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城郊市重点联合体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1.命题范围:岳麓版历史 必修二 ‎2.考试时间为 90分钟,分数为100分 ‎3.第I卷为客观题,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主观题,非选择题4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重农”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不误农时”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知,反映的是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属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重农”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气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D项是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精耕细作的特点对“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的分析理解。‎ ‎2.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 “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C. 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D.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在鲁国南部边境地区有个叫吴虑的人,这个人冬天做陶器,夏天耕田,常以舜自居。由此可知这个人是一个自耕农,说明自耕农经济出现,故选C项。ABD项在题干中无从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 ‎3.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B. 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 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D.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说明宋代土地所有权转移比较频繁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所有权的变化,BC两项不符合题意;自耕农占主要部分,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所有权转移 ‎4.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B.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 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 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所种惟稻”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种植业的发展,材料“郊原四望,遍地皆棉”反映的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唐宋而言,明代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是经济结构调整,不能说明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 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可知佃农可以自由租种地主的土地,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表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宋代的租佃关系 ‎6.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C两项错误;中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开始弱化,故D项排除。‎ ‎7.《明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A. 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 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 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答案】B ‎【解析】‎ 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明朝时沿海的居民违反禁例,私自下海,同海外进行贸易,并且还同海外倭寇勾结,侵扰沿海,因此政府重申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对违反者以重罚,给告发者以奖励,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朝贡贸易,故A项排除。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是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排除。‎ ‎8.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这说明 A. 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 B. 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 C. 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 D. 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把西方各国列入“西域”,西方把中国列在边缘,说明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故选D项。材料中中国把西方各国列入“西域”,西方把中国列在边缘,说明已经有世界地图的概念,排除A项;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项;中国把西方列入西域,说明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中心,仅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不能说明西方把中国列在边缘,排除B项;‎ ‎9.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对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 ‎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欧洲 ‎ ‎100 ‎ ‎140 ‎ ‎266 ‎ 非洲 ‎ ‎100 ‎ ‎95 ‎ ‎95 ‎ 亚洲 ‎ ‎330 ‎ ‎479 ‎ ‎749 ‎ A. 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增长 C. 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D. 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1750—1850年的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人口增加,故A项解读正确;这一时期欧洲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人口下降,故B项解读正确;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亚洲国家依然属于农耕文明,谈不上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解读错误,D项解读正确;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10. 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工业革命的影响 C.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是在184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是在18世纪60年代,而材料所给的一个世纪后是在18世纪50年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689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使得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因此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故D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拓展的影响 ‎11.‎ ‎ 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C. 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西门子形成了垄断,后边说明生产发展,是因果关系,故选D。而A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中的轻重工业比例改变材料中也无法体现,而C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垄断,而联合经营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材料中提到的是合并,故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2.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65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 时间 ‎ 总销售量(万包) ‎ 出口量(占总量%) ‎ 内销量(占总量%) ‎ ‎1840年前 ‎ ‎6.4 ‎ ‎0.9(14.06%) ‎ ‎5.5(85.94%) ‎ ‎1865年 ‎ ‎10.1 ‎ ‎4.2(41.58%) ‎ ‎5.7(56.43%) ‎ ‎1894年 ‎ ‎16.02 ‎ ‎8.23(51.94%) ‎ ‎7.7(48.06%) ‎ 下列各项中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 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 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 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 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显示在生丝业中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没有显示在所有的出口货物中生丝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不能体现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使用机器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中国出口生丝比重越来越大,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由总销售量一列可以看出中国的生丝业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 ‎13.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特点,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变革封建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清末新政涉及立宪,故A项排除。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形式,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4.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 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增加是在1858年《天津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1912—1919年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对1925年国民党政府的称呼,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题中的时间信息“1894---1913”即甲午战后到一战前。‎ ‎15.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 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 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 政府鼓励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的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增长率高于同期的日本,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故D项正确。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要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而不是放松,A错误。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与题干的时间不符,应排除B。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化学工业等并没有大量建立,应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1927年到1936‎ 年中国经済迅速增长的原因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可题的能力和对国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道:“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的前提是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会影响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但影响不会持久,因此①正确。根据陈翰笙的观点可知民族工业前程在于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因此②正确;陈翰笙认为提倡国货的根本办法是发展民族工业,因此③说法错误,排除选项C、D。因为此时中国尚未独立,政治腐败,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A。‎ ‎17.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 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D.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谊舞源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接受,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平等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绝对化,儒家的传统思想没有被完全抛弃;D项说法错误,国人生活没有全盘西化,排除。‎ ‎18.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比作三个实验:“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对应选择项可知B是正确的,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9.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A. 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B. 都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经济 C. 都率先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D. 都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继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货币关系,部分发展资本主义以发展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发展经济,都属于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是其根本共同点,故B项正确;A项属于二者改革背景的共同点,但非根本共同点,故A项错误;C项属于二者改革方向的共同点,但非根本共同点,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后来被斯大林模式取代,没有得到继承,故D项错误。‎ ‎20.学者叶书宗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是指 A. 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B. 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 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D. 取消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故选B。‎ ‎21.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 ‎1930年 ‎ ‎1940年 ‎ 拖拉机 ‎ ‎92万台 ‎ ‎156.67万台 ‎ 谷物联合收割机 ‎ ‎6.1万台 ‎ ‎19万台 ‎ 玉米摘收机 ‎ ‎5万台 ‎ ‎11万台 ‎ A. 推行“以工代赈” B. 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 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答案】B ‎【解析】‎ ‎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1940年拖拉机等农业机器生产量大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故选B;AC两项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后国家不再需要大量农业机器,故D错误。‎ ‎22.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 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C. 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D. 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主要反映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问题,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深远,故选B;材料不能反映欧共体内部矛盾,排除D;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二战后,排除A;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东剧变,排除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 ‎23.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 ‎50 ‎ ‎80 ‎ ‎200 ‎ 儿童津贴 ‎ ‎13.0 ‎ ‎13.0 ‎ ‎13.0 ‎ 其他津贴 ‎ ‎50.1 ‎ ‎30.1 ‎ ‎0 ‎ 纳税 ‎ ‎0 ‎ ‎-7.9 ‎ ‎-43.8 ‎ 国民保险 ‎ ‎-4.5 ‎ ‎-7.2 ‎ ‎-18.0 ‎ 实际收入 ‎ ‎108.6 ‎ ‎108.0 ‎ ‎151.2 ‎ ‎ ‎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②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③挫伤劳动者工作积极性 ④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会根据收入的多少对税收进行调节,材料中有专门儿童节贴一项,可以看出政府注重保障儿童的权益,故①正确;福利开支来自于税收,是有公民和社会共同承担,故②错误;材料中月收入50英镑的要比80英镑的最后的世纪收入还要高,必然会挫伤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故③正确;材料仅仅给出了收入50到200英镑之间的人群的津贴、纳税情况与最后实际收入,但并不能说明其消除了社会贫困,比如说失业群体,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制度 ‎24.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模式 D.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讲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内在调整规律,政府不能反映过度,不能一遇到经济危机就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西方处于经济滞涨时期,美国国内有些经济学家主张反对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就是要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主张减少计划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调整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反对过度福利国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下表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①和②分别是哪一年 项目 ‎①‎ ‎②‎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A. 1912年;1919年 B. 1952年;1957年 C. 1949年;1952年 D. 1978年;1984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煤炭和钢铁增幅明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家制定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因此表格信息与选项B中时间相符,为正确选项;1912年至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速发展,但是这一时期在轻工业领域成就显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1949至1952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工业增幅,尤其是重工业增幅不可能出现表格中所显示的幅度,排除C;1978年至1984年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展开,因此其增幅应当主要体现在农业,这与材料所示信息不符,排除D。‎ ‎26.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 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 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 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合国情”,故 A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争议,故B项正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27.阅读下列表格:1913年和1999年世界贸易额(进出口总额)(单位:占总额的百分比)‎ ‎1913年 ‎1999年 ‎1913年 ‎1999年 世界 ‎100‎ ‎100‎ 拉丁美洲 ‎8.3‎ ‎4.5‎ 欧洲 ‎58.4‎ ‎46.2‎ 非洲 ‎4.4‎ ‎1.8‎ 北美 ‎14.1‎ ‎18‎ 大洋洲 ‎2.7‎ ‎3‎ 亚洲 ‎12.1‎ ‎26.5‎ ‎——上述材料引自龙多·卡梅伦等著《世界经济简史》该表格表明 A. 一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缓慢 B. 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 C. 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主动权 D. 20世纪亚洲经济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13年和I999年世界贸易额,北美和亚洲贸易额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例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28. 欧盟东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南下”战略,即建立横跨亚、非、欧的欧洲——地中海经济区,以北美自贸区为基础建立的美洲自贸区,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召开的亚欧会议。这些现象突出表明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的( )‎ A. 开放性发展趋势 B. 洲域集团化趋势 C. 超差异性合作趋势 D. 去意识形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欧盟,横跨亚、非、欧的欧洲——地中海经济区”、“北美自贸区为基础,美洲自贸区”、“亚欧会议”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相关内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征。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排除。进一步可知,题干的核心,即在强调不同经济实体的跨洲际合作趋势,在总体上服务于经济全球化总趋势。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格局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跨洲际的合作趋势 ‎29.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到2014年1月,全球共签署区域贸易协定583个,其中,超过400个协定是1995年以来签署的。今天的区域自贸协定的内容不仅包括贸易的自由化,也涵盖投资的自由化,不仅地理相邻国家之间,而且跨区域的国家之间也纷纷签署。下面关于区域一体化浪潮迭起这一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A. 兴起于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 B. 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C. 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D. 不利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区域一体化浪潮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今天的区域自贸协定的内容不仅包括贸易的自由化,也涵盖投资的自由化,不仅地理相邻国家之间,而且跨区域的国家之间也纷纷签署”可知,区域一体化浪潮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全球共签署区域贸易协定583个,其中,超过400个协定是1995年以来签署的”可知,区域一体化浪潮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故C项正确;区域一体化浪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错误。‎ ‎30.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中国政府牵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这表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殆尽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深度发展 C. 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D.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截止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扩至57个(其中不少欧洲发达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因此选C。A错在瓦解殆尽, D错在根本变化,B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 二、非选择题 ‎31.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答案】(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 ‎(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 ‎【名师点睛】这道题命题方式非常新颖,,回答时答案也是非常灵活自由。关键就是要看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语言规范性。回答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理由,用论据阐述观点。回答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并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给出你想法的理论基础。做到言之有物,分数很容易拿到 ‎32.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持下述看法几乎“是幼稚的”:现代化或“单一”文明的胜利,将导致许多世纪以来体现在世界各伟大文明中的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的终结。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英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于哪个历史事件?概述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特点?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3)“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个特点是全球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依据材料二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现代化。‎ ‎【答案】(1)事件:工业革命。(2分)表现: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2)新特点: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 ‎(3)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欧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认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 是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影响。即事件: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垄断组织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新特点:出现了垄断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科学技术的发展。‎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哪些因素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欧盟等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等关键信息可知,: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拿真正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考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