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网上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网上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第一次网上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 统治者以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 D. 统治者借助武力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汤和盘庚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借助天命来抬高自己的权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汤和盘庚借助天命行事,并非是政权控制神权。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以武力巩固统治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 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3.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 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 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南朝时出身贫寒的人也可以担任重要官职,这对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产生了冲击,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问题,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A;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仍然很有势力,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运作机制的信息,排除D。‎ ‎4.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6.宋朝“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财赋之数”“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以供邦国之用”的机构是 A. 中书门下 B. 政事堂 C. 三司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即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三司负责国家财政,掌管盐铁、度支、户部,与题干中“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财赋之数”“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以供邦国之用”相对应,故C项正确。A项负责行政事务,故排除。B项为唐朝三省长官行政所在地,故排除。D项,负责军事,故排除。‎ ‎7.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 ‎8.有学者指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采取直接的经济原料的掠夺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手段。除了倾销鸦片和自己的商品之外,西方列强还大量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南京条约》为列强经济侵略提供便利条件的是 A. 割香港岛与设使馆界 B. 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 C. 巨额赔款与开放口岸 D. 协定关税与允许设厂 ‎【答案】B ‎【解析】‎ ‎《南京条约》中关于开放口岸与协定关税的规定,有利于西方商品的输入以及掠夺中国的廉价农产品。故答案为B项。设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规定,允许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排除AD项;协定关税相对于巨额赔款来说,更能为列强经济侵略提供便利,排除C项。‎ ‎9.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提倡“一夫一妇”,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封建陋习。还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妇女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这体现了太平天国 A. 形成了自由民主的风尚 B. 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政策 C. 实行了尊重妇女的政策 D. 奉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建立女军,设立女官,妇女享有很多权利,体现当时尊重妇女,故选C项;自由民主属于近代治国思想,人民享有权利,材料只是说明的妇女权利的扩大,排除A项;妇女地位提高,不能就此说明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政策,排除B项;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仍然拥有后宫嫔妃,可见反封建思想不彻底,排除D项。‎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等七章,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统治机构”的前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构安排 A. 有效防止了袁世凯专制 B.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 确保了责任内阁制实行 D. 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基本权利条款规定在第二章‘人民’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并结合约法内容可以得出旨在强调主权在民,故B正确;责任内阁制是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的内容,故C不正确;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说法不正确,故D不正确。‎ ‎11.1927年,毛泽东在新湖南省委会议上说:“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护卫也是白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该主张反映出 A. 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期 B. 共产党犯了“左”倾错误 C. 土地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 D. 共产党意识到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60%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枪杆子上夺取政权”体现的是共产党对武装斗争领导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排除;这一时期共产党犯的错误是“右倾”,B选项排除;土地革命是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12.1935年,中国共产党宣布:“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共产党统治区域)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反映出当时 A. 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权 B. 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C.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D. 国内的阶级矛盾已经不足为虑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说明共产党愿意停止对抗,并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转变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国内阶级矛盾只是退居次要位置,排除。‎ ‎13.1937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26亿“满洲国元”。1938年又扩充至50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 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 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 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500万吨、钢材产量200万吨、电力260万千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满足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排除A项;日本经略中国东北旨在侵略掠夺,B项违背基本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14.“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这段话出自 A 洛川会议 B. 《自卫抗战声明书》 C. 国共合作宣言 D. 中共七大 ‎【答案】A ‎【解析】‎ 由“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可以判断中共的主张是在七七事变发生,国民党军队奋起抗战的情况下,为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提出的,中共洛川会议的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 1937年8月《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它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全国抗战终于实现,排除B。‎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排除C;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时全民族的抗战已经开始,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5.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C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项错误;B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排除;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 A. 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 配合全国普选提供准确数据 C. 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 规划经济发展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6月进行的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接下来进行的一届人大的召开和全国普选的进行提供准确的数据,B项正确;1952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A项错误;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与制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无关,C项错误;当时的一五计划的建设和改革工作已经展开,D项错误。‎ ‎17.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归侨总会副监事长尤肖吾说:“20年来澳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区之一,澳门的人均GDP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4403亿澳门元,增长7.8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3万美元,增长4.5倍。”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 B. 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 C.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D. 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一国两制”提供的制度性保障,是“20年来澳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区之一,澳门的人均GDP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等成就的最主要因素,A项正确;投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等都是在“一国两制”保障下才出现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8.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有意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有效的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特质,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这次会议 A. 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 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 密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 D.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争论的陷阱,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故选D;AB是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排除;万隆会议是亚非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会议,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 ‎19.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民主”一词在雅典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同“人民的统治”联系起来。美国学者拉菲尔•雪利认为,“民主”一词是雅典政治的那些批评者所造。批评者所批评的主要是指雅典 A. 没有给予所有雅典人公民权 B. 民主政治被少数利益集团操纵 C. 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等级差别 D. 公民的直接民主权力行使过滥 ‎【答案】D ‎【解析】‎ 由于“民主”一词是雅典政治的那些批评者所造,所以带有贬义和讽刺含义,说明雅典的民主有严重缺陷,“统治”指支配别人,人民统治当时指公民支配了全雅典的人,包括公民自己,这实际上就不民主了,民主政治妨碍民主,说明民主行使过滥,D正确;题干没有提供批评者的身份,但从民主一词被广泛应用看,批评者代表了某一阶层或者几个阶层的认识,但肯定不是奴隶,那就不会有哪个阶层主张给奴隶公民权,A排除;被少数利益集团操纵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之一,但依据“人民的统治”可以判断,指的是多数公民的问题,B排除;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确实存在等级差别,“人民的统治”没有强调等级问题,C排除。‎ ‎20.修昔底德认为:“他(伯利克里)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当他看见他们过于自信时,他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当他们没有真正的理由而丧失勇气时,他会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反映出修昔底德 A. 认为伯利克里过于专制 B. 注意把民主和自由平等联系起来 C. 认识到精英政治的优点 D. 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当他看见他们过于自信时,他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当他们没有真正的理由而丧失勇气时,他会恢复他们的自信心”可知,修昔底德认为伯利克里能够增强人民的勇气和自信心,也不至于使人们过于自负,认识精英政治的优点,故C正确;材料肯定伯利克里的作用,并非强调伯利克里过于专制,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由平等,排除B;材料肯定伯利克里的作用,无法体现修昔底德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 ‎21.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 A. 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 B. 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C. 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法律审判不代表执政官个人主观意见而是公平公开,故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及法律注重形式,A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交身份不同的人进行同等的法律审判,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审判的公平公开,主观随意性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22.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 C. 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 D.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只有贵族才有显赫的家族身份,因此材料“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表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法和私法的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利继承,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材料体现不出平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 ‎23.18世纪的英国,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 君主与首相形成制衡局面 B.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C. 《权利法案》原则遭到破坏 D. 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说明18世纪的英国宪政还未完善,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故A项说法错误;《权利法案》保留了国王部分权力,其原则没有破坏,故C项错误;内阁权力极度膨胀局面是在19世纪末形成的,故D项错误。‎ ‎2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规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市被取消了下议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2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空余下来的席位给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兴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议席。该规定的最大影响是 A. 使选民人数大大增加 B. 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 C. 削弱了保守贵族势力 D. 使广大工农和妇女获得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 工业城市得到的议席多,最大影响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选民人数大大增加而是工业城市选民人数大大增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影响但不是最大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广大工农和妇女仍然未获得民主权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收到经国会通过的议案后,如批准,则签署该法案使之生效;如否决,则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由国会复议。若在国会开会期间不采取任何行动,则此项法案在十天后自行生效。这体现的美国民主政治原则是 A. 人民主权 B. 民主共和 C. 分权制衡 D. 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C正确;人民主权指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相对,材料没有反映民主共和内容,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依法治国的思想原则,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总统收到经国会通过的议案后,如批准,……如否决,则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由国会复议”,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制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6.以其科学的洞见、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气势,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在人类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是 A. 《共产党宜言》 B. 《四月提纲》 C. 《土地法令》 D. 《和平法令》‎ ‎【答案】A ‎【解析】‎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具有里程碑意义,故选A;《四月提纲》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文献,对十月革命有指导意义,但称不上“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排除B;CD不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排除。‎ ‎27.西德《基本法》要求在自由的自决中实现德国的统一。东德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要求实现德国统一,但它后来认为“统一是不现实的”。出现“统一是不现实的”的根源在于 A. 两极格局导致欧洲的分裂 B. 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 C. 东、西德国经济上的差异 D. 德意志民族成分一 ‎【答案】B ‎【解析】‎ 二战后德国分裂,西德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东德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限制。由于当时美苏冷战格局的存在,两德很难实现统一,B正确;欧洲并不是分裂,A错误;C和D不是导致分裂的根源,排除。‎ ‎28.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B. 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 C.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 D. 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角度出发,A项是汉代的,唐玄奘可以看到;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B项可以看到;C项中铁力牛耕汉代已经普及,可以看到;中国人普遍穿棉质衣服是明代,所以唐玄奘不可能看到,故本题答案选D项。‎ ‎29.《史记》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芍陂 C. 灵渠 D. 郑国渠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关中为沃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国渠属于关中地区水利工程,D项正确。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地区,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A。芍陂是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B。灵渠是秦始皇在统一岭南过程修筑的一条连接湘水和离水的人工运河,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题干地点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关键是题干中“关中为沃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郑国渠。‎ ‎30.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A. 商周时期墓葬 B 秦汉时期墓葬 C. 南北朝时期墓葬 D. 唐五代时期墓葬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制瓷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不早于周代,圆形方孔铜钱始于秦朝,帛布是丝织品总称,已有四五千年历史,釉下彩绘瓷器始于唐朝,故该墓最有可能为唐五代时期墓葬,故D正确;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都没有釉下彩绘瓷器,故ABC排除。‎ ‎31.诸暨的草塔镇以集市而命名。据文献记载,明末草塔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后人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草塔镇在当时 A. 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 B. 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C. 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 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草塔镇是商业发展结果,而不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排除B。根据题干“明末草塔一带兴市”,形成草塔镇,说明草塔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草塔镇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2.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A. 汉都长安 B. 隋朝洛阳 C. 唐都长安 D. 宋都东京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最早”“诸店皆卖新酒” “嬉戏连坐至晓”等信息可知,反映了该城市商业繁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故宋都东京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唐代以前包括唐代,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故ABC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的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全貌以及各个时期不同的阶段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诸店皆卖新酒”、“嬉戏连坐至晓”。注意限定信息“最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33.明代后期,有学者谓: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后期江南一带去农从事工商的人增多,农、工、商结构有所变化,但结构并未彻底打破,另外士的变化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政府重农抑商,即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却出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历代封建王朝执行的经济政策,明代政府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 ‎34.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 “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商人为“邦之蠹也”,体现对商人的歧视和抑商思想。B项中宣扬的是工商皆本思想,符合要求。故选B项。A C D三项都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3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人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但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滞销,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 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 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6.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注:意思是商品减价销售)……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 农业经济开始半殖民地化 D. 传统农业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材料主要说明中国茶受到日本、印度茶的冲击,也就是传统农业受到严重冲击,而不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经济开始半殖民地化,农业生产的确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但是材料主旨并非此项。故D项正确。‎ ‎37.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晚清人士的主要意思是鼓励保护民间开办工厂使用机器,这样可以抵制洋货在中国的畅销流行,也有利于我国的生产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对民间设厂政策大的调整是在甲午战后,明令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C;A、B两项所述的年代是民间机器企业产生起步的时代,政府对民间企业更多的是抑制而不是鼓励;D项清王朝的统治已经结束了。‎ ‎38.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 A. 民族资本 B. 官僚资本 C. 外资企业 D. 个体经济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借口战争需要,实行战时体制,致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蚕食鲸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正确;民族资本是被蚕食的对象,A不正确;外资企业与材料“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矿企业”不符,C不正确;个体经济也属于被压榨的对象,D不正确。‎ ‎39.下列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A. 发昌机器厂 B. 大生纱厂 C. 安庆内军械所 D. 保兴面粉厂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属于洋务企业,故C项符合题意;发昌机器厂为民族资本家方举赞、孙英德所创办,排除A项;大生纱厂是张謇于清末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排除B项;保兴面粉厂由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等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企业,排除D项。故选C ‎40.山东孟氏“瑞蚨祥”字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下图为解放前瑞蚨祥青岛分号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下列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成企业初步发展 C. 一战的机遇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 D.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企业走向彻底破产 ‎【答案】A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 热情,故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错在“持续”,排除;D说法太过绝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说:“联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益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棼乱。”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材料二 ‎“立爱惟亲,立数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伊训》)的统治原则在夏商周时期得以确立。周平王东迁,天子“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战国七雄进行变革,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并且直接影响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一直是因循渐序地发展的。‎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答案】(1)措施:‎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特点: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被打破;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具有延续性;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逐渐加强直至顶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政治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问题的出现;明清以后,君主专制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应当联系所学,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设立军机处来回答。‎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战国七雄进行变革,由君主直接掌管官吏的任免权,消除贵族在地方的世袭统治权”“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从皇帝及于中央朝廷,从中央朝廷下达到地方政权,形成一个结构严密、完整的管理体系”等信息分析归纳,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进步影响及容易形成暴政统治、明清以后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等方面来回答。‎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688年的所谓革命是一次不流血的成功,尽管是一次受到英吉利新教徒欢迎的荷兰人入侵。直到1689年2月初,议会才召集会议,请求威廉和玛丽担任国王和女王,而由威廉行使一切权力。在被授以王位之前,威廉和玛丽被要求同意一项权力宣言,其中谴责詹姆斯二世滥用互家特权,特别是废除法律。他俩一般表示同意。因此,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受到限制的君主政体。 ‎ ‎——《历代英王生平》 ‎ 材料二 事实上,在威廉在位期间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法变化。信教自由法允许新教教徒(不是天主教教徒)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做礼拜;三年一次法要求每三年召集一次新议会;兵变法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雇用常备军;皇俸法使下院有权控制国王的费用,所以,当威廉企图从没收的爱尔兰土地中拨款时,的确引起了一场骚动。最后,1701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嗣位法,这个法案除了其他内容外,保证要由新教徒继位,并且要求未来的国王必须是英格兰教会的成员,而且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离开王国。国王未经议会批准不得辞退法官(威廉事实上从未想这样做过)。 ‎ ‎——《历代英王生平》 ‎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不流血的成功”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历史信息及其反映的历史结论。‎ ‎【答案】(1)“不流血的成功”指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不仅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和英国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而且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和宗教自由的宪政基础。‎ ‎(2)历史信息: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权威大大提升;新教取得了支配地位,宗教自由的原则也最终确立。‎ 历史结论:英国实现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转变;英国历经曲折,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和平改良的发展道路。‎ ‎【解析】(1)根据材料一 “不流血的成功”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一“威廉和玛丽被要求同意一项权利宣言”“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受到限制的君主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不仅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和英国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而且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和宗教自由的宪政基础。‎ ‎(2)一问根据材料二“信教自由法允许新教教徒(不是天主教教徒)根据具体情况自由做礼拜……兵变法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雇用常备军;皇体法使下院有权控制国王的费用”和“嗣位法..….保证要由新教徒继位.……国王必须是英格兰教会的成员”,“未经议会允许不得离开王国。国王未经议会批准不得辞退法官”并结合所学从英国议会权威及新教地位、宗教自由的原则进行概括;二问历史结论故可从英国政体转变及英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进行阐述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