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新津中学高二第一学期10月历史月考 一、选择题(24*2=48分)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项不符合史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2.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局域统治地位的是敬天法祖,而不是“天神崇拜”,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鬼神是“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C项排除;迷信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强调了对人的关注。 3.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 5.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6.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7.孔子之后,儒学分成多派,其中思孟学派主要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在哲学上有更多创造,而荀卿学派主要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礼学,在政治上对“一天下”有更多的设计。荀子学说影响及于汉儒,而思孟学派影响及于宋儒。这说明( ) A. 荀卿学派背弃了儒学核心精神 B. 思孟学派与荀卿学派互争正统 C. 汉儒与宋儒学术思想水火不容 D. 先秦儒学在后世有着不同走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上有更多创造”“政治上对“一天下”有更多的设计”说明先秦儒学在汉代以后出现了分支;“荀子学说影响及于汉儒,而思孟学派影响及于宋儒”说明儒学在后世有着不同走向,D正确;荀卿学派是在先秦儒学思想上的基础和发展,不是背弃了儒学核心精神,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思孟学派与荀卿学派的分支走向,并不是互争正统,B错误;汉儒与宋儒学术思想的本源都是先秦的儒学思想,并不是水火不容,C错误。 8.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9.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答案】B 【解析】 《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 10.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强调儒学教化与国家统一,没有反映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思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角度出发,抓住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 (春秋末期)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了。这反映了( ) A. “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B. “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C. “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D. “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和“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可知忠孝两难,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2.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 13.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喜欢讨论历代政权是否“正统”。北宋时强调三国时代汉而立的曹魏为合法政权,南宋时认同蜀汉政权的政治合法地位却成为社会主流。这种现象反映出( ) A. 王朝正统史观变化无常 B. 伦理纲常的社会化 C. 蜀汉与南宋同为偏安政权 D. 市民社会逐渐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封建社会受到三纲五常正统思想的影响,都强调伦理统治的规范化,材料中统治者寻求正统的目的就是受到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B正确;材料并不是论述王朝正统史观变化无常,A错误;蜀汉时期属于三国争雄时期,并不是偏安的政权,C错误;市民社会逐渐形成是宋代以后,材料也不是说明市民社会逐渐形成,D错误。 14.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心学看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简单,所以据上所述可看出甲方属于心学派,而发明本心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15.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同时人的道德理性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宋明理学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来本具有理学家认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让人们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的含义是: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C选项“非善非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6.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北宋的时候北宋五子集中在黄河流域,而到明朝儒学家主要集中到长江中下游,其原因在于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完成,大部分的仁人志士移到了南方,故选C。 17.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B. 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 C.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D.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 【答案】C 【解析】 【详解】“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项“彻底”表述绝对,错误。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即可。 18.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9.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格物致知 B. 尊崇道统 C. 心外无理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21.在清代,华北农村将儒、释、道统称为“大教”,而在黑龙江的某些庙宇中塑三教像,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而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相配,日:“三教祖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代中国 A. 儒、释、道“三数“已经高度融合 B. 农民对各种宗数的认识比较混乱 C. 宗教传播深刻影响民众日常生活 D. 下层民众的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 【答案】D 【解析】 “以匠作医卜杂技之相配,日:三教祖师”说明下层民众认为这些人才对他们有用的,他们信仰的是这些人,充分体现了下层民众的信仰是具有功利性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释、道“三数“高度融合是在魏晋时期而非清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农民对各种宗教的认识不但不混乱还非常功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2.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这说明 A. 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 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古代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关键信息是“研究动机、运用的知识、研究方法均与儒家思想有关”。根据材料“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可知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科学技术特点•研究方法 2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浸润了儒家文化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故D项正确。“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对于医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由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A. 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 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 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等信息说明了深受人们欢迎与喜爱,具有一定的追求价值,故A项正确;“缺乏研究价值”的表述不合史实,人们的欢迎程度就说明了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B项排除;“颠覆”与题干中“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不一致,故C项排除;神话不具备真实性,怎么去“溯源而循”,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神话传说 二、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李泽厚旧说四种:说儒学四期》中,把儒学发展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儒学四期说”,如下表所示: 时期 名称 主题 基本范畴 历史定位 先秦 原典儒学 礼乐论 礼、 仁、 忠、 恕、 敬、 义、 诚 奠定了‘生为贵’、‘天生百物人为贵’ 的中国人本主义的根基 汉至宋 汉代儒学 天人论 阴阳、五行、感应 开拓了人的外在视野和生存途径,但个人屈从、 困促在这人造系统的封闭图式中 宋至清 宋明理学 心性论 理、 气、 心、 性、 天理人欲、 道心人心 高扬了人的伦理本体,但个人臣伏在内心律令的束缚统制下, 忽视了人的自然 晚清至今 现代儒学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普遍与特殊、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 个人将第一次成为多元发展、 充分实现自己的自由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典儒学关注“礼乐”的原因,为此,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试举两例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儒学“天人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宇宙的起源认识上,宋明理学主要学派有何分歧?其探求途径有何不同?与汉代儒学相比,宋明理学有何特点?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你认为原因何在? 【答案】(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思想活跃。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仁,礼,德治等;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兼用,君舟民水。 (2)董仲舒吸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明确人应顺应天道,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彰显君主以大一统和三纲五常承天命而治理国家的正当性,维护君主专制。 (3)分歧:程朱理学:理是宇宙本源(性即理也);陆王心学:心即理也。途径:前者(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后者(致良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特点:三教合一(吸收佛道思想,融入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民间化。 (4)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壤(以农耕为生产方式的宗法社会);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不断丰富和完善;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原典儒学”可知是先秦时期,结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等思考回答。列举依据所学从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回答。 (2)依据材料“阴阳、五行、感应”并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思想的来源和提出的具体思想以及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等回答。 (3)分歧:依据所学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于事物本源的认识以及探究途径的方式回答。特点:依据所学从三教合一以及理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以及民间化等回答。 (4)依据所学从儒家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壤、思想体系根据时代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及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等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看法(观点):孔子形象的变化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 说明:汉唐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主张,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史),因此孔子的形象被神化(论);宋至明清,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者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标准,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儒学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史),因此孔子的形象被视为僵化(论);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托古改制,用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解读孔子(史),因此孔子的形象被维新化(论)。 综上所述(总结),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需求和时代发展密不可分,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历朝历代都无法绕开孔子其人及其思想。这正显示出孔子的伟大,他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比如本题中依据材料从“孔子形象的变化受到了时代环境的影响。”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从汉唐时期、宋至明清、维新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太平天国时期以及袁世凯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做法分析回答;最后从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当时的政治需求和时代发展密不可分以及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 27.【选作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宗羲出生于浙江余姚,其父为魏忠贤所害,他锥击阉党,为父鸣冤,明朝灭亡后,他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起兵抗清,兵败,隐居著书讲学。1663年,完成大著《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法》《学校》等21篇。黄宗羲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在《原法》中,他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他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他还提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回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摘编自徐定宝《黄宗羲评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黄亲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内容: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国家之法;主张以学校限制君主权力;工商皆本。 (2)原因:专制统治的黑暗与腐败;明清政权更迭;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国家之法;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得出主张以学校限制君主权力;根据“夫工回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工商皆本。 (2)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专制统治的黑暗与腐败,明清政权更迭,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分析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