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苗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社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全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滋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 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须的,是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的观点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答案】1.D 2.D 3.B ‎ ‎4.(1)采用引证法。本文谈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文中引用了先秦诸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大学•礼记》中的很多名言警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 ‎5.(1)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2)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3)敢于担当,奉献社会;(4)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5)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7)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错,材料一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 B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C项,“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比较。‎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说法错误。材料三说“评判幸福固然很难”,因此说“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并不现实。‎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ACD三项谈的都是对资源的占有,不是真正的幸福。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题干是“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大量运用了例证法,先后列举了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名言,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设置了三个小分论点:①“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乐两个方面来审视幸福,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精神快乐这一方面;②“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对于幸福真谛的探寻,文章先从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列举了幸福有着的内涵,再到结合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的关系,最后得到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的结论。层层深入,论述很有条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出答题区间。材料一在第二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三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四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可以得出,幸福就是享受到社会公平、自由;据“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可以得出幸福就是手中的权利能够约束政府的权力。‎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 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着,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像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宝钗又掷了一个十六点,数到探春,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 竹篱茅舍自甘心。‎ 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 只恐夜深花睡去。‎ 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コ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蘼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说着大家吃了三口,以充三杯之数。麝月一掷个十九点,该香菱。香菱便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那面写着一句诗,道是:‎ 连理枝头花正开。‎ 注云:“共贺掣者三杯,大家陪饮一杯。”香菱便又掷了个六点,该黛玉掣。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 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便掷了个二十点,该着袭人。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众人笑道:“这一回热闹有趣。”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芳官忙道:“我也姓花,我也陪他一钟。”于是大家斟了酒,黛玉因向探春笑道:“命中该着招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笑道:“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他一下子。”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说的众人都笑了。‎ ‎(六十三回节选)‎ ‎6.选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袭人抽到的“桃红又见一年春”,暗示了袭人以后会迎来她生命的“第二春”,最后会放弃侍妾身份,离开宝玉,再嫁蒋玉菡。‎ B.李纨抽到的“竹篱茅舍自甘心”,是对李纨亡夫后寂寞寡居生活的写照。槁木死灰般地度过一生,到老临死时才挣得一顶“珠冠”,一件“凤袄”,也够可怜了。‎ C.史湘云抽到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进一步品味,还有更深的意味:湘云开朗活泼,陶醉于青春的欢乐之中,对未来的厄运毫无思想准备,因此“香梦沉酣”又是对她的惋叹。‎ D.大观园原是为元春晋封贵妃后省亲而修建的别墅花园。元春省亲后,为了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特下谕令妹妹们进园入住,因而大观园是一个纯粹的“女儿国”。‎ ‎7.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特别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用各种花卉暗示几个人的命运。行酒令时,宝钗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时好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宝钗皇商之女的身分。‎ B.探春是雪芹所喜爱的人物之一,群芳谱中她拟为杏花,花名签子是“杏花--瑶池仙品”,诗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必得贵婿”诸语。(此句诗出自唐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丘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首诗是高蟾落第后所作,自比芙蓉,对既得沐皇家雨露的碧桃和居日边的红杏表示羡慕。 “日边”,“倚云”都有离乡远嫁外邦皇室之意,与判词中“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呼应。曲中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也是这个意思。‎ C.《红楼梦》中,薛宝钗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与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D.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牡丹亭》,读后被深深打动;但这种描写自由爱情的作品当时被认为是不正经的杂书,因此黛玉被发现读过此书后羞得满脸飞红。‎ E.《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除了王熙风、史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和薛宝钗外,还有李纨、秦可卿、妙玉、薛宝琴。‎ ‎8.阅读下面小语段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中贾府大老爷贾赦想收一个漂亮丫鬟为小妾,不想那丫鬟却说:“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不想那丫鬟却说……”‎ 这丫鬟名字叫什么?这件事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 ‎ ‎(1)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 ‎9.‎ 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的行酒令中,林黛玉、薛宝钗各占得什么花名?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 ‎【答案】6.D 7.DE ‎ ‎8.(1)名叫鸳鸯 (2)性格坚韧(刚烈)、洁身自好(不攀附权贵) ‎ ‎9.(1)林黛玉占得芙蓉。芙蓉清丽、纯洁动人,作者将林黛玉喻作芙蓉,暗指她有如出水芙蓉般纯真的天性、美丽、孤傲。‎ ‎(2)薛宝钗占得牡丹。牡丹端庄、典雅,象征富贵,有大家闺秀之感,薛宝钗就和牡丹一样,大方端庄,追求富贵,与林黛玉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因而大观园是一个纯粹的‘女儿国’”错。贾宝玉也住在大观园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牡丹亭》”理解错误。黛玉从宝玉那里得到的不是《牡丹亭》,而是《西厢记》。‎ E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除了王熙风、史湘云、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和薛宝钗外,还有李纨、秦可卿、妙玉、薛宝琴”说法错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没有薛宝琴,而是巧姐。‎ 故选DE。‎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题干中问的是“这丫鬟名字叫什么?这件事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这是考查考生对这一文本的情节的识记和解读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调动平时所读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识记,对情节进行描述。熟读名著,明确这个丫鬟是鸳鸯。‎ 鸳鸯是很明确自己要什么的,而且鸳鸯是不愿意嫁给大老爷的。要不然贾母死后,鸳鸯也不会自杀了。由“我这一辈子莫说‘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可知,鸳鸯洁身自好;由“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可知,鸳鸯性格坚韧(刚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 花名:薛宝钗,牡丹;林黛玉,芙蓉。原因:薛宝钗,牡丹象征着富贵安康,薛宝钗是四大家族之薛家的后人,故富贵有之,且薛宝钗身体康健(可能较胖,贾宝玉曾比之与杨妃),艳压群芳,因此占得牡丹。林黛玉,芙蓉,“花之君子者也。”清高、寂寞、柔弱。正如黛玉:寄人篱下,且体弱多病,故柔弱;才貌双全,不拘于世俗,故清高;大观园中众人皆有亲戚在身边,唯她没有,故寂寞,因此黛玉占得芙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勉、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 为腹稿/‎ B.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祥道上书自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诛,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14.问答题: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B 11.C 12.C ‎ ‎13.(1)高宗大怒:“这是想要诸王们相互构陷(挑拨诸王们的关系)。把他斥退出府。王勃被废黜后,客居在剑南。‎ ‎(2)事先已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 ‎ ‎14.(1)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2)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3)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4)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精思”是“精密思索”的意思,是一个偏正短语,不能分开,是用来解释王勃写文章的情况特点的,排除AC两项;“引被覆面卧”是“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的意思,是解释他睡觉的状态的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及寤”,“及”等到,往往是句子的开头,所以排除D项。‎ 故选B。‎ 句子翻译: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说法错误,“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江西的庐山”是“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之一。‎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错,曲解文意,原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译为“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是“定稿二十五篇”而不是“补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是”,这;“既”,……以后;“废”,被废除,被动句式;“客剑南”,客(于)剑南,省略句;‎ 第二句得分点:“宿”,事先;“因”,于是,就;“莫”,没有人;“当”,担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题干是“结合文本内容,你认为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有哪些”,性格决定命运,回答本题,需要我们通读全文,了解王勃的有关信息,从中探寻决定王勃命运的因素。由“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可知,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可以说王勃少年得志,却也恃才傲物,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判断;“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令人匪夷所思,可见王勃处事完全不通情理,幼稚,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应对事情的能力;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虽然才华横溢,令人钦羡,但都显的过于炫耀才华,容易遭人妒忌;本文所述王勃的事迹,无一不在告诉我们,王勃的确很有才华,但他的性格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他得意时遭人记恨,失意时被人落井下石,性格决定命运,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致使他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 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 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曾经读《易经》,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作了官。最初,王勔、王剧、王勃弟兄三人出了名,被杜易简称为“三珠树”。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初唐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商州团练副使。被贬期间,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一。‎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两种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B.颈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成片的荞麦花如雪。意境凄凉萧瑟。‎ C.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吟诗后不知为何忽然闷闷不乐,原来是因蓦然发现村桥原树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D.此诗以村行为线索,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含蓄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16.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案】15.B 16.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即宏大开阔,有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③成功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⑤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的综合运用。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B项,“意境凄凉萧瑟”分析错误,第三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色彩艳丽,意境唯美。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可从写景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写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先写听到的“声音”,再写看到的“山峰”“无语”,“有声”与“无语”形成对比,从动到静,动静结合,突出的是山谷的静。“无语”本是人的特征,这里用来写山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写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写棠梨落叶,用“白雪”来写荞麦花,突出了棠梨叶和荞麦花的艳丽颜色。颔联与颈联综合来看,颔联是远景,颈联写近景,颔联写听到和看到的景象,颈联是看到的景象和嗅到的气味,所以两联的写景角度是远近结合,且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点睛】鉴赏诗歌的写景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刚抵达家门,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 ”的自然环境,以借此抒写自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⑵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⑶《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答案】 (1)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荒,茕,孑。‎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当真是令人( )。这些“招数”,乍一看很吸引人,但细细的思考来却有( )之感,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 要“量身定做”,不要( )。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引才数量应因地制宜,要仔细参考社会发展情况、本地人才数量、产业结构格局等基本城市指标,进行“量身定做”,穿“合身的衣服”,才会美观得体。‎ 要“实用主义”,不要“贪慕虚名”。诚然,① ,引来一个诸如“百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但这样的“虚名”可能会让部分地区背上“沉重的负担”,陷入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实用人才不想引的“两难之地”。‎ 人才能否留得住、是否用得好是引才政策的重要一环,是评价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立足自身环境、优化自身环境是人才发展的基本条件,惟有把握这一要点,②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中( ),牢牢把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B.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C.眼花缭乱 千篇一律 蜂拥而上 崭露头角 D.手忙脚乱 千人一面 一哄而上 脱颖而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B.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C.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极大地消耗浪费。‎ D.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但如果片面地强调人才数量,易造成城市间“恶性竞争”,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 ‎20.在文中第三段和第四段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畅通,每空不超过15个字。‎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B 19.C ‎ ‎20.(1)高层次人才人人都爱 (2)才能制定出更具优势的引才政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由语境中“纷纷打响了‘抢人大战’”“招数频出”等语句可看出,应用“眼花缭乱”。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由语境中“均是通过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吸引人才”,结合“之感”的限定,可知,应选“千篇一律”。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根据语境“要‘量身定做’”的提示,应用“一哄而上”。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根据语境“更高效、更精细、更具鲜明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抢人大战’”,可知应用“脱颖而出”。‎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搭配不当,“人才数量”与“原则”不能搭配;‎ B项,表意不明,最后一个分句“使得行政成本、人才资源的极大消耗浪费”表意不清。‎ D项,结构混乱,“人才数量固然是评价引进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标”句式杂糅,是“人才数量是评价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与“人才数量是评价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末句同B项末句一样,表意不通。‎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第一空,句意和前文的“诚然”、后文的“就会让本地人才层次‘跃升一个台阶’”呼应,故应填写“高层次人才人人都爱”;第二空,把握住关键词“才能”“制定”“引才或人才政策”,根据句意和后文“握断时代人才发展的新优势和主动权”呼应,故应填写“才能制定出更具优势的引才政策”。‎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 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根据语体,排除A、C ,此处不宜用“通知”或“奉告”,生硬,不礼貌; C项,身体欠安,文言性质太强,用来向母校说自己也不适合;‎ ‎ B项,“光临”是敬辞,不适合说自己,“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词,排除B;C项,具有文言色彩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也不适合用在自己身上;D项,“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 故选D。‎ ‎22.今年夏天,动画电影《哪吒》创造了票房奇迹,引发了大众热议。下面是某影评人观影后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文字记录,请用一句话概括该影评人对《哪吒》的评价,不超过35个字。‎ 编剧的改编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人物形象设定,比如哪吒,一改正义凛然的形象,变得“丑萌”十足,三太子敖丙、太乙真人、龙王等形象都有很大变化。而在主题表达方面,《哪吒》也是下足了功夫,通过电影,有人领悟了“自我的寻找”,有人感受到“成长的孤独”,有人看到了“成见的破除”……更值得称道的是,作为一部商业动画电影,《哪吒》未追求速成,其制作过程历时五年,其中剧本打磨就花了两年时间,影片高潮部分的一个镜头只有短短6秒,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制作团队用了6个月才完成。‎ ‎【答案】《哪吒》改变传统影像设定,在故事情节上下足功夫,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答题关键词“用一句话概括”“影评人对《哪吒》的评价”“不超过35个字”。答题时,首先提取各句子主干,“编剧的改编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人物形象设定”“而在主题表达方面,《哪吒》也是下足了功夫”“未追求速成,其制作过程历时五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概括形成答案,注意字数不超过35个。‎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但在某校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遭到了“冷遇”。“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么多天,怕家长担心。”“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 面对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告高二全体同学书 亲爱的高二全体同学:‎ 大家好!‎ 学校组织暑期赴省外研学之旅,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担心学习的,有担心安全的,有担心没人照顾的,但我想说,我们即将成年,成年人需要独立解决许多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踏上研学之旅,为成年献礼。我们高二学生会借此机会与大家做以沟通交流。‎ 第一,放松身心。高三期间的假期少之又少,压力大,因此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为了更好地进入高三,迎接高三充实的学习生活。第二,感悟生活。山水研学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于山水之中亲自感悟生活,这种感悟是课堂学习所不能达到的。第三,增长见识。目前学生普遍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眼界过小,仅仅停留在一方教室。网络或许能遍观天下事,但绝没有自己亲身经历印象深刻。第四,独立自主。步入高三意味着成年,但不少学生在生活方面过分依赖父母,自理能力不足,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这次研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好机会,锻炼我们的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第五,增进友谊。就同学间关系而言,这种活动更能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教给我们的并不只有知识,更有那种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的信心与毅力。第六,开阔眼界。有的同这么发达,为何不坐在家中打开网络遍观天下呢?网络可以想看什么就有什么,但也只能是眼观而不能身临,我们和自然美景之间永远隔着屏幕,眼界决定了一个人内心的世界,领略过世间万物的多彩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山水研学之旅是校方站在多个角度为我们策划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读书与行路一样,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路上。‎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做出了以下回应:第一,研学过程中,我们会有专门的老师,就历史、文化等进行讲解,并不会耽误学习。第二,随行有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各一名,照顾大家的日常生活。第三,可以携带移动设备,同学们每天都能及时与家长联系,不会让家长担心。带队老师也会将每天的行程做记录,及时与家长远程沟通。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参加研学山水活动的同学,请及时向班主任请假。‎ 总而言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的书是知识,走过的路是经历。‎ 研学之旅已经开启,成年舞台开始搭建,我们需要的是鼓起勇气,接受挑战,为18岁成人礼献礼——通过研学之旅,成就精彩人生。‎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本次旅行中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 祝大家学业有成,旅行顺利!‎ ‎ 高二级学生会 ‎2019年 7月12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材料针对目前在中小学中较为流行的研学旅行,但关注对象放在即将进入紧张高考备考的准高三学生身上,使得“行’与“学”形成尖锐的矛盾,准高三学生以各种理由反对山水研学之旅,写作任务为“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这一任务体现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突出目前高考语文试题重视情境化设计的发展趋势。题干中“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场景和比较明确的问题,要求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在说理中体现出情感的生发和价值的判断。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较强,避免了套作和宿构,发挥了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所设置的情境为,某校为高二学生组织暑期山水研学之旅,却遭到了“冷遇”。学生的理由是,怕耽误学习;担心没人照顾;怕家长担心;网络观天下,不必劳费身心……这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考生要针对这些理由做出相应的回应。‎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要求考生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自己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表明书写者是一个团体,读者是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因此应该写成公告的形式,不能写成个人私信,语言风格要体现公文的特点,以分析、议论为主,不能过于抒情,不能整段列举名人事例。‎ ‎“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为应用文,“书”即为“书信”,格式上要符合一般书信的形式:称谓、问候语、正文、署名、日期。特别是日期,根据材料中“暑假”这一信息,不能写成考试当天,而应写为7月份暑假前夕。‎ ‎“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写作时除了要围绕已发生的学生不愿研学这一事件发表见解外,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同意并乐于参加此次研学活动。‎ ‎3.价值判断的限制。写作必须在认可学校组织山水研学之旅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将观点定为取消研学活动。此外,写作要围绕材料,针对学生对于山水研学之旅的四种认识展开分析,并一一作出回应。‎ 开放性 ‎1.题目具有开放性。题目既可以是题干中给定的“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又可以以写作内容的主旨命题,如体现独立自主、亲自实践、知行合一等,最好是用观点做正标题,将“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作为副标题。‎ ‎2.立意具有开放性。根据材料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这一表述,既可以从个人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立意,也可以从学习知识的多种途径方面立意,还可以从实践的重要性方面立意,总之,要强调山水研学之旅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安全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3.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题目所给材料贴近考生实际,现场感强,甚至有的考生真实遇到过,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有话可说。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并联系现实与自身实际展开行文,引用相关素材进行论证,开放性较强。‎ ‎【立意】①知行合一 ‎②于实践中寻真知 ‎③求学贵在探索 ‎④迈出脚下第一步 ‎⑤绝知此事要躬行 ‎⑥于磨练中彰显风华 ‎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素材】《石钟山记》,大名鼎鼎,非是其文笔之深奥,乃其道理、精神之纯朴也。大文豪苏轼,读万卷书不在话下,然亲自上石钟山,追寻真理,其精神可嘉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也,实践出真知。若非亲眼一览大海之广阔,河伯岂知自身之狭小,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认为,“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11月,香港商人萧百佑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 ‎【结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