奔高丽,高俭因为和他交往被牵连治罪,贬为朱鸢主簿。 【文段2】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 留:又、无所、卖大宅、买小宅、分 删:而 换:念——挂念,庇——庇护、依靠,乃——于是,以——来,处——居住,之——她,余——余下的,资——钱财,轻装——只带很少的行李,去——离开、上路 调:处之——使之处,让她居住 补:(己)轻装而去 缩:无 贯:无 译文:又挂念妹妹无所依靠,于是卖掉大宅,买小宅让她居住,分掉余下的资财,(自己)只带很少的行李上路。 四、文言文翻译“ 步骤” 第一步:读——联系语境明大意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第二步:审——字句落实莫疏漏 在通读以后,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第三步:切——翻译句子要得法 将所要翻译的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上文介绍的翻译方法逐一地加以解释。 第四步:连——连缀成句有条理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注意个别句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 第五步:誊——书写规范要清晰 在确认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解题流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译文: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译文: 第一步:读——联系语境明大意 找到要翻译的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翻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内容和范围。(1)句在第一段段末,前面交代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2)句在第四段段首,句后的内容是写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可见两人关系很不好。 第二步:审——字句落实莫疏漏 首先仔细阅读给出的文言文语句,且每个字都要注意,并找到得分点。(1)句的得分点主要是“坐”“系”“义”。(2)句的得分点主要是“厚”“衔”和省略的成分。 第三步:切——翻译句子要得法 逐字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在逐字翻译的过程中要联系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免翻译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悖。(1)句中“坐”是古今异义词,“因……犯罪”;“系”意为“拘禁”,含被动意味;“义”是意动用法,“认为……讲义气”。(2)句“厚”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交情好”;“衔”也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怀恨”。 第四步:连——连缀成句有条理 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翻译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要注意语序的调整及省略内容的补充。(2)句中“不往”前应补充主语“他”或“郭舒”。 第五步:誊——书写规范要清晰 将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试卷上,必须书写规范清晰。 [答案] (1)(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2)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因为这件事)对他怀恨在心。 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郭舒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名声,征召他担任别驾。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 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因为这件事)对他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第一步 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由名词充当, 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用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 “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半句的“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这句话是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其谓语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谓语前置。 [即时小练] 1.(2014·高考福建卷,T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译文: [解析]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住关键点。“君”是敬词,对人的尊称,您;“辈”是名词,相当于“类”;“……,……也”是判断句;“勿辱于县”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勿于县辱”。 [答案] 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洪武元年,闽中一带法令严厉苛刻,约束官吏的法律尤其严峻。害怕受征召服劳役的人邀请张祖剁掉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怀疑,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躲过去,指头剁去不能再长了,怎么能够剁掉它呢?”于是(张祖)躲出去藏了起来。不久,剁手指逃避徭役的事情被发觉了,朝廷下令逮捕这些人去戍守边疆。犯人们说张祖开始时与某人相约这样做。(于是就去抓张祖,)抓了许久也未能捕获。恰逢天象变异而被赦免,(张祖)才回到家里。屋里空无一物,到了(可以)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考虑到若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树立门户,于是决定学习儒学。这时,皇上下令拥有八顷以上民田的人家,要选儿子或者孙子中的一人去做小吏。县里的文书到了,张祖扔掉它不肯接受,手拿书卷激动地说:“我只能做个小吏吗?”县令告诉了按察司,(按察司)又下令让张祖前往,张祖坚决不肯到县里就职。使者仔细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 第二步 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找主语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句中的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此句中的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则该句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 [即时小练] 2.(2016·高考浙江卷,T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译文: [解析] “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 [答案]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秦始皇下令焚书,咸阳火烧得正盛。这里(琅嬛福地)藏有所有的书,并没有落下一字。书籍记载上溯到书契前,结绳记事时期也有记载。向前看伏羲那时代的事情,已是其后的事情了。海外有诸多国家,九州就如同一个黑痣。读过的书有三十车,只是天下书籍的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如同石彭与鸭子上的细毛,我的见识就像小儿一般。想再次进入琅嬛福地问一下老者,已找不到来时路,不能到达。回头再看石壁,只有杂草灌木。懊悔啊,一出琅嬛福地,只可念想,再也不能企及了。已经在这里住了约十年了,琅嬛福地或许会再次开启。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 (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况译为状语、补语、定语。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即时小练] 3.(2015·高考福建卷,T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 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译文: [解析] “岩”“川”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山岩上”“在河岸边”;“系”是实词,“束缚”。 [答案] 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为生计所迫来到宣城和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灌到他们的胸怀,来增加他们的奇特,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能把大自然的精神如实反映出来。假使让我在这里有一亩宅院、几顷田地,一边耕作,一边修养道德身心,深入钻研经籍并且撰写文章,胸中开阔通达,不受外物的侵扰,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小。(而我)竟然一年到头困苦不堪,向人索取衣食,有时在山水之间奔波,颠沛困顿,为贫困所迫,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为世俗事情所束缚,不能有一天宽闲自己的身心。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惧怕自己辛苦憔悴,(却)很害怕自己的神智纷乱,学问的积累、增进荒废停止,抱着远大的志向而最终一事无成。 第三步 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 (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该句中的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该句中的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的状语。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句子的谓语是“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①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 ②省略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之后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如“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中的“诟”是及物动词, 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宾语“句读”“惑”前置,“惟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即时小练] 4.(2015·高考全国卷Ⅱ,T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译文: [解析] “凶逆”是谓语“肃清”的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凶恶悖逆的人。王室,王朝,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 [答案] 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2.分析谓语 (1)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即判断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果主语承受动作,为被动句,谓语要译为被动意义。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谓语是“笑”,主语“吾”承受“笑”这一动作,“笑”应译为“被讥笑”。 (2)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中的一种。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谓语是“绿”,宾语是“江南岸”,“绿”属于使动用法,译为“使……绿”。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谓语分别是“登”“小”,宾语分别是“东山”“鲁”,其中“小”属于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小”。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谓语分别是“哀”“鉴”,“哀”属于为动用法,译为“为……哀伤”;“鉴”属于意动用法,译为“把……作为借鉴”。 [即时小练] 5.(2016·高考江苏卷,T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译文: [解析] “已”,结束、停止,可联系“学不可以已”;“还”是动词,回去,照应语境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景;“坠”是使动用法,使……掉落、坠落,可联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下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三年都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来到越州,凭吊张文恭,张文恭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哭泣,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祖父闷闷不乐,因为文洁听到嫉妒祖父的人说的话,谣传祖父近来开酒馆,不从事读书写作已经很久了,所以看到祖父就长吁短叹。这一日将要分别,(邓文洁)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坎坷,只是耕耘却没有收获罢了,读书学习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命制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文洁惊喜地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在世上扬名,哪里只是获得功名呢?张阳和的儿子大概可以永垂不朽了!” 3.看句末 (1)如果句末出现“介词+名词(代词)”的情况,有两种可能:①状语后置。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泰山”“于鸿毛”属于后置的状语,翻译时要将它们放到谓语“重”“轻”之前。②作补语。如“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中的“于堂上”,作谓语“坐”的补语。 (2)看句末是否有“也”字。如果句末出现“也”字,且是判断句,在翻译时就要加上“是”“不是”一类表示判断的词。如前面所举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时就要加上肯定判断词“是”。 [即时小练] 6.(2016·高考天津卷,T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译文: [解析] 坐,让……坐,使……坐。礼,礼待。“礼以客主”是状语后置。 [答案] 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喝过茶后,宗质问她的家乡和姓氏。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 为帮助考生加深理解,现举一个疑难句子用语法分析法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文段】……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 【注】 偾军:溃败的军队。 在要求翻译的画线句中,“遇偾军夺舟弃江中”一句翻译难度较大,可采用语法分析法进行翻译: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遇”“夺”“弃”。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第一个谓语“遇”是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 根据前面“确定句子的谓语”一步“特别提醒”中“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的提示,可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孙”。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1)找宾语。根据前面“找宾语”一步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的提示,分析后可知第二个谓语“夺”之后的词“舟”是名词,作宾语;第三个谓语“弃”之后的词“江中”虽然是名词,但这里省略了介词“于”,“于”字和“江中”构成介宾短语作“弃”的补语。补出省略成分后,句子应为“(孙)遇偾军夺舟弃(于)江中”。(2)分析谓语。第三个谓语是“弃”,根据前面“分析谓语”一步中“联系已找到的主语,判断谓语是否要译为被动意义”“联系已找到的宾语,判断谓语是否属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提示,分析之后可知主语“孙”承受“弃”这一动作,“弃”要译为被动意义,即“被抛弃”。 根据以上分析,这句话应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 整个画线句翻译为:(孙氏)遇上溃败的军队抢走了小船(并)被抛弃(在)江中,(她凭借)断木漂浮进入芦苇丛中的小洲,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题组一 对点练] 一、翻译下面的文段,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余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答: [答案] 译文: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人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又跟她一起织布。 加点词: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夜里,在晚上;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译文: (2)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译文: [答案] (1)(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2)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仁寿四年七月,高祖驾崩,隋炀帝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定,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他)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被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致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的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抢劫、杀人的人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的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遭受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出师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他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 [解析] 第(1)题,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第(2)题,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译为“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 (1)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对他礼遇厚重。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关羽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至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选自《吕氏春秋》)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译文: (2)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译文: [答案] (1)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2)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啊!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这块地方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来对弟子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应当立功后才受赏。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也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弟子赶快驾车,辞别后离开了(齐国)。孔子出身平民,官做到了鲁国司寇,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啊! 五、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权①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②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注】 ①权:孙权。②昭:张昭。 译文: [解析] 这是一个缘事说理的语段,翻译时,要把握语段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在把握语段大意的前提下,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答案] 孙权每次打猎,常常乘坐战马射杀老虎,老虎曾经冲上前来攀住马鞍。张昭变了脸色上前说:“将军这样做妥当吗?作为一个君主,就是说能够统率英雄豪杰,统领各位贤才,难道是所谓在野外追逐野兽,同凶猛的野兽较量勇武吗?如果一旦发生灾患,不怕遭到天下人取笑吗?”孙权向张昭表示歉意说:“我年纪轻,做事不能深谋远虑,因此愧对先生。”但(孙权)还是不能就此罢休,张昭虽然直言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 [题组二 综合练] (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 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阉尹、郡守、重臣、孙朝、程守训、陈保、室庐、坟墓”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万历年间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译文: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译文: [解析] 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 [答案] (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检举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言辞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荫封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