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临猗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试卷
山西省临猗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6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2.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未能乘着新航路开辟的东风与世界正常接轨,而是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附庸。学界认为阻碍中国“正常接轨”的内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 B.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C.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3.《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4.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制度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亚洲人口的膨胀 6.下面是1825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情况表。造成巴西此种人口构成的历史原因是 葡萄牙殖民的巴西人口构成(%) 欧洲人 23.4 混血种人 17.8 非洲奴隶 49.8 印第安土著 9 A.葡萄牙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B.工业革命从英国向美洲扩展 C.大量土著居民被掠夺到欧洲 D.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 7.如图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8.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工厂制度的形成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殖民体系的形成 9.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止。这反映出 A.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发展 B.资金不足是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C.清政府阻挠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D.市场狭小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B.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C.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 11.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12.《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13.“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4.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 ,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剪发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上述变化主要说明了 A.时局变动影响社会习俗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1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可“铁路断不宜开”,遂搁置修路倡议。据此分析,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建设的困境包括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③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列强的侵略与争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美国)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7.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18.20世纪90年代英国曾实行“青年新政”:年龄在18~24岁,处于失业状态并申领求职者津贴连续6个月者,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这项政策主要针对 A.“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B.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 C.经济危机的恶化 D.生态环境的破坏 19.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0.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国内交通建设的落后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也被称为“美金”,美国财政部长富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其反映的基本特征是 A.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B.美元与马克挂钩,马克与其他货币挂钩 C.美元与白银挂钩,各国货币与白银挂钩 D.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2.有学者认为:“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给美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好处。对内,它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可以免受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外它可以毫无顾及地追求自己的外交政策,对他人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压力。”为美国带来“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的是 A.世界银行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雅尔塔体系 23.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如图中属于此时期欧共体成员国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4.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 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荃础性因紊,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喊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25.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使得每一个人能够以“个体”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此观点意在说明 A.互联网给全球安全带来危险 B.人们可利用互联网创造财富 C.人们可借助互联网实现平等 D.互联网有利于彰显人的个性 二、非选择题 26.(26分)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分) 图2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对中国传统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简表 年 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95—1911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请举例说明。(2分) (3)1912年—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当时有利的国内外市场条件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经济类型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4)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意义是什么?(2分) 27.(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国家和地区 人口 国民总产值 粮食 识字的人(占本国人口比例) 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西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18.0 45.0 35.0 96.0 东欧和苏联 11.5 30.0 23.0 90.0 拉丁美洲 6 8.0 6.5 67.0 非洲 8.5 3.5 2.5 19.0 近东 3 7.5 14.0 36.0 远东(不包括中国) 31.0 3.5 13.0 40.0 中国 22.0 2.5 ___ 50.0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拉国家落后于“富国”的原因。(4分)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3分) 28.(11分)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分别指出三次改革是什么?(3分)指出三次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2分)概括指出三国改革所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从材料中的“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可以看出,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必然性;根据材料中“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所以说,中国古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故C正确。A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源,B是材料中现象的具体表现,D是具体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中央集权建立的“根源”,故排除。 【答案】C 2.【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萌芽不如西欧国家发展迅速”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B.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近代中国逐步被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附庸的表现。C.结合所学知识,“开口通商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是近代中国逐步被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发展附庸的表现。D.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的压制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内因。 【答案】D 3.【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店铺林立,这在宋朝是完全可能出现的。B.结合所学知识,“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宋朝打破了坊市制度的界限,并且出现了草市。C.结合所学知识,“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反映了宋朝夜市的繁荣。D.结合所学知识,“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体现的是雇佣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 【答案】D 4.【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退组土地所有制,因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原始社会的社会现状的描述。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是指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设置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A 5.【解析】通过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引起“餐桌革命”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明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物种传播范围的扩大,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B正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排除A;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排除C;此奥了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排除D; 【答案】B 6.【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占23.4%,非洲奴隶占49.8%,根据所学知识,造成此种人口构成的历史原因是黑奴贸易和欧洲移民的拓殖,故D正确。A、B与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关系不大,排除。被掠夺到欧洲的是黑奴,不是美洲土著,排除C。 【答案】D 7.【解析】注意图片中时间从1750~1900年,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A线在19世纪前后发展趋势是不断下降,应为中国,故A项错误。B线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比重下降,应为英国,故B项错误。C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应为美国,故C项正确。D项在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迅速,应为德国,但是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第一幅图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第二幅图是垄断组织对市场的瓜分。A、B、D都与图片无关。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局是官府创办的军事工业,实行的是封建管理,但是由于经费困难导致船政局发展艰难,由此可以看出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发展,故A项正确。近代化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洋务企业,没有涉及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不仅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注意限定信息“经济上”,故A项正确。B项为其政治影响,应排除。C项为其在思想上的影响,应排除。D项是对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的特点,应排除。 【答案】A 11. 【解析】依据题干“1953~1957年”、“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可看出当时重视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工业,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C项正确。AB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C 12.【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指个体经营;“社会主义原则”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B.结合所学知识,“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原则”不符。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因此“协作经营”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不符。D.结合所学知识,“共同劳动”不属于“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A 13.【解析】从材料“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困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问题,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故本题选择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4.【解析】从材料中的“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可以看出,时局的变动推进了社会习俗的改革,故A正确。断发只是风俗变革,不触动清朝国体,触动清朝国体的是革命,故B说法错误。清政府的风俗变革不是主动的,不能体现政府主导社会生活,故C说法错误。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答案】A 15.【解析】从材料中的“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可以看出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从“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可以看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可以看出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从“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可以看出列强的侵略与争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都是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建设的困境,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要求。 【答案】D 16.【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人工资收入远远低于生产增长水平,导致工人贫穷购买力较低,出现相对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故C项符合题意。A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美国经济虚假繁荣,故排除。D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答案】C 1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紧急救济法令》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故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故排除C、D两项。 【答案】A 18.【解析】从材料中的“必须在政府提供的四个项目(即为期6个月的国家补贴就业或创业;全日制教育或培训;环卫工作和公益部门工作)中选择一个”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在强制青年就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福利国家”制度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实施的,故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英国教育事业发达,国民文化素质一直较高,排除B。 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经济”模式,不存在经济危机的恶化问题,排除C。虽然材料中提到了“环卫工作”,但并不能表明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D。 【答案】A 19.【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俄国“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在之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因此说明是走不同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且根据国情,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方式,因此采取了新的政策,即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故A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主旨是实行特殊的过渡方法,CD都与材料旨不符,故CD排除。 【答案】A 20.【解析】抓住题干“建设的伟大成就”“五年计划”“供应面包”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D 21.【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答案】D 22.【解析】为美国带来“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的是二战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答案】B 23.【解析】1967年欧共体的西欧六国指的是: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①英国②西班牙③卢森堡④意大利 【答案】C 24.【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受国际分工、技术、制度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制度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故B错误;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不是最重要原因,故C错误;体制转型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故D错误。 【答案】A 25.【解析】材料中的“扁平的世界平台”说明了互联网使人们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以个体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又说明互联网有利于个人在全球信息上发挥作用,这是对人的个性彰显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全球行动“不等于破坏,不能说明互联网带来危险,排除A项。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创造财富,材料信息没有指明具体是哪方面,排除B项。互联网有利于人的平等,但不一定使人实现平等,排除C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6.(26分)(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分) 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2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2)1895—1911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并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面粉和纺织品(2分)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2分) (4)变化:公有制经济比例增大,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有制经济比例大大缩小;(4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即可。 第(2)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它的原因主要从社会主义的改造来回答。它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27.(13分)(1)动力:英、法等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分)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遭受掠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建立,工业化起步。(4分) (2)亚非拉国家近代以来长期遭到欧美列强的掠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亚非拉国家人口众多;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低。(4分) 应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等(一点2分、2点3分) 28、(11分)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3分) 同: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2分) 影响略(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