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何为经典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认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 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 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引申,就能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尽心职业。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 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皆谓将有此北伐之举,人情恟恟,忧疑错出。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明年,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丁生父忧,解官心丧,筑室白鹤山下,以所闻于辅广、李燔者开门授徒,士争负笈从之。后差知汉州。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严户婚交讦之禁复为文谕以厚伦止讼其民敬奉条教不敢犯。后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简拔俊秀,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振文风。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复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 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魏了翁传》) 4.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严户婚交讦之禁/复为文谕以厚伦/止讼其民/敬奉条教不敢犯 B.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严户婚交讦之禁/复为文谕以厚伦止讼/其民敬奉条教不敢犯 C.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严户婚交讦之禁/复为文谕以厚伦/止讼其民/敬奉条教不敢犯 D.汉号为繁剧/了翁以化善俗为治/首蠲积逋二十余万/除科抑卖酒之弊/严户婚交讦之禁/复为文谕以厚伦止讼/其民敬奉条教不敢犯 5.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就是国家大事,既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指一般的国家事务。 B."宗社"意为宗庙和社稷,它们代表封建统治者掌握的最高权力,也借指国家。 C."忧"指父母去世。"丁忧"是指朝廷官员回到祖籍为死去的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亦指每逢朔望朝谒之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了翁聪明颖悟,从小才气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每天记诵千言,因此被称为神童。十五岁就能写《韩愈论》,并且有韩愈的遗风。 B.魏了翁刚正不阿,敢于奏议国事,他写策论反对当权宰相韩侂胄开拓边疆的主张,指出不可仓促对金国用兵,而应该大力搞好国内建设。 C.魏了翁恪尽职守,关注百姓生活。考中进士出任官职时便尽心竭力,任职汉州时,教化风俗,尊敬老人,探视学宫,政绩远近闻名。 D.魏了翁心系朝廷,深受皇上喜爱。他政绩卓著,屡有提升;晚年患病,依然忧心国事,口授遗表,赤诚感人,死后获赠尊称、谥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侂胄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5分) (2)疾革,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复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5分)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江上秋夜 (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 8.“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9.宋诗长于借景寓理,请分别简要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含的道理。(11分) (三)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有的干部爱用“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引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 ”进行反驳。 (2)《锦瑟》中,“ ”借用庄周的典故表达了人生如梦之意。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W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 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 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选自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之子”梁从诫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许,这是一个注定要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时刻。这一刻,“自然之友”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先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然之子”的梁从诫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岁。 出身名门、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梁从诫多年一直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工作。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各界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梁从诫却敏锐地意识到其背后环保问题之严重:如果十几亿同胞都以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需要的资源将是现在的60倍!自然将无法承受!他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大家只能同归于尽。发展经济若不惜以破坏、践踏生态环境为代价,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犯罪。身世、家教给予了梁从诫对于整个社会天然而坚定的责任感,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于是在1994年梁从诫毅然告别他热爱的历史学研究,辞掉了包括公职在内的一切身份,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专注于环保,义无反顾。 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立之初,就面临着重重困难:办公条件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到国家机关举办环保讲座听众寥寥无几,到农村学校做环保教育被拒之门外……可是困难并未使梁从诫退缩,他充满着直面困难的勇气。梁从诫自嘲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梁从诫和“自然之友”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自然之友”在环保事业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滇西北的金丝猴和原始森林被从刀斧下解救,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钢迁出北京,参与圆明园地膜事件等环评风暴,发起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自然之友”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精神源头,至今已累计发展会员近万人,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环保组织已达十多家——今天它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环保组织的标志。 2005年印度洋海啸之后,国内掀起了一场“自然是否需要敬畏”的大辩论,力主“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是当时号称论坛“辩士”的何祚庥、方舟子,他们主张,敬畏自然就意味着人类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一时间,这一主张赢得了无数掌声。此时,骨子里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论战传统的梁从诫一反平时的谦恭和顺,站在了辩论的最前沿,他接连撰文,为自然发声。在一篇题为《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文章中,梁从诫阐明:“‘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敬畏自然才是对待‘科学’真正理性的态度。须知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到处挥舞它的时候,请留神别伤了自然,到头来,也伤了自己……” 这场长达十余天、波及整个科学界的论战虽在当时未有定论,但梁从诫对“敬畏自然”的独到理解和人类伤害自然最终自伤的警示却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为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深入人心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梁从诫是环保精神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一切从简约开始,是他的生活准则:名片用废纸复印而成;从来不用一次性筷子;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梁从诫离世后,“自然之友”发出的讣告称:“为遵从梁老及其家人的意愿,告别仪式婉拒花圈和花篮,一切从朴、从简。”最后还特别提醒参加葬礼者:“请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出行。” “自然之子” 梁从诫,中国的环保事业将因为他的人格光辉而更加光明,更有力量。 【相关链接】 ①梁从诫(1932——2010),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梁从诫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会长。曾获得过亚洲环境奖、大熊猫奖、地球奖和公众服务奖等荣誉。 ②学界泰斗季羡林曾做过如下评说:“从诫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1)A.梁从诫在从事环保事业前一直从事历史教学研究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 B.梁从诫说当今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如果有一天撞上冰山,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否则人类必将毁灭。 C.梁从诫说“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到处挥舞它的时候,请留神别伤了自然,到头来,也伤了自己”,意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D.在“人类是否需要敬畏自然”的大辩论中,梁从诫站在了论战的最前沿,他据理力争,阐发了对“敬畏自然”的独到见解。这场辩论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E.文中介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今天的会员规模和地位影响,是为了突出其缔造者梁从诫在中国环保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称梁从诫为“自然之子”?请结合文本相关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倒数第二段写梁从诫逝世后“自然之友”所发的讣告内容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梁从诫能在环保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风的影响非常重要。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家风对梁从诫的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五、 基础知识运用(20分) 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因具有节省交易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的特点,它深受工作忙碌的上班族所欢迎。 B.鉴于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和目前外国恐怖分子对美国本土安全造成的威胁,美国政府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恐怖袭击事件的不再发生。 C.针对几乎每年春运都会出现的“一票难求”,百度、360、携程等APP抢票神器可谓“各显神通”,一键式刷票抢票,让用户即使处于离线状态,依旧可以在云端抢票。 D.贵州盲人女教师刘芳无时无刻不心系学生,凭借着超人的毅力,教书,写书、救助贫困儿童,被人称作“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14.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巴在政治上深谙左右逢源的生存之道。它积极改善古美关系,又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拉美几乎所有国家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②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艺术家,他在多年的舞台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演不瘟不火,将“度”的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 ③三个贫穷的“上海弃儿”拖着饥饿的身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在豫园九曲桥杂乱无章的人群中随波逐流。 ④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使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从那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在文坛打响了名号。 ⑤一日一诗其实很难做到,但至少比我们每天不假思索地把时间放走要好。每天能够和诗共存片刻,对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很有好处的。 ⑥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这已引起公安经侦部门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萤火虫特有的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 ,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新品系。 A.萤火虫的基因不但可以被用束检测癌细胞 B.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 C.癌细胞不但可以通过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出来 D.人们是可以将萤火虫的基因用来检测癌细胞的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啃指甲这种“小毛病”,常常有人会无意识地去犯。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说话摸鼻子是撒谎,① 。但现在有研究表明,啃指甲并不一定是因为压力而带来的“小习惯”。其实,② 。因为他们太追求完美了,③ ,所以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完成一件事,或是某个工作事项及相关任务。当无法完成心中所想达到的目标时,他们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挫败感,缺少耐心,也就更感无聊。而此时他们的身体就会做出一些强迫的重复性动作,而啃指甲则是最常见的行为。 17. 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1)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曾提出过一个问题。 (2)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 (3)他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黑暗无知的时代。 (4)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将只剩下娱乐和成功。 六、作文(60分) 18. 阅读下面材料,围绕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啊,我明白了!”云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谁如果想展翅高飞,就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如果眼睛只盯在树冠以下,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文体不限(除诗歌外)。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依据第1段第1.2句判断。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2.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3.C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文无据。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答题时,一定要以原文为依据,不要任意扩展。 4. D; 5. A; “国是”专指国家大事、国策、规划等重大事务,有政策法规等含义,比“国事”的范围窄。 6.C; 应为“任职眉州”的作为。 7.(1)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患惊骇,但是没有一人敢说话。 (2)魏了翁生命垂危,再一次上疏。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穿戴整齐和他们相互问答,当他再谈到蜀兵的乱世,额头还皱了许久。 【参考译文】 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几岁时就跟着几个哥哥进学堂,俨然像成年人一样。稍微大一点,特别聪明颖悟远超常人,每天诵读千言,过目不忘,乡里称他为神童。十五岁时,撰写《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庆元五年,魏了翁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开禧元年,他被征召考试进入学士院。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虑惊骇,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魏了翁却在对策中说:“ 我们国家现在纲纪还没有建立,国家的大政又没确定,社会风气是苟且偷安,边防废弛,财用耗竭凋敝,人才衰落,人们走在路上都纷纷议论,都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心动荡不安,忧惧和疑虑交织在心中。今天全国的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一下子把它消灭掉,再找找我们自己身上,也看不到可以用来战胜敌人的实力。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放弃对外的战争,如果不这样,把全国所有的人力财力都试着孤注一掷,国家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万万不可轻视啊。”他的策论一出来,大家都非常惊骇。第二年,他以双亲年老请求补任外官,就去嘉定当知府。不久,他遭父丧,就辞去官职,一心守丧,在白鹤山下盖了房子,开门讲学,把他从辅广和季燔处学到的学问传授给学生,四方的士子都争着背负书箱来跟从他学习。后来魏了翁被朝廷差遣任汉州知州。汉州一向被认为复杂难治,魏了翁治理汉州从焦化好风俗入手。他首先免除了长久积累的拖欠了的二十多万的税款,又废除了妨碍卖酒的苛税,并严禁人们在婚姻问题上互相攻击揭发;同时写文告晓谕老百姓,要他们以人伦为重,停止争讼,经过教化,韩州的老百姓都能够严格遵守这些教化的条文,不敢违纪。后来让他担任眉州知州。眉州是虽然文物之乡,但它的风俗是百姓对法令非常熟悉,常用官吏的短处来胁迫他们,所以被称为难治。当眉州人听说魏了翁来做官,就争着以各种事情考验他。魏了翁到眉州后尊重礼待德高望重的老人,选拔品德优秀并且有才能的人,每月初一、十五还探视学宫,并且亲自为学生讲课,对他们加以诱导、鼓励、指点、教授。他又举行乡饮酒礼来敦促教化,并增加荐举士子的人数来振兴文风。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的没有不做的。这样,每周的舆论只剩下大大的叹服,风俗为之一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嘉熙元年,他又被改任为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他屡次上疏,请求退休,诏令都不允许。后来他生命垂危,再一次上疏。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穿戴整齐和他们相互问答,当他谈到蜀兵的事,额头还皱了许久。最后他口授了奏章,不一会儿就拱手而逝。 他的遗表让皇上知道后,皇帝非常震惊十分哀悼,停止上朝,感叹有用才不尽的遗憾。下诏追赠魏了翁为太师,谥号“文靖”。 8、相同:从视觉角度写景; 不相同:道潜的诗通过写井边的梧桐叶翻动,从侧面烘托表现风大;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借细雨打梧桐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 9.概括:(1)江面阴雨,(2)秋风渐大,(梧桐叶飞)(3)秋风停下,(4)天晴月出; 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风雨过后必是晴天,光明总在一番奋斗后)。 10.(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庄生晓梦迷蝴蝶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1. 1.DE; D给3分,E给2分,B给1分。A 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B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C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2)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解析:文本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3)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 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解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任务的言行体现。老太太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默默地承受着这一恶耗;心里盘算着把儿子藏在哪里,如何给他准备吃食等,以为善良、爱子的母亲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当老太太听到儿子几近疯狂言语后,她明白儿子走向了极端,老太太又毅然举报了儿子,体现了老太太的深明大义。 4.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回答文本中某句话的作用时,可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意义即语句的字面和深层含义。老太太挂起那串红辣椒,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的形象,老太太由“想着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这样的转变是人物可亲可信,这样结尾引人深思。同时,在结构上,情节突转,吸引读者,引发深思,同时也深化主题。 12、(1) 1.BE;A项“一定会成为”过于绝对;C项“意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错,意在阐明“敬畏自然才是对待‘科学’真正理性的态度”的观点及揭示不敬畏自然可能造成的后果;D项并非“这场辩论”,而是“梁从诫对敬畏自然的独到理解和人类伤害自然最终自伤的警示促使人们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①因为梁从诫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一味发展经济对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成为较早的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的人。 ②因为梁从诫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中国公民环保的启蒙者和先驱。 ③因为梁从诫在大辩论中,力主敬畏、尊重大自然,他的独到见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④因为梁从诫是环保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致力于环保,鞠躬尽瘁,对大自然、环保事业无比热爱,充满着赤子情怀。 (3)①从讣告中可知梁从诫对身后事的安排也是以“从朴、从简”的环保为前提,更加突出梁从诫是环保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突出他终其一生,致力环保的献身精神。 ②突出梁从诫的光辉的人格精神的巨大影响和感染力。他一手创立的“自然之友”正继承他的遗志,将他的人格精神发扬光大。 ③ 预示着中国环保事业后继有人。中国的环保事业将因为梁从诫的人格光辉而更加光明,更有力量,充满希望。 (4)①家风给予梁从诫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义不容辞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义无反顾辞掉了包括公职在内的一切身份,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并终其一生,致力环保。 ②家风给予梁从诫屡败屡战的勇气和精神。“自然之友”创立之初,面临重重困难,梁从诫承继家族屡败屡战的精神,直面困难,带领“自然之友”走出困境,并在环保事业上取得卓著的成绩。 ③家风给予梁从诫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论战精神。在“自然是否需要敬畏”的大辩论中,梁从诫骨子里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论战传统,他一反平时的谦恭和顺,站在了辩论的最前沿,力主敬畏自然,为自然发声,影响巨大。 ④梁从诫受家风影响从而在环保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这启示我们,良好的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着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作用于他们的未来。因此,在今天,更要重视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 13. D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赘余。去掉“所”;B项,不合逻辑。将 “不再”改为“再次”;C项,成分残缺。在 “一票难求”后加“的现象”。 14. A 解析: ①左右逢源: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②不温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③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④一发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⑤不假思索: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⑥丝丝入扣:比喻文章和艺术表演得十分细腻准确。 15.B 试题分析: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陈述主体和句式。 16.解析: 第一空,根据前面“说明摸鼻子是撒谎”及后面“啃指甲并不一定是因为压力而带来的‘小习惯’”可知,应该填的就是“啃指甲则是压力大”。第二空,根据后面“因为他们追求完美了”可知,应该填“啃指甲是追求完美主义者的动作”。第三空,根据“所以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可知,应该填“时常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17.曾经提出“为什么当代青年拥有网络资源却沉浸于自我的小世界”这一问题的美国大学教授马克·鲍尔悲观地认为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只剩下娱乐和成功的黑暗无知的时代。 18. 【解析】这是一篇带材料的话题作文,审题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麻雀、公鸡、鹌鹑是一种类型,它们以不如自己的对象为参照高度,目光短浅,孤芳自赏,不思进取;而雄赢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以蓝天为高度,胸怀大志,永不满足,积极进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立意。也可以从整体寓意着手,立意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飞得高才能看得远”等。 对本次作文审题的分析:从所给的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两则关键性的东西:以麻雀为代表的鸟类象征的是当下社会中那些目光短浅、比低不比高的人;而以云雀为代表的鸟类象征的是当下社会中那些目光远大、志当存高远的人。所以,可以看出两类鸟象征了社会中的两类人,他们的境界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生的定位差异决定的。 本次作文的立意方向:1.批判低矮的人生高度,倡导高远的人生高度。2.赞扬高远的人生高度。3.不管是低矮的人生高度还是高远的人生高度,不直接表态,得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高度就是最美的结论。4.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矮和高的人生态度进行客观的评述。 例文: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雄鹰般穿梭云间,俯首,有麻雀、鹌鹑;抬头,却有不曾抵达的蓝天。生命中,要有远大的目标,方能有生命的高度。 面对澄澈秋水,与身后的士大夫,庄子最终选择了“曳尾于涂中”,他宁肯“三月聚粮”,幻化作一株观望月亮的树,一只待机腾飞的鸿鹄,追求着他生命中的高度,他的远大理想。面对生与死,林黛玉选择了死亡。她高度的归宿是震撼人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凡•高在光明中被太阳光割得剧痛就是他的高度,还有贝多芬抵达蓝天的灵感和至极的黑白键谱出的壮美乐章…… 生命,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高度,才能称其为生命。我渴望着成为一名耿介拔俗之人,兴许这就是我的高度。 芸芸众生,世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地活过,他们不是目光短浅,就是庸庸碌碌,重蹈覆辙,完全失去自我。 柳三变被黜免之后,没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品质,不去追求人生新的高度,却成了酒徒之类。再说当今,又有几人能够超脱世人的俗欲。如徐本禹走进大山?眼中只有“低于自己”,对“高出自己”的人视而不见,对“高出自己”的呼唤置若罔闻。 生命,没有高度,怎能享有生命的桂冠?没有高度的生命简直就是一种对生命、对创业者的亵渎。没有高度的生命只是背负着生命的重壳,如西西弗斯一样在盲目的山间缓缓前进,他们的眼里只有阴霾,没有阴霾后隐藏的缕缕阳光。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领悟了这句话的本质含义,生死又有何区别?文天祥的死、三毛的彻底感悟——“死”岂非是生的最好的方式?生命,有了高度之后,杜甫的茅屋、霍金的残疾便变得微乎其微了,因为有了人生高度的成功。生命中有了远大梦想,爱迪生实验多次地失败、玛丽•居里青春的埋葬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他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更加美丽、更加现代化的新世界。 我赞美我很远的蓝天,我赞美高度,我赞美有远大目标的脱俗之人!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