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情检测政治试题(必修)Word版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连云港华杰实验学校高二10月学情检测政治试题(必修)Word版带解析

连云港市华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高二政治试题(必修)‎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部分共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伹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 —般的世界观对生活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自发的,不成体系,而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项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A项观点错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但该观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C项不合题意;一般的世界观对人们的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的比较。‎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形成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 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情感”“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人类”等问题也挡在了人类的面前,促使人们从哲学层面去思考和回答。这表明 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B.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宄提供了指导 C. 具体科学在人类实践中逐步发展 D. 哲学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基本规律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具体科学对于哲学的作用,不体现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作用,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  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 ‎  另一方面,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 ‎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  差别之一。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  差别之二。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具体科学中的自然科学则不具有阶级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 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 思維和存在的关系 D.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详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观点均不是哲学基本问题,不合题意。答案选C。‎ ‎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答案】C ‎【解析】‎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不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唯物主义观点,B项不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是唯物主义观点,C项正确;“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5.朱熹认为:“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己有物之理,王夫之却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朱熹、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属于 A.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 主观唯心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朱熹的观点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而王夫之的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以朱熹、王夫之的观点分属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判断均不正确,不选。答案选D。‎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认识物质的 ‎①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的固有的根本厲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④它是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 ‎【详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①④两项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项观点错误;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不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点睛】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7.“水停百日生虫,人停百日生病。”这句话说明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水停百日生虫,人停百日生病”,表明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符合题意;材料观点强调的是运动的重要性,不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A项不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观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静止和运动的关系,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8.下列选项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C.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故C符合题意;.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4.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1)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3)坚持适度原则:)‎ ‎9.“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A.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答案】A ‎【解析】‎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已运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项题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A。‎ ‎10.瑞士“阳光动力2号”开启了太阳能飞机的首次环球之旅。该飞机不用一滴燃油,只使用单晶硅电池板,提高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一步探索,这说明 A.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B. 客观规律是以人的需要为转移的 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利用规律 D. 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控制和改变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瑞士“阳光动力2号”不用一滴燃油,使用单晶硅电池板,提高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了进一步探索,说明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A项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项观点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利用规律,还应该遵循规律和客观条件,C项观点错误;人不能控制和改变规律,只能遵循、认识和利用规律,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1.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项揭示了意识的本质;A项是从意识的形式上看;B项是从意识的生理机能上看;C是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正确选项为D。‎ ‎12.80多年前,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城。这表明 A.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昂扬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D.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C项符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没有体现意识的本质,也没有体现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A、B两项不合题意;人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该特点,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13. “天宫一号”卫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 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舟十号”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表明“神舟十号”的发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A项与题意不符;C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B。‎ 考点:意识的作用 ‎14.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穿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一方面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④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运动、变化、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①总体上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②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辨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2)区别:①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③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15.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头痛、身热,便一同请华佗看病,华佗检査后,却给他们开了不同的药。两个人引起头痛身热的原因不同,华佗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个人引起头痛身热的原因不同,华佗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两人回去按方服药,病果然好了”,说明根据各自病因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可以药到病除,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项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范畴,不符合题干设定的“唯物论启示”,A项不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的发展观,不是唯物论道理,B项不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无关,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16.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说法错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7.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详解】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通过把认识与实践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人的认识是否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观点均正确,但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与题意无关,不选。答案选C。‎ ‎【点睛】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18.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特殊阶段,李克强总理一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释放出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下列成语或俗语中,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蕴含哲理相似的是()‎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不行不至,不为不成 ‎③兼听则明,偏信则晡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强调实干的重要性,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内外部矛盾的关系,①项不合题意;“不行不至,不为不成”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②项符合题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的是看问题要全面,③项不合题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④项符合题意。答案选C。‎ ‎1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 无条件性 B. 客观性 C. 具体性 D. 主观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说法正确;真理是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C不是真理的基本属性,排除;真理是客观的,D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0.牛顿运动规律只有在宏观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旦进入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就必须让位于相对论力学。这主要说明 A. 真理是客观符合主观的范畴 B. 真理和谬误是对&的 C.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解析】‎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范畴,不是客观符合主观的范畴,A项错误;材料是想说明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转变为谬误,强调的是真理和谬误的转化,并不是要说明真理与谬误的对立,B项不选;“牛顿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项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表现在:首先,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就无所谓谬误;其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1.西方经济学家发现,因为要摆脱经济萧条的需要,所以经济萧条期往往又是重大科技创新的高峰期。这种现象表明 A. 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经济萧条期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走出困境,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深化了人的认识,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C两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A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准确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 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使发展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 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22.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生的真理性认识。这说明 A. 认识无限性、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B.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是惟一的 C. 由于观念、能力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D. 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B说法错误,应排除。真理具有客观性,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C说法错误,应排除;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D说法错误;故选A。‎ 考点:认识无限性、反复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认识无限性、反复性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23.央视《走近科学》播出的“解密评"UF0”,揭开了不明飞行物光临开封的真相,主持人说:我们(地球人)也许并不孤独,未來外星人是否会跟我们握手,暂时无法回答,但未来一定会给出答案!由此可见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总有一些秘密永远无法解答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过程 ‎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详解】人们当前对于“UFO”的认识很少,未来肯定有答案。因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将不断的认识一些新事物,解决一些疑惑,这体现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①④两项符合题意;②项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不选;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24.2012年12月12日,这个本没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普通日子,被很多网友誉为世界示爱日。这一天成了示爱表白、注册结婚的费金日子。这—观点违背了联系的 A. 多样性 B. 客观性 C. 主观性 D. 普遍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联系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C不符合题意,联系没有主观性。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实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待联系客观性的正确态度:联系是客观的,并不以为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实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关系,建立新的联系。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25.在智能互联时代,普通大众的小微创意也会引发蝴蝶效应,不断催生出大量的智能互联产品,甚至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明 A. 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 B. 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C.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D. 整体大于部分功能 ‎【答案】A ‎【解析】‎ 小微创意也会催生出大量的智能互联产品,甚至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主要表明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A项正确;联系具有条件性,不是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项不选;部分服从和服务于主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要分具体情况,在部分以无序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的情况下,部分功能可能小于整体功能,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26.崇启大桥通车后,进-步加强地区经济之间联系,推动长三角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说明 A. 任何事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着 B.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C.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 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崇启大桥是人实践的产物,通车后,进-步了加强地区经济之间联系,说明人们通过崇启大桥在原来两地已有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联系,这体现了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A、D项观点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2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古人的这段话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 B. 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C. 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 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捤事物的联系 ‎【答案】D ‎【解析】‎ 这句古语的意思是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治理好一方地区,也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制定长久的国家政策,一时的聪明也是微不足道的。启示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视整体,树立全局意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故选D。‎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类别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全局和全过程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 系 相互依赖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联系 相互转化 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整体相对于比它更大的场合,它就成了部分;部分相对于比它更小的场合,它就成了整体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8.漫画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B. 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 C. 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受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从漫画中我们看到木桶的板有高有低,水都流出来了,最后桶里水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我们可以知道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漫画里的水桶里水的高度最终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B项正确。ACD项表述正确,但漫画没有体现。‎ ‎29.从摇把电话、拨盘电话到数字键盘电话,从功能单一的“大哥大”到可以视频通话的3G手机。通讯工具的进步说明 A. 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B. 事务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 事物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并不是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A错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错误;通讯工具的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答案为D 考点: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30.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①③也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故选B。②反映的哲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选。④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点评:做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题中古诗体现的哲理,然后在选项中找出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选项。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或错误。‎ ‎3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错误 ‎【解析】‎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32.只要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答案】错误 ‎【解析】‎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故该判断错误。‎ ‎3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正确 ‎【解析】‎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3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题目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 ‎35.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在涉及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36.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睛】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②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对象。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37.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们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注意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而没有创新。所以该题说法错误。‎ 考点: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点评:熟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有助于学生对该题的解答,难度不大。‎ ‎3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一种发展,因为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比较运动、变化和发展:‎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2)变化: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即量变和质变。 ‎ ‎(3)发展:是一种上升的、向前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0.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错误 ‎【解析】‎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小题,共18分)‎ ‎41.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地处深山峡中的云南省独龙江乡。这里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为解决独龙族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启动对独龙江乡的整乡帮扶,鞍山基础设施,保护原始生态,发展绿色种养业,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推行职业教育全覆盖。2018年底独龙江公路隧道的全线贯通密切了独龙江乡与外界的联系。‎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独龙族代表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独龙族正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同全国人民共同迈向全面小康。”‎ 请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全面实现小康,—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正确性。‎ ‎【答案】①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我们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整体,看待中华各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部分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体,要重视局部的发展,只有每个民族都不掉队,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独龙族奔小康的故事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 ‎【详解】设问要求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全面实现小康,—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正确性。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首先,明确知识限定范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注意全面再现原理内容,并且把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分别结合设问的方向“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分析,一方面强调要立足整体,顾全大局,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整体;另一方面要重视局部,以推动全局的发展,只有每个民族都不掉队,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然后按照答题格式整理为完整答案即可。‎ ‎42.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并进一步探索人生的意义,追求“值得过的生活”。某校高二年级部分同学以“高中生的生涯规划”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调查研究】‎ 同学们设计问卷,就生涯规划问题对本校学生开展调查,部分数据整理如下:‎ 请综合表格信息,你能得出什么调査结论?通过调査得出结论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答案】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生涯规划,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或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学生生涯规划调查表为背景,组织两个小设问,检测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详解】‎ 设问要求分析综合表格信息,能得出什么调査结论?通过调査得出结论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此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概括图像信息时要做到三步走:首先要读表头,把握主旨。其次是是读数据,了解内容。读数据时要坚持纵向找规律,横向找差距的的原则。第三步是读小注,进行补充说明。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数据和图表信息,不难得出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生涯规划,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很有必要。第二小问,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睛】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四、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探究与分析,并将你的观点写下来。‎ ‎43.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2015年《政府工作拫告》提出,制定“豆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通俗来说,就是“互联网十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 当前,“互联网+”正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家居。一从最初的共享信意,逐步向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渗透,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模式。“互联网+”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互联网+”也不是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地方政府在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时,要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策略,以防决策失误。‎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将“互联网+”战略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互联网+”战略要充分考虑本地传统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互联网+”战略需要发挥正确的意识的作用,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智慧。‎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互联网+”战略需要按规律办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互联网+”战略需要按规律办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互联网+”战略的意义和如何落地为背景,组织设问,检测学生对唯物论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难度不大。‎ ‎【详解】本题要求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使“互联网+‎ ‎”战略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本题为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为唯物论。要使“互联网+”战略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首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互联网+”战略要充分考虑本地传统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其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用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改造世界,“互联网+”战略需要发挥正确的意识的作用,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智慧;最后,要尊重规律,“互联网+”战略需要按规律办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