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天水一中2020届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2.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货币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3.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B. 东汉时期出现的灌钢法提高了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 C.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D.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 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该土地制度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不选A;该土地制度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不选B;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均田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5.斯塔夫里阿诺新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则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在此作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社会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的可知,这是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从而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态度,故AB项排除;材料里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故D项排除。 6.历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亚洲的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 ④玉米、葡萄等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洲居民的生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进行侵略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获得大量财富,这破坏了亚洲传统的经济结构。随着资本主义的侵略,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传播到东方,这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觉醒。在美洲,资本主义国家将美洲完全变为殖民地,掠夺财富,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但是,物种的交流不是冲击,而是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且甘蔗、葡萄是从欧洲传入到美洲的。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7.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确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19世纪,英国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从各地输往英国。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是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的主要原因 B. 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 C. 殖民活动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D. 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经济变革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的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垄断战争,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等方式密切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世界市场;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品大量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因此殖民活动与商品贸易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英国确立世界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C 项只符合材料前半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故D项错误。 8.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机器生产 B. 垄断组织形成 C.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促进自由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材料中的“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说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机器大工业生产是技术革新,不属于经济运行规则,故A项排除;垄断组织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B项排除;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的,故D项排除。 【点睛】“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是关键信息。 9.1870年以后,统一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德国还集中力量投资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反映出德国 A. 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工业发展 B. 在整体工业实力上遥遥领先他国 C. 政府在工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工业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德国政府通过扩大军费开支刺激了铁路、海运、钢铁和机器制造等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还集中力量对电气和化工等新兴产业进行投资,这反映出德国政府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德国拓展海外市场;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德国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不是整体工业实力;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德国从其他国家引进工业成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解析】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 11. 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 ) A. 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 C. 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 D. 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出现修建铁路,说明中国这时学习西方,故仍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务运动时期,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排斥西方的新事物,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落后保守的思想,不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故D项错误。 12. 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二者的共同影响是 A. 世界从隔绝走向联合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交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注重文明的横向交流和纵向发展。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两者都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交汇,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郑和下西洋无关;B选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郑和下西洋无关;C选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属于文明史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不足之处 C.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14. 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矿、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主任的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要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 ) A. 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B. 工业布局彻底改变 C. 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D. 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部地区兴办了很多厂矿企业,这些措施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 B项彻底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的侵略使民族经济深受打击,C项与题干中的措施无关,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5.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新创办商办厂矿企业有50余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商办企业的投资额几乎相当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投资额的3倍。此时商办企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 清朝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 C.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 【答案】B 【解析】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与题干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据“1895年到1898年”可得出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结束,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为了偿付大量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是一战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影响”在时间上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 16.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 A.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给予历史事物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内容的核心,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从总体上来看,均不理想,这与近代中国是主权不独立密不可分。A项“思想解放”,无从体现;C项“主要障碍”应该是帝国主义的侵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状况及原因 17.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 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叙述了中国江南农村近代经济的两个阶段:一是原有经济形势的衰落;而是顺应新形势的经济结构改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分工的问题;C选项说法与实际不符;D选项错在“开始”二字。 18.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9.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A. 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B. 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C.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D. “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重新有了自留地……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是在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1978年开始,故B项错误;当时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D项错误。故选C。 20.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即1949﹣1957年,“改革开放20多年”即1978﹣1998年,依据已学知识头八年主要引进苏联的经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经验更明显,故C准确;ABD均只适合改革开放时期,故排除。 21.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22.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供给方面的,故可排除B;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到了90年代国务院颁布相关规定条例就是为了推动改革的深化,故选C;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可排除D。 23.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 开放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 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D. 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90年”、“上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作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5月,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的时间是2013年8月,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的时间是198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布《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以上信息主要反映了 A. 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C. 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 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国民政府,政府均多次出台政策反对妇女缠足劣俗,体现了近代风俗转变的艰难性,反映了传统习俗习惯根深蒂固,B项。A项,题干现象说明政府法规并不能决定风俗发展,排除。C项,题干无法证实民国首但废除缠足习俗,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25. “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 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 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新中国诞生时,在冷战形势下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故本题应选C项。ABD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新中国社会生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拉开帷幕:一个“梦幻之岛”上,绵延起伏的山丘屹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潺潺溪流流过绿油油的草地,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突然震耳欲聋的鼓声打破了绿色田野的宁静,大地突然崩裂,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巨大的烟囱在原野上拔地而起,炼钢炉旁钢水流淌,钢花飞溅,工人们夜以继日辛苦劳作,火红色的巨大纺车转动不停……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淳朴的乡村变成了“世界工厂”,英伦三岛变身为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诗歌中所言的“黑暗魔鬼的磨坊”,林立的大烟囱不仅使伦敦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沉郁的“雾都”,也竖起了“日不落帝国”雄霸全球的经济地位,竖起了它盛气凌人的傲慢和自信。 ——2012年10期《看历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正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社会环境下展开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近代城市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使其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帝国主义侵入后被迫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材料三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城市化过程,必定对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发展产生双重的影响,简单化地罗列这种影响并不困难,诸如城市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扩大社会分工,推动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失业增多、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农村而言,它缓解农村社会的人口压力,分解传统的大家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又有农村劳动力缺乏与资金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这几乎成为城市化国家的普遍问题。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说明材料中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中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答案】(1)工业革命打破农耕文明的宁静,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人类为经济发展付出沉重代价。 (2)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工业革命产生,推进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快速顺利,分布比较合理。 中国:外来侵略,开埠通商,城市化具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城市化进程缓慢曲折,分布不均衡。 (3)从以下三个角度答题: 第一角度:城市化进程成为发展趋势。 第二角度:城市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例: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事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推进了文明发展;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对农村经济、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角度:认识到科学、合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城市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发展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归纳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农舍、牛羊、鸡鹅烘托出浓浓的乡村风情”“绿色的草地被灰色的水泥地所取代”“黑暗魔鬼的磨坊”等信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变,以及工业化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可以从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分布合理等方面归纳,中国结合近代的相关史实分析,如西方列强的侵略,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城市化进程慢、分布不合理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主题“城市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概述,如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城市化进程的双面性、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性,归纳时需要注意表述的科学,有逻辑,史实的选择正确,能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问题。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27.现代国家崛起,都是以钢铁产业为根基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86年,美国钢产量已达260万吨。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摧残,但是远在北美的美国钢铁产业,却渔翁得利,获得了发展良机。二战以后,钢铁需求居高不下,美国钢铁产业继续“坐享红利”,不断刷新产量记录。1973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36亿吨。70年代后,美国经济对钢材需求增速明显放慢。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加速了美国钢铁工业的衰退。美国政府限制钢铁工业内部兼并政策直接影响了美国钢铁企业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新产能的形成。面对进口钢材的冲击,政府通过关税等手段保护钢铁工业。从长期来看,保护主义措施对美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摘自《美国钢铁工业的兴衰启示录》 材料二 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今,我国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从“一五”计划时起,因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一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大约一半左右(49.6%)。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 ——摘自《中国钢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钢铁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发展现代产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原因: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钢铁垄断企业);借助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及冷战刺激;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美国政府的引导、扶持(积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特点: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历程曲折;发展时间短,成就突出;走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道路。意义: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防建设,巩固政权;对拉动其他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3)注意问题:制订产业政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意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技术的升级换代,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欧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摧残,但是远在北美的美国钢铁产业,却渔翁得利,获得了发展良机。”、“二战以后,钢铁需求居高不下”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钢铁垄断组织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及冷战的刺激、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等方面分析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钢铁业高速发展的原因。 (2 )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我国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几十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一路上既有鲜花,也有荆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政策、发展历程、发展时间、成就、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 意义:依据材料二中“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为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增强国防建设,巩固政权、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意义。 (3)注意问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从制订产业政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意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技术的升级换代,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