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岳麓版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二、经过 ‎1.兴起发展 ‎(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 ‎2.进入全盛 ‎(1)军事上: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达到全盛。‎ ‎(2)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由盛转衰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后期斗争 ‎(1)军事: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士气重新高涨。‎ ‎(2)政治: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资政新篇》。‎ ‎5.走向失败 ‎1864年7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易混辨析]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各自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三、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二 ②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 ‎①→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史料二:《资政新篇》的核心内容 ‎②→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学会用史]‎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关经济方面的规定各体现了什么思想?‎ 提示:前者是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绝对平均主义;后者是鼓励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2)从时代的要求看,这两种经济思想各具有什么鲜明的进步性?‎ 提示:前者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后者第一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代表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史论归纳 ‎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没有真正实行。‎ ‎(2)不同点 ‎①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 ‎②空想性的内涵不同: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 ‎③财产所有制上: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 ‎④对农民阶级的影响:前者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D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并结合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没有找到与国民心理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即信仰出现危机而无法支撑其政权,D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阐述两者的对立,排除A项;B、C两项均与题意无关。]‎ ‎2.(2017·深圳模拟)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了(  )‎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太平天国的核心问题 A [“照旧交粮纳税”说明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3.(2017·洛阳二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B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中“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考点2| 辛亥革命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革命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二、酝酿准备 ‎1.组织方面 ‎(1)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2)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2.思想方面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 ‎3.军事方面 革命党人发动了广州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三、武昌起义 ‎1.概况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2)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政体为“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 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革命高潮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颁布。‎ ‎(2)内容 ‎①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 财产等自由。‎ ‎③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 组织原则。‎ ‎(3)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终结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概念阐释]       民国纪年法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五、意义 ‎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误区警示]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即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 第二条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要涉及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的思想;‎ ‎②→权力制约、责任内阁制的政治特点 ‎[学会用史]‎ 史料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提示: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③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④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史论归纳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内容 影响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2.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史料一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①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③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华民国的民主化进程 ‎①→中华民国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②→中华民国的民主进程迅速 史料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提示:借鉴性;进展快;曲折性;持久性。‎ ‎(2)史料二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应如何理解?‎ 提示:“仿制品”‎ ‎: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真正救中国的道路。‎ 史论归纳 ‎ ‎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 ‎(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2)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 目标 结果 直接目标 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目标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终结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日照一模)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A、B、C三项与其目的无关,排除;因人设法,指的是因为袁世凯而修改法律,与其目的相符,故D项正确。]‎ ‎2.‎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A [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A [材料重点强调思想方面,故A项正确;B、C、D三项侧重于政治方面,排除。]‎ 考点3| 五四爱国运动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民族危机 ‎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直接原因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导火线。‎ 二、经过 ‎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概况: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三、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于‎6月10日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2. ‎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它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轻巧识记]       五四爱国运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五四运动的特点与性质 史料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 对联一:“①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对联二:“②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史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馆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③‎ 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④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思《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五四运动的宣传 ‎①→参与的广泛性 ‎②→外争国权 史料二:外国人眼中的五四运动 ‎③→说明美国政府在同情中国的基础上保持中立态度 ‎④→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学会用史]‎ ‎(1)从史料一两副对联中可以解读出五四运动的哪些特点?‎ 提示: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三罢”斗争;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2)史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是什么?‎ 提示: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 史论归纳 ‎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含义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长沙一模)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C [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可知其主要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不是《新青年》杂志,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的思想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陈独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 [“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应从文化方面来看,显然是选C项,因为它使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的文化转向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A项是政治上的,不符合题意;“岔路”则表明说的不是继承,故D项错误;“岔路”说的不是对社会性质的认识,故B项错误。]‎ ‎3.(2017·皖南八校联考)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 [抓住题干要求“新”的主要表现以及“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移风易俗、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不能体现“新”,A、B两项不正确。弘扬科学和民主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没能挽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挽救了中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主题一 革命家眼中的“符号”,思想家眼中的“浩劫”——太平天国运动 ‎[主题立意]‎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知识交汇]‎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1)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特点 ‎①兴起于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制定新方案:《资政新篇》。‎ ‎③承担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④面临新敌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⑤属于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3)作用 ‎①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与财产平均分配,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②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 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③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主题二 为民主革命开路,为共和大厦奠基——辛亥革命 ‎[主题立意]‎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普通中国百姓的心中。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对后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历史作用。‎ ‎[知识交汇]‎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现代化史观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②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上: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社会史观: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4)文明史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主题三 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五四爱国运动 ‎[主题立意]‎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知识交汇]‎ 五四运动的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 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2013·全国卷Ⅰ·29‎ 晚清的现代化历程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时期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亥革命 ‎2011·全国卷·29‎ 洪秀全由反孔到尊孔 太平天国运动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3·全国卷Ⅰ)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 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2.(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 ‎【解析答案】‎ ‎1.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2.A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信奉拜上帝教,倡导平等和大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天京变乱后,洪秀全等人逐渐腐化,太平天国运动逐渐由盛而衰,拜上帝教日益失去其意义。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比较委婉地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待孔教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B、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现代化史观下的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史观应用]‎ ‎[理论阐释]‎ 现代化史观下的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争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探究这一长效热点问题,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颇有益处。‎ 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就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政治结构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传导型。原发型现代化(内源性)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传导型现代化(外源性)主要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表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现代化的前提是民族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 ‎[运用点拨]‎ ‎1.以现代化史观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可贵的。但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2.现代化史观下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 古老的中国步入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侵华的枪炮声中步入近代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帝国一步步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可概括为:‎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都面临着救亡图存的严峻任务。‎ 两个“重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三条“线索”:一是列强侵华;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三是中国政治近代化。‎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针对训练]‎ ‎1.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太平天国运动所建立的政权依然是封建性质的,所以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所以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故B项正确;C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只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并未实施,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洪秀全、孔中山都(  )‎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封建反侵略 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反对外来侵略 D [林则徐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林则徐本身即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故B、C两项错误;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都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要求,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