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六上语文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及反思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4.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语文要素】 5.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指导学生注意“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1)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3)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4.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时,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5.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喜悦、激动、兴奋……) 6.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反馈) 5.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6.配乐,试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 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难点)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 什么?(指名说) (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师: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色说故事 1.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点拨:讲故事时可适当增加想象) (1)我乃杜处士,非常喜欢书画…… (2)今天我赶着牛儿去山上吃草,还没出村子,看见…… (3)吾乃苏东坡,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4.小结:我们尝试选择角色,用自己的话讲了文言故事,同学们讲得很好。 [教学板书]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 想法 绝弦(知音) 锺子期听 领会死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掉尾而斗)然之 [教学反思] 为了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尤其是在选角色说故事环节,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堂效果较好。以“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是对文本语言理解后的加工和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