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高二政治试卷 命题人:苏小莉 审题人:方长赛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 ‎①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 ‎②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③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岩画中的场景都是生活实践的场景体现了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不合题意,精神文化源于生活实践,任何时代的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生活。③符合题意,现代绘画艺术家之所以能欣赏到以前的艺术作品,依赖于岩画这一物质载体。④表述错误,价值会产生变化。故选A。‎ ‎2.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 ‎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④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②符合题意,外国人关注韩国歌手,会购买更多韩国产品,启示我们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对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④符合题意,因为文化能影响经济,启示我们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故选C。‎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 ‎3.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②符合题意,开展读书活动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③表述错误,科学文化修养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但并不是必要条件。④符合题意,通过读书活动能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因为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化为物质力量。故选B。‎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4、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速、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 A. 理性思考转化成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 “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 “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 “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表现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深阅读”能够使人具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和叩问心灵的力量,有助于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说法绝对,C错误。答案为D ‎【点睛】‎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潜移默化侧重影响的过程和无形性,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深远持久侧重影响的效果和持久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②符合题意,云南映像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不合题意,没有提到文化影响人。④符合题意,云南生活产生《云南映像》说明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故选C。‎ ‎6.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持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特点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存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 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改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C. 文化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B表述错误,文化提升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C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价值观念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内容。D符合题意,不同的文化圈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故选D。‎ ‎7.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B. 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没有了心灵,就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会对他人有情感和责任,这里的心灵就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B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C不合题意,材料中讲的是心灵的作用,没有提到文化对人的影响。D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故选A。‎ ‎8.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中“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这表明( )‎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广州方言中“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含义,这表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①正确;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中的一些餐饮用语风行全国,这表明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②正确;材料是说明珠三角经济推动了珠三角文化的传播,并没有体现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③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特征,饮食文化具有民族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9.“入乡随俗”表明了:‎ A.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 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 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不是继承。B不合题意,这里没有落后文化。C符合题意,到不同的地方,尊重其习俗,体现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不合题意,入乡随俗主要讲对待多样文化的态度。故选C。‎ ‎10.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 )‎ A. 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 ‎【答案】B ‎【解析】‎ 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国民乐具有中国特色,充满中国韵味,这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受到欧洲听众的喜爱,说明文化是世界的,B适合题意;A、C是片面的;D不适合题意。‎ ‎11.“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 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 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相同的 D.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这类现象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D项符合题意;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项说法错误;文化能够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但文化背景并不决定人的交往,B项说法错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可能会相同,也可能会不同,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 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2.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 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 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古城复兴”属于文化继承,扬州通过古城复兴,“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体现出文化继承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前提,A适合题意。B、C、D与题干联系不够紧密,应排除。本题答案选A。‎ 考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3.“信”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今天我们仍然提倡“诚信”,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较大的包容性 B. 较强的保守性 C. 相对的稳定性 D. 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C ‎【解析】‎ 我国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信”在今天仍然提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C符合题意;A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B不是传统文化的特征,故排除;题干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相对稳定性 理解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文化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所以,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 ‎(2)鲜明的民族性 ‎(3)继承性 ‎1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 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 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D. 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中强调要继承优秀传统遗产。B不合题意,不是讲要面对外来文化。C不合题意,不是尊重文化多样性。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创新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故选D。‎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有: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基本途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15.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材料是意大利包容中国文化。②符合题意,意大利生产的青花瓷壶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③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进口青花瓷获得的灵感体现了商业贸易促进文化交流。④表述错误,文化多样性不能消融。故选C。‎ ‎16.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旗袍既有满足文化的个性,也有中国女装的共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符合题意,满族长袍注重兼收并蓄,体现了包容性。③表述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表述错误,交流借鉴,但是还要保持多样性。故选B。‎ ‎【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②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7.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 ‎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剧目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体现了剧目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是其成功的原因。②不合题意,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③不合题意,这里没有体现现实主义,而是特色文化。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这事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鲜明的海南特色是其成功的原因。故选D。‎ ‎18.“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的五千年历史体现了源远流长。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体现了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表述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故选A。‎ ‎19.“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 A. 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 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重点强调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文字属于文化范畴,因此体现了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不符合题意,题中体现了汉字及其词义的变化,但没有体现汉字的重要性,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没有强调博大精深,排除;D不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对生活的反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 ‎2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 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描写了燕赵多慷慨之士,吴楚多放诞轩丽之文等文化现象,说明了不同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体现这一特征。C、D选项也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本题选B。‎ 考点:文化的多样性 ‎21.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体现了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不合题意,材料在没有提到民主。③不合题意,材料中主要强调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没有提到修身的内容。④符合题意,先忧后乐,群才奋起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故选C。‎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2.“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 A.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 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 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答案】A ‎【解析】‎ 我国在伟大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国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双百人物”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说法错误,价值观不是人人践行,排除;C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引方向,排除;④是传统文化的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名师点睛】高考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考查侧重对其措施的准确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是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是错误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3.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求学生读懂材料信息,进行针对性选择。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现出来的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故③④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故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 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A. 善良朴实 B. 爱好和平 C. 自强不息 D. 艰苦朴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没有正确表达题干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C。‎ 考点:中华民族精神 ‎25.“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和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下图为赵一曼烈士家书:‎ ‎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家书是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家书中赵一曼烈士对怀着对家人的思念慷慨殉国体现了家书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符合题意,赵一曼烈士悲壮毅然的殉国体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④表述错误,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要求回答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可以从文化对社会、文化对经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加以分析,结合材料加以说明论证,以“有利于”的方式进行表述即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可以从文化对社会作用角度组织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可以从文化对经济作用角度组织答案: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角度组织答案: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考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的社会作用。‎ ‎27.二百多年来,京剧始终是在继承与创新的交替运行中向前发展的。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当代京剧艺术家必须深入现代社会生活,善于驾驭生活素材;在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和继承传统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的基础上,用崭新的视角来展示传统艺术之美;积极吸纳融汇其他艺术之长,为我所用,创造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赋予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京剧这一国粹真正得到发扬光大。‎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将京剧这一国粹发扬光大。‎ ‎【答案】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京剧的发展,要求当代京剧艺术家必须深入现代社会生活。‎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京剧在保留和展演传统的经典剧目,保持和继承传统的艺术神韵和美学特质的基础上,用崭新的视角展示传统艺术之美。‎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积极吸纳融汇其他艺术之长,为我所用,创造体现当代美的表现手段,赋予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将京剧这一国粹发扬光大,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如何将京剧这一国粹发扬光大,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关键信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来回答。‎ ‎【点睛】解答建议、措施类主观题,一是从课本知识中找方法,熟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总结材料中提到的成功做法,找到材料中提到的存在问题,根据问题分别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三是主体发散法。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注意多角度思考。‎ ‎28.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困扰世界的问题。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是对“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如果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己及人,建设一个更加太平、繁荣的世界,蒋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结合材料,说明在今天我们应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为解决世界问题更好地发挥作用。‎ ‎【答案】①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实相结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应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更多地在国际事务中体现中国担当,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交流借鉴。‎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为解决世界问题更好的发挥作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 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的作用,首先可以解读为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然后可以解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思想还是中华文明,属于中华文化,所以还要从中华文化的特征作用进行回答。‎ ‎29.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年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而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惊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必要性。‎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没有文化继承就没有文化积累。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传统,提高政治认同。 ‎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传道、授业、解惑,把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在群众中发扬光大。‎ ‎④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⑤把弘扬民族精神落实到教材当中,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 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传承性与民族精神”,设问指向是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必要性。首先分析设问,要求调用的知识是“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精神”两部分知识,关键词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进教材”。由此可知,需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三者建立横向联系,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答案。首先,“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传统文化有继承性,教育能推动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教育可以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教育+民族精神”的角度:教育的传承功能有利于民族精神传给下一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最后展开、整合成为完整答案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