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5文学类小说阅读之人物环境(练)(含解析)
专题 05 文学类小说阅读之人物环境 夯实基础 1.【2018 届广东省中山市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 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 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 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 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 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 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 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 “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 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 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 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 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 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 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 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 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 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 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 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 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 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 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 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答案】A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 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 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②表现了两 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③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 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④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 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法、内容、人物形 象、主题等角度作答试题,根据理解从写法上: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 氛围(场面、场景、画面);从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 配合默契,技艺高超。从主题情感上: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 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 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③“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 (喜爱)。④“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2.【2018 届湖北宜昌市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盛开的古镇 刘建超 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 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 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 铺腾给了茫茫。 “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 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 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 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 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 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 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 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 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 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已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 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 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 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 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 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 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 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 他冲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 他弹奏得过优胜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 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 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 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 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 “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 “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 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 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 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 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 那里四季开满鲜花。 “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 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 茫茫不说话,烟凶狠地缭绕着。 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 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 花香弥漫。 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 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吴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 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 C.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 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 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 【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 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 项,“这就为茫茫能够留在古镇 埋下伏笔”在文中无依据。 (2)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执着坚持;(2)重情重义,痴情专一;(3) 善良,体贴,热心,关爱他人。 【解析】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 (3)小说以“吴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 的艺术匠心?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 者想像的空间:茫茫为何要弹吉他?茫 茫的吉他声为何是忧郁的?茫茫会留下来吗?(2)情节照应。吉他是昊杰托人从城里 给茫茫买的;现在茫茫面临人生抉择,茫茫弹起吉他。结尾处与文章中两处琴声也形成 照应。(3)揭示主题。人生在面临艰难抉择的时候,是屈从于外界因素,还是顺从自己 的内心? 【解析】题干是“小说以‘吴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 有什么样的艺术匠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 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 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 进一步分析。 3.【2018 届安徽省蚌埠二中第二学期高三 4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 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 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 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 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 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 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 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 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 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 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 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 计又打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 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 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 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 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 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 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 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 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 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 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 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 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 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 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 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 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 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 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 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 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 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 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 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 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 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 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答案】B (2)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 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 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1)衬托(侧面描写)。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 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 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 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2)欲扬先抑(对比)。 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 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3)语言描写(正面描 写)。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 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他的“吝啬”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 【解析】题干要求“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 物定位,从文中来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从具体情节变化看周 老爷子先是体现出吝啬,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说在结尾的地方交代了周老爷子吝啬的 原因,体现了周老爷子施舍有方的智慧。 (3)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应有道的道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 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 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乐施好善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 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 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 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你们好”, 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 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今天, 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苦 口教育,或是长辈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致于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不 能勤俭持家,而挥土如金,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周老爷子的话理解其深层含义, “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 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 乡民。结合现实可以得出:乐施好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 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 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 了依赖的泥潭。 临门强化 1.【2018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哑巴与军刀 孙长乐 在一次战斗中,许维所在的八路军骑兵队与日军遭遇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杀。许维 挥舞着军刀一口气将 5 个鬼子斩落马下,又和一个膀大腰圆的鬼子战到一起。几个回合后, 那鬼子露出了破绽,许维迅疾挥刀朝他拦腰砍去,可挨了一刀的鬼子竟然好端端地坐在马上。 许维收回军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军刀卷刃了! 就在许维一愣神的瞬间,那鬼子挥刀将他挑落马下,幸亏一个战友及时赶到,救了他一 命。他虽保住了性命,但腹部受伤严重,再也不能上战场跟敌人拼杀了。许维心中非常难过, 眼前不时浮现自己被鬼子挑落马下的那一幕,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得很窝囊。鬼 子生产的军刀,既锋利又耐用,战友们都把缴获来的鬼子军刀视若宝贝。许维躺在病床上, 心想何不混进鬼子的兵工厂里,学会鬼子制作刀具的技术! 这天,部队的岳团长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许维一脸委屈地说道:“首长,我可是吃了军 刀的亏,要不是军刀卷刃了,我咋会躺在这里!我有一个请求,伤好后我想混进日军的兵工 厂,偷学鬼子制刀技术。” …… 许维伤愈后,岳团长派人把他叫到团部,郑重地告诉他:“组织上同意你去偷学技术。 我们得知,日军的兵工厂为了保密,只用哑巴干活,你只能装成哑巴混进去。” 许维跟部队里的一个会哑语的教导员学了一些哑语以后,就离开了部队。混进鬼子兵工 厂后,许维和其他中国劳工一样,一天从早到晚都默不作声,只是卖力地干活。有天傍晚, 许维在茅房里解手,鬼子的一条狼狗蹿进了茅房里,朝他嗅着。许维猛然看到那条高大的狼 狗,吓了一跳,脱口喝道:“该死的畜生,出去!” 这时候,两个巡逻的鬼子正好走到茅房前面,听到茅房里有人说汉语,俩鬼子端着枪冲 进茅房里,把许维押到了兵工厂的审讯室里。 在鬼子的兵工厂里,凡是发现装成哑巴的中国劳工,都得被割掉舌头,变成真正的哑巴。 鹤田队长围着许维转了两圈,便向站在一旁的几个鬼子做了个“割舌”的手势。一个鬼子挥 着雪亮的剪刀,将许维的舌头齐根剪掉,许维立时昏了过去。鬼子往许维的嘴里胡乱敷了些 面状的止血药后,便把他给拖到了工房里。 此后的日子,许维除了卖力干活,还有意接近日本工匠,暗中观察他们的锻造工艺和制 作刀具的技术。许维既勤快又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个日本工匠的喜欢,他们都乐意带他干活, 他便借机勤学苦练,悉心讨教锻件、淬火、打磨、开刃等制作刀具的几个关键技术。每到夜 晚,许维就躲在被窝里,借着月光,偷偷地把制作刀具的工艺记录下来。 一天,许维和两个中国劳工跟着几个鬼子到邻县去拉煤炭,途经一个叫南关驿的小镇时, 许雏用哑语告诉鬼子,自己以前曾在这小镇待过,知道镇上有个叫大向梨的女子,不仅人长 得貌美如花,还有一手推拿的绝活。 几个鬼子大为高兴,就在一个小客栈待下来,让许维去把那女子找来,慰劳他们。离开 那几个鬼子后,许维就钻进一个树林里,天黑后才离开了小镇…… 面对岳团长,许维嘴里呜噜着,撕开自己身上那件狗皮棉袄的夹层,拿出一叠记录着鬼 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土纸,交给了岳团长。望着面容消瘦、蓬头垢面的哑巴许维,岳团长的眼 里噙满了泪水。 不久,八路军的兵工厂在许维的指导下,制造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在此后的战斗中, 八路军战士再也没有吃过军刀的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八路军与鬼子拼杀的场面,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同时电揭示了“胜败 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B.小说通过战场上八路军和日军军刀的对比,暗示了当时中国工业落后的特点,易卷 刃的军刀是我军战斗力弱的原因。 C.小说语言精心雕饰,朴实无华,亲切耐读,例如“知道自己是吃了军刀的亏,就觉 得很窝囊”“该死的畜生,出去”。 D.小说在叙事方面匠心独运,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来刻 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D (2)小说主人公许维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2)①英勇善战。八路军与鬼子拼杀,他一口气斩杀 5 个鬼子;如不是军刀卷 刃,定将膀大腰圆的鬼子斩杀马下。②有献身精神。为多杀鬼子,保卫国家,他主动请 缨,混进日军兵工厂偷学制刀技术,被割舌也不后悔,终学成归来做出贡献。③精明机 智。在日军兵工厂,凭精明勤奋学会了技术;在外出途中,用计巧妙地避开鬼子,回到 部队。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 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 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3)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显得多余。你是怎样看这个结尾的?请表明观点,并具体陈述 理由。 【答案】观点一:不多余。①小说尾段写许维指导八路军制出了一批精良的军刀,显现出了 他偷艺的效果。②尾段可以丰富许维的人物形象,突出他忍辱负重、报效国家的精神品 格;③尾段照应了小说的开头,使作品结构完整。观点二:多余。①许维将一叠记录着 鬼子刀具制作工艺的土纸,交给了岳团长。这一情节就暗示了他偷艺的成功。②小说贵 在留足空白,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而小说尾段把结果直白地说出来,让读者觉 得没有余味。③文学作品贵在语言简练,尾段又一次写到制作军刀,从全文看显得啰嗦。 2.【2018 届湖南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高三月考试卷(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那号早就得老 远长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叔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屋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 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 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 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 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 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 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 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 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 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 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电视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 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 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 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 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䞍好吧①,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 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 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 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 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 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注】①方言,意思是“你等着瞧好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 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 看出他是个自律、谨慎的官员。 C.文中信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的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 二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D.大家认为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 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 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 环境。D.大家认为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 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从小说情节中可以看出姑父是一个当 官的,所以选项中说“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 象”。理解有误。 (2)小说划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儿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谢二孩凭借泥鳅面拉近了和男人的关系,详细写泥鳅面制作过程,为泥鳅面打动 女人和男人做铺垫,引出后文情节的发展。②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做泥鳅面很费功夫。突 出了谢二孩为取得男人的信任,花了很多心思,付出了很多努力。 【答案】(1)值得赞赏的地方:谢二孩有能力,会办事。男人有原则,拒绝贿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情节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结构作用、 内容的作用类作答,例如本题从情节结构上:谢二孩凭借泥鳅面拉近了和男人的关系, 详细写泥鳅面制作过程,为泥鳅面打动女人和男人做铺垫,引出后文情节的发展。从内 容上: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做泥鳅面很费功夫。突出了谢二孩为取得男人的信任,花了很 多心思,付出了很多努力。 (3)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在文中的表现,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 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让人深省的地方:谢二孩儿有能力、会办事,却要借助“有个大官亲戚”的传言才 能升职。反映了用人制度存在问题。男人有原则,追求光明磊落,但一不小心就被谢二 孩利用了,说明腐蚀手段花样百出,防不胜防。 3.【2018 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 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 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 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 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 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 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 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 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 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 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 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 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 花……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 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 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 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 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 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 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 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 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 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 还种棉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棉花成熟时裂开的景象,同时细致具体地描写了桂枝的动作和心理, 表现了她因担忧没有足够晴朗天气晒棉花而焦急的心情。 B.“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桂枝这样想的主要原因是种棉花很麻烦,拖的时间 也长,而种玉米可用机械收割,方便得很。 C.小说中的补叙占了很大的篇幅,一方面交代了桂枝焦急盼望连婶和明年再也不种棉 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桂枝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D.小说结尾交代,桂枝决定“明年还种棉花”,主要是因为连婶家境不好,需要帮助; 并且,桂枝曾顺着连婶的心意答应再种棉花,不能失信。 【答案】D (2)小说中的连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连婶除了为雇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②能吃苦耐劳:连续多年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棉花的 采摘任务,起早贪黑,一连十多天。③讲诚信,重情义: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 但她为了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理解有加。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 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连婶除了为雇 主摘棉花,还主动帮助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摘几千斤棉花寻不出半片叶子”等情节中概 括出其“朴实善良,做事实在”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 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 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 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朴实善良,做事实在”“讲诚信,重情义”“能吃苦耐劳”的角 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最初发表时,采用的标题是“桂枝与连婶”,你认为是原来的标题好还是现在的 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观点一: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桂枝明年还种不 种棉花而展开,当然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更加切题。②“种棉花”贯串全文,是 小说的线索,以“明年还种棉花”为标题,能制造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观点二: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桂枝和连婶,一个是雇主,一 个是雇工,故事围绕这两个身份不同的女性展开,因此以“桂枝与连婶”为标题更好。 ②桂枝和连婶之间不是冷冰冰的雇与被雇的关系,而是相互帮衬相互信任的关系,以 “桂枝与连婶”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与人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反思。 高考提升 1.【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 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 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 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 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 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 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 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 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 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 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 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 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 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 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 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 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 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 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 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 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 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 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 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 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 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 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 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 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 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 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 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绒布妈妈”实验是一个心理 学实验,吴秋明知道“绒布妈妈”实验,并有深刻领悟,暗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 份;“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 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吴秋明非常 认同实验的结论,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绒布妈 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 5 至第 7 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 写的是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作为也正验证了“绒 布妈妈”实验所讲的道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 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 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 题考查的情节在第 5 至第 7 段,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 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 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 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 【答案】(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 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 点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 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奴 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 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 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 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 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 喻的手法,说明马骁奴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 马骁奴的内心,马骁奴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 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 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 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 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 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 士。她有很高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 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 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 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 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 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 来。本题所考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单 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奴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 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三次心理冲 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 爱,深化了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奴“忽然有了 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奴听 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奴已 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奴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 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奴 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考生解答时可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 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再思考其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 自己的理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 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 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 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 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 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 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三次冲动表现出马骁奴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奴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 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奴对吴秋 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2.(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 11~14 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 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 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 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 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 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 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 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 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 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 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 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 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 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 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 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 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 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 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 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 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 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 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 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 “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 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 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 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 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 “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 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 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 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 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 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 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案】抵触——感动——欣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考生可通读全文,筛选出小格面对达子时的表现, 然后归纳整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属于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因为心理的变化 一定与情节的发展有关,所以本题也涉及对小说情节梳理能力的考查。答案信息比较明 显,题目难度适中,只是答案限定三个词语,似有些局限,考生梳理出小格的态度变化 过程,表述意思正确就应该给分。 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答案】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 能敏锐捕捉商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 进 行 梳 理 , 找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唯一有可能会对考生形成困扰的是小说中人物与考生生活背景的差异。考生从文本中不 难分析出本文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农民,他善良勤劳、乐于助人,但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则需要结合小说的写作时间,也就是文后给出的“1984 年 11 月”,根据这个信息,可 以判断出小说的主人公生活的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他的种种行为表明这是一个新型农 民形象。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依据画线 1 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画线 2 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 己翻地。 (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 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 上下文从内容、手法、表达情感等几方面来分析。(1)小题要求分析句子所表现的人 物心理,可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心里一热”表明小格听了达子的话心里 有一丝感动,然而从上文看,小格认为达子是看自己笑话,她不愿意让达子看出自己的 感动,她要在达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自尊和能干,所以她执拗地坚持自己翻地。(2) 小题,题干要求从对比和比喻两种手法来赏析句子,考生只需答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对比的两方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可以。句中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 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也就突出了土地耕耙的细致与用 心;把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则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 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句子的赏析,属于现代文阅读中常考题型。两个小题,各有 侧重,一个重在分析内容,一个重在分析手法,就本题而言,设题合理,指向明确,难 度适中。但若联系 11.12 题考虑,本题中第一个小题与 11.12 题同属于分析人物形象 类题目,而且与 11 小题同属于分析同一个人物心理类题目,虽然考查角度略有不同, 但有考点重复之嫌。 1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 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 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 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 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 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 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 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可理解为赏析最后两个自然段,也可理解为考查最后两个段 落的作用,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是一道探究题,采用的是安徽高考现代 文阅读探究题的一贯题型,今年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题干只提示“最后两个自然段 颇耐人寻味”,让考生谈看法,角度大,范围比较广,若考生平时没有做过针对性训 练,对这道题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考生不妨将这个题目分解一下,既然是考查 最后两个段落,那么就可以将题目分解为分析段落作用和赏析段落妙处,分析作用一 般从内容和结构入手,赏析则从手法和内容入手,再考虑小说的特殊性,这样就可以 得出几个答题的角度,最后考生只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两个角度来写出答案就可以 了。 3.(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 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 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 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你最好还是抽空跟 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 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 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 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 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 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 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 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 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 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 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 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 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遣物时,我意外地 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 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 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 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 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 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 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 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 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 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 分。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错,从下文情节来看,三孬所说是 真 实 的 , 也 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 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围绕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这两大方面来考查,目 的还是要考生能够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进而能够欣赏这篇小说,这也应是文学类文本 阅读所应达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命题从小说的基本要素出发,本题共五个选 项,分别涉及到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刻画、故事情节与安排和小说的主题,可 以说,这几个选项基本涵盖了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与情节,对这几个选项能作出正确的 判断,也就能证明读懂了这篇小说,命题者抓得比较准。另外这五个选项的安排,也可 看出命题的用心。这五个选项是按照小说情节发展顺序的相关内容和情节来呈现的,先 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再到小说情节安排的赏析,最后到小说主题的分析把握,符 合人们一般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习惯。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 分) 【答案】第一问(2 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 程。 第二问(4 分)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 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的发展脉络。有时,小说会有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这篇小 说的明暗两条线索,分别关联两家。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其明线,是马兰和她的丈夫围 绕所借给麻婶的钱的不同态度展开的,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 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这是明 线,也是小说的主线。小说的暗线是麻婶一家,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 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也就是 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至于小说安排这两条线索要什么好处,首先是要看线索的内容, 小说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可以说都是 怎样对待金钱的,由此更能显现相关人物的品质,从而凸显小说的主题;另外就是要考 虑情节安排及人物形象方面的好处。总的来说,小说明暗线安排的好处或作用的分析, 一般是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主题的挖掘这几个角度切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明暗两条线的交织安排,是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突出特点,命题抓住了这 一特点,并通过考生对小说明暗两条线的概括,对小说这样安排妙处的分析,引导考生 去梳理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去关注这两条线上的人物形象,进而去理解这篇的主题, 这个点抓得好。本题所给的答案概括归纳很凝练,对于类似于分别围绕马兰花与丈夫、 麻婶与女儿情节梳理型的答案也应给予肯定。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近视。②善解人意。见 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 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是应根据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分析概括。 因 此 应 先 在 文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内容及试题描述中规中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中 的常规题型。一种是考人物形象特点,一种是考人物性格特征。答题形式要么概括, 要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题干说得很明确: “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对答题形式也作了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试题所提供 的答案,很规范,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要求。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 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8 分) 【答案】具体分析 6 分。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 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 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 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 然。(每答一点给 2 分) 说明效果(2 分):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 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 试题分析:答什么,怎么答,一定要审题,借助于题干的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 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呈现的是 两小问,具体分析是马兰花三次流泪的表现以及所表达出的情感,要说明的是这三次细 节(神态)描写的效果。因此要在文中找到这三处的描写,提取三次流泪表现的关键词 语或句子,第一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眼里含着泪”;最后一次: “满眼的泪水”,然后就要注意这三次描写之前的情节,也就是明白马兰花流泪的原因, 进而把握马兰花这一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至于效果,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从人 物形象与小说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本题的命制彰显出命题者的功力和对试题材料的驾驭能力。马兰花的三次流泪, 表现不同,代表的心情也不一样,第一次是强忍泪水,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二次是含着泪水,表达出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最后一次是 满眼泪水,所体现的心情比较复杂,既有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又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 的感激,还有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处泪水折射出人物内在品质,这三处 神态细节描写凸显了小说主题。命题者敏锐地捕捉地了这一好题材,从小处切入,透过 泪水去窥探人物的内心,去撬动小说的主题。再者,试题的题干积极地给学生思考与答 题以提示,“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这是告诉考生应答哪些内容;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是告诉考生应怎么答, 做法和要求都很明确和具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