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 ‎1.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道在唐朝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说明政府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选项B正确;四书名称出现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C“开始”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统治政策,选项D排除。‎ ‎2.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3岁时的朱熹曾和父亲朱松有过一段对话。朱熹问:“父亲,日何所附?”父曰“附于天。”又问“天何所附?天之上何物?”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下列观点符合成年朱熹对世界本原问题论述的是 A.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案】A ‎【解析】‎ 朱熹属于理学家,提出万物本源是天理,故A项正确;B是王阳明思想主张;C属陆九渊思想主张;D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 ‎3.《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社会的剧烈变动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4.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东西方几个古老的文明中心,出现了一些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人的精神觉醒的有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④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对人类进行反省的哲人”,结合所学,“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思想,故①符合题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春秋时期孔子思想,也符合题意,故②符合题意;“宇宙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属于南宋陆九渊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③不符合题意;“吃饭穿衣就是‘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①②组合正确,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5.阅读1601一1700年间英格兰精英人士初始兴趣取向中宗教与科学所占比例的对比表。二者对比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 ‎1601~1605 ‎ ‎1631~1635 ‎ ‎1651~1655 ‎ ‎1696~1700 ‎ 宗教(教士和神学家) ‎ ‎7.0% ‎ ‎6.3% ‎ ‎5.4% ‎ ‎1.9% ‎ 科学 ‎ ‎1.7% ‎ ‎4.6% ‎ ‎7.0% ‎ ‎5.2% ‎ A. 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 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C. 宗教改革的目的得以实现 D. 科学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表中数据表明,具有宗教兴趣的人相对减少,而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人相对增加。但是,具有教士和神学家取向的人相对减少不等于人们放弃宗教信仰,排除A;宗教改革是要变封建宗教为资产阶级的宗教,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科学进步对解放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有重要意义,并 进而会影响人们的兴趣选择,故选B项表述绝对化。科学的发展打破了基督教神学垄断人们思想的局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本题选择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科技与思想解放 ‎【名师点睛】相对论(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①内容: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其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认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②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最大革命,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可以广泛的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的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的看待世界的途径。‎ ‎6.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C. 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时间15世纪可知意大利当时的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是因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出现了以人为中心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观,所以这些消费品有人物肖像、雕像、花瓶和法冠等,故B正确;热衷艺术品的不都是资产阶级,如教皇,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主要是出现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题干讲的是艺术品消费,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C错误;奢侈风气并不是艺术品消费导致的,故D错误。‎ ‎【点睛】本题注意对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即“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花瓶”“法冠”可知意大利发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不仅满足了生存需求的物质消费而且出现了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主要表现为向艺术家定制或购买不同题材、不同形制的艺术品等为代表的文化消费活动。‎ ‎7.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 谚语或对联 ‎ 反映的相关史实 ‎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的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都江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旨在说明古代罗马的万民法灵活实用,注重举证的作用。故题目中的表述错误;其他两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8.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显示中国在古代往西方国家传播的科技发明数量远多于西方传入中国的,这说明中国的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大,故D项正确;但不能据此就说明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故B错误;材料提供的时间是中国古代,古代只有明清时期对外闭关锁国,故A错误;题目就是考查材料中提供的现象说明的问题,与作者的立场无关,故排除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 ‎9.“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含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故D项正确。从材料“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因为重经验轻实验导致落后,材料没有涉及封闭性,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科学研究的情况,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联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0.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他生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被认为是可以与广义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比肩的科学家。霍金的科学发现 A.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 C. 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D. 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斯蒂芬·霍金”“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新的视角和方式。故答案为B项。A项,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伽利略,排除;CD项,与量子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及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排除。‎ ‎11.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以互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 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 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互联网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学习方式,但是没有改变人们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变化属于交通工具领域的变化,故③错误,本题选择B正确。‎ ‎12.长沙文化书店是湖南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共销售40多种新文化刊物。有学者根据档案史料,编撰下表:1920年9月—1921年3月长沙文化书店销售杂志情况一览表,对此合理解释是 期刊名称 数量 销售对象 劳动界 ‎5000‎ 工人、平民 新生活 ‎2400‎ 平民 新青年 ‎2000‎ 学生 少年中国 ‎600‎ 学生 A. 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 B. 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 C. 青工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 D.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购买杂志的对象中工人、平民的数量最大,说明湖南新文化运动影响着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反映了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工人文化程度的比较,无法推断出湖南长沙工人文化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青年学生、工人逐渐成长为湖南新文化运动主力军,而是强调湖南新文化运动有由精英走向平民趋势,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购买杂志对象的成分,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 ‎13.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 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 创办《青年杂志》‎ C. 发动学生运动 D.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故A正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D。‎ ‎14.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成立,吸收了校内外一批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引导他们走向工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一举动 A. 在实践中构建工农割据理论 B. 培养和造就了革命骨干 C. 根本目的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D. 强调在中国改造旧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材料内容可知,李大钊指导先进分子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限于学术研究,而是走向工农,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可见其目的是为工农运动培养革命骨干,故B 符合题意;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实践中构建工农割据理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工农实践相结合,而非单纯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改革旧制度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1944年3月中旬,毛泽东提出中国将来的经济发展不排斥“资本主义”……革命最终的结果,就是“使具有某种进步性的资本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发展,并通过引进现代生产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主张 A. 借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B. 积极发展对美关系 C.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D. 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允许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经济。由材料“不排斥‘资本主义’”“使具有某种进步性的资本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主张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故D符合题意;材料“引进现代生产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非是特指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民主的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 A. 提出了三民主义 B. 提倡了三大政策 C. 领导了辛亥革命 D. 主张“平均地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晚年倡导了三大政策,实现了伟大的转变,这是为了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孙中山早年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属于孙中山早年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属于孙中山早年的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邓小平意在说明 A. 西方社会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B. 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C.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 中国不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可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体现我国独立自主,并未涉及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中国改革的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体制。‎ ‎18.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正式迈进火箭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A.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B. 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正式开通 C. 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事业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故D项正确;A项是建国前的;B项是航空事业;C项是核武器方面的。‎ 点睛: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事业方面”是解题的限制性条件。‎ ‎19.下表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的情况,高考录取率的提高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4.6‎ ‎57‎ ‎72.3‎ A. 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B. 满足了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C.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 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77年—2011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有大幅度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这一变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像义务教育那样实现普及,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不能反映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B项;国民教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爆发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 ‎20. 2008年2月11日瑞士警方证实,4幅总价值1.13亿欧元(超过1.6亿美元)的名画被3名蒙面持枪劫匪从苏黎世布尔勒收藏展览馆抢走,其中包括著名画家塞尚、梵·高和莫奈的传世之作。这三位画家都属于 A. 印象派画家 B. 浪漫主义画家 C. 现实主义画家 D. 立体派画家 ‎【答案】A ‎【解析】‎ 略 ‎21.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 A. 精英教育不断强化 B. 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 C.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 D. 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说明选拔人才更加严格,绝大多数人不能被录取,体现精英教育的特征,故A正确。录取率低不能说明录取的总人数在减少,不能体现入仕为官的人数降低,即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故B排除。录取率等于被录取人数除以考试总人数,可见录取率下降并不意味着科举考试的人数的下降,C排除。“社会必将日趋尖锐”过于绝对化,而且科举制有利于庶族阶层进入统治阶层,缓和社会矛盾,故排除D。‎ ‎22.唐朝上承以“封闭”为鲜明特色的魏晋南北朝“门阀”社会,下启以将政权管理向全社会“开放”为特征的宋代“平民”社会。这说明 A. 南北经济格局变化 B. 封建集权政治遭到削弱 C. 制度创新得以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升 ‎【答案】C ‎【解析】‎ 材料并未提到南北经济格局变化,故排除A选项;材料讲述的是唐朝是承上启下的社会特色,未反映封建集权政治遭到削弱,故排除B选项;下启以将政权管理向全社会“开放”为特征的宋代“平民”社会,讲述的是科举制度的出现,体现了制度创新得以加强,故选择C选项;材料并未提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D选项。‎ ‎2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分封制度瓦解 B. 王位继承混乱 C. 宗法制度松弛 D. 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先秦时期,广大庶人与奴隶是没有氏的,他们不属于任何宗族集团。社会地位也低于有氏的居民。宗族成员因血缘就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是古代社会的贵族。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动,旧有贵族、平民、奴隶的界限开始趋向崩溃。自战国始,平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先秦宗法制度亦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汉以后出现的封建宗族便广泛地包括了不同阶级的居民,从而使宗族和宗法关系明显地带上了阶级关系的痕迹。‎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信息表明秦国王位继承方式多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没有严格的执行,这说明秦国宗法制度松弛,故C项正确;A、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不如C项更体现这一现象的本质,B属于题中的现象,故排除。‎ ‎24.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说:“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而私也。秦废封建,而始以天下奉一人也。”有学者形象地将这两个阶段比喻为中国古代国家的“1.0版”和“2.0版”。据此,文中古代中国国家体制由“2.0版”取代“1.0版”的主要变化是 A. 官僚制统治取代了贵族制统治 B. “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C. 地方管理出现了郡和县的设置 D. 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彻底取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环节,故A正确;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是夏朝时期世袭制的确立,不符合材料中秦帝国的表述,排除B;郡县制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彻底取代的叙述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基本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的理解,理解官僚政治制度去在贵族政治制度。‎ ‎25.2017年,在北京延庆区“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考古发掘出汉至清墓葬1146座、古井2口、古窑址l座。发现有汉代“上谷”字样的(当时延庆属上谷郡)铭文砖,与鲜卑族有关的砖石墓,记述了“儒州”等地名的唐代墓志(当时延庆城是儒州治所)。此次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②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情况 ‎③古代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状况 ‎④农业水利灌溉工具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出土发掘中“古井2口、古窑址l座…汉代“上谷”字样的(当时延庆属上谷郡)铭文砖,与鲜卑族有关的砖石墓”等信息可见此次考古有助于研究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情况、古代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内容,但未发掘有关古代农业水利灌溉工具的相关物品,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6.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C.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 锻炼了官员的执政能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知县任期时间在顺治到同治年间总趋势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利于政策的持续性,总的来看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清朝统治前期,社会发展相对稳定没有列强施加压力,故B项不符合题意;官吏的任期长短和吏治清明与否没有关系,故C项不符合题意;官吏的任期长短与官员的执政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7.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梭伦的货币改革促进了货币增值,这样做可以起到限制出口、鼓励进口的目的,故C项错误;这对于当时土地贫瘠、粮食紧缺的雅典来说,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但是雅典不是国际贸易中心,故A项错误;雅典的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有利于偿还债务,但是B项不是本质,故错误;负债平民偿还债务后,避免了沦落为债务奴隶的命运,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从本质上看”,解题时要透过材料的现象看问题的本质,BC都是货币增值的影响,但都不是本质影响。‎ ‎28.1804年《法国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均以罗马法体例为蓝本,后来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据此可知罗马法 A. 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价值 B. 有助于近代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直接间接影响了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国,说明罗马法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永恒价值,故A项符合题意;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使市民阶层崛起、王权意识增强,有助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但是,瑞典、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国在效仿罗马法以前就已是民族统一的国家,故B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影响深远,并不是民主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明显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关系不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9.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A. 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 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 / 2 。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故A项正确。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实行直接民主制、主权在民、轮番为治、崇尚法治、绝禁人治、权限交叉的制约机制。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带有操作层面的幼稚,程序的合理并不意味着结果的合理,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 ‎30.据公元前1世纪的散文集《阿提卡之夜》记载,有个叫路丘斯·维雷丘斯的人,让奴隶捧着钱袋,自己四处扇人耳光,然后付罚金。他说:“谁穷到付不起25阿斯(《十二铜表法》规定的对他人侵辱应付的罚款),以至于不能去羞辱别人呢?”这个案例说明 A. 罗马法缺乏对人格的保护 B. 罗马法逐渐走向没落 C. 法律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D. 法律维护统治者利益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谁穷到付不起25阿斯(《十二铜表法》规定的对他人侵辱应付的罚款),以至于不能去羞辱别人呢?”可见《十二铜表法》规定的侵辱应付的罚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太少,故选C ‎;材料中《十二铜表法》规定的对他人侵辱应付的罚款,可见罗马法存在对人格的保护,排除A;罗马法逐渐完善,排除B;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 ‎31.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答案】(1)君臣平等;君臣共治;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 ‎(2)君主立宪制。政治学说:三权分立。‎ ‎(3)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内容: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规划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可归纳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可知是君主立宪制,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3)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上:根据材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可知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内容上: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而材料中“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宣扬理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答案】(1)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 ‎(2)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中孙中山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知,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孙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2)由材料“由‘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和“‘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得出:“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能够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体现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如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而“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3)结合所学,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由“西学东渐”到学习西方的器物,再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最后学习西方的思想。由此可知,学习西方的过程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先后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并且与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3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密切,既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破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得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材料二 ‎ ‎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在恐怖时代获得了实现,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对欧洲思想领域产生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新思潮对欧美社会革命的作用。‎ ‎(3)材料三中作者对由理性主义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持什么看法?试举一例文学艺术美术作品佐证这一观点。‎ ‎【答案】(1)观点: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价值: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 ‎(2)影响:批判封建神学,形成理性主义思潮。举例: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 ‎(3)看法: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举例:《自由引导人民》。‎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和“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可知,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应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 ‎)关于“影响”,据材料“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次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可知批判封建神学:根据材料“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和“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可知形成理性主义思潮。关于“举例”,据材料“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宣传启蒙思想,鼓励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争取民主和独立而展开的社会革命。‎ ‎(3)关于“看法”,由材料“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和“对自己的政治能力丧失了信心的市民等级,为了摆脱这种恐怖,起初求助于腐败的督政府,最后则托庇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可知,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关于“代表”,根据材料三“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子可举《自由引导人民》。画面中的自由女神形象,突出体现了为自由而战的主题和浪漫主义特征,在女神的引导下,慷慨激昂的学生、市民冲破战争上的滚滚硝烟,奋勇前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