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必修4第二单元 限时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必修4第二单元 限时检测

第二单元 限时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难易度 哲学的物质概念 ‎2‎ 难 哲学的运动概念 ‎3、4、5‎ 易、中、中 物质决定意识 ‎6、7、8、26‎ 中、中、难、中 意识的能动作用 ‎9、10、11、‎ ‎15、26、29(2)‎ 中 客观规律与意 识的能动作用 ‎1、12、13、14‎ 中 ‎ 实践 ‎16、17‎ 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19、27(1)、28‎ 易、易、中、难 真理 ‎20、21、22、25、28、‎ ‎29(1)‎ 中、中、中、中、‎ 难、中 认识过程 ‎23、24、27(2)、28‎ 中、难、难、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年来,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上游地表补给河流被大坝截留,下游湖区则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湖水面积较鼎盛时期缩小近半,水量减少造成湖中17种野生鱼相继绝迹,也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这启示我们(  )‎ A.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自然生态的规律 C.人应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只有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是客观的 解析:C 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A说法错误;人不能改造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说法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D说法错误。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淡水湖面临危机的问题,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迹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地球上的无机环境能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说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①正确;该发现为我们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性,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④正确;②③表述错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光线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在空气和真空中,光速接近每秒30万千米。但在通过某些透明介质时,比如水或者玻璃,由于折射的关系,光速会稍微减慢,但这种减速极其有限,根本不可能被人们感知。而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是有条件的 C.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D.人们可认识和改造物质运动的规律 解析:A 光线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B说法错误;而科学家们利用一种特殊晶体作为介质,将光“拘留”在内整整持续了一分钟,表明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A符合题意;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可以改造规律,D说法错误。‎ ‎4.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襄邑道中》有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与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 ‎①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中的诗句指的是,人坐在船中没有觉得船在动,反而感觉远处的树木朝自己走来,是运动的,入选;③中的诗句说的是,人在桥上走,以流动的水为参照物,水是相对静止的,桥就是运动的,入选;②中的诗句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是错误的;④中的诗句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是错误的。‎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这表明我们要坚持(  )‎ ‎①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新思想符合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从“新时代”可以看出事物变化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两点论与重点论、量变与质变,②④与材料无关。‎ ‎6.‎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在回答公众提出的“你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从意识的角度看,霍金的回答反映了(  )‎ ‎①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人的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与本质。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说明意识离不开物质器官——人脑,③④正确切题。题干体现的是意识与人脑的关系,①②不合题意。‎ ‎7.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决定,从‎2017年7月1日起,将建筑领域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上限由5%降至3%。这体现了(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出台政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①②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④不符合题意。‎ ‎8.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传统中医认为腐乳性味甘、温,具有活血化淤、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豆腐在经过发酵后会得到更多利于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烟酸、钙等矿物质。尤其发酵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中没有的维生素B12。从哲学的角度,这体现出(  )‎ ‎①腐乳的自然性质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②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③人们研发的特殊工艺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 ④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腐乳性味甘、温,具有活血化淤、健脾消食等作用”这说明腐乳的自然性质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①正确;腐乳的营养成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提升,②不选;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③错误;现代营养学进一步证明了腐乳的营养价值,这说明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④正确。‎ ‎9.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是基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实践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本题要求回答“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的根据,①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③是对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的原因,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实践的作用,④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均不符合题意。‎ ‎10.“嫦娥四号”的奔月任务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8年上半年,向地月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L2点发射“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以解决地面与月球背面的通信和测控问题;第二步,约半年后,发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球背面开展着陆巡视探测。其中,“嫦娥四号”着陆月球背面,将是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嫦娥四号”奔月任务的安排(  )‎ ‎①注重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②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说明人能够认识世界 ④发挥了意识的作用,体现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意识能动性及其特点。“‘嫦娥四号’的奔月任务分两步进行”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入选;“嫦娥四号”奔月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有具体的任务及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着陆探测,表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也说明人能够认识世界,③入选;②中“矛盾的普遍性”、④中“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都不选。‎ ‎11.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那些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家不用开锁,指纹或虹膜识别就能进门;搞卫生有扫地机器人和擦地机器人;坐在沙发上,一句口令就能打开电视、空调;网络预约、微信挂号,看病拿药更方便……由此可见(  )‎ ‎①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变成现实 ②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限制的特性 ③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那些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变成现实,①③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②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观点 错误。‎ ‎12.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  )‎ ‎①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②人类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人类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认识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对自然的征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D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做到了按规律办事,②③符合题意;破坏自然不是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①错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非“征服自然”,④错误。‎ ‎13.如图漫画“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启示我们(  )‎ ‎①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个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客观前提 ③重视外部联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④尊重规律利用条件才能获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漫画主旨表明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利用条件,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功,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个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前提,②说法错误;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关键,③说法错误。‎ ‎14.某校研究人员最新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寻找癌细胞受体的自组装纳米粒子,可以提高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的有效性,进而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这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外部涂有一层特殊的蛋白,通过该蛋白可以寻找特定的肿瘤信号。这一科学成果表明(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 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①说法错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既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也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说法错误,人的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研究人员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的措施,表明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也是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表现,②④符合题意。‎ ‎15.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进程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特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两步走”完成现代化建设,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等特点,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③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④与材料无关。‎ ‎16.1948年秋天,瑞士工程师梅斯特拉尔到森林里打猎,回来时发现衣服和猎犬身上沾了很多芒刺。他花了很长时间也没除尽衣服上和猎犬身上的刺果,他经过观察发现,是芒刺上的小“倒钩”让它结结实实地粘在织物和动物毛上。这激发了他的创造欲望,经过半年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搭扣,在A布上织有许多钩状物,在B布上织有许多小圆球,只要把它们轻轻对贴在一起就粘紧了,这就是“粘扣”。“粘扣”的发明佐证了(  )‎ ‎①人能够通过实践改变事物的原有状态 ②只有直接经验才是实践的产物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及其作用。由材料可知,“粘扣”的发明是工程师实践的结果,通过实践改变了事物原有的状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①③符合题意;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②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与材料无关。‎ ‎17.2017年7月,中国在南海试开采新型能源可燃冰获得的成功,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推动全球能源革命;9月,借助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中国与奥地利科学家成功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视频通话。材料表明(  )‎ A.科学实践能够使人类的美好追求变成现实 B.科学研究可以改变现实世界联系的客观性 C.先进的工具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前提条件 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研成功的可靠保证 解析:A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采集可燃冰、量子通信等,都是在通过科学实验改造客观事物,A符合题意;事物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改变,B错误;科学研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C错误;题干强调实践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18.2017年12月,中国平安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公布了智能疾病预测的最新进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相结合,建立重庆智能疾病预测与筛查两大模型,目前已可以提前一周预测传染病发生情况。这说明(  )‎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解析:C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相结合,提高预测能力,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符合题意;认识源于实践,排除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排除B;掌握系统优化方法不是促进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排除D。‎ ‎1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这说明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③不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④正确。‎ ‎2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着质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判断进一步印证了(  )‎ ‎①原有的真理能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②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③经过检验的真理在实践发展中不会被超越 ④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超越历史条件,但能超越自身,①③说法错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党作出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政治判断,既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也说明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正确切题。‎ ‎21.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伴随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真理与认识过程、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越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①③正确;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②错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原有的真理并未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④“相对正确的”的说法错误。‎ ‎2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作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说明(  )‎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新时代新时期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以往重大思想的发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正确;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①说法错误,不选;④说法错误,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 ‎23.被称为“世纪之谜”的暗物质,科学家仅推测到它们存在,却无法探测到它们。然而,令人兴奋的是,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经过多年观测,捕捉到了很可能是暗物质留下的“足迹”——高能电子,这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过程显示了(  )‎ ‎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②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观测设备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 ‎④所有假设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证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科学家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过程显示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②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错误;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4.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提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人类(  )‎ ‎①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在无限实践发展中被推翻 ②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正确的认识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①观点错误,②正确切题。题干中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不是为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正确切题,④观点错误。‎ ‎25.由四名香港女高中生提出的“太空养蚕”试验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将开辟出一条连接星空和孩子们好奇心的“太空丝路”。4位设计者为完成实验先后喂养蚕超过数百只,从决定参加搭载太空实验选拔比赛到完成比赛耗时半年多时间。其中一名设计者表示,别人可能觉得去酒泉只是一个比赛的结束,但对她们来说,则是在科研路上的一个新开始,因为这次的经历让她们更加明确了对科学研究的喜爱。由此可见(  )‎ ‎①要尊重别人的看法,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 ②应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③要在实践中认识并发现真理,获得并检验真理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充满信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追求真理的历程。通过科学实验获取认识,并将之作为开始,说明在实践中获得、发展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尊重他人意见的重要性,排除①;材料没有涉及如何对待错误,②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近年来,“互联网+”与“大数据”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和热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令用户对融合数据、通信、内容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产业实现融合多赢发展,百姓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获得更大满足,这些都值得期待。但因其涉及多方利益的重新调整,网络信息安全及文化安全监管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诸多难题仍需克服。‎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的必要性。(10分)‎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的必要性,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学生在分析时,首先要注意本问的知识限定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然后可以分别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综合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5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国家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有利于产业实现融合多赢发展,能更大程度地满足百姓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5分)‎ ‎27.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是造福人民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医学,是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然而,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差别,无法像西药那样提供药品的化学成分、结构式、药理、毒理、不良反应、禁忌和临床数据等现代医学对药品的一切要求。有人以针灸、推拿、火罐等多种中医疗法无法像西医理论那样提供详细的作用机制为由,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材料二 ‎‎1967年5月23日 ‎,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屠呦呦课题组搜集整理了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方集》。经过反复筛选、试验,经过190多次失败后,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终将目光锁定青蒿(一种菊科草本植物),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2004年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1)结合材料一,运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知识,驳斥“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1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的发现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特点的。(12分)‎ 解析:第(1)问,要求运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知识,驳斥“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首先回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断它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中医药的有效性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治病健身中得到检验,西医理论作为认识成果,本身没有超出认识的范围,不能作为检验中医药科学与否的标准。第(2)问,要求分析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的发现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特点的,属于体现类题目。结合材料,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三个角度分析。‎ 答案:(1)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断它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性。(7分)②中医药的有效性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治病健身中得到检验,其科学性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得到揭示和验证。西医理论作为认识成果,本身没有超出认识的范围,不能作为检验中医药科学与否的标准。(7分)‎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对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4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们对青蒿素的探究是不会停止的。(4分)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青蒿素的研究不断有新的突破。(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进行了5次修改。实践表明,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结合材料中党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说明我们党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1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方面分析,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取舍相关知识点。‎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党基于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适时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4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发展,党提出修改宪法建议,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及时提出修改宪法建议,使我国宪法不断发展完善。(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材料二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大都外城常有无数商人来往止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如今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应怎样包容互鉴,共同发展。(8分)‎ 解析:第(1)问属于体现类试题。学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问的知识限定是“求索真理的历程”,然后学生可以根据材料,分别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第(2)问属于措施类试题。学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问的知识限定是意识能动作用,然后学生可以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源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推动实践发展。(2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的认识是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2分)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呈现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2分)④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探索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过程。(2分)‎ ‎(2)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2分)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应积极求同存异,和睦共处。(2分)③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包容的文化有利于促进各国包容互鉴,共同发展。(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