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检测试题(必修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纸上。答第Ⅱ卷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答案】B ‎【解析】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净无为,B正确;A是儒家思想;c 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 ‎2.《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 ‎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A ‎【解析】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表明是关注帝王而非百姓,故B项错误;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力量,排除D。‎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儒学倡导道德修养 B. 儒学危机激发振兴精神 C. 科举考试注重经世致用 D. 理学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代时期理学的兴起,培养了人们的担当意识,故D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道德修养,排除A;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儒学危机的内容,排除B;经世致用思想是儒学思想家倡导的,而不是科举考试中注重的,排除C。‎ ‎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7.“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 推动了儒学思想世俗化 B. 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 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 D. 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心学思想。依据材料可知,“良知”之说源于《孟子》,王阳明在孟子“良知”之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致良知”的思想,这说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推崇儒学的传统风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它没有改变天理的超越性质,无法消解“天理”与“人欲”固有的紧张与对立,仍然是以“天理”的神圣性来否定“人欲”的合法性,不利于儒学思想的世俗化;C选项错误,“致良知”的思想虽然源于《孟子》,但这与提升“四书”的地位无关;D选项错误,王守仁的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并未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 A. 抨击君主专制并倡导君主立宪制 B. 彻底批判并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 D. 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时代诉求 ‎【答案】D ‎【解析】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背景是:经济上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上是新兴市民或城市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时代诉求,D正确;明清时期的新儒学尚未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学习,A排除;明清之际民主思想既有“不脱儒家思想理路”的一面,又有创新和突破的一面,B排除;C表述不合史实,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因此其不可能传播民主启蒙思想,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答案】B ‎【解析】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联系所学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10.(2018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C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项错误。‎ ‎11.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12.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象棋起源于唐代 B. 宋代发明了火药 C. 宋代火药已用于战争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答案】C ‎【解析】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出现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并用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根据题干,唐代已有象棋,排除A项;唐末火药已经用于军事,排除B项;材料中的“炮”不是洋炮,排除D项。‎ ‎13.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白蛇故事内容和主人公身份的变化更契合普通市民的价值观,所以这种变化反映了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故选C项;故事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市民价值观的变化,无法体现封建制度的衰落、社会风气的败坏,排除AB项;中国古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 ‎14.“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至道元宝”真(楷)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 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 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 ‎【答案】C ‎【解析】“书法则不同”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社会流行字体已经多元化,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A排除;宋代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排除;“各领域”的说法过于夸张,D排除;故选C。‎ ‎15.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6.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表格信息反映出晚清西方科技、经济、科学和政治等文化的传入,即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达尔文”“立宪”等信息表明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文化受到冷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盘西化观念盛行,故D项错误。‎ ‎17.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项错误;C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8.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奠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A. 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 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C. 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 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 ‎【答案】B ‎【解析】材料“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指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用西方的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答案为B。西方文化沖击下的最初反应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没有融合中国文化,A错误。C项指的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题干强调的是“初次尝试”,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90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题意,D错误。‎ ‎19.“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20.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 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 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C. 倡导计划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 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故选D;孙中山没有提到公有制经济,这和他代表的阶级利益不符,排除A ‎;根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ト”可知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并没有强调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B错误;孙中山和习近平都没有提到计划经济,C错误。‎ ‎21.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 B.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明末、晚晴,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故B项正确;分裂割据只符合“晚周”,故A项排除;C项不符合“晚周”,排除;D项不符合“晚明”,排除。‎ ‎22.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战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A正确;B是关于政府组织;C属于国家建设;D属于社会主义建设。 ‎ ‎23.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 A. 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 B. 中共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C. 社会主义成为普遍追求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线红”“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可知是指1918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D正确;据材料“民国七年”可知是191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结束是在1927年,排除A;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排除B;1918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刚开始传播,“普遍追求”与史实不符,排除C;故选D。‎ ‎2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某些人说:“必须把所谓‘山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混乱思想连根铲除,因为近代的一切大运动都必须是城市领导农村。”此言论针对的是 A. 城市中心论 B. 新民主主义论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把所谓‘山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混乱思想连根铲除,因为近代的一切大运动都必须是城市领导农村”,可见是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坚持城市中心论,故排除A,选C;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论,此时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得以巩固,故排除B;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要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排除D。‎ ‎25.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26.‎ ‎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木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A. 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B. 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 C. 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 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 ‎【答案】C ‎【解析】材料“1992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的这一讲话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中无法体现出BD项。‎ ‎27.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 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 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 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中共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对应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其中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写进党章;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故选B。‎ ‎28.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 A 伸民权、设议院 B. 民主、科学 C. 民主、共和 D. 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可知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伸民权、设议院,A正确;B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是辛亥革命的主张,排除;D是民族资本家思想,排除。故选A。‎ ‎29.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A. 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康有为采用“托古改制”的办法来推行自己维新变法的主张,“托古”即借用孔子的招牌来减轻变法的阻力,与材料“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相符合。而“改制”则是“托古”的真实目的,与材料“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相符合,故选B。洋务派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没有借用他人或间接的方式为其主张服务,故排除A。旧三民主义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的信息,故排除C。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也没有体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故排除D。‎ ‎30.“与时俱进”要求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A.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C.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答案】D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故D正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不是丰富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故A错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符合“三个代表”,故B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而不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故C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三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 ‎——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四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况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及其时代背景?‎ ‎【答案】(1)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3)积极影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塑造。‎ ‎(4‎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思想的束缚;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得出孟子的思想是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根据材料一“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是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本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意思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主要措施有: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3)通过材料三“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民族性格的塑造进行分析回答。‎ ‎(4)主张:根据材料四“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背景:结合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来回答。即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思想的束缚;君主专制的加强进行回答。‎ ‎32.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且法者 ,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 ‎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 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 ‎(2)材料三中结合所学,“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是在什么时期被请到中国来的?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新特点?‎ ‎(3)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其历程有何特点?‎ ‎【答案】(1)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活动:洋务运动。‎ ‎(2)是指:民主、科学。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特点: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 ‎(3)历程: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主张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实践活动:根据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 ‎(2)根据所学可知“德先生”“赛先生”是民主和科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人志士主张民主和科学。特点:通过所学可以从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的角度回答。‎ ‎(3)历程:根据材料“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因此总结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特点:结合上述分析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回答。‎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三大发明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答案】(1)宋词繁荣;风俗画的兴起;理学形成;心学产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战争;瓦子的出现。(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2)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帮助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加速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传播(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解析】‎ ‎(1)根据设问中的“文化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可以从宋词、绘画、理学、书法、科技等方面任选两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据材料二中的“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国三大发明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帮助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建立;加速了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传播进行分析回答。‎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被动开放”对应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经济起步”对应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政体变革”对应的是维新变法和三民主义;“思想解放”对应的是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