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测试题 ‎2020.05.15‎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关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 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 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 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 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 《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 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 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 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 ‎5. 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 A 2. D 3. A ‎ ‎4. ①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②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③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 ‎5. ①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③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④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⑤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⑥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错误。原文“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文中没有说在国内受到冷落,仅仅是质疑颇多。‎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楼宇烈先生说的话是主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甲处的段落大意主要是谈生活方式;乙处主要是谈文化输出;丙处主要是在讲李子柒的作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案例;根据丁处的后一句“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到了人文精神,与楼宇烈先生说的话相衔接。‎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这句话错误。举例《功夫熊猫》是想证明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C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在最初就很受欢迎以至于成为中外网红,所以他俩的经历不相似。‎ D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原文是说“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会激励人。而不是李子柒的成功。‎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例如本题“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然后回归文本,找寻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进行分析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可以总结为“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 根据材料一第四五自然段,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可以概括为“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 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可概括为,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针对题目中的“文化输出”找寻相关语句。‎ 根据材料二,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总结为,文化输出要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中华传统中的人文精神;②不一定是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同样感人;根据材料三,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总结为,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要敢于展示真实的文化现状,在输出方式上首先要做到“动人”,要能引发不同国家人们的共鸣;根据,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可总结为,文化输出不要太过刻意,融合过程要符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根据材料一,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可概括为,文化输出是个长期过程,需要更多人加入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为两层,对比了两个海员的对话;第二节揭示海员话中所包含的意蕴,表层是两个海员的不同心态,深层则涵盖世间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B. 这首小诗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话,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浪花”“喧哗”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 C. 起锚时洁白的浪花,终会迎来抛锚时铁链的喧哗。对这段完美的航程通过截取“起锚”“抛锚”两个瞬间场景来写,准确精练地写出海员的心情。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具有了新鲜感和表现力。‎ D. 这首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海员们为什么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人没有说,他在“出发”和“到达”之间留出了空白,让读者用想象去填补。‎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意象单纯。诗人没有描绘客轮出海的壮观,也没有直接书写海员豪迈勇敢的性格,而是抓住“起锚”“抛锚”两组时空相距甚远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并用意象组接的特殊手法去反映生活,获得了奇特的美学效果,产生了大于形象的言外之意。‎ B. 本诗艺术结构巧妙。第一个海员“喜欢”“起锚”激起的“洁白的浪花”,是视觉形象;第二个海员“高兴”“抛锚”发出的“铁链的喧哗”,是听觉形象。‎ C. 本诗第一节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是两组意象逐层递进,在动词和形容词上略有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 D. 本诗完全采用口语入诗。第一节写两位海员的散文句式的诗行都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8. “一个盼望出发 / 一个盼望到达”中的“盼望出发”“盼望到达”如何理解?(4分)‎ ‎9.‎ ‎ 诗人在写“起锚”和“抛锚”时,大胆舍弃其他一切描绘,集中笔墨只写了“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6. A 7. C ‎ ‎8. ①“盼望出发”呼应“起锚”,是新的航行的开始,“盼望到达”呼应“抛锚”,是一次航行的结束。这表达了海员们同样的心情和愿望,即对航海事业无限的热爱之情。‎ ‎②“盼望出发”是期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是向往胜利之地。“出发”和“到达”是一段完整的航程,表示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表达了海员们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 ‎③这两个短语意蕴深刻,富有哲理。生活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海员”,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在人生的征途每个人都会不停地遇到各种风浪,而真的猛士,应该像英勇的海员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 ‎9. ①船在起锚出航时,铁锚出水激起浪花;抛锚时,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从这些描绘中可见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 ‎②诗人集中笔墨写海员盼望起锚时“浪花”、抛锚时的“喧哗”,使得海员的盼望具体化,生活化,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表现了诗人对海员内心世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③洁白的“浪花”与铁链的“喧哗”,两个充满美感的意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海员的欢悦心情,衬托出海员们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及搏击风浪的豪情。‎ ‎④两个特写,一个代表出发,一个代表到达,这是一段完美的航程;然而,它只是“一段”而不是终结,明天又会有新的“出发”,又会去追求新的“到达”。这正是全部人生的艺术写照:人生的航船正是在一个个航程的不懈追求中抵达理想的港湾。作者以此寄托深沉的人生哲思:人生的航船只有勇敢地去迎击风浪,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解析】‎ 分析】‎ ‎ ‎ ‎【6题详解】‎ 两个海员的确有不同心态,有不同的情趣和追求:一个盼望起锚出发,一个盼望抛锚到达。但“出发”和“到达”都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精神。所以深层上涵盖的人生态度应是相同的:追求启程,向往拼搏奋斗。‎ ‎【7题详解】‎ 两组意象是并列关系,并非逐层递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含意的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首先抓住重点词“盼望”,再结合语境,分析“盼望出发”“盼望到达”的基本义,即“新的工作开始”“航行的胜利、结束”。重点词“盼望”体现人物心理,再由此分析两词表达了海员怎样的心情和愿望。这是第一层。第二层需结合海员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第三层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升华到人生高度分析两词含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作者选材时有取舍,属于构思技巧,解答这样处理的好处,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海员形象塑造、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 ‎【赏析】1979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以艾青为团长的诗歌访问团到祖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进行参观访问,从海南岛的三亚、海口经过广州到达上海。诗人们访问了码头、海轮,与海港工人、远洋船员进行了座谈、采访,熟悉了海洋上的生活,结交了不少朋友。当诗歌访问团来到上海,上海《解放日报》曾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诗人们的作品,艾青的《盼望》即是其中之一。‎ ‎《盼望》是一首精致凝练的抒情短诗。首先,在诗的构思上新颖奇特,与一般歌唱海员的诗不同,诗作略去了人们常见熟知的海轮鸣笛升旗、螺旋桨搅动海水、船首犁开浪花航行的种种场景,而仅仅选择了海轮起锚准备开航、返航时准备抛锚的两个瞬间,表达了船员的心情和愿望——“出发”和“到达”。“到达”和“出发”这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概念在海员的心目中是相同的。出发的目的是驶向另一个港口,到达目的地后,卸货装货,目的也是驶向另一个港口。诗人选取了表面看来是相反的两位海员的愿望,却表达了同一种心情,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在诗的艺术结构上,诗人作了精心剪裁和巧妙布局。第一个海员对起锚是“喜欢”,第二个海员对抛锚是“高兴”,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都是船上的铁锚。但第一个是视觉形象,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第二个是听觉形象,“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因为轮船起锚出航时,前甲板的水手要观察铁锚出水的情况,并用水龙头冲洗锚链上的泥沙;而抛锚时,水手只要松动起锚机绞盘,锚链发出磕碰船舷锚洞的响声,让铁锚落水沉底即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生活之细微,剪裁布局之精心。两组意象并列,语言组合长短对等,音律节奏相同,只不过在动词和形容词上有所不同,既有浪花的色彩,又有锚链的声音,生动鲜活,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完成了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作用。‎ 当然《盼望》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意蕴深刻的富有哲理的象征诗。一首好诗的多义性,就在于言此物而又非此物,在“象征的森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语)里由读者用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盼望》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每一个人都是海员,每一个人都希望“出发”和“到达”。因此,《盼望》这首诗给读者的启迪是丰富多义的,艺术审美效果是高尚强烈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 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 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①,时论荣之。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 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土图》。‎ ‎(摘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 ‎(注)①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八种高级官员,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B.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C.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D. 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墙面: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此处指面壁思过。‎ B. 粉本:指画稿,古人作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 C. 将作大匠:官名,历代名称不一,职能大致相同,掌管宫室、宗庙修建等。‎ D. 荆州:古九州之一,因境内荆山得名;楚曾建国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阎立本驰誉丹青,工于写真。阎立本绘画技艺高超,在艺术上继承并且发扬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其作品备受当世推重,所画人物堪称绝妙。‎ B. 阎立本热爱绘画,因画生悔。阎立本身为一代画家,深受唐太宗青睐,但耻于为人驱使,告诫儿子不要习画,自己却因本性使然不能释手。‎ C. 阎立本观画有得,渐入佳境。阎立本对张僧繇的画作一开始并不认可,后来渐渐品味出其中的滋味,以至于留宿其下反复玩味,不愿离开。‎ D. 阎立本官至宰辅,遭受议论。阎立本尽管在绘画上赢得了名誉,但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有人借“学生放散,令史明经”一事予以调侃。‎ ‎13.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2)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土图》。‎ ‎14. 阎立本画技达到精湛境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A 11. A 12. D ‎ ‎13. (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十万钱,雇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 ‎14. ①兴趣浓厚,欲罢不能;②师承前人,发扬光大;③谦虚好学,善于领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师承郑法士,实际上已经超过郑法士。在阎立本之后,还有王知慎,也师从阎立本,很是得其精髓。阎立本的画实乃神品。‎ ‎“过”意思是“超过”,宾语是“之”,“之”代指“郑法士”,且“后”是下一句的时间状语,所以“之”和“后”之间要断开,排除CD两项。“乃”意思是“是”,“乃神品”的主语是“阎画”,所以“阎画”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此处指面壁思过”表述错误,无“面壁思过”之意,文中“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意思是“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由此可知此处的“墙面”是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表述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说“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但并没有指出在“选官授徒上”“力有不逮”。‎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1)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为耻;(2)嘲,嘲笑;耻,以……为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阎立本画技达到精湛境界的原因有哪些”,然后浏览文本,圈出与阎立本画技精湛相关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 如“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可见阎立本对于作画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如“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可见阎立本作画虽师承前人,但又发扬光大;如最后一段,阎立本初次看到张僧繇旧迹,认为“定虚得名耳。”第二天看到认为“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又说“名下定无虚士”,然后“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由此可以看出阎立本谦虚好学,善于领悟。这些都是阎立本画技能够达到精湛境界的原因。‎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阎立本,唐太宗在位时,官至重位,与哥哥阎立德齐名,擅于图画,精于写真。曾经奉太宗召令为唐太宗画像。与阎立德一同绘制《职贡图》,画中的人物鞍马、冠冕车服,都非常传神。阎立本绘画的国王的速写单本流传在民间。这以前南、北两朝的名手,也没有超过他的。‎ 当时南山有凶猛的野兽伤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获它,没有捕到。王元凤自报奋勇,亲自前往捕杀,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太宗皇帝非常喜爱他的豪壮,让阎立本将他射杀猛兽的场面画下来,鞍马仆从,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没有不惊叹和佩服他技艺的高超的。另外,阎立本还画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 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历代绘画名家的。当时的人称赞其作品的妙处。李嗣真说:“阎立本的画,师承郑法士,实际上已经超过郑法士。在阎立本之后,还有王知慎,也师从阎立本,很是得其精髓。阎立本的画实乃神品。”‎ 唐太宗曾经同侍臣们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赏景,看到池中有奇异的怪鸟在水面上随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栏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们当场赋诗赞咏,又宣召阎立本前来将怪鸟画下来。宫人们当即向岸上传呼道: "召画师阎立本!”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望向坐上众宾,满面羞愧不堪。事后,阎立本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发写文章,只是凭借绘画被人所知。可是,它却使我象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他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阎立本本性爱好绘画,想要停止也是不能的。‎ 到唐高宗在位时,显庆年间,阎立本多次升迁担任将作大臣,之后替代阎立德担任工部尚书,兄弟相代担任尚书,当时人谈论起来认为非常荣耀。总章元年,阎立本官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姜恪一同执掌枢密院。姜恪原是守边将领,在塞外立有战功;阎立本只善于绘画,没有宰辅的才能。又遇上饥馑,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放假让他们回家去了,同时又规定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办事人员必须通晓一门《经书》。当时有人赋得打油诗一首:“左丞相是个威震大漠的骁将,丞相是个驰誉画坛的名家。三馆学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办事员却要通晓经书”。‎ 阎立本家世代擅长绘画。他有一次去荆州,观看张僧繇的遗画说: "(从这画来看)他是空有虚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说:“他还是近代的绘画高手。”过了一宿又去看,说: "盛名之下没有低手。”在画前或坐或卧,观赏不已,晚上就睡在画旁边,过了十天了还不离开。梁人张僧繇画《醉僧图》,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十万钱,雇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5.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并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写出诗人与乡邻相见,谈话的主要内容是桑麻的长势,显示诗人与乡邻关系友好的淳朴之情。‎ B. “墟曲”写出了经过战乱,到处都是废墟,诗人只能拨开荒芜的草,和村子里的乡邻来往,生活很艰辛。‎ C. 开辟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感到霜霰将至,生怕自己的辛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是一种单纯的喜惧。‎ D.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日常片段,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生活的特点。‎ ‎【答案】15. 写出了宁静的乡村生活。“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写出居住偏僻,没有俗事打扰宁静的乡村生活。“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写出虚掩柴门,幽静的居室,内心的安静,身心俱静。诗人借乡居安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收志的高洁之心。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意境、关键词、知人论世来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写出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是先是从正面写“静”;“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内心安静,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本题先回答前四句的乡村生活是宁静的,再回答本诗表达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志。‎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到处都是废墟”表述错误,“墟曲”是乡野,“曲”是隐辟的地方,不能理解成废墟;“生活艰辛”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故选B。‎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故不积跬步 (6).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卑、谀、蜉,蝣、渺,沧,粟,跬,至。‎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 ,又是 ,更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轰轰烈烈,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接踵而至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 ,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下半句形成对偶。‎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0. 文中开头用了下列三个分句阐释乡土文化的内涵,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 ‎②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 ‎③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答案】18. 历经劫难而不亡 19. A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根据题干要求“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下半句形成对偶”,而根据下半句“饱经风霜而新生”,可以确定上半句的语句形式为“……而……”,而前面部分应该是一个四字成语,可以与“饱经风霜”相对或相似;后面的词语为两个字,可以与“新生”相似或相对;故可以确定为“历经劫难而不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 句中共存在两处错误“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排除BD;“一致共识”成分赘余,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容易出错的地方选项的排序,这个可根据所给的话题来选择。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根据语境和分句间关系进行解答,再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来确定语句的排列顺序。‎ 本题中,对乡土文化内涵的阐释从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②项以“一方水土”开头,而③“永不过时”则表明结果。由“创造”到“凭借”到“资源和资本”更合乎事理的递进。‎ 故选C。‎ ‎(二)名著阅读(10分)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21.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地点,描摹一下你与书中人物在此地相遇时的场景。要求:依据人物的性格特质,展开合理想像。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我与诸葛亮在赤壁相遇:孔明先生,看到您淡定自如的指挥赤壁之战,我是如此之佩服,如今站在赤壁这块土地之上,见到了您更是心中荡起了涟漪,我钦佩您的如此举动,您简直就是神的化身,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智慧与谋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文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以及其思想意图,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来进行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从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地点,描摹一下你与书中人物在此地相遇时的场景,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熟悉这些人物或情节的具体特点,具体阐释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突出他们的精神品质以及人文内涵,写出你与他们相遇的一个具体经过,注意在表达的时候需要学生具体进行阐述,突出内心的品质以及思想情怀以及相遇的具体过程。‎ ‎22.片纸千钧重,情思似海深。阅读了《三国演义》,请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身份给该书中另一个人物写一封短信。要求:中心明确,情感真挚,合乎情理。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 周瑜,你好!我是诸葛亮!在大家的心目,我的神机妙算一直高于你,还编出“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口头禅。其实我知道这是大家在美化我,你的才华和气度一点都不比我低!你才是真真的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家伙,就连大文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就羡慕的一塌糊涂。你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值的大汉中高级官员,自身也是才华横溢,年少时就在吴郡声名远扬,以音律和才智文明,还和当时名满吴中的孙策当起了发小,拜了把子。24岁就被拜为建威中郎将,同年,还和孙策一起娶了当时吴地有名的姐妹花大小乔。34岁时,你指挥了定鼎三国大势的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五万余人大败曹操水路联军二十余万,战功卓著。你才是最值得人们敬仰的将帅之才!‎ ‎【解析】‎ ‎【详解】题考查考生的微写作能力。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以及其思想意图,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学生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按题干要求描述规定情境,来进行写作。‎ 由题干要求可知,两个人物必须出自同一部作品。人物与情节内容必须符合原著故事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首先要明确选择的是哪一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短信要写给哪个人物,然后表达出人物真挚的情感。短信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要围绕一个中心主旨,且中心明确突出。‎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8位英雄模范颁授了“共和国勋章”,向各行业的34位杰出代表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习主席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英雄源自平凡,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白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敬重英雄,争做楷模 英雄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指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广义而言是在和平、变革时期,为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献身出力的人。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以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诺贝尔奖、科技大奖等获得者无不闪烁着英雄的光辉。‎ 放在当代、今天来讲,英雄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只要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可以称之为英雄。所以,四川凉山火灾中,壮烈牺牲的30‎ 名救火人员都是英雄。他们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疼惜、敬重、学习。‎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路遇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中国民航机长刘传健,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发紧急状况。生死关头,他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英雄的传奇背后,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守和对生命的珍爱和执着。‎ 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邮件的保护神” 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行驶于雪线邮路,危险和孤独是常态,但他从来没有畏惧过,更没后悔过。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他是“雪山上的雄鹰”,无愧于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 我们除了对这些英雄心存敬重,更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当新时期的英雄、模范,做好新世纪的接力者、传承人。英雄的含义可小可大。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为国家献出生命、做出巨大贡献才能成为国家的英雄,其实不然。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做出的贡献也不会相同,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时代所需国家所要。习主席曾说过,其实并非要求每个人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要在平凡岗位上尽心尽责,就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点滴行动服务人民。‎ 大国工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他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所以成就了他们的不平凡。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敬重英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 ‎【解析】‎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材料是习近平主席向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8位英雄模范颁授了“共和国勋章”,向各行业的34‎ 位杰出代表授予国家荣誉称号,由此可知,国家对英雄的肯定,并鼓励人民争做英雄、崇尚英雄。并具体提出了怎样才能成为英雄,就是把自己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 立意:‎ ‎(1)崇尚英雄 ‎(2)争做英雄 ‎(3)平凡也可以成就英雄 素材:‎ ‎(1)为梦想超越自己,便是英雄。还记得那位满眼坚毅的无臂少年刘伟吗?因早年的一场事故,他失去了双臂。很多人都认为他的钢琴梦破碎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多年艰苦奋斗历遍百炼千锤,一曲梦中婚礼抒写不屈命运。人们潸然泪下,他却说:“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我既然选择活下去,就绝对不会再认输!”如此坚毅的少年,怎会不是英雄?‎ ‎(2)为目标付诸努力,便是英雄。一个平凡县城写出神话,一篇《感谢贫穷》道尽艰辛。当那位名叫王心仪的枣强女孩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时,她过去所有黑暗时光,都成了人生勋章。谁也不曾见过挑灯夜读的她,勤奋钻研的她。那一张张写满的试卷,那一本本写完的习题,更不用说那一把把用尽的笔芯,哪个不是王心仪为目标付诸努力的见证?如此勤奋的女孩,怎会不是英雄?‎ ‎(3)为社会做出贡献,便是英雄。此前,疟原虫支配着人们的恐惧;此后,青蒿素撑起了希望的天空。屠呦呦,一位与病源抗争的女战士,带领着她的团队努力研发药物。在实验室的日子里,萃取、配比、整合、实验……周而复始,没日没夜。随着有效成分的逐步排查,精确度的提高,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青蒿素诞生了。多少生灵被拯救,多少家庭得以平安。屠呦呦为社会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怎会不是英雄?‎ ‎(4)英雄不一定要上阵杀敌、血流漂杵,也不一定要特立独行,举世无双。因为真正的英雄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引领更多的人去做英雄的人。‎ ‎(5)作为高中生,学习是我第一要务。我会加倍努力,将我的第一要务完成到最好。这样,等到高考完毕,我便是自己的英雄。白落梅曾经说过:“卧薪尝胆后,方可以指剑问江山,煮酒论英雄。”突出重围,战胜自己吧!毕竟世间万众,岂无英雄?‎ 结构层次:拟定一个对称结构 题目标明论点。开头段说明英雄的内涵,让不同认知趋同,行文严谨、思维全面深刻独到。照应所给材料,由古到今,层次清晰,明确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富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照应上文,从怎么做的角度来列举当今感动中国人物事例,新颖典型,有说服力,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结尾三段从平凡普通人入手,启示生活中每一个人,只要做好分内之事,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