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开学考试试题 1.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104起非洲猪瘟疫情,引起市民恐慌。下列对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描述图文一致的是(注:图中P表示价格,Q表示数量,S和D分别表示供给和需求曲线) ①猪瘟疫情增加市民担忧,导致猪肉市场价格整体走低 ②某些产地为避险加快出栏,引起猪肉价格进一步下降 ③多地对生猪实施限制调运,猪肉价格出现区域性上涨 ④猪瘟疫情过后,需求增加,生猪补充缓慢,价格回升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猪瘟疫情增加市民担忧,则对猪肉的需求量降低,而该图表示对猪肉的需求增加。②错误,“加快出栏,引起猪肉价格进一步下降”,而该图只体现了供给增加,未体现价格在下降。③错误,“实施限制调运”则供给量应该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但该图表示的是供给量在增加,且需求量也在增加。④正确,猪瘟疫情过后,需求增加,生猪补充缓慢,价格回升。图示表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都向右移动,表明供给增加、需求增加,且价格由P1上涨至P2,符合题肢表述。故答案为D。 2.某地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融合推进“确权+流转+增收”,将集体和个人闲置农房用于发展民宿、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经济新业态,引来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材料表明 ①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关系完善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③发展乡村经济必须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权 ④实现乡村振兴要建立城乡整合发展的机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民宿、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可知,经济业态创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①入选;“将激活闲置农房与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相结合”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完善,“有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体现了生产关系完善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②入选;改革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公有制)不变,③错误;材料未涉及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整合,④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2019年1月4日上午,李克强总理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总理强调,要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央行于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此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传导路径是 ①货币的流动性增加 ②物价水平下降 ③促进市场繁荣 ④货币的流动性降低 ⑤国内需求扩大 ⑥企业成本下降 A. ①→⑥→③ B. ④→②→⑤ C. ①→③→⑤ D. ①→⑤→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可供贷款的货币数量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增加,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成本下降,A错误。 B: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可供贷款的货币数量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增加,B错误。 C: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可供贷款的货币数量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增加,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市场繁荣,C错误。 D: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可供贷款的货币数量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增加,刺激国内需求扩大,促进市场繁荣,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与2008年调查情况相比较,10年间,我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减少1.5%,而同期人均GDP增长约1倍: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间减少32分钟,而居民投入就业工作中的时间增加了28分钟:居民一天交通活动用时减少37分钟,这表明,十年间我国 ①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②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的比例大幅提高 ③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 ④就业更为充分,失业率进一步降低 ⑤交通设施和工具不断改善,出行更便利 ⑥居民使用共享单车出行日益增多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居民消费、就业等。①:我国居民有酬劳动时间减少1.5%,而同期人均GDP增长约1倍,说明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①正确。 ②:材料未涉及机器人,②与题意无关。 ③:材料反映居民投入到就业工作中的时间明显增加,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间减少、就业工作时间增加,反映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家庭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的提高,③正确。 ④:材料不能反映我国就业更为充分,失业率进一步降低,④不符合题意。 ⑤:居民一天交通活动用时减少37分钟,说明我国交通设施和工具不断改善,⑤符合题意。 ⑥:材料未涉及共享单车,⑥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B。 5.2017年起,武汉全面推行“红色引擎工程",实行街道(园区)“大工委”、社区(村)“大党委”制度,将辖区内的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党员等各类资源和力量,通过党组织统领和整合,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武汉推行“红色引擎工程”的作用在于 ①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强化自治功能 ②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③确立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引领发展方向 ④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主管理。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委会和居委会,材料未涉及,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将辖区内的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党员等各类资源和力量,通过党组织统领和整合,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这说明“红色引擎工程”意在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核心作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同时也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②④符合题意。 ③: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早已确立,不是“红色引擎工程”确立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C。 6.乘客挡车门阻拦高铁发车,警乘不敢强制将其带离,公安民警和辅警在正常执法执勤时遭遇暴力抗法,却不敢执法…基层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为何会变得缩手缩脚?怕被人曝光过度解读、怕逾越模糊的执法权限边界、怕没有规范指导而犯法等,造成了一线执法人员“不敢管“有顾虑”。解决此类问题需要 ①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守法的氛围 ②明确行政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③行政机关提供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构建和谐关系 ④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以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问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乘客挡车门阻拦高铁发车,警乘不敢强制将其带离,公安民警和辅警在正常执法执勤时遭遇暴力抗法,却不敢执法…基层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为何会变得缩手缩脚?”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尊法守法的氛围;执法机关严格执法,以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问题;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明确行政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与解决材料的问题没有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关提供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构建和谐关系与解决材料的问题没有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7.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在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围绕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开通线上主题讨论群,形成会上会下、线上线下同步讨论的氛围。这一实践 ①创新了委员履职方式,增强了委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②丰富了协商民主形式,拓展了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③将网络优势与政协协商特色有机融合,促进提质增效 ④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之成为集中委员智慧的主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说法错误,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便拓展;④选项“主要途径”的表述错误。全国政协开通线上主题讨论群,形成会上会下、线上线下同步讨论的氛围,这一实践创新了委员履职方式,增强了委员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将网络优势与政协协商特色有机融合,促进提质增效,①③选项入选。选B。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8.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创新思路,创制了《清明上河图3.0》。这一展演挖掘长卷原作的艺术神韵、文化内涵与历史风貌,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以及各种艺术形态,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多层次交互,让人们在新颖的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故宫参观。这表明 ①推进文化创新要为传统文化注人时代精神 ②利用现代科技能够推动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③科学技术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作用日渐突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多层次交互,让人们在新颖的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推动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故宫参观,从而使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科技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不体现推进文化创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①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科学技术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是丰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9.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这体现了 ①传统戏曲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戏曲文化的多样性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 ③不同戏曲之间交流借鉴融合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坚持文化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特色戏曲文化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川剧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坚持文化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特色戏曲文化的重要因素,不同戏曲之间交流借鉴融合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川剧的形成过程,不体现传统戏曲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①与题意不符;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②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0.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的炎症性疾病,目前较难医治。近日,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借助最新的高分辨率分析单细胞方法,发现在病患发炎的大脑中存在以前完全未知类型的免疫细胞,这使他们能够创建一个新的免疫细胞图谱,有望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发现并创建新的免疫细胞图谱产生于治疗疾病的新需要 ②掌握发病机制和创新医治规律是治愈炎症性疾病的关键 ③高分辨率分析单细胞方法是新的免疫细胞被发现的基础 ④更好地治疗炎症性疾病是发现新免疫细胞的价值所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发现并创建新免疫细胞图谱产生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需要,更好地治疗炎症性疾病是发现新的免疫细胞的价值所在,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新规律,②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分辨率分析单细胞方法不是新的免疫细胞被发现的基础,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1.习总书记在谈到农业农村问题时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体制机制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要彻底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这说明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②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局部的性能状态决定着整体的性能和状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体制机制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问题,要彻底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这说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与题意不符;整体统帅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12.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科学掲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这一规律在170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是 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不断发展,劳动工具不断革新 ②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增长,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③按劳分配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发活力 ④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设置不断优化,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A. ①→②→④ B. ①→③→② C. ②→③→④ D. ①→④→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首先第一步是生产力的发展,①排第一。 ②:生产力发展,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②排第二。 ④: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体现的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排第三。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 ③: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活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经济走势图, 注:国际上通常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达到3%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 材料二 至2018年7月,我国社会零售总额月均增速为8.1%,去年同期增速为14.5%;单月消费规模为3万亿元;高档耐用品零售总额增幅为9.8%;同时,作为低端商品销售平台的拼多多业绩一路攀升,营业收入增长25倍销售总额达到2621亿元。同期,居民贷款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达到49.11%,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占比达到20%;为提升效益,企业转型升级,大幅裁员。 材料二中反映我国什么经济现象,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一现象原因 【答案】现象:我国消费总额增幅减缓,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但消费群体的两极分化加剧。 原因: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投资风险增加,居民投资偏好房地产;②社会经济平稳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③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拉大。④裁员等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⑤绿色、共享消费心理正在形成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二中反映我国什么经济现象,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反映我国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中我国社会零售总额月均增速为8.1%,去年同期增速为14.5%,表明我国消费总额增幅减缓;材料教育支出在家庭总支出占比达到20%,表明发展资料消费占比不低,说明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消费水平有所提升;材料高档耐用品零售总额增幅为9.8%;同时,作为低端商品销售平台的拼多多业绩一路攀升,营业收入增长25倍销售总额达到2621亿元,表明消费群体的两极分化加剧。第二小问,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材料一的图表可知2018年7月之前CPI涨幅超过3%,考生可从发生通货膨胀预期,投资风险增加角度去分析;然后考生可结合材料分别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收入差距拉大、社保不健全、绿色消费理念的影响等知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网络舆论场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是造福国家和人民,还是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共中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重要意义。 【答案】有利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促进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解析】本题以全媒体时代,媒体如何融合发展为背景设置试题情境,从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共中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重要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结合材料分析,考生可从公民的政治素养、公民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主要是根据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高中政治主观题时,首先要明确回答是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还是社会意义。其次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时,一是注意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如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二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如经济生活中,是国家,还是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就此从浙江走向全国。2013年10月,习近平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平安建设社会协同机制,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 50多年来,“枫桥经验”始终不变,不变的是其善于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灵魂:“枫桥经验”始终在变,这种变源自于其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半富和发展着“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始终在前行,新世纪以来,浙江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注重德法并举,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路子。全国各地也在学习“枫桥经验”的基础上枳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应如何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 (2)“枫桥经验”己从“浙江风景”上升为“全国风景”,成为我国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3)借鉴“枫桥经验”,就新时期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枫桥经验”是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坚持好、发展好“枫桥经验”,要继承其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化解矛盾的新做法;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性地探索出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成功经验,取得了社会治理的良好成效,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借鉴。全国其他地区借鉴“枫桥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新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的统一。 (3)示例: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德化人;在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依法治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发挥科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 【解析】本题为学科综合类试题,以枫桥经验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枫桥经验的“变”与“不变”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时代应如何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需要考生结合材料进一步确定知识范围。结合材料分析,可以确定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有: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立足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时代精神等。从这些角度整合梳理成“怎样做”的表述形式,可以较好地组织作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枫桥经验己从浙江风景上升为全国风景,成为我国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方案。”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考生分析材料将材料信息与上述原理内容对应,形成答案要点。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借鉴“枫桥经验”,就新时期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两条建议。考生可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书写建议,这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考生可从精神文明创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等诸多角度作答。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可按以下方法予以解答:1.回归教材法,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2.挖掘材料法,这类试题的材料隐含着问题的答案,可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抓主谓宾,看定状补;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从句意到层意,再到段意,归纳出中心。具体方法有:一是材料中反映该类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第(2)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这是解题的基础,可有效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