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6份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市重点高中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 I 卷( 60 分) 单项选择题 30 题,每题 2 分。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参考消息 16 年 8 月 6 日报道,地质学家发现了 4000 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并对 废墟中发现的三名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 1920 年,当时恰好是中 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夏朝始于公元前 1900 年左右,而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 公元前 2070 年。据此推断 A. 因此夏朝应该建立于 1900 年左右 B. 在历史研究中地质学家比考古学家重要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 历史结论在历史的研究中将不断被质疑 2.子张问孔子: “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继周者”为 A.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国并行制 D .皇帝制度 3.孔子批评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反映 A.礼崩乐坏 B .分封制崩溃 C .井田制瓦解 D .百家争鸣 4.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转变的史实为 A.楚王问鼎 B .三家分晋 C .周公辅佐成王 D .秦灭六国 5.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 样划分依据 A.社会经济形态 B .地方行政组织 C .专制集权的程度 D .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6.钱穆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 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 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A.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 .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 .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7.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 “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 到自由解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 B .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D .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8.汉代以后儒学大家们惊呼“孟子后 , 千载无真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以后的儒学背离了孟子性善论 B .今文经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C.古文经学已失传无法找回孔孟思想 D .儒学已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9.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 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0.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 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11.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 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 逐渐瓦解士族门阀经济力量 12.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 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 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地方官员监督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3.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理论。 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 集体是一回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 B .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 D .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14.1215 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 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英国代议制是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有了宪政 D .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保护 15.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 “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 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说明 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16.公元前 494 年,大批平民由于受债务所迫,有丧失自由沦为奴隶的危险,奋而以激烈手段自卫。 他们以“撤离” (离开罗马)为武器迫使贵族接受承认平民政治权力的协议,创立了护民官制度。这是罗 马平民政治运动的开始。其反映 A.罗马平民以暴力的方式反抗贵族 B .护民官制度缓解了贵族与平民间矛盾 C.平民与贵族斗争推动自然法发展 D .平民政治运动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 17.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 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18.“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 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 .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19.有学者认为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旧瓶装新酒,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和原则性,下列最能体 现这一点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过程 B .迎立詹姆士二世女婿威廉到英国做君主 C.首相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多数党领袖接受君主任命才为首相 20.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 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 A.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 B .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 C.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 D .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21.1777 年 11 月 15 日,经过大陆会议反复讨论后,草案才得以通过,定名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 例》 (简称《邦联条例》 ),《邦联条例》成为 1787 年美国联邦宪法之前的一部国家基本法。 A.巩固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B.不利于各殖民地联合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C.有利于战争期间国际贸易 D.独立后巩固了美利坚合众国中央集权统治 22.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 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 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23. 184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 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24. 6 . 1917 年 3 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 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 .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25. 下表是 1853 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其说明 国名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中国 3.6 亿 人均 0.75 便士 1 洪都拉斯 14600 人 人均 934.5 便士 1246 A. 中国通商口岸开设的太少 B. 中国市场购买力很弱 C.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顽强抵制 D. 洪都拉斯工业水平高 2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 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 .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 .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27.陈旭麓先生说: “人们多注意 1840 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 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 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 1840 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其说明 1860 年代 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28.甲午战后,光绪帝不断“逼问御贼策” ,“言及宗社声泪并发” 。并提出要“痛除积弊,于练兵、 筹饷两大端” 。从 1895-1898 年戊戌维新光绪改革几乎一天也未停止过。说明 A.康梁上书变法正逢其时 B .康有为说服了光绪帝努力变法 C.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矛盾尖锐 D .光绪帝弘扬民族大义挽救民族危亡 29.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 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一任务完成预示着 A.国民党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 B .战略决战任务即将完成 C.渡江战役的形势已经成熟 D .土改运动将在全国开展 30. 17.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二战” 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 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第 II 卷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 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 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 不可避免。 2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 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 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 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 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 跟美国的群众运 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 ,他在《神曲》里写道: “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 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 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 但丁是近代早期 反对宗教的人文 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 “挖铁路” 行为,张海鹏教授说: “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 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 “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 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 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 义和团运动扑朔 迷离,难以洞察 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 请选择其中一 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32.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0 分)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 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 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 不可避免。 2 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 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 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 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 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 跟美国的群众运 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 ,他在《神曲》里写道: “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 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 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 但丁是近代早期 反对宗教的人文 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 “挖铁路” 行为,张海鹏教授说: “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 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 “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 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 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 义和团运动扑朔 迷离,难以洞察 真相。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络, 从唐后期到 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 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 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 注重平等的经贸往 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 自公元 1500 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 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 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 道路:从西班牙国王⋯⋯ ( 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 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 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 。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 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 及其原因。 (12 分)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10 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 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8 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30 题,共 60 分 1-5 DCABB; 6-10 DADCA; 11-15 DDBBD; 16-20 BBADB; 21-25 ADAAC; 26-30 CBAAD 31. (10 分)不当之处历史事实原因分析 材料一:不当之处:否定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及制约战争的因素大大增强。 (3 分) 历史事实:政治民主化(联合国)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 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 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 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 美、 俄、 欧盟、 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4 分) 原因分析:对材料的理解绝对化、教条化。 (3 分) 材料二:不当之处:把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群众运动等同看待是错误的。 (3 分) 历史事实: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 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 分) 原因分析: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3 分) 材料三:不当之处:但丁“反对宗教”这个论断不合理。 (3 分) 历史事实: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 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 (4 分) 原因分析:把材料中的“教会”等同于“宗教” ,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 文化背景中解读。 (3 分) 材料四:不当之处“义和团运动扑所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这个说法欠妥。 (3 分) 历史事实: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 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 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随着大量史料的出现,人们是能够洞悉历史事件的真相。 (4 分) 原因分析:解读材料时忽视了历史理解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3 分) 32.(30 分)(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 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2 分) 兴衰情况: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逐渐衰败。 (2 分) 兴盛原因:唐后期到宋朝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的应用等经济和科学技 术的繁荣、政府的重视;政府重视,唐朝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4 分) 衰退原因: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传统朝贡赏赐不计经济效益,倍偿 其价。 (4 分) (2)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并垄断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 分)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的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 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 面貌。(6 分) (3)背景: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渐加强; 国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 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 4 分) 认识: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全球政治、贸易格局不断变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 贸易之路, 一方面实现其通道价值即全球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实现战略安全即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 (答到互联互通方面给 2 分,答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给 2 分,共 4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24. 从血缘意义上说 , 受到祭祀的祖先应该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以后 , 人们在祭祀祖先时 , 祖先已 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周文王 , 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 规范 , 也成为公认的圣人 , 受到人们的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了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 加速了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2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 : “一种自觉的精神 , 亦终在 ( 宋代 ) 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 者, 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 , 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出现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26. 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 33 件借贷文书中 , 谷物借贷 23 件 , 约占 70%,货币借贷 10 件 , 约占 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 131 件借贷文书中 , 谷物借贷仅 24 件 , 约占 18%,货币借贷 107 件 , 约占 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 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 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2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 , 非正义的侵略 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 过程常被历史借助 , 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8. 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在 1892~1915 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 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表 1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 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 , 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 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 , 并提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 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 , 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 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 章和最优等奖状 A.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 29.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外曾出现过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 但有学者认为 : 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 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 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A. 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 B. 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 C.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30.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 议。但是, “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 “平行的国际代表权” ,对此,中国政府不 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31.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50 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马克思列宁 主义 新民主主 义论 中国革 命史 经济地 理 俄语 高等数学 基础 体 育 周课时 6 1 1 2 12 2 2 学期总 课时 132 22 22 44 264 44 44 A. 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 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 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32. 为保障财物的流转 , 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 答而订立的契约 , 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 , 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 , 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A. 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 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33. 卢梭强调 “在国家之中 , 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 , 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 ; 因为如果全体 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 , 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 一观点 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34. 布哈林说 :“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 , 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 , 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 路是不存在的 , 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 在“这样一个时期” , 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 实施五年计划 B. 取消自由贸易 C.建立集体农庄 D.允许利用外资 35. 下图漫画载于 2018 年 3 月 9 日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站 , 题目是《自筑壁垒》。 它从深层次说明了 A. 当今世界单极格局仍不可动摇 B. 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矛盾突出 C.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 D.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2.书写卷Ⅱ时请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本题规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框线无效。 3.41 、42 题为必做题, 45、46、47 为选做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 18 世纪末 , 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 69.8 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 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 , 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 其花费必不可少。 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频繁 流动 , 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 波助澜者。甚至 , 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 , 外出工作 , 即便是农民 , 服饰也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 而是逐 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 , 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 , 竭力追赶时髦 , 只有极少 地区的农民不作改变。反中世纪禁欲主义 , 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 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 , 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材料二 到 1912 年, 民国建立后 , 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 . 此后一段时间内 , 中国人穿什么 的都有 , 以样式论 , 有穿长衫、马褂的 , 有穿中山装、西装的 , 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 . 颇为滑稽 B 退位的溥 仪也穿西装 , 梳中分头 , 戴金丝边眼镜。 其实 , 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在服饰上近代化了 , 一些前 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 , 穿起了西式旗袍 , 配上瓢鞋丝袜 , 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 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 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 , 或许是习惯成自然 , 或许是无资添办 , 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 , 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0 分 42、( 12 分)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3 时间 中美关系 20 世纪初 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 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时 期 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解放战争时 期 美国推行反共战略 , 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 , 与国民政府签订 《中美友好 通商条约》。 20 世纪 50、 60 年代 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972 年 尼克松总统访华 , 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1979 年 中美正式建交 20 世纪 80 年代 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 然而 , 中美关 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 , 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 题上斗争不断。 20 世纪 90 年代 在 90 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 , 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 , 但依然 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 ——摘编自陶文钊著 《中美关系史》等 材料展示了 20 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 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 , 并结合所学 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 : 观点明确 , 史论结合 , 言之成理。 ) 12 分 45. ( 15 分) 【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以前 , 史书大都私家著作 , 而典籍掌故 , 藏于秘府 , 私人很难参阅 , 修一代之史却需要参阅大量 的资料。 私家修史容易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和利害。 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政府控制修史 , 才能统一思想 , 扫除分 裂割据的历史痕迹 , 多次劝诫大臣 “以史为镜 , 可以知兴替” , 把前代兴衰作为经验教训 , 因而格外重视修史。 唐太宗于贞观三年 (629 年 ) 开始设立史馆 , 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 , 并由宰相任监修 , 负责领导 , 又别 调他官兼任纂修 , 下设修撰、司直 , 从事编纂工作 , 号曰史官。从此 , 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大权由政府掌握。 “二十四史”中 , 有八部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 , 连续修史 , 使我国得以保存较 为完整的史料。 而宰相监修制度使史学更多向政治靠拢 , 由于政治压力或个人的喜好 , 史官秉笔直书的原则 往往受到挑战。 ——摘编自白寿彝 《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原因。 9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作用。 6 分 46. ( 15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 1898 年 3 月 6 日与中国所订条约 , 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 所有权名义及特权 , 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 , 放弃以与日本。 ——据《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 , 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 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 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 , 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 维护国家 权益的与会目标。 1922 年 2 月 4 日, 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 规 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 , 日军撒出山东 ; 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 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 , 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9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 6 分 47. ( 15 分) [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胜之 , 西汉著名农学家。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 , 大量农民丧失土地 , 流民问题严重。汉成 帝时 , 他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 ( 即关中平原 ) 地区管理农业 , 深入农业生产实践 , 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 气候和水利情况 , 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身为朝廷命官 , 时时想着农业丰收 , 惦着百姓 温饱 , 为此著《胜之书》。该书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 13 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 还有关于区田法、 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 , 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 , 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 学。唐贾公彦《周礼疏》说 : “汉时农书有数家 , 胜为上。” ——据《汉书·艺文志》等整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胜之成为著名农学家的时代背景。 9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评胜之的贡献。 6 分 参考答案 24—35 C B B B D A B B B B D C 41、(1). 差异 : 中国近代服饰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而改变 , 英国的则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 ; 中国服饰变 迁晚于英国 : 中国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 , 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 中国对传统保留多。 (8 分) 原因 : 中国 : 遭受外来侵略 : 近代化起步晚于英国 ; 近代工商业起步晚 , 规模有限 , 传统经济占主体 ; 传 统思想根深蒂固 , 进步思想影响有限。 英国 :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 民主化程度高 ; 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 思想解放运动 ,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7 分) (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 加深对西方的了解 ; 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 ; 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 播。( 10 分) 42、( 12 分) 示例 启示 : 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 19 世纪末 , 美国为谋求在中国的利益 , 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 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 , 日本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 , 中美结成反法 西斯同盟 , 美国在经济、 军事上大力援助中国 , 并在国际事务中扶持中国 , 提高中国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 中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尖锐对抗。 20 世纪世纪 60~70 年代 , 中苏 关系破裂后 , 中美两国为对抗苏联的压力 , 两国关系解冻 , 并逐渐走向正常化。 综上所述 , 近代以来因不同时 期国家利益影响 , 中美两国调整政策 , 使两国关系呈现时好时坏的发展特征。 45. 1. 原因 : 私家修史存在严重不足;政府力图以控制史书修纂来控制思想; 为了总结前代统治经验( 9 分) 2. 作用 : 有利于保存古文献 , 推动了史学发展; 有利于加强对思想文化控制; 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对后世的修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秉笔直书的原则受到挑战 , 影响史书的真实客观性。( 6 分) 46、1. 不同 : 凡尔赛会议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日本 , 由于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 , 山东问题 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规定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 , 基本解决了山东问题。 2. 原因 : 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 , 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五四运动以来 , 中国民族意识 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 47、1. 小农经济为主导;政府推行重农政策; 人地矛盾突出 ; 流民问题严重;历代农业经验的积累。 2. 总结推广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 ,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所著的农书有利于农业经验和技术的传承;注重调查的治学精神与心系民生的情怀 , 为后世树立榜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24.公元前 110 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 :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 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 推行的均输法 A. 保护小农经济 B. 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25.明朝初期,政府本着天朝大国对藩属国的“怀柔之意”,对各国贡使所携带的私物交易免征其税。弘 治时期规定:“凡番国进贡内国王、王妃及使臣等附进货物,以十分为率,五分抽分入官,五分给还 价值,必以钱钞相兼。”这种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 鼓励海外贸易 C. 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 实行闭关锁国 26.下表是根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的近代农产品出口情况一览表。该表反映 出近代中国 A.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深 B.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 C.占据国际贸易优势地位 D.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2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 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 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8.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军队在印缅战场浴血抗日的情景。早在 1942 年 1 月 2 日, 蒋介石就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 , 出任中国战区 (包括泰国、越南等国 ) 最高司令官 ,22 日, 罗 斯福又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 罗斯福时任世界反法西斯盟军最高司令 B. 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C.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一直合作抗日 29.促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025.4 亿公斤 495 亿公斤 14.55% A. 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30.东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及其文化虽披上了不同的外衣 , 其核心思想却都是以人为本。下列各项不能论证 这一观点的是 A. 愿人都尊“你” ( 神 ) 的名为圣 B.天地之间 , 莫贵于人 C.人是宇宙的精华 , 万物的灵长 D.人乃宇宙的中心 31.“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据此可知 , 美 国制定 1787 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规范政府权力 , 保障公民权利 C.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D.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利益 32.(2013·北京学业测试 ) 中华民国行政院挽美国总统罗斯福 : “为人类争自由 , 林肯与还 , 谁与匹者 ; 绎大 同之绝学 , 仲尼而后 , 意在斯欤 ! ”挽联中的“大同”思想主要体现为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措施 A. 复兴工业 B. 恢复银行信用 C.实行社会救济 D.调节农业生产 33.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的调查显示, 有 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 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民主要的络活动,离开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 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没有任何影响 34.有学者认为 :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 , 最直接、 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 , 相应的 , 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中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 是 A. 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35.英国某诗派思想家作品集中体现了对法国大革命的矛盾态度 , 对资本主义文明表示厌恶 , 竭力讴歌的是 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 风光。该诗派的创作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文学 B.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 现代主义文学 D. 无产阶级文学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 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考工记》多被认为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 动制度的书籍。该书开宗明义:“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 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 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于此同时,墨家、农家等设学收徒传授技艺,在《管子》《荀子》 等书中关于职业技能传授也有着“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 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的记载。 材料二 在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下重要节点。 1862 年《莫雷尔法案》 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 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 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1917 年《史密斯——休士法》 开始着手建立军事职业教育体系。 20 世纪 40 年代 军事产业职业教育中受训人数达 986055 人。 1982 年《合作训练法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与私人和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制定的职 业训练法案。法案强调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 业培训。 1994 年《 2000 年教育目标》 提出了每个美国成年人必须要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必备的知 识和技能,并有充分的能力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和 责任。 (1)指出《考工记》中的经济思想与商鞅经济思想的不同(4分)。概括当时职业技能传授的主要方式(5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8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职业教育的认识(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关于中国现代史的起始时间 ,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定中国现代 史即是 1919 年至 1949 年的中国史。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 , 认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应是社会形态 ,“从 鸦片战争起 ,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中国社会性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 义革命 , 这 110 年的历史应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 , 叫做“中国近代史”。他们主张中国现代史应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开始。 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再次展开讨论。 主要观点仍是上述两点 : 一是主张从 1919 年五四 运动开始 ; 二是主张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此外 , 还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 , 认为中国现代史 应从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 ( 或从 1911 年辛亥革命 ) 开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简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史起始时间的观点。 ( 要求 :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 观点明确 , 史论结 合)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 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3.( 10 分) [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 ] 2019 年春节黄金周期间, 三亚共接待游客 99.65 万人次, 其中过夜游客 83.32 万人次 (占全省 37.8%), 同比增长 1.08%;一日游游客 16.33 万人次(占全省 4.5%),同比增长 14.53%。河南、北京、河北、广东、 四川、黑龙江、浙江、湖北、山东、重庆成为春节期间出游三亚的前十大岛外主要客源地。受调查的游客 中,家庭月收入在 8000 元以上的占 62.58%。旅游方式方面,游客散团比例约为 85:15,在散客中“自由行” 占 46.21%。(注:自由行是一种自主旅游方式,即非团队散客自主规划交通、住宿、景区游览、餐饮等, 不需要导游和领队。 ) (1)根据材料概述春节期间三亚接待游客的特点。 (4 分) (2)分析春节期间三亚“自由行”游客占比较高的原因。 ( 6 分)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10 分) 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自 20 世纪 80 年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 1991 年,长江江豚数量有 2700 多头,但到了 2018 年 7 月,仅剩 约 1012 头,并正在以每年 5%- 10%的速度减少。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 10- 15 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 10 分) 45.( 本题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 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 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 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 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 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 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6分)。 46.( 本题 15 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谴责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 早期超现实主义 ) 是 1916 年至 1923 年间出现于法国、 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他们仇恨 这场战争和产生这场战争的精神世界⋯⋯ 材料二 对法西斯战争的控诉 1937 年, 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 , 毕加索画了《格尔尼卡》以表达对法西斯暴 行的强烈抗议。 ⋯⋯画面中公牛象征强暴 , 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 , 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 的右边 , 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 , 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一切 , 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油画《日本 731 部队活体实验》 : 手术台上的少女痛苦万状 , 唯一能挣扎的手指已在手术台边缘抓烂变形 ; 一位日本军医用锋利的手术刀割开少女的胸部 , 进行器官摘取⋯⋯面对沾染鲜血的日本军刀 ,20 多双惊恐 的眼神闪现着绝望⋯⋯该画强烈谴责日本侵华 731 部队惨无人道的罪恶 , 告诫世人不能忘记那段屈辱悲壮 的历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德国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的原因。 如果由你为油画 《日本 731 部队活 体实验》做解说 , 你会如何介绍 731 细菌部队(9分) ? 47.( 本题 15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 世纪后半期,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不加区别的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凭借内在的生命, 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后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他认为,人类 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 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 也是生存竞 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强者荣华富贵、弱者卑微贫贱都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自然 地严厉惩罚。同时,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斯宾塞的社 会政治思想在英美等国受到垄断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近代卷》 材料二 1897 年在其翻译的《天演论》中,严复同意斯宾塞所认为的自然进化是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 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 又不接受斯氏把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视为理所当然的强权逻辑。 他抱着 “唯我所需” 的态度⋯⋯宣扬的是 “适者生存” 的绝对性和 “与天争胜” 的必要性, 强调⋯⋯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 倘若昧于时势而无所作为,必将被淘汰出局。 —— 李宪堂《严复与 <天演论 >》 2. 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6分) 。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9分) 。 六诊历史答案 24---35 CCABC BABCB CA 41. (1)《考工记》主张工商与农业相提并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4 分) 方式:官府、私学和家族传承。 (5 分)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实用技术人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争需要培养训练军工人才; 20 世纪 70 年代 的社会经济问题,促使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演进,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素 养的提高相结合。 (8 分) (3)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立法保障相吻合; 提高职业技 能和提高公民素养相结合;政府承担和民间办学相结合。 (8 分) 42.(12 分) 观点一 : 中国现代史从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 ( 或从 1911 年辛亥革命 ) 开始。理由 :1912 年资产阶级建 立起中华民国 ,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结束了封建帝制 , 开始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划时代的事件之一 ; 从中国自身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看 ,1911 年发生的辛亥革命 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观点二 : 中国现代史从 1919 年开始。理由 :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 崭新的阶段 , 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将先进青年追求和探索救国 救民真理的历程 , 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 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 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 标志着国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观点三 : 中国现代史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理由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改变了中国历 史发展的方向 ,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新中国的成立 , 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统治 ,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 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 , 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 ,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45. (1) 背景:传统驿制凸显皇权 (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驿传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 (或延搁公务,隐瞒 漏报政情,不对民间开放等 );近代通讯技术的变化。 (9 分) (2)简评: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成立邮传部,新式邮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匿名寄信冲击了 朝廷政治结构;改革平衡多方利益,新旧体制混杂,改革具有艰巨性。 (6 分) 46.(1) 影响 : 战争在人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 ; 战争引发了民众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反思 ; 战争改变了人 们的思想观念 , 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日益高涨。 (6 分) (2) 原因 : 西班牙右翼势力与法西斯势力相勾结 ; 德意法西斯敌视西班牙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 ; 德意法西斯 欲控制西班牙和摩洛哥 , 以形成对法国的包围并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731 部队简介 :731 部队是日 军在东北成立的代号为 731 的细菌作战部队 , 其目的是大量研制和生产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传染病 菌 , 从肉体到精神上摧毁中国人的抗战意志 , 以加速战争进程 ; 为了迅速有效地研制细菌武器 , 日军惨无人 道地进行活体实验 ; 日军的兽行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警惕与反思。 (9 分) 47. (1) 观点:人类社会具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进化通过自然选择实现政治自由是人类 自然选择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6 分) (2)影响: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瓜分世界提供理论依据,助长国际军备竞赛;促进弱小国家民族觉醒和 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滋生民族优秀论和种族灭绝政策。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试卷 -- 历史 24. 孔子本无禁欲思想,宋儒却将之阐发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康有为却附会成 “托古改制”。这些现象 A. 否定了孔子对儒学的贡献 B. 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 C.推动了传统儒学健康发展 D.有利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25. 东汉崔竇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 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A. 相权强化专制强化 B.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朝廷权威危机重重 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26.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绘画艺术,它“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 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景”。这种绘画艺术 A. 与科举取士制度密切相关 B. 是市民阶层审美发展的结晶 C.典型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 D.有利于推动传统书法艺术产生 27.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 颇有君子之行”。 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28. 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 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 办,扭亏为盈。 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 B. 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 C.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 D.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9. 右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 不足惜》 。漫画中左下方之 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 字样。该漫画 A. 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之时 B. 主要批判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 C.鲜明讽刺了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丑陋嘴脸 D.见证了群众运动下民族觉醒的历史事实 30. 中共重新印发 1933 年制定的 《关于土地斗争的一些问题的决定》 等文件, 坚持“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新发布的土地文件则“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一八 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亍 A. 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边区 B.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陕甘宁边区 C.解放战争时期的新解放区 D.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 31. 在 1981 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 48 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 28 家,占 60%。 香港、 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 引起西方企业 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 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 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32. 公元前 454 年,罗马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 罗马平民获得立法主导权 B. 共和制下罗马公民矛盾激烈 C.罗马贵族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D.成文法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 33. 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 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 100 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34.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己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 脚踢幵,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 ?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 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35.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 “恐怖主义”, 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 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 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 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A. 两极格局 B. 国际恐怖主义 C.国际政治旧秩序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款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 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误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 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 . 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竟争胜负的踢法外, 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 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 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 、《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 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 19 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 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 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則和纪律的习惯, 激 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 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 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 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 社会上各类体 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 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3 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4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 并就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5. 【历史一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明代云南、责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 . 明初年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 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 知县等,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 . 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 人民 . 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孔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 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 土归流 . 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9 分) 46. 【历史——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当德国敗局已定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 1945 年 2 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 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 会议决定在德国 投降后,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置管制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达成了关于波兰的疆界 和政府组成的协议 . 为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以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的联合国。为争取苏 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美苏秘密缔结协定,其条件包括维持外蒙古的现状,苏 联在大连港拥有特权、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9 分) 47.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汤寿潜( 1856 — 1917 年),浙江萧山人。 1892 年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但他却多次辞官。他较早认识 到交通与国家富强有密切关系 .1905 年汤寿潜担任商办浙江铁路公司总理,积 极筹措资金,赶工造路。 1909 年完工的沪杭路工费之低,工程质量之高,为中外所公认。鉴于当时英国等国凯親东南地区路权, 汤寿潜主张废除与英国签订的《苏杭雨铁路草约》 ,收回自办,以期中国“东南之国防从此巩固”。面对 清政府邮传部提出的借款修路,汤寿潜坚决抵制,并弹劾时任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结果却被清政府革去浙 路总理职务,清政府仍与英方签订借款合同 . 汤寿潜遵旨辞职,不干预路事,并听父命远游。汤寿潜冒死 护路 斗权责的精神激励了浙江绅民,浙路风潮更加风起云涌,迫使邮传部最终废除草约,有利地促进了 全国商办铁路运动。 (1) 根据材料,概括汤寿潜围绕收回浙路权利而开展的主要活动。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寿潜的上述活动。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历史 第 I 卷 24.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 ; 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 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25.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6. 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 1106 年州试录取率为 3% ,1190 年下降为 1.3%,到 13 世纪仅为 1%。这一现象说明 A.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B. 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 C.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27. 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 期统计表 ( 单位 : 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A.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28. “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战争” A. 导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客观上有利于“短暂的春天”出现 29.1937 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 14.71 亿元, 1939 年增至 25.78 亿元。政 府还从国外购得五 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 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B.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0.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生产资料在进口中所占比重年均达到 92.36%,高于经济 恢复时期年均 84.7% 的水平;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仅为 7.64%,较经济恢复时期的 15.3% 有较大下降。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经济发展加大消费资料供给 B. 经济建设深受外来模式影响 C.生产关系变革减少进口需求 D.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已经打破 31. 市场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 : 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 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 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 划。这表明我国 . A. 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 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32.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 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与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非所有人为其 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 A. 使用伦理原则进行司法判决 B. 体现善意与公正的诚信观 C.将诚信原则技术化融入法规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 , 33. 有学者认为 , 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 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 人当作偶像崇拜的。两者 A. 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B. 有利于思想解放运动发展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 D.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34. 《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A. 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 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35.2000 年 4 月,七十七国集团自 1964 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 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 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 A. 区域绎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经济全球化深人到亚非拉国家地区 C.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 D.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 第Ⅱ卷 ( 一)必考题 : 共 135 分。 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尚书 ?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 . 释训》曰: “善父母为孝”, 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 不敬,何以别乎 ?” 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 ' 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 老者信息等。国家实 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2015.1 材料二 : “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 导地位的” ( 《欧洲家 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 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 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 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 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 19 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 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 ,1896 年 公布的《德国 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 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 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 1928 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 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 50 岁、公务人员年满 60 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 短计算。 1943 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 细规定。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 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17 分) 42.(12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 1837 年登基, 1901 年去世,在位 60 余年。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 时代。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部分大事: 公元 1840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 公元 1840-1842 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 公元 1846 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 公元 1851 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公元 1852 年 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公元 1854 年伦敦霍乱大 流行,后被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有关; 公元 1857 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公元 1859 年英国 C. R.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 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 公元 1860 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 公元 1862 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 公元 1868 年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 公元 1872 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 的开端; 公元 1890 年英囯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 公元 190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 : 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 二)选考题 45.(15 分)【历史——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 世纪 90 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 1993 年,国务 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实行少数 毕业生由囯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 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 业办法。 1994 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 提出, 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 奖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 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1997 年 3 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 业工作暂行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 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1998 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供求 市场的调节对 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 此后, 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行运作。 在新的就业体 制下, 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业。 ——摘编自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高校就业制度改 _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 6 分) 46.(15 分)【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初肯尼迪上台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外 政策,提出“和平战略” 计划。其基本内容包括 : 寻求与苏联对话。既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又认为对苏政策应坚持 在对抗中寻求某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有限的合作 ; 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要有实施的 具体计划,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特别强调经济技术援助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 界扩张,实施和平队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 带”。 ——摘编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计划的原因 (8 分 )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肯尼迪“和平战略”计划作用的认识。( 7 分) 47.(15 分)【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耶律楚材( 1190 -1244) ,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 他“三岁而孤”, 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 “以 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 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 : “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 儒,言释而行儒 , 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 程度 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 / ‘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 偏任武夫 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 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 一贤相。 ——摘编自梁慧《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9 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历史 24.C 25.B 26.C 27.A 28.C 29.B 30.B 31.D 32.C 33.B 34.A 35.D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 (一)必考题: 41. (25 分) (1 )( 8 分)特点: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国家对 养老的重视;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学者 ( 尤其是儒家 ) 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 任答四 点 8 分) (2) (17 分)差异 : ①西方 : 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服务为主;养老 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保障。 (4 分) ②中国 : 受尊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务;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 (4 分) 变化背景 : 西方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探 索。 ( 任答三点 6 分) 认识 : 民国时期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一些立法保障;但这 种转变受制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 , 既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 执行。 (3 分) 42. (12 分)示例 : 论题 :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发展的全盛时期。 (2 分) 论述 : 经济 :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 进程 ; 政治 : 宪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对外政策 : 英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 使亚非拉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 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 界市场 , 客观上给亚非拉国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8 分) 因此 ,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政府通过推进工业化 , 采取相关内外政策 , 使英国进入全盛时期。( 2 分) ( “示例” 只作评卷参考 , 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二)选考题 45. (15 分) (1) (9 分)背景: 90 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 能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每点 2 分,共 6 分) 内容: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3 分) (2) (6 分)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 的发展等。(任三点 6 分) 46. (15 分) (1) (8 分)原因:美苏冷战形势加剧;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20 世纪 60 年代初,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 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8 分,答出 4 点即可。 ) (2) (7 分)认识: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7 分,任意 3 点即可 ) 47. (15 分)( 1)( 6 分)措施:推荐儒士入朝做官;振兴儒家,进用士人;建议修复孔庙、整理经 典。(满分 6 分,每点 2 分) (2)( 9 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强调“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 2 分)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元朝倚重武人的弊端; 扩大了统治基础, 客观上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得 5 分) 但主 观上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2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 求的。 24. 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 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 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 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 C. 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 D. 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 25. 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 " 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 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各个阶层的道德精神气质 B.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C. 加强道德教化以实现治国安民 D. 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26 下表是 1960-1980 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 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 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 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27. 为保障财物的流转, 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 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 答而订立的契约, 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 契约便不成立。 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 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A. 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 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28. 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 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 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 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 为了 A. 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 B. 推翻中体西用学说 C. 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 坚持文明优越理论 29.1624 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 ,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 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 14 年的独占保护。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 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D.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30. 下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某刊物登载的漫画《鹊巢鸠占》 。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 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B.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开始觉醒 C. 是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恶果 D. 推动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实现 31.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 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 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 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为此, 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32. 晚清时期,“农村共同体松散了:宗族内部互相救助的组织的活动范围缩得更小了⋯⋯社会机构受到 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开始逐渐瓦解”。据此可知 A. 清廷覆灭导致传统社会湮灭 B. 政治制度改革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C. 民众起义难以维持社会稳定 D.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农村开始瓦解 33. 下表为 1957 年至 1962 年中国高等教育部向海外派出和回国的留学生人数统计。 由表可知当时留学教育 A. 选择机制比较严格 B. 学习内容比较单一 C. 深受外交环境影响 D. 以官派留学生为主 34. 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 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 A. 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 C. 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35.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 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 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A. 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 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 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 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第 II 卷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4 题为选考题,考生 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道家著作《庄子·天下篇》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閤而不明,郁而不发”, 虽然内圣外王是由道家最先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 “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 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 “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 社会领域, 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 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 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統一。儒家很重视人的社会本性,荀 子说:“人生不能无群。”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无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内圣外王”的理想 人格,是建立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然而这个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 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当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时,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儒家“内圣外王”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思想,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那么怎么才 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这就要将这种道德思想与国家政治相结合。才能把这种道德思想落实到现实之中。 这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最好的例子就表现在儒家的“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观点上。 孟子说: “其 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认为个人修养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 的核心思想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 积极有为 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三 在东西方文化中, “内圣外王”与“哲学王”是两个绕不开的概念。 二者发轫早, 源流长, 影响深远。 “哲 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念, 也是柏拉图一生的信念。 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这一乌 托邦愿景,影响一代又一代西方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較乃师更为现实,但是也没有绕过“哲学王”⋯⋯谁 可以“内圣外王”, 谁能成为“哲学王”?柏拉图将除去哲人、 知识阶层以外的阶级排除在权利中心以外, 认为“哲人”是少有的,只有具有伟器的人方可为之,毫无疑问,这是精英主义。由精英统治“庸众”。 东方则不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无所谓贤或者不肖,是不为非不能,不仅告诉你可以成为 智慧人,而且告诉你方法,比如慎独修身。所以东方无所谓精英,只有士大夫,不是坐而论道脱离群众, 而是引导群众,发智明德,使努力向学,大家一齐动手,最终天下大同⋯⋯ ——摘编自《联合参谋学院》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表现“内圣外王”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内圣外王”思想的特点与柏拉图的主要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内圣外王”思想与“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选考题:共 25 分。 43.[ 地理一一选修 3:旅游地理 ] (10 分) 近年来,河北省威县将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借助当地农业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 旅游扶贫新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游、休闲游、采摘游,打造美丽乡村旅游文化,加快脱贫步伐。左图为 2017 年 9 月 10 日,游客在河北威县东夏官葡萄小镇观光游览照片。右图为威县交通区位图。 评价威县发展特色乡村游的条件,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44.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 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 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 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 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 ,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 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入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历史参考答案 24.C 25.C 26.A 27.B 28.A 29.C 30.C 31.C 32.C 33.C 34.D 35.D 41. 答案: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辛亥 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共和、约法、民 主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 1954 年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20 世纪 90 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 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 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 的探索与实践,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计划经济体制下, 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 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1978 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 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 1992 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 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 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 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 50 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 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42. (1)朱熹主张“存大理、灭人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知行合一”,晚年提出了“致 良知”的学说。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又将儒家的“内圣”转问“外王”。顾炎武力主求知与修养, 学与用的统一亦即“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主张学以致用。黄宗義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并且 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凸显了“外王”理想。 ( 2)特点:“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内圣外王”道德与政 治的统一;“内圣外王”体现了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回答两点即可) 。 贡献: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书中他根据智慧而不是出身把每一个人明确 分工,有正义感与理性的“哲学王”统治国家;鼓励人们独立思考;重视教育,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 (3)“内圣外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士大夫阶层崛起;经济上井田制逐渐 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形成;思想上产生诸子百家,他们代表不同阶层宣扬自己的主张,抨击其他学派,形 成百家争鸣局面,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开始形成。 “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政治上城邦体制,民主政治繁荣;经济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 上从对神的敬畏与崇拜到关注人与人类社会生活,人类的精神觉醒,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44. ( 1)措施:整顿漕运;平抑物价。原因:安史乱后唐廷关中地区急需江南物资;安史乱后唐廷经济凋 敝税源枯竭财政困难。 ( 2)意义:降低了漕运运输成本保障了漕运安全,提高了漕运效率促进了物资流通;打击了囤积居奇调 控了物价;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重振了中央权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