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主要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      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 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8.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轻纺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 时间 ‎ 织布机(台) ‎ 纱厂(家) ‎ 缫丝厂(家) ‎ 新建面粉厂(家) ‎ ‎1913年 ‎ ‎2016 ‎ ‎32 ‎ ‎170 ‎ ‎ 84家 ‎ ‎1920年 ‎ ‎4310 ‎ ‎ 69 ‎ ‎433 ‎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10.‎ 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11.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而忽视建设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12.下面是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计的1928〜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增长速度的统计表。导 时期 增长率 ‎1928〜1936年 ‎8.4%‎ ‎1937〜1942年 ‎6.7%‎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B.美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C.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解放战争的影响 ‎ ‎13.1945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4382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1173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B.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C.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14.重庆美钞每元的黑市价格,1943年12月854元,1944年12月为542.2元,1945年6月为1410元,8月为2400元。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倾销 B.官僚资本的操控 C.通货膨胀的刺激 D.法币政策的破产 ‎ ‎15.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16.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7.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目的是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9.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 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20、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B.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C.农业生产开始逐步适应市场需求 D.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 ‎2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22.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5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2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4.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7分,26题17分,27题18分。‎ ‎25.(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 ‎ ‎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 ‎——东汉《说文解字》 ‎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 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 材料三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 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基本特点。(3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 1895—1913 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 ‎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5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 材料三 材料四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发展有何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4分)‎ ‎(4)材料四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何在?(6分)‎ 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1届半期考试试题 学科: 历史 命题人:魏卓虹 审题人:教研组长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西汉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 【解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         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 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      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 ‎【答案】D 【解析】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材料中苏州府“计日受值”的史料中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其他各地的史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姓负担过重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四个地区纺织业发展较好,但不能体现出各自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四府分别以棉纺织或丝织业为主,表明手工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分工的特点,故D项正确。‎ ‎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是不是决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说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到“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 ‎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 ‎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 B 解析:注意题中所提到的“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农耕文明的表现。‎ ‎8.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B. 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C.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答案】A ‎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轻纺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 时间 ‎ 织布机(台) ‎ 纱厂(家) ‎ 缫丝厂(家) ‎ 新建面粉厂(家) ‎ ‎1913年 ‎ ‎2016 ‎ ‎32 ‎ ‎170 ‎ ‎ 84家 ‎ ‎1920年 ‎ ‎4310 ‎ ‎ 69 m]‎ ‎433 ‎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答案】A ‎10.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 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 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C. 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D.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答案】D ‎11.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 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而忽视建设 C. 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 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答案】D ‎12.下面是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计的1928〜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增长速度的统计表。导 时期 增长率 ‎1928〜1936年 ‎8.4%‎ ‎1937〜1942年 ‎6.7%‎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B. 美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C. 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民族解放战争的影响 ‎ ‎【答案】D ‎13.1945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4382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1173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 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B. 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C. 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答案】A ‎14.重庆美钞每元的黑市价格,1943年12月854元,1944年12月为542.2元,1945年6月为1410元,8月为2400元。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倾销 B. 官僚资本的操控 C. 通货膨胀的刺激 D. 法币政策的破产 ‎ ‎【答案】C ‎15.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 时间 粮食 棉花 钢 煤 原油 ‎1952年 ‎1.63亿吨 ‎130.4万吨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1.92亿吨 ‎144.5万吨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52年、1956年”,这时中国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在上升,说明B、C两项正确;钢、煤、原油的产量比粮食、棉花的产量上升比例明显要大得多,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16.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 B ‎17. 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之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此决议目的是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时间是1953年,对象是引导农民群众,方式是由低级到高级,目的是走向社会主义。1953年,中共领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1956年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B项。A项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C项人民公社的提出在1958年,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以后,均不符合题目的时间信息。‎ ‎1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19.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 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答案】 B 【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 ‎20、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一斤粮食,反吃了国家25万斤返销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B.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C.农业生产开始逐步适应市场需求 D.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农村经济改革。1979年粮食产量的提高源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农业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选项正确。‎ ‎2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之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实行土地公有制,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22.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5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 B.国民经济高度繁荣 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 D【解析】 A项中的“实现”,B项中“高度繁荣”不符合史实;C项中“市场经济体制”未反映,由“1978”提示可推断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有赖于改革开放的进行。‎ ‎23.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24.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③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④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A。‎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7分,26题17分,27题18分。‎ ‎25.(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甲骨文“男”的写法) ‎ ‎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 ‎——东汉《说文解字》 ‎ 材料二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 材料三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3分) ‎ ‎(2)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 ‎【答案】(1)特点:一家一户、精耕细作、自给自足。(3分) ‎ ‎(2)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 ‎(3)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4分) ‎ 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4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 1895—1913 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穆藕初留学美国,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共同议定产销数额、共同议价、联合推销,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 ‎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5分)‎ ‎【答案】(1)特点:私人民族工业规模超过官营工业;民族工业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动向紧密联系;出现了一批企业集团。(6分) ‎ ‎(2)原有的轻工业继续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实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产业集团化或兼并联营,实力增强;与外商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都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6分,任答3点)‎ ‎(3)措施: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3分,任答3点)‎ 积极影响: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2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 材料三 材料四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发展有何意义?(5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 (3) 材料三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4分)‎ ‎(4)材料四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何在?(6分)‎ ‎【答案】(18分)(1)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工业落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命脉。(3分)‎ 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分) ‎ (2) 特点: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分,任答3点即可)‎ (3) 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2分)‎ 社会变化: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4) 没有。(2分)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任答2点,得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