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 B. 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 C. 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 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属于西周时期的封国,A选项重建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B选项排除;宋国属于先代贵族的封地,C选项排除;分封制下的对象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D选项排除。‎ ‎2.“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 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 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 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说明要遵循父母之命,如若不遵循父母之命,一意孤行,将视为不孝子孙,体现出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的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的尊卑观念,不是强调血缘纽带关系,故B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家庭中尊。卑观念,不是强调血缘继承关系,显然没有说明对于凝聚宗族的意思,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题干中的要求我们可以知道,要找到直接的证据。①是秦始皇将权力分化的典型例子,符合题意;②是相权三分,也是典型。③是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不是削弱相权。④的时候宰相已经不存在。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 “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 “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答案】A ‎【解析】‎ A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派人北征匈奴,南征交趾,实行“推恩令”,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故A项正确。B指的是宋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员,不符合题干信息,故B项错误。C项是元代的地方制度,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互相配合,不符合题干信息,故C项错误。D项是明代的中央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权归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学者针对其研究收集了以下资料:‎ ‎①北洋舰队的有关文献记载;‎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内政外交的档案;‎ ‎③李鸿章所著的《李文忠公全集》。由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对象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均没有北洋舰队,八国联军侵华是北洋舰队早就全军覆没了,其实北洋舰队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全军覆没的,所以该学者研究的对象只能是甲午中日战争,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宣言、口号、诗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②“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 ③②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是在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所写,“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4到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的内容,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④①,B选项正确,其他排序均存在时间上的错误,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7.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时期的首次大捷。①②③都与国民党抗战有关。故D正确。‎ ‎8.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有助于说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B.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 C.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 D. 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展示的中美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展现的是反法西斯同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内部的战线,与美国无关;B选项是中国内部战场的问题,排除;D选项是影响,材料不能反映出。‎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抗日战争的意义 ‎9. 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世纪之握”的动作,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会面沿袭国共两党领导人曾经之惯例,互称“先生”。 以下关于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B. 第一次合作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 第二次合作形成是由于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D. 第二次合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一大,故A项错误;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B项错误;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国共关系•两次国共合作 ‎10.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事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即与齐民无异”等信息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教育发生根本变化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通过对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的内容体现了当时注重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无法得出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B.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C.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D. 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答案】B ‎【解析】资产阶级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初衷是维护民主制度。袁世凯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 所燃起的爱国热情”“ 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可知②③④正确,①没有体现,正确选项是A项。‎ ‎13.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A ‎【解析】依据“上海的法租界”“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故A正确;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是国民党一大,故B错误;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故C错误;给思想混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是八七会议,故D错误。‎ ‎14.下图是一幅刊载于1920年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将革命进行到底”‎ C.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C ‎【解析】A项是在1927年后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是1949年,排除;D项是五四运动时的口号,排除。C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目标,符合要求。‎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漫画中的关键词“共去厌物,道路平坦”“军阀”等,可以判断其目标和对象是反对封建军阀,消除内乱。‎ ‎15.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 ‎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故①②③④‎ 正确;所以答案选D。‎ ‎16.杨成武将军在《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写道:“开国大典和开国大典阅兵式,给我留下了莫能淡忘的壮观图景……”开国大典除了给个人留下壮观图景外,它还标志着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 国民党统治在祖国大陆的彻底结束 C. 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完成了祖国的统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是三大改造;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成,排除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所以答案选A。‎ ‎17. 下表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 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起来 B. “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仍能正常召开 C. 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步入正轨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来,1964年到1975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并未召开人大代表会议,这是文革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破坏的表现,故选B。ACD项表述都是正确的。‎ ‎18.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 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 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 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 《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在1954年召开此次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的作用自动消失。故D项描述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19.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利润增长多少,劳动者的收入和集中福利增加了多少。——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这里“主要的政治”是指 A. 加强党的领导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 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所题事件是1978年,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邓小平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经济的建设。所以答案选B。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 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新中国的 A.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作用 C. 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有“斗批改”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21.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表述正确的是 A. 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1982年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C. 1997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D. 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具体考查学生对相关重大事件及其时间的把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经全面修改后形成的1982年宪法,A项错误;B项“初步构想”,错误,1954年宪法时期就开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本题正确答案选D。‎ ‎22.港澳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关于“一国两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B. 回归后的港澳台保持原有社会制度 C. 其核心是一个中国 D. 回归后港澳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相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规定港澳回归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自治权,而少数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故回归后港澳与少数民族自治区不相同,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得到实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国两制规定,港澳台回归后仍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侵占澳门的殖民者是葡萄牙,澳门问题是中葡两国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的,故③不符合史实,排除;①②④都是澳门回归的有利条件。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点睛:本题为组合体,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判定错误的选项肢,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肢的选项即可。‎ ‎24.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A.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 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穿的“想家”的衣服,这反映了当时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海峡两岸出现历史性变化。因为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是在1992年;选项C不符合史实;选项D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5.新中国成立第一天,毛泽东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奉行 A. “一边倒”‎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B;A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C; D最初提出于1953年,故排除。‎ ‎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 只适用于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 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提出的 C. 标志着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不仅是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我国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边界问题而首次提出来的,故B项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来的,当时中苏还未交恶,中美关系紧张,中国并没有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符合,故D项错误。‎ ‎27.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A. 就朝鲜半岛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 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 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 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答案】B ‎【解析】‎ 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两项很明显是“文戏”,排除。A项提出过但未获通过。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项。‎ ‎28.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C. 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 D.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迎来了建交热,因此中美关系缓和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故B项正确;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不是关键因素,A错误;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与材料中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D错误。‎ ‎29. 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的时候 A. 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B. 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极为困难 C. 没有必要区分朋友与敌人 D. 应将国家利益放在政策制定的首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中“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抽取隐含其中的主线。中美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经历了近代史上的侵略与被侵略、二战中的合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遏制与被遏制及20世纪70年代的关系正常化,当今的合作与斗争等复杂的历程,观其背后的基本主线就是两国国家利益的变化。故选D。ABC项错误,敌友关系的定位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其实并不困难。‎ ‎30.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C.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D.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主要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扬眉吐气对应;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跨洋握手对应;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冰释雪融对应;故选C。另起炉灶是建国后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斗智斗勇应是指建国后初期的抗美援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1. “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A. 坚持独立自主 B. 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 反对霸权主义 D. 推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推行不结盟政策。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32.如图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相同点在于 A. 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 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 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 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答案】B ‎【解析】‎ ‎“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只能反映出图一的特点,并不是两张图片的共同点,故A项排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签订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故B项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中苏两国结盟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故C项排除;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 ‎33.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苏格拉底 ‎【答案】A ‎【解析】‎ 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促使有产者获得了势力,A正确;B改革的是地域关系;C属于民主政治黄金时代;D是雅典哲学家。‎ 点睛: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34. 伯里克利曾承诺:“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下列规定最能证实这一承诺的是 A. 各级官职均向公民开放而且以抽签方式产生 B. 运用“陶片放逐法”给予部落贵族势力以打击 C.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 每个雅典人都有权在“公民大会”上参与表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中“均向”的表述与伯利克里时代,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应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与题目中的人物“伯利克里”不符,故排除;D项中“每个雅典人”的表述与雅典民主政治将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等排除在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伯利克里时代,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即“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即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故本题应选C项。‎ ‎35.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应是 ‎①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②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④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意思是说,我们评价古代希腊城邦的成就的时候,只看它的优点和长处,不该看它的局限和不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结合所学判断,①②③都符合雅典民主制的相关史实,而且都是关于积极意义的评价,故选B;而④是对其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包括了其局限性,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36.古代希腊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执政官,而我国古代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就其实质而言 A. 地域决定政治 B. 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 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 D. 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古希腊的公民大会等,还是中国古代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等,其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设立的,B项正确。材料中地域“决定”政治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方式,是笼统的说法,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与材料里分析的两个制度的实质无关,CD两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3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诗一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诗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2)导致诗二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3)诗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答案】(1)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3)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战役:渡江战役。天翻地覆: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内地的统治结束。‎ ‎【解析】(1)新路:新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创出的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红军“远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左”倾错误的影响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远征”的结果是1936年10月,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3)时期和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写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内地22年的统治结束。‎ ‎38.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1)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会议:亚非国际会议。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原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特点: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1)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中的《辛丑条约》与列强在1900年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②的发言中提出的“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在1971年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特点:根据图④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所反映的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