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课时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作业)
课时作业(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史载,周代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完成统一不久,秦王嬴政就下令取消谥法,改以数字为称,自己为始皇帝,以后继任者为二世、三世,照此类推。汉初又恢复谥法,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谥法”的重新恢复( A ) 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统治 B.体现了儒家思想官方化 C.不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可知,“谥法”意在强调对逝世的人的评价,除皇帝外,贵族大臣死后也有谥号,“谥法”的重新恢复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C项错误。题干强调“谥法”的恢复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儒家思想官方化和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D项。 2.(2019·吉林调研)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B ) A.加强君主专制 B.稳定政治局势 C.削弱中央集权 D.解决王国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由材料“郡县官吏消极观望……刘氏子弟发兵讨伐……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等信息可知,汉初实行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选B项。 3.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烦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B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胥吏利用办事程序烦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是官僚政治体制的漏洞和弊端的反映,因此选B项。分封制长期存在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央集权呈现加强的趋势,C项错误;行政效率低下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 4.(2019·成都质检)下图描述了中国古代某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D )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了皇位有序传承 C.豪强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消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判断,此时处于西汉时期。ab段,西汉初期贵族化趋向如不加控制,必将引起分裂割据,但bd段表明贵族化趋向明显已得到控制,A项错误。西汉初期,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贵族化趋向迅速发展,但并未影响皇位的有序传承,B项错误。ab段,西汉初期贵族化趋向迅速发展,这是西汉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的结果,C项错误。bd段,贵族化趋向弱化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D项正确。 5.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单位:个)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 587 东汉中叶 13 105 1 180 西晋 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 38 327(加镇20) 1 250 南北朝末期 284 674 1 724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县制与封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的数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镇割据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地方制度基本稳定,更替并不频繁,D项排除。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形容当时的官场情况为“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上车不落则著作(官名,著作郎),体中何如则秘书(秘书郎,是清闲而又高贵的官职)”。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D ) A.察举制难以选出真正人才 B.江南知识分子阶层崛起 C.魏晋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 D.当时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恶性膨胀,九品中正制日趋腐朽,评定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士人的门第出身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故D项正确。 7.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B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可知,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构,它能直接处理日常政务,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制度的变化与六部无关,排除D项。 8.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明( B ) 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 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 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 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解析: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信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9.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映出( C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九卿”“六部”等并结合所述职能进行分析可知,“九卿”侧重于皇家事务,而“六部”则分类处理国家政务,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二者均属于官僚政治,A项说法错误;二者都是中央官制,B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说的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 10.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 ) A.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B.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中央派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D.政府注重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进行监督说明宋设立转运使是为了控制地方财政,排除B、C项,A项正确。政府设立转运使并不是为了监察地方,排除D项。 11.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C )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可以看出,根据传统,宋朝皇帝的诏书未经宰相副署就无法生效,这说明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C项正确;A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宋朝皇权进一步加强。 12.宋代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元世祖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皆论诛之,且没其家”。明太祖甚至亲创了“剥皮实草”的酷刑惩治凡赃满六十两以上的官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C ) A.惩治贪污腐败,调和社会矛盾 B.树立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政府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D.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无作为和贪污腐败的惩治,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监督,维护统治秩序,本题选C项。A项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B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不是主要目的。 二、非选择题 13.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是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是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上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的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 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大学教育”即兴办太学,太学生源部分来自地方郡国举荐的全国优秀青年,即实行察举制,汉武帝推崇儒学,在政治方面重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这三个措施共同推动了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地方推举制……差别(门第)”可知,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上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的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可知,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士大夫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知,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科举入仕者……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答案:(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制度:九品中正制。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 国事。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 14.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管理形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 ——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 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 (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 出现了什么新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制约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得出出现士人参政的新局面;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杜范建议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不以一己为天下”,富弼提出“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二者都认为皇帝独裁是“致乱之道”,建议发挥大臣的议政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第(3)问的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由“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人治。 第(4)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官僚制度既制约皇权,也强化了皇权。 答案:(1)新局面:士人参政。原因:政治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 (2)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根源:君主专制。 (4)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