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项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排除。 2.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而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反映出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即由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转变为儒家的宽厚仁慈治天下。故答案为A项。多年不赦到多次大赦,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赦免制度的变化不等同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汉朝时期外儒内法政策中“内法”的含义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 3.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 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B.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C.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 D. 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致良知”即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肯定人的存在,强调的是伦理的意志自觉原则,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道德的自我意识,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误。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4.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对比来看,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人本身更为重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个人价值和地位有所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并不能称为“风气败坏”,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传入;D选项错误,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6.李白称赞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怳怳(同“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与这位书法家的字体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结合所学可知,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故D项正确;其中A项为篆书,B项为隶书,C项为楷书,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可知,该画的特点是 ①注重写实 ②注重意境 ③借物抒情 ④神韵意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郑板桥所作《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通过作诗描绘窗外萧萧竹声表达悲凉凄寒之感,体现了文人画写意表情的特点,故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并非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故①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明清小说,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表明清代的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此时小说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选B。 【点睛】明清小说特点: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人民的意愿。 9.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0.“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 重视道德和教育作用 B. 宣扬理性主义 C. 代表新兴工商业者利益 D. 强调个人自由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故二者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A项正确。B 项中的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宣扬的核心思想,不是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排除。C项符合苏格拉底,孔子则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排除。强调个人自由也不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之处,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根据设问要求“许多相通的地方”,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紧扣设问,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1.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A.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B.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D.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的时候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而“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则说明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故选C。题干说明平民百姓还深深的处在基督教信仰之中,故A的说法错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未占据主流,理性时代到来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 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 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正确;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D项是材料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13.启蒙运动时期,某思想家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的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推崇。关于这位思想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B. 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 他指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D. 他认为人民有权推翻违反民意的统治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可知是指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 B项正确。A项是指伏尔泰,C项是指康德,D项是指卢梭。故ACD三项排除。 14.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B.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答案】A 【解析】 这三人的天文学和物理学贡献对人类认知的推动作用,从不同的视角认识自然界,故A正确;相对论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B项不适合爱因斯坦;“日心说”未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C项不适合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有缺限,不能算科学地概括出物质的规律,排除D项。 【点睛】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15.“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对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的描述,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由此可知,“他们”的作品 A. 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B. 如实地揭露社会黑暗 C. 宣扬了理性主义精神 D. 体现了对完美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自然的美”“自由的理想”体现了“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答案为A项。B项,如实揭露社会黑暗的是现实主义文学,而材料信息没有强调“如实”性,排除;C项,浪漫主义是对理性的反叛,材料中的“自由的理想”说明并非理性,排除;D项,对完美追求的是古典主义,排除。 16.下图是莫奈的早期作品《打伞的女人》。该作品 A. 捕捉瞬间印象,突出色彩变化 B. 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 C. 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 D. 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间人们孤独的心理 【答案】A 【解析】 莫奈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印象画派产生,他们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A符合题意,故选A;BD是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特点,C与图片信息不符,故排除BCD。 17.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非)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 肯定英国政治制度优点 B.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开始探索政治改革的途径 D. 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魏源”、“墨利加洲”、“公举”、“四载受代” “可不谓周乎”可知,魏源认为美国总统制制度和国会制度重视选贤与能,体现民意,符合周代的理想政治制度,对对美国部分政治制度的肯定态度反映了魏源传统夷夏观念的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英国政治制度,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魏源并未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革新,排除C项。 18.“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材料中的“理论”是指 A.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D. 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结合起来,以传统的外衣给变法提供合法性支持。因而其在两方面都不“纯粹”,不太有学术价值,却富有高度的社会政治价值,故B项符合题;洋务派的思想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不符合“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排除;陈独秀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故D项不合题意。 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0.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A. 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B. 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 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答案】C 【解析】 材料“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表明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材料“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表明杜亚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人都主张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状况,故AB项错误。 2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80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这主要是指 A.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 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D. 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80年外强侵略之后”可知当时处于1920年后。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面临内外压力下先进青年的探索。A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B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五四运动后,面对内忧外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C;1915年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时间不符,排除D。 22.1924年,孙中山陆续提出一系列主张:“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主张推翻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 C. 以平等原则处理国内民族关系 D. 反对列强侵略和国内民族压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可知孙中山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内容,明确提出反帝及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即反对外来民族压迫与国内民族压迫,故D项符合题意;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旧三民主义内容,排除A项;中华民族属于弱小民族是孙中山对当时形势的判定,不符合其民族主义观,排除B项;C项表述未全面概括题干内容,排除C项。 23.2014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①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④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就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故①③正确;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开始回答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故②正确,B项符合题意;破除姓“公”姓“私”框框,冲破了“所有制崇拜”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根本宗旨是 A. 提高党和国家执政能力 B. 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C. 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D. 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为人民服务”“为了我祖国和人民”“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看出,三代领导人都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故B正确;材料体现了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看不出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另外,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目的也是为人民服务,故A错误;材料能体现三代领导人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体现了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但体现不出与时俱进,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代领导人都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无法体现集体智慧,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人民服务”“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论语》 《韩非子》 信鬼神 信亦不信 不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仁爱;由己及人 无爱;利己 信奉天意 信奉天意 不信天,信暴力 反对奢靡 礼:享受与节制 张扬私欲 崇奉圣人 崇奉圣人 反对崇圣 尚贤能 举贤才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教化 教罚并用 崇尚法治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学派 主要观点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亚里士多德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斯多亚学派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结合墨家、法家,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原因: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 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 (1)第一问,主张,墨子的主张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奢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法家的主张据材料“无爱;利己”、“张扬私欲”、“崇尚法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从墨家和法家思想的不足方面加以回答,得出其不能成为主流的原因;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的史实回答其能成为主流的原因。 (2)第一问,据材料“守法即正义”、“依智慧”、“强调理性”、“ 人生而平等”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由材料“由己及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关注集体,强调德治;由材料二可以得出西方关注的是人的个体,强调理性,平等自由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断进行思想的解放: 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孙中山强调: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济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对儒学“新开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进行的努力。 【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2)特点:以救亡图存、民族国家独立、民主制度建立为宗旨;学习先进思想并逐渐与国情相结合;付诸于实践,派别众多。 意义:用先进思想丰富发展了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推动民主革命;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3)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领导国民大革命;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从关注社会现实、限制君权、学术风气及传统商业思想变化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结合所学从各派目的宗旨、学习西方的特点、派别等进行分析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思想解放、民主革命及近代化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所学从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发起者、指导思想及相关实践进行阐述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出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遍一致的运动规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摘编自黄学胜《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观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理性时代的到来。 论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开始起步;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证明了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力量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推崇科学精神,崇尚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从宗教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同时证明了知识的力量;牛顿的自然科学为近代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但是,不能夸大科学的作用,从而陷入“唯科学论”。 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并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来看,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理性时代的到来产生了推动作用,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即可,例如观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理性时代的到来。 论述: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开始起步;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证明了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力量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推崇科学精神,崇尚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从宗教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同时证明了知识的力量;牛顿的自然科学为近代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但是,不能夸大科学的作用,从而陷入“唯科学论”。 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并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